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本 ——读书笔记
上个月读完入手月余的床头书《我们仨》这本书,总觉得与《浮生六记》有些近似的地方。发现小细节:书是用的简体字,独钱锺书的锺是繁体字。这个原因我不知道,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暗暗揣其中意味,读者就是这样,老是想着去猜作者。这对于读者作者都是一件乐事,虽然有时候很可能变成一件蠢事。
《死亡诗社》里就说了,读诗不是让你去想作者怎么想,而是你看了这诗你怎么想。这才是诗词的魅力。所以莎翁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图。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诗词,真正看懂的几篇也都是个人揣测。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意淫。每个人生活不尽相同,就好似钱先生和杨女士的生活,你也不一定能揣测来,但是你又会像是看偶像剧一样,会不禁的把自己往其中带。这里用偶像剧并非是亵渎或者调侃。其实偶像剧的存在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给了世人很多的想象空间,让你有自己的抒发空间。至于不同剧集的不同层次,又是后话。
有人怕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有人刻意假他人之名,在乎具体归属。胡兰成一辈子都是张爱玲的胡兰成,即使他的《禅是一枝花》写得其实不错。我们仨写的是钱先生的夫人,杨女士的丈夫,这样的称呼和角度很有家的感觉,这也许就是人和人的不同。谁是谁的谁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这样的称呼,真的成为对方的标识又有什么不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平静幸福,那是西式的迪士尼卡通,不是东方柴米油盐酱醋茶。她们也有冲突,说起来我真欣赏她们的吵架方式,不闹不吵,拌嘴之后就停下来。
书中一个地方说到,圆圆和爸爸一样都用两只手指头摘着书,我觉着特形象,甚至自己亲身试验。 摘字好像让你看到了两指微曲,闲然轻拈。
不知道为什么,又想到张中行和杨沫。是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张中行曾经和杨沫有过欢欣的日子,最后依然分手。不管杨沫说过什么张中行怎样,在文革时人人皆撰文揭底求自保的年代,张中行为杨沫可以算是仁至义尽。如果说余秋雨每每为以前辩解让人厌恶,巴金先生先写无关的大字报,写完再挨个登门抱歉让人无奈,那对于前妻杨沫,张中行拥有一些让人尊敬的本质。人在快乐的时候原谅别人是一种众乐的分享,而在被攻击时候选择沉默是一种美德。张先生在拒绝杨氏子女邀请请参加母亲葬礼时候说:“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以兼而有之,对于她,我两者都没有。”这样一句话对于沧海难为水的夫妻来说其实有些沉重,但是又何尝不是呢。
心智匹配,三观趋同真的很重要。
《死亡诗社》里就说了,读诗不是让你去想作者怎么想,而是你看了这诗你怎么想。这才是诗词的魅力。所以莎翁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图。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诗词,真正看懂的几篇也都是个人揣测。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意淫。每个人生活不尽相同,就好似钱先生和杨女士的生活,你也不一定能揣测来,但是你又会像是看偶像剧一样,会不禁的把自己往其中带。这里用偶像剧并非是亵渎或者调侃。其实偶像剧的存在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给了世人很多的想象空间,让你有自己的抒发空间。至于不同剧集的不同层次,又是后话。
有人怕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有人刻意假他人之名,在乎具体归属。胡兰成一辈子都是张爱玲的胡兰成,即使他的《禅是一枝花》写得其实不错。我们仨写的是钱先生的夫人,杨女士的丈夫,这样的称呼和角度很有家的感觉,这也许就是人和人的不同。谁是谁的谁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这样的称呼,真的成为对方的标识又有什么不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平静幸福,那是西式的迪士尼卡通,不是东方柴米油盐酱醋茶。她们也有冲突,说起来我真欣赏她们的吵架方式,不闹不吵,拌嘴之后就停下来。
书中一个地方说到,圆圆和爸爸一样都用两只手指头摘着书,我觉着特形象,甚至自己亲身试验。 摘字好像让你看到了两指微曲,闲然轻拈。
不知道为什么,又想到张中行和杨沫。是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张中行曾经和杨沫有过欢欣的日子,最后依然分手。不管杨沫说过什么张中行怎样,在文革时人人皆撰文揭底求自保的年代,张中行为杨沫可以算是仁至义尽。如果说余秋雨每每为以前辩解让人厌恶,巴金先生先写无关的大字报,写完再挨个登门抱歉让人无奈,那对于前妻杨沫,张中行拥有一些让人尊敬的本质。人在快乐的时候原谅别人是一种众乐的分享,而在被攻击时候选择沉默是一种美德。张先生在拒绝杨氏子女邀请请参加母亲葬礼时候说:“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以兼而有之,对于她,我两者都没有。”这样一句话对于沧海难为水的夫妻来说其实有些沉重,但是又何尝不是呢。
心智匹配,三观趋同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