光影间
不知这算不算是偶然的发现,或者可以说是神圣二元世界中之一偶。明与暗,光与影,竟会构成天堂与地狱的巨大差别。
耳畔一直伴随着魔幻般的钢琴曲------给爱德琳的信,思绪却仍旧停留在提笔的前一刻。
我发现了什么?那是光与影谐调出的令人惊叹的景象。将灯源举过头顶,缓缓地在头顶上方移动,你站在镜子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镜中人,幽冷的光线从面庞上一泻而过,当光源停留在适当的角度时,你发现了什么?对了,那就是我要说的。
这是一张从未见过的面庞,它完美无缺,白碧无瑕,仿佛一颗乳白色的极平滑的鹅卵石镶在了镜中,你甚至难以至信,难道镜子变成了安徒生笔下的那面魔镜?
我想,任何一张不尽如人意的脸,在光与影的帮助下,可以变得完美无缺,这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那些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们总能拍出令人赞叹的摄影作品。
但,我不是摄影师,这种由偶然发现的必然的美要比器械捕捉到的景象来得真实、自我。美的景象是如此叫人浮想联翩。拥有忧伤与脆弱心灵的人很容易沉醉在其中,变得更加难以自拔,因为镜中的景象给其带来了不可救药的满足感。他沉醉于其中,沉醉于自我臆想中的真实。结果,也就是你曾听说的那样: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于是,你又重新回到镜子前,试着将头顶的光源向下移,当移至面部下方时,镜中出现了另一番景象------一个恐怖的你慢慢浮现在镜中,由于光影的作用,你的脸上出现了许多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影子,那是你的骨骼的凹凸不平所至。
此时的你,仿佛一下由天堂坠入到了地狱,一盆凉水彻头彻尾地将你浇了个透。这种丑陋的景象让人恶梦不断。缺乏自信与悲切心灵的人很容易驻足其中,不是沉醉,更不是神往,而是如同冰凌般的恐惧感已叫你难以再挪动半寸步伐。
这就再次证明了二元辨证论,极度简单、原始而又不乏道理地概括着我们的世界。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浮现的美与丑,是一种极度虚伪与极度真实的巨大对比。
完全笼罩在暗部下的美与赤裸裸地被光芒所逼迫出的丑,究竟哪种是真实的?亦或全是幻象?
人们总是说:没有什么比亲眼所见来得更真实的了。相信眼睛故然不假,但这并不是了解真相与事实的纯粹办法。宁静有助于思考,而思考有助于撕破真实外围裹着的用于障眼法的重重虚伪。
一段偶然的经历,一场不经意的漫想,一曲"给爱德琳的信",构成了我生命记忆中的小插曲,我将其记录在笔下,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翻开这段记忆,或许,想到的会更多。
耳畔一直伴随着魔幻般的钢琴曲------给爱德琳的信,思绪却仍旧停留在提笔的前一刻。
我发现了什么?那是光与影谐调出的令人惊叹的景象。将灯源举过头顶,缓缓地在头顶上方移动,你站在镜子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镜中人,幽冷的光线从面庞上一泻而过,当光源停留在适当的角度时,你发现了什么?对了,那就是我要说的。
这是一张从未见过的面庞,它完美无缺,白碧无瑕,仿佛一颗乳白色的极平滑的鹅卵石镶在了镜中,你甚至难以至信,难道镜子变成了安徒生笔下的那面魔镜?
我想,任何一张不尽如人意的脸,在光与影的帮助下,可以变得完美无缺,这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那些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们总能拍出令人赞叹的摄影作品。
但,我不是摄影师,这种由偶然发现的必然的美要比器械捕捉到的景象来得真实、自我。美的景象是如此叫人浮想联翩。拥有忧伤与脆弱心灵的人很容易沉醉在其中,变得更加难以自拔,因为镜中的景象给其带来了不可救药的满足感。他沉醉于其中,沉醉于自我臆想中的真实。结果,也就是你曾听说的那样: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于是,你又重新回到镜子前,试着将头顶的光源向下移,当移至面部下方时,镜中出现了另一番景象------一个恐怖的你慢慢浮现在镜中,由于光影的作用,你的脸上出现了许多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影子,那是你的骨骼的凹凸不平所至。
此时的你,仿佛一下由天堂坠入到了地狱,一盆凉水彻头彻尾地将你浇了个透。这种丑陋的景象让人恶梦不断。缺乏自信与悲切心灵的人很容易驻足其中,不是沉醉,更不是神往,而是如同冰凌般的恐惧感已叫你难以再挪动半寸步伐。
这就再次证明了二元辨证论,极度简单、原始而又不乏道理地概括着我们的世界。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浮现的美与丑,是一种极度虚伪与极度真实的巨大对比。
完全笼罩在暗部下的美与赤裸裸地被光芒所逼迫出的丑,究竟哪种是真实的?亦或全是幻象?
人们总是说:没有什么比亲眼所见来得更真实的了。相信眼睛故然不假,但这并不是了解真相与事实的纯粹办法。宁静有助于思考,而思考有助于撕破真实外围裹着的用于障眼法的重重虚伪。
一段偶然的经历,一场不经意的漫想,一曲"给爱德琳的信",构成了我生命记忆中的小插曲,我将其记录在笔下,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翻开这段记忆,或许,想到的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