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如何与难相处的人打交道:变通之道
我们都遇到过“难相处”的人。“难相处”是一个主观的定义,当然,很少人会让所有人都觉得“难以相处”。但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想想,我们似乎和一些人相处的很好,而和另一些人相处的更不愉快。不时地,我们会碰到一些我们觉得非常难以相处的人:顽固的人,不愿意用新方式思考的人,或不愿意换位思考的人。
当我们与这些人打交道的时候,注意以下这些我们可能会犯的错误,并学习怎样去改正这些错误会对我们很有帮助。
错误: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
我们很自然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当然,我们都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声称自己曾经故意去做过不道德或者不好的事情的人。人们会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甚至很可能会觉得他们过去的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在当下,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的意图是不正确的。
变通之道: 先试着理解别人
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一个著名的“习惯”就是先谋求理解别人,然后再谋求被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真诚地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什么在激励着这个人?”“为什么她会有这种行为呢?”我们时常准备着保卫或推动自己的立场,却从不停下来想想其他人的看法。先试着理解别人,这样做能教会我们很多。也许我们是错的;也许有些事情我们没有考虑到。
有时,我们觉得难以相处的人会揭示一些令人不舒服但是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难相处的人可以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有谦虚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他们的指正。
不管怎样,在处理这种情况时,理解他人都会置我们于有利位置。 我们会变得更加见多识广,我们采取的行动也会更有效。
错误:抱有不现实的期望
威廉‧葛拉瑟的著名的选择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核心前提下的:我们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改变任何一个人。即使你用枪指着一个人的脑袋,他也可能不愿意就范。我们所有人都能自由地选择我们的行为,这种自由意味着其他人是不被控制的。当然,很多人允许自己被他人影响,甚至操纵,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放弃自主权的选择。
期望他人听命于我们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施加压力——如果我们有权——来影响别人, 但是这种影响的效果是暂时的,有限的。
变通之道: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事情
史蒂芬-科维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意思就是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事情。科维称之为“影响圈”,而“影响圈”正是我们最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另一个更大的圈子——“关注圈”,包含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其中大部分的事物都超出了我们的影响范围。别人,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天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但不能控制。他们可能在我们的“关注圈”里, 但是远在我们的“影响圈”外。
因此,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我们自己要好得多。转换我们自己的视角,或使自己适应他人的行为,我们更可能取得成功。道家学说经常用水来做比喻——遇到岩石,流水会绕着石头继续向前,而不是一心想着将岩石搬开。 “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是“积极主动”的精髓。
非常重要的是,“如何与难相处的人打交道”这一概念是有点不准确的。需要解决的不是“难相处的人”,而是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方法。
错误:想赢得争辩
千万不要试图通过争论让别人同意你的观点。人们并不是普遍理性的,也不会对符合逻辑的、理性的方法反映良好。如果你的逻辑能力胜人一筹,或者发音清晰口才出色,或者表达方式强有力,你可能在争论中获胜。但是对方绝对不会对你以这种方式打败他们心存感激。 实际上,以这种方式赢得争论更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没有人想要被打败,感觉智力上低人一等。
变通之道:通过榜样来改变
当赫鲁晓夫发表演讲谴责斯大林的罪行时,一位质问者大声反问:“斯大林当政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出来?” 赫鲁晓夫对着人群喊回去:“谁说的?”没有人回答,接着赫鲁晓夫简单地说,“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了”。一次演示比任何争论都要有效的多。当我们和难相处的人打交道时,不要试图用争论来说服对方——语言是狡猾的,逻辑是可变的。行动常常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过去人们常说给兔子剥皮的方法不止一种。保持开明的思想,灵活变通,不要对自己和他人太过计较,这种态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和难相处的人打交道时。
一位哲人曾写道:天底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东西,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胜过水的。(老子)
【原文出处:译言网】
当我们与这些人打交道的时候,注意以下这些我们可能会犯的错误,并学习怎样去改正这些错误会对我们很有帮助。
错误: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
我们很自然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当然,我们都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声称自己曾经故意去做过不道德或者不好的事情的人。人们会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甚至很可能会觉得他们过去的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在当下,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的意图是不正确的。
变通之道: 先试着理解别人
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一个著名的“习惯”就是先谋求理解别人,然后再谋求被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真诚地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什么在激励着这个人?”“为什么她会有这种行为呢?”我们时常准备着保卫或推动自己的立场,却从不停下来想想其他人的看法。先试着理解别人,这样做能教会我们很多。也许我们是错的;也许有些事情我们没有考虑到。
有时,我们觉得难以相处的人会揭示一些令人不舒服但是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难相处的人可以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有谦虚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他们的指正。
不管怎样,在处理这种情况时,理解他人都会置我们于有利位置。 我们会变得更加见多识广,我们采取的行动也会更有效。
错误:抱有不现实的期望
威廉‧葛拉瑟的著名的选择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核心前提下的:我们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改变任何一个人。即使你用枪指着一个人的脑袋,他也可能不愿意就范。我们所有人都能自由地选择我们的行为,这种自由意味着其他人是不被控制的。当然,很多人允许自己被他人影响,甚至操纵,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放弃自主权的选择。
期望他人听命于我们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施加压力——如果我们有权——来影响别人, 但是这种影响的效果是暂时的,有限的。
变通之道: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事情
史蒂芬-科维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意思就是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事情。科维称之为“影响圈”,而“影响圈”正是我们最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另一个更大的圈子——“关注圈”,包含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其中大部分的事物都超出了我们的影响范围。别人,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天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但不能控制。他们可能在我们的“关注圈”里, 但是远在我们的“影响圈”外。
因此,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我们自己要好得多。转换我们自己的视角,或使自己适应他人的行为,我们更可能取得成功。道家学说经常用水来做比喻——遇到岩石,流水会绕着石头继续向前,而不是一心想着将岩石搬开。 “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是“积极主动”的精髓。
非常重要的是,“如何与难相处的人打交道”这一概念是有点不准确的。需要解决的不是“难相处的人”,而是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方法。
错误:想赢得争辩
千万不要试图通过争论让别人同意你的观点。人们并不是普遍理性的,也不会对符合逻辑的、理性的方法反映良好。如果你的逻辑能力胜人一筹,或者发音清晰口才出色,或者表达方式强有力,你可能在争论中获胜。但是对方绝对不会对你以这种方式打败他们心存感激。 实际上,以这种方式赢得争论更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没有人想要被打败,感觉智力上低人一等。
变通之道:通过榜样来改变
当赫鲁晓夫发表演讲谴责斯大林的罪行时,一位质问者大声反问:“斯大林当政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出来?” 赫鲁晓夫对着人群喊回去:“谁说的?”没有人回答,接着赫鲁晓夫简单地说,“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了”。一次演示比任何争论都要有效的多。当我们和难相处的人打交道时,不要试图用争论来说服对方——语言是狡猾的,逻辑是可变的。行动常常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过去人们常说给兔子剥皮的方法不止一种。保持开明的思想,灵活变通,不要对自己和他人太过计较,这种态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和难相处的人打交道时。
一位哲人曾写道:天底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东西,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胜过水的。(老子)
【原文出处:译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