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拼西凑语言学:前言与规范
Fiat origo!
首先说说发此文的缘起问题。开门见山:我对语言学感兴趣,特别是想从不断流变的语言延流中寻找某种规律(尽管规律并不是太多),换而言之,我的工作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而不是“规定性的”(prescriptive),是“描绘”(demonstrate),而不是“预言”(prophecy)。前一阵在与诸多英语“词汇老师”的论战(扯皮)过程中(当然最后我还是以落败告终),我也开始产生了一些想法,那就是我要以我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将我自己的想法或理论(惭愧惭愧)表达出来,同时尽我可能澄清一些谬误(当然,如果我没有再创造出一些谬误的话)。写此文的目的,在于首先设立某种语言学“叙事”的规范,因为研究作为符号的语言的语言学本身还是要以符号的形式向人们传达关于符号的信息,如果不对符号所出现的语境、语义采取一些规范性措施,那么在符号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势必要出现一些噪声。
片面地从我个人主观单方面来说,我的研究(如果民科的胡思乱想有资格被称为“研究”的话)不仅仅限于英语,也不仅仅限于词汇,我的目的不是胡乱寻找一种暗喻,然后教会文章的读者某种在最短时间内记住尽可能多英文单词的杂技。我的文章无非是一种交流,在更大程度上是提出新的问题,并希图有人能够指点一二,好让我茅塞顿开,所以,请不要以过高或过低的姿态观览我的相关文章。我的文章致力于在以西欧语言为代表的印欧语系中寻找一些规律、或在规律性不多的情况下,单单只是叙事、记录、汇编。
如果有人在我文章中发现疏漏或错误,请直接提出,并加以纠正,不要给我面子。
我将如下列出一些符号呈大家一并约定俗成,在此我将对其逐一进行解释,与正统语言学书籍相比多少有些出入,请多包涵:
首先是格位缩写,在如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语言,和如歌特语、中世纪英语等古代语言,甚而是如法语、俄语等一些现代语言里,经常要与这些概念打交道,我列出格位的顺序将与德语等现代语言约定俗成的格位顺序一致:
Nom. 全称是拉丁语nominativus或英语nominative/法语nominatif/德语nominativ,主格/名格。名字都是用这个格,“名格”是我自行YY加上的伪学术名词。
Gen. 全称是拉丁语genitivus或英语genitive(已经看到规律了吧,故以下省略若干字),属格/衍生格,可能源自拉丁语gignere,”出生、产生”或genere”产生、孕育”或genus或genesis,反正都有关联,带有“衍生”的涵义。所以我又自作主张加上了一个“衍生格”的伪学术名词。因为在拉丁语字典里名词往往有两个形式,一个是单数主格,后面紧跟单数属格,有的以省略形式给出,如gens, -tis,省略的-tis既是在gens的基础上“衍生出”的gentis。
Dat. 全称是拉丁语dativus或(同上),与格/第三格,之所以称之为“与”格,是因为如果用古代的印欧语表述“把某个东西给与某一人”的概念,这个“人”就要以与格形式出现。
Acc. 全称是拉丁语accusativus或(同上),宾格/指格/对象格,顾名思义,宾语成分用宾格。如果还要用印欧语来表述“把某个东西给与某一人”的概念,那么“给”(拉丁语作do)的动作的对象是“某个东西”,而奇妙的是,如果按照中文语言逻辑,恐怕多数人要赞同“给”这一动作的对象是“某一人”。指格和对象格是我DIY的伪学术名词。
Abl. 全称是拉丁语ablativus或(同上),夺格/离格/于格。实际上在古代拉丁语里,格位远超过古典六格,只是在罗马语法学家的努力下,在古典拉丁语时期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格就统统从了夺格的良。之所以说是“夺”格和“离”格,因为往往是带有“缺少”的概念,如ex caelum oblatus(“从天而获”,好吧,Umberto Eco的家族名既来源于此)中的caelum”天空”即是夺格(*按理说,caelum/caelus(阳性,-o词干)的夺格应为cael-o,但是我所参考的文献写作caelum),因为是“离开”天空而得的。而于格是我创造的伪学术名词,因为相当于中文“之于……、关于……”这样结构后所跟的成分,往往以夺格形式出现。
顺带一说(我总是爱借“顺带一说”炫耀墨汁熟悉我的你已经熟悉了不熟悉的请熟悉我),ablativus一词的构词法是ab-lativus,前缀ab-带有“祛除、带走”的意义,后者则是源自latus这一过去分词,而latus的原形是什么呢,说出来你不相信,是ferre“带来”,基本形式是ferro, ferre, tuli, latus,后两者tuli和latus与前边的规则词根(干)完全没关系啊...对,我当初也是这么流冷汗的…其实希腊语里不规则动词比规则的还多,以至于规则的成为不规则动词的不规则形式了...所以说——ab-lativus就是“带走”,这也导致中文译文“夺格”的确立。
Voc. 全称是拉丁语vocativus或(同上),呼格/称呼格,叫别人名字就用这个格。在拉丁语里Marcus叫Marce,特点是第一变格法名词(主要是阳性)词尾的-us变为-e,因为在[s]的影响下,[u]会变成短音,而想要拉长来,与正常情况下的词汇语义和语用进行稍许区分而又保持原来词汇的大部分意义,就要想些歪门邪道——于是有了变格法。而阴性名词呼格是不变的,如Maria,呼格还是Maria,因为结尾的[a]本来就可以发长音。在一些情况下拉丁语的-us结尾还会变成-i构成呼格。如Gaius Valerius Catullus在其作品《歌集》(Carmina)中称呼自己为“Catulli”而非“Catulle”。
Dim. 全称是英语diminutive,指小词形式/指小格。拉丁语好办,就是加上-(x)culus(括号中的X表示任何一个原音字母或没有字母,用意在于连接前后辅音)然后进行阴阳中性变格。法语里则是加上-et(te),括号补足部分表示是阴性,因为印欧语里(好吧,是我了解的多数西欧印欧语)阴性总是在阳性基础上进行尾附加(suffix)(以后还将说到)。英语则是通过原音尾附加进行变化。用法如draco”dragon”,draculus”little dragon, son of dragon, snake”。
Derog. 全称是英语derogative,贬义词形式。
Eup. 委婉语。
c.f.: 逻辑符号,表示“参照……”,因为有些词汇意义、用法相近,可以相互比照,但是我又不敢说它们之间一定存在语源关系。
e.g.: 举例。Exampli gratia.
L. 拉丁语。
Gk. 希腊语。
E. 英语,一般情况下等同于Mod. E.,现代英语。
Ger. 德语。
F. 法语。
Ita. 意大利语。
Heb. 希伯来语(好吧,这不是印欧语)。
O.E. 古英语,O是分析性组成部分,也可以与Fre.搭配而形成O. F. 古法语(当然,前提是这种语言确实存在)。
M. F. 寻魔……呃,我是说,中古法语。
EM. E. 早期现代英语。
M. E. 中古英语。
M. H. Ger. 中古高地德语。
M. L. Ger. 中古低地德语。
Dut. 荷兰语。
他奶奶的豆瓣格式修改怎么这么麻烦老子不换行了。
Fri. 拂里西亚语。低地德语/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低地日耳曼语是我自个儿提的伪学术名词。
O. Fre. 古法语。
IE 印欧语。
PIE Paleo-Indian-European (languages),古印欧语。这个“古”不是old(古),而是paleo-(上古)。
Abb. Abbreviation,缩写形式。
W. Saxon 西撒克逊语,古英语的一种方言。西撒克逊(Wessex, = West Saxon)是撒克逊人(Saxon)在中世纪英国的七国时期(Septarchy)建立的一个王国。
E. Saxon 请类推至Essex王国。
S. Saxon 请类推至Sussex王国。
N. Saxon No-sex!?抱歉,唯独没有北撒克逊王国。
Ang. Anglian,安格利亚语,古英语的一种方言。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是盎格鲁人(Anglo)在今英国建立的王国之一。
Mer. 中古英语麦西亚方言。
Nort. 中古英语诺森伯利亚方言。
Ken. 中古英语肯特方言。其实缩写无关紧要,关键是我想告诉你我能背出七个王国的名字。
N. 一般表示名词性质,后接m./f./n.表示阳性、阴性、中性。
V. 表示动词性质。
p.p. 过去分词。
< 小于号。逻辑符号,这个表示前后两词之间存在明确的传承关系,符号左边的词汇在使用年代上晚于右边的词汇。如E. dog < O.E. docga。然而dog和Ger. Hund的关系则应该写作E. dog c.f.: Ger. Hund
* 星号(asterisk)。这个符号用来指示不存在的词汇,或者表示这个词汇的拼写是根据现代语言学推断出来的,如PIE * bhedh : “to bid”,很明显,人们讲古印欧语的时候腓尼基人的爷爷的爷爷都还没出生,更谈何拉丁字母体系,也就不会有我们眼前的“bhedh”了,这个拼写的存在的意义是用现代约定俗成的字母去对应某个推测出来的远古读音。这个用法是19世纪德国的语言学家Franz Bopp博士最初在一篇论文中拟用的,他的这篇论文奠定了印欧语系学术概念的基础。
: 冒号。逻辑符号,表示“意思是”、“等同于”。
“ ” 双引号。逻辑符号,里面的内容是某个词汇或其他意义成分的相应解释。
先写这些,明日继续。
首先说说发此文的缘起问题。开门见山:我对语言学感兴趣,特别是想从不断流变的语言延流中寻找某种规律(尽管规律并不是太多),换而言之,我的工作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而不是“规定性的”(prescriptive),是“描绘”(demonstrate),而不是“预言”(prophecy)。前一阵在与诸多英语“词汇老师”的论战(扯皮)过程中(当然最后我还是以落败告终),我也开始产生了一些想法,那就是我要以我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将我自己的想法或理论(惭愧惭愧)表达出来,同时尽我可能澄清一些谬误(当然,如果我没有再创造出一些谬误的话)。写此文的目的,在于首先设立某种语言学“叙事”的规范,因为研究作为符号的语言的语言学本身还是要以符号的形式向人们传达关于符号的信息,如果不对符号所出现的语境、语义采取一些规范性措施,那么在符号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势必要出现一些噪声。
片面地从我个人主观单方面来说,我的研究(如果民科的胡思乱想有资格被称为“研究”的话)不仅仅限于英语,也不仅仅限于词汇,我的目的不是胡乱寻找一种暗喻,然后教会文章的读者某种在最短时间内记住尽可能多英文单词的杂技。我的文章无非是一种交流,在更大程度上是提出新的问题,并希图有人能够指点一二,好让我茅塞顿开,所以,请不要以过高或过低的姿态观览我的相关文章。我的文章致力于在以西欧语言为代表的印欧语系中寻找一些规律、或在规律性不多的情况下,单单只是叙事、记录、汇编。
如果有人在我文章中发现疏漏或错误,请直接提出,并加以纠正,不要给我面子。
我将如下列出一些符号呈大家一并约定俗成,在此我将对其逐一进行解释,与正统语言学书籍相比多少有些出入,请多包涵:
首先是格位缩写,在如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语言,和如歌特语、中世纪英语等古代语言,甚而是如法语、俄语等一些现代语言里,经常要与这些概念打交道,我列出格位的顺序将与德语等现代语言约定俗成的格位顺序一致:
Nom. 全称是拉丁语nominativus或英语nominative/法语nominatif/德语nominativ,主格/名格。名字都是用这个格,“名格”是我自行YY加上的伪学术名词。
Gen. 全称是拉丁语genitivus或英语genitive(已经看到规律了吧,故以下省略若干字),属格/衍生格,可能源自拉丁语gignere,”出生、产生”或genere”产生、孕育”或genus或genesis,反正都有关联,带有“衍生”的涵义。所以我又自作主张加上了一个“衍生格”的伪学术名词。因为在拉丁语字典里名词往往有两个形式,一个是单数主格,后面紧跟单数属格,有的以省略形式给出,如gens, -tis,省略的-tis既是在gens的基础上“衍生出”的gentis。
Dat. 全称是拉丁语dativus或(同上),与格/第三格,之所以称之为“与”格,是因为如果用古代的印欧语表述“把某个东西给与某一人”的概念,这个“人”就要以与格形式出现。
Acc. 全称是拉丁语accusativus或(同上),宾格/指格/对象格,顾名思义,宾语成分用宾格。如果还要用印欧语来表述“把某个东西给与某一人”的概念,那么“给”(拉丁语作do)的动作的对象是“某个东西”,而奇妙的是,如果按照中文语言逻辑,恐怕多数人要赞同“给”这一动作的对象是“某一人”。指格和对象格是我DIY的伪学术名词。
Abl. 全称是拉丁语ablativus或(同上),夺格/离格/于格。实际上在古代拉丁语里,格位远超过古典六格,只是在罗马语法学家的努力下,在古典拉丁语时期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格就统统从了夺格的良。之所以说是“夺”格和“离”格,因为往往是带有“缺少”的概念,如ex caelum oblatus(“从天而获”,好吧,Umberto Eco的家族名既来源于此)中的caelum”天空”即是夺格(*按理说,caelum/caelus(阳性,-o词干)的夺格应为cael-o,但是我所参考的文献写作caelum),因为是“离开”天空而得的。而于格是我创造的伪学术名词,因为相当于中文“之于……、关于……”这样结构后所跟的成分,往往以夺格形式出现。
顺带一说(我总是爱借“顺带一说”炫耀墨汁熟悉我的你已经熟悉了不熟悉的请熟悉我),ablativus一词的构词法是ab-lativus,前缀ab-带有“祛除、带走”的意义,后者则是源自latus这一过去分词,而latus的原形是什么呢,说出来你不相信,是ferre“带来”,基本形式是ferro, ferre, tuli, latus,后两者tuli和latus与前边的规则词根(干)完全没关系啊...对,我当初也是这么流冷汗的…其实希腊语里不规则动词比规则的还多,以至于规则的成为不规则动词的不规则形式了...所以说——ab-lativus就是“带走”,这也导致中文译文“夺格”的确立。
Voc. 全称是拉丁语vocativus或(同上),呼格/称呼格,叫别人名字就用这个格。在拉丁语里Marcus叫Marce,特点是第一变格法名词(主要是阳性)词尾的-us变为-e,因为在[s]的影响下,[u]会变成短音,而想要拉长来,与正常情况下的词汇语义和语用进行稍许区分而又保持原来词汇的大部分意义,就要想些歪门邪道——于是有了变格法。而阴性名词呼格是不变的,如Maria,呼格还是Maria,因为结尾的[a]本来就可以发长音。在一些情况下拉丁语的-us结尾还会变成-i构成呼格。如Gaius Valerius Catullus在其作品《歌集》(Carmina)中称呼自己为“Catulli”而非“Catulle”。
Dim. 全称是英语diminutive,指小词形式/指小格。拉丁语好办,就是加上-(x)culus(括号中的X表示任何一个原音字母或没有字母,用意在于连接前后辅音)然后进行阴阳中性变格。法语里则是加上-et(te),括号补足部分表示是阴性,因为印欧语里(好吧,是我了解的多数西欧印欧语)阴性总是在阳性基础上进行尾附加(suffix)(以后还将说到)。英语则是通过原音尾附加进行变化。用法如draco”dragon”,draculus”little dragon, son of dragon, snake”。
Derog. 全称是英语derogative,贬义词形式。
Eup. 委婉语。
c.f.: 逻辑符号,表示“参照……”,因为有些词汇意义、用法相近,可以相互比照,但是我又不敢说它们之间一定存在语源关系。
e.g.: 举例。Exampli gratia.
L. 拉丁语。
Gk. 希腊语。
E. 英语,一般情况下等同于Mod. E.,现代英语。
Ger. 德语。
F. 法语。
Ita. 意大利语。
Heb. 希伯来语(好吧,这不是印欧语)。
O.E. 古英语,O是分析性组成部分,也可以与Fre.搭配而形成O. F. 古法语(当然,前提是这种语言确实存在)。
M. F. 寻魔……呃,我是说,中古法语。
EM. E. 早期现代英语。
M. E. 中古英语。
M. H. Ger. 中古高地德语。
M. L. Ger. 中古低地德语。
Dut. 荷兰语。
他奶奶的豆瓣格式修改怎么这么麻烦老子不换行了。
Fri. 拂里西亚语。低地德语/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低地日耳曼语是我自个儿提的伪学术名词。
O. Fre. 古法语。
IE 印欧语。
PIE Paleo-Indian-European (languages),古印欧语。这个“古”不是old(古),而是paleo-(上古)。
Abb. Abbreviation,缩写形式。
W. Saxon 西撒克逊语,古英语的一种方言。西撒克逊(Wessex, = West Saxon)是撒克逊人(Saxon)在中世纪英国的七国时期(Septarchy)建立的一个王国。
E. Saxon 请类推至Essex王国。
S. Saxon 请类推至Sussex王国。
N. Saxon No-sex!?抱歉,唯独没有北撒克逊王国。
Ang. Anglian,安格利亚语,古英语的一种方言。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是盎格鲁人(Anglo)在今英国建立的王国之一。
Mer. 中古英语麦西亚方言。
Nort. 中古英语诺森伯利亚方言。
Ken. 中古英语肯特方言。其实缩写无关紧要,关键是我想告诉你我能背出七个王国的名字。
N. 一般表示名词性质,后接m./f./n.表示阳性、阴性、中性。
V. 表示动词性质。
p.p. 过去分词。
< 小于号。逻辑符号,这个表示前后两词之间存在明确的传承关系,符号左边的词汇在使用年代上晚于右边的词汇。如E. dog < O.E. docga。然而dog和Ger. Hund的关系则应该写作E. dog c.f.: Ger. Hund
* 星号(asterisk)。这个符号用来指示不存在的词汇,或者表示这个词汇的拼写是根据现代语言学推断出来的,如PIE * bhedh : “to bid”,很明显,人们讲古印欧语的时候腓尼基人的爷爷的爷爷都还没出生,更谈何拉丁字母体系,也就不会有我们眼前的“bhedh”了,这个拼写的存在的意义是用现代约定俗成的字母去对应某个推测出来的远古读音。这个用法是19世纪德国的语言学家Franz Bopp博士最初在一篇论文中拟用的,他的这篇论文奠定了印欧语系学术概念的基础。
: 冒号。逻辑符号,表示“意思是”、“等同于”。
“ ” 双引号。逻辑符号,里面的内容是某个词汇或其他意义成分的相应解释。
先写这些,明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