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琐记
重读《扬州画舫录》,着实鼓起十二分的勇气。一是内容驳杂,涉猎极广,以本人考据癖之剧,如字字深究,所费心力不知凡几而终归望洋兴叹。二是繁盛凋零,今不如昔,不免伤春悲秋,徒增烦恼。
项莲生有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既如此,也就无可无不可。大者荦荦不可追,只选涉及饮食段落,疏理检校,以古验今,随缘而已。
先抄书:“卷一 草河录上
黄金坝在府城西北,嘉靖《维扬志》谓为黄巾坝,久废。今在府城北高桥东,以蓄内河之水,土恶不能堤,故以薪代坝,上皆鱼市。郡城居江、淮之间,南则三江营,出鲥鱼,瓜洲深港出鮆刀鱼,北则艾陵、甓社、邵伯诸湖,产鱼尤众。
由官河乘风而下,城肆贩户于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挑、晚挑,皆沿湖诸村镇中人为之。村镇设行,渔户取鱼自行交易,挑者输于城中,其行若飞,或三四十里,多至六七十里,俄顷即至,以行之迟速分优劣。鳊鱼、白鱼、鲫鱼为上,鲤鱼、季花鱼、青鱼、黑鱼次之,餐鱼、罗汉鱼为下,其苍鳊、勒鱼、红蓼鱼、鞋底鱼,则自海至也。蟹自湖至者为湖蟹,自淮至者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蟹者以湖蟹为胜。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蛼螯、萝卜。鱼另有行在城内。
淮南鱼盐甲天下。黄金坝为郡城鲍鱼之肆,行有二,曰咸货,曰腌切。地居海滨,盐多人少,以盐渍鱼,纳有楅室,糗乾成薧,载入郡城,谓之腌腊。船到上行,黑鰦白鲦,委积尘封,黄鲞如宁波,海鲤如武昌。大者鲨,皮有珠文,肥甘可食,小者以竹贯,为乾成魥,最小为银鱼。沿海拾蛏鲜者鲍之,不能鲍者干之,其肥在鼻。海鱼割其翼曰鱼翅,蜇鱼割其肉曰蜇头,其裙曰蜇皮。石首春产于江,秋产于海,故狼山以下人家,八月顿顿食黄鱼也。风干其鮂曰膘,木经需之以联物者,取魫为甫曰“月责”,以盐冰之曰腌鱼子,凡此皆行货也。行货半入于南货。业南货者多镇江人,京师称为南酒,所贩皆大江以南之产,又署其肆曰海味。”
短短数百字,辨字求义,花了两小时,最后还是有两个字输入法里找不到。
书中所记黄金坝,今仍存,不过鱼市早已凋零,嘉道间运河漕粮入海,这处官河必经黄金水道自然也就湮废荒没。今日黄金坝周围相继建起大王庙、竹西亭,北边唐官河疏通,西边邗沟风光带初成,新景换旧景,也是时下风气。
鮆刀鱼,就是刀鱼,也做魛鱼。鮆指刀鱼时读如季,指另一种扁身大头海鱼时读如紫。今日扬镇一带土话仍偶尔称呼刀鱼为“鮆刀鱼”。今春时价,三两以上逾两千元,非寻常人家可及。
艾陵、甓社、邵伯诸湖,艾陵湖在江都,今已湮废。甓社在高邮北,仍存,水面已大减。邵伯湖如今水产大宗已成龙虾,前几年尝过,个大肉饱,风味殊胜。
“鳊鱼、白鱼、鲫鱼为上,鲤鱼、季花鱼、青鱼、黑鱼次之,餐鱼、罗汉鱼为下,其苍鳊、勒鱼、红蓼鱼、鞋底鱼,则自海至也。”
季花鱼,即鳜鱼,据汪曾祺老考证应写做“罽花鱼”,罽毯,西汉后中东传入织纹毛毯,两者花纹酷似,因为之名。兴化、高邮一带仍称鳜鱼为季花鱼,只不过用字化繁为简了。
餐鱼,原字为餐字上半,下半为鱼。搜索加手写,实在找不到这个字,只好以餐代替了。实际上就是江南一带常常说到的鲹鲦鱼,简称鲹子,是常见小鱼。《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即此物也。。
今天所说的罗汉鱼,是一种热带大头观赏鱼,书中所记究竟为何,未能查考,只能推测是常见食用淡水小鱼。
苍鳊,即鲳鳊鱼,鲳鱼,苍者或言鱼身苍白。
红蓼鱼,应是胭脂鱼。
鞋底鱼,俗称草鞋底,即鳎鱼,超市中常见,鲜嫩近于龙利鱼。
“石首春产于江,秋产于海,故狼山以下人家,八月顿顿食黄鱼也。风干其鮂曰膘,木经需之以联物者,取魫为甫曰“月责”,以盐冰之曰腌鱼子,凡此皆行货也。”
石首鱼即大黄鱼。七十至八十年代仍盛产。童年在河北,此物春末由单位分发,堆积如山。
九十年代后日渐稀少,前年在温州尝一条两斤不到的野生大黄鱼,上桌标价一千多元,令人咋舌。
魫特指黄鱼脑软骨,可入药。也可腌渍成“月责”,当时行货今日已成绝响。
“业南货者多镇江人,京师称为南酒,所贩皆大江以南之产,又署其肆曰海味。”
康雍乾运河畅通,南北货贩运获利极高。所谓南酒,即绍兴一带所产黄酒。黄酒不耐颠簸,故而直到此后渐始入京师。再由当地商贩兑入清水烧酒石灰鸽粪红硝等各家秘方,黄酒遂大行于市。直到民国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宴饮聚会,俱饮南酒。白酒粗劣,那时是上不了台面的。
鲥鱼野生个体已绝近二十年,黄鱼刀鱼登豪门,连鲳鳊鱼也吃他不起。也罢,今晚蒸一条养殖鳜鱼,佐以五年陈花雕,聊发思古之幽情吧。
项莲生有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既如此,也就无可无不可。大者荦荦不可追,只选涉及饮食段落,疏理检校,以古验今,随缘而已。
先抄书:“卷一 草河录上
黄金坝在府城西北,嘉靖《维扬志》谓为黄巾坝,久废。今在府城北高桥东,以蓄内河之水,土恶不能堤,故以薪代坝,上皆鱼市。郡城居江、淮之间,南则三江营,出鲥鱼,瓜洲深港出鮆刀鱼,北则艾陵、甓社、邵伯诸湖,产鱼尤众。
由官河乘风而下,城肆贩户于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挑、晚挑,皆沿湖诸村镇中人为之。村镇设行,渔户取鱼自行交易,挑者输于城中,其行若飞,或三四十里,多至六七十里,俄顷即至,以行之迟速分优劣。鳊鱼、白鱼、鲫鱼为上,鲤鱼、季花鱼、青鱼、黑鱼次之,餐鱼、罗汉鱼为下,其苍鳊、勒鱼、红蓼鱼、鞋底鱼,则自海至也。蟹自湖至者为湖蟹,自淮至者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蟹者以湖蟹为胜。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蛼螯、萝卜。鱼另有行在城内。
淮南鱼盐甲天下。黄金坝为郡城鲍鱼之肆,行有二,曰咸货,曰腌切。地居海滨,盐多人少,以盐渍鱼,纳有楅室,糗乾成薧,载入郡城,谓之腌腊。船到上行,黑鰦白鲦,委积尘封,黄鲞如宁波,海鲤如武昌。大者鲨,皮有珠文,肥甘可食,小者以竹贯,为乾成魥,最小为银鱼。沿海拾蛏鲜者鲍之,不能鲍者干之,其肥在鼻。海鱼割其翼曰鱼翅,蜇鱼割其肉曰蜇头,其裙曰蜇皮。石首春产于江,秋产于海,故狼山以下人家,八月顿顿食黄鱼也。风干其鮂曰膘,木经需之以联物者,取魫为甫曰“月责”,以盐冰之曰腌鱼子,凡此皆行货也。行货半入于南货。业南货者多镇江人,京师称为南酒,所贩皆大江以南之产,又署其肆曰海味。”
短短数百字,辨字求义,花了两小时,最后还是有两个字输入法里找不到。
书中所记黄金坝,今仍存,不过鱼市早已凋零,嘉道间运河漕粮入海,这处官河必经黄金水道自然也就湮废荒没。今日黄金坝周围相继建起大王庙、竹西亭,北边唐官河疏通,西边邗沟风光带初成,新景换旧景,也是时下风气。
鮆刀鱼,就是刀鱼,也做魛鱼。鮆指刀鱼时读如季,指另一种扁身大头海鱼时读如紫。今日扬镇一带土话仍偶尔称呼刀鱼为“鮆刀鱼”。今春时价,三两以上逾两千元,非寻常人家可及。
艾陵、甓社、邵伯诸湖,艾陵湖在江都,今已湮废。甓社在高邮北,仍存,水面已大减。邵伯湖如今水产大宗已成龙虾,前几年尝过,个大肉饱,风味殊胜。
“鳊鱼、白鱼、鲫鱼为上,鲤鱼、季花鱼、青鱼、黑鱼次之,餐鱼、罗汉鱼为下,其苍鳊、勒鱼、红蓼鱼、鞋底鱼,则自海至也。”
季花鱼,即鳜鱼,据汪曾祺老考证应写做“罽花鱼”,罽毯,西汉后中东传入织纹毛毯,两者花纹酷似,因为之名。兴化、高邮一带仍称鳜鱼为季花鱼,只不过用字化繁为简了。
餐鱼,原字为餐字上半,下半为鱼。搜索加手写,实在找不到这个字,只好以餐代替了。实际上就是江南一带常常说到的鲹鲦鱼,简称鲹子,是常见小鱼。《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即此物也。。
今天所说的罗汉鱼,是一种热带大头观赏鱼,书中所记究竟为何,未能查考,只能推测是常见食用淡水小鱼。
苍鳊,即鲳鳊鱼,鲳鱼,苍者或言鱼身苍白。
红蓼鱼,应是胭脂鱼。
鞋底鱼,俗称草鞋底,即鳎鱼,超市中常见,鲜嫩近于龙利鱼。
“石首春产于江,秋产于海,故狼山以下人家,八月顿顿食黄鱼也。风干其鮂曰膘,木经需之以联物者,取魫为甫曰“月责”,以盐冰之曰腌鱼子,凡此皆行货也。”
石首鱼即大黄鱼。七十至八十年代仍盛产。童年在河北,此物春末由单位分发,堆积如山。
九十年代后日渐稀少,前年在温州尝一条两斤不到的野生大黄鱼,上桌标价一千多元,令人咋舌。
魫特指黄鱼脑软骨,可入药。也可腌渍成“月责”,当时行货今日已成绝响。
“业南货者多镇江人,京师称为南酒,所贩皆大江以南之产,又署其肆曰海味。”
康雍乾运河畅通,南北货贩运获利极高。所谓南酒,即绍兴一带所产黄酒。黄酒不耐颠簸,故而直到此后渐始入京师。再由当地商贩兑入清水烧酒石灰鸽粪红硝等各家秘方,黄酒遂大行于市。直到民国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宴饮聚会,俱饮南酒。白酒粗劣,那时是上不了台面的。
鲥鱼野生个体已绝近二十年,黄鱼刀鱼登豪门,连鲳鳊鱼也吃他不起。也罢,今晚蒸一条养殖鳜鱼,佐以五年陈花雕,聊发思古之幽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