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黄宇兴
搜索他的资料 发现自己好久没有关注他了 把鲁豫有约的采访翻出来又看一遍 那时候还是年轻的模样
新作又成熟了很多 不过我总觉得苍老不少 这就是应该是他生活的方式 做个艺术家 我们懂得的
一段某杂志的采访记录吧 他的风格 保存着 提醒我 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
1 毕业了
苌苌:你十八岁之前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黄宇兴:我爸在中国科学院,我妈在信息产业部,我姐是学建筑设计的。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画画了,大学是中央美院壁画系,2000年毕业。
苌苌:毕业后就决定做职业艺术家了?
黄宇兴:这对我不是特别艰难的决定。因为除了干这个以外,没有任何吸引我的生活方式。当时职业艺术家的道路没有这几年感觉这么轻易,但是其它美院学生能从事的工作,我都不太能接受,而且家里没有给我直接的就业压力,爸妈希望我最好能待在一个单位,这对我来来说压力不大。我毕业后,家里人想让我读研究生,最好是去法国。他们想象的法国就是和艺术沾边的,我当然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但他们就希望孩子都出国留学,于是我就去学法语,到最后还是没去法国。而我当时一门心思想去印度,给印度使馆写信,要印度留学的资料,后来发现他们给我的资料都是美式教育的那种感觉。我看了那些资料后,又没有兴趣去了。反正乱七八糟折腾了一年的时间,第二年就真正面临生存的问题,我就去参加了一个艺术博览会。
苌苌:怎么会想去印度呢?
黄宇兴:这和我从大学时期开始对西藏文化和佛教的一贯兴趣有关。我后来有点淡了,但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有一段我特别着迷,琢磨这个事。后来我去了西藏,到寺庙里去生活,接触了相当真实的人和事,彻底改变了以前对西藏的那些看法,就是换了一种很现实的角度再看以前的这些事情。所以当时就毕业之后,自然而然就想去印度,这和当代艺术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想和家里人的期望做一个抗衡。因为他们觉得我从央美毕业,再去法国读研究生,似乎这个路很完美。但是当时我对法国的理解,是觉得粉脂气息很重,弥漫着香水味和阴沟味的那种地方。就有点排斥,我学法语的时候,那种优雅的西方人的感觉我也有点排斥。
苌苌:你去参加2001年的艺术博览会前后是怎样的?
黄宇兴:当时我不愿意去法国,家里人也发现这个事拧着去可能确实不太好。他们就托关系给我弄了两个工作,他们也不逼我找工作,只是说他们有这个路子,如果你愿意去的话可以去。一个是在军事博物馆的创作组当创作员,我还得先特招入伍,成为一个士官才能够混到创作组里面。为此我还去军博转了一圈,看他们一天到晚干什么。就是画每年的国家大主题,比如抗洪救灾,江主席奖励抗洪人物,围了一圈群众那种。另外一个工作是去徐悲鸿美术馆整理资料,每天坐班。我父母就用那种旁敲侧击,说生活很悠闲,你还是有大量的时间,只不过在那儿有个固定的工资,待遇不错,会发鸡蛋,就拿这个诱惑我。我自己真的没有特别痛苦的抉择过自己该何去何从,所以很容易做,就回绝了这些东西。我就需要证明自己能靠画画这事养活自己,所以我决定参加那个艺术博览会,就是董梦阳最早的那个,艺术家以个人身份参加,给自己弄一个摊,也没有什么审核标准,六千块钱的租金一交,你就可以获得一个展位了。那时候的画就是感觉能挖掘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美好的,又觉得至少挂起来不难看的画。展览结束的时候卖掉四张画,把摊位费赚了回来,自己觉得挺好的,这件事做成了。
苌苌:艺术博览会上卖画挣了多少钱?
黄宇兴:卖了4张画,两万块钱,还签了一点展出的合同。而且挺逗的,我签的第一个展览合同就是和唐人,签第二年四、五月份去曼谷和泰国艺术家办双个展。很逗的是我星期五还要去泰国,就是把那年的拖欠的画要回来,就是这周五。
苌苌:就是他们拿你画去展览没还给你?
黄宇兴:对,都六年了。反正挺麻烦的这个事,但确实画就搁在那儿。
苌苌:之后你如何开始和画廊合作的?
黄宇兴:在展览会上签了这个合同,还有和香港一个画廊的合同,但是这个合同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紧接着10月份美院的新校区落成,弄了很盛大的典礼,请了世界各地美术学院的院长搞论坛,人们又组织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创作联展。其中正好就有我的毕业创作的那组画,正好被我师姐王田田看到。她也是壁画系的,当时刚从纽约大学留学回来。她找到了我,说台湾有一个画廊刚好在北京开分画廊(索卡),于是就跟王田田、仲松等三个人在索卡办了一个展览,办完展览之后就跟索卡签了约。签约之后合作不是很愉快,因为我觉得他们完全不懂艺术,就中途和他们解约和房方签约,年前换到窦宏刚的红桥画廊。
苌苌:讲讲你毕业的创作《视觉和成长》?
黄宇兴:原来老美院的那个陈列馆,整个三层就展我一个人的。我的总数量非常多,这是一个系列,每一张都是1.22米×2.44米,就是一些人体和场景的组合。当时我看到敦煌的壁画,那些氧化后颜色变得偏黑的人体,那种漂浮的黑色的人体让我感兴趣。但我又不想浮标似地展现在作品里,到最后,这个主题和那个没了关系,成了一个相当现代的绘画。其实这是一个很虚的命题,我就想把对我的成长构成影响的或与之关联的东西展现在里面,像一个论文,但老师看了觉得不错,所以临时决定把整个三楼空出来给我一个人用,那时候就是挖掘自己内心的那种失落和美好,又觉得至少挂起来不难看,就画那样感觉的画。这组画得了王嘉廉油画奖学金,另外一个就是毕业创作壁画系的奖学金,还有一个是什么,一时想不起来了。总共大概一万块多点,当时觉得相当多。我用这笔钱先买了一个当时最先进的MD,剩下的钱就去西藏生活了两个月。
苌苌:你跟房方同时是在美院?
黄宇兴:我们是同年级的,我们从大学军训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关系。
苌苌:他第一次搞展览你参加了吗?
黄宇兴:参加了。他第一次搞展览的画其实就是我毕业创作中的一部分,其实那段时间就是和不同的画廊合作,满意或者不满意,或者怎么样,但不是真正地影响到我,我觉得真正影响到我的是之前十年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之后的事情就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
2 西藏
苌苌:你去西藏是哪一年?
黄宇兴:我最早去是97年。我有个朋友在北大读东方学系。那是刚刚上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都觉得可以从那种之前的考试状态中摆脱出来了,又都对东方学的东西感兴趣,想去印度,也想去西藏,当时还没有把西藏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研究。我们策划大一暑假从西藏到尼泊尔去,然后再去印度的旅行。但是发现我们不认识的和西藏有关的人,于是我和这位朋友一块去西藏驻京办事处,跟传达室的人说,我们想了解西藏,请介绍相关的人给我们认识。他们看我们还小,就说你们可以去西藏中学试试,我们就去了西藏中学,又跟传达室说我们想了解西藏文化。传达室的人把我们弄到学生会老师那儿,学生会老师接待了我们,我们就开始认识了藏族同学,关系慢慢越来打的火热。大一的暑假到了,但我那个朋友中途已经慢慢淡出了这件事,就剩我一个人,我就跟当时参加完高考的西藏中学高三的同学,一起回了西藏。
我介入西藏的方式很奇怪,从一开始,我就不是以一个旅游者的那种身份介入的,我认识的同学中,有的是过去的西藏贵族,住在拉萨的核心城区里,有的是边远农村的,有的家里是牧区的,他们之间的家庭背景和条件差别很大,但是他们都在这儿学习,三年才能回一次家,初三毕业回一次,高三毕业回一次,我就觉得有意思。我从来没在西藏住过旅馆,到了以后就住在不同的同学家里。有拉萨居民的家庭,有山南地区的农村家庭,还有那种亚东地区的边境人家,他们有的家里很偏僻,也没有电话,就靠留言本上写的一个地址就找过去,几村几组,有的人要找很长时间才能找过去,我都去住过。在西藏呆了一个半月,回到北京后,我的那些同学中一部分人考到民族大学的藏文系,我平日又跟他们在一块聊西藏的事。第一次去西藏,我还认识了寺庙里的新朋友,于是回来后就决定和我那个朋友一起学习藏文,我就去了黄寺那儿的佛学院,报了一个藏文班。
苌苌:真学了吗?
黄宇兴:学了。学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每个礼拜天去一下。那个地方很特别,叫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从清朝初期,历世达赖与班禅派遣的使节和从蒙古各部族来京的佛教徒都在西黄寺的这个地方居住。我们去的时候,在里面学习的全都是活佛。每年一届大概十几二十个人,在这里接受佛学的教育,全部都是从藏区来的,包括云南、四川,青海的活佛,大号的,小号的,二号,三号之类的。不过,我们只是在那个里面一个藏文班,和他们没关系。
苌苌:有没有交到要好的朋友?
黄宇兴:有。我在里面又认识了很多岁数差不多,可以玩到一起去的那种孩子。他们在藏区都是活佛,但在这儿给人的身份意识不是那么强,平时下课打篮球,打乒乓球,组织趣味体育比赛。在家里吃饭,大家坐在桌上吸溜吸溜吃面条。后来我跟他们回老家去,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自己在屋里吃面条,外面跪着一排人等着磕头,就这种。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青海的藏族人。我大二之后就去了青海那边去玩。然后去了佛学院以后,我就觉得有必要自己编一本刊物,讲对关于藏区的有别于传统的理解,在民族大学里面派发。我是那个刊物的主编,写稿子全都是藏学系的藏族同学。杂志叫《白玛草》。
苌苌:什么是白玛草?
黄宇兴:你看藏式建筑最上面,寺庙里的那种红颜色的,质感很奇怪茸茸的,就是白玛草。只有在级别很高的寺院的传统的藏式建筑经堂的最上端有,他们把白玛草扎的很严实,切成横断面以后扎在这个墙上。当时就是想大家能够站在很高的立场去审视周围,像白玛草一样。
苌苌:杂志出了么?
黄宇兴:大二的寒假出了一期,还有一期稿子准备好了,但是没有出。我们还想一期卖六块钱来卖。和藏族朋友的交往让我对很多东西有了新认识。我站在高于别人的地方,因为别人还在执迷于风情。我去的西藏村子里都不是旅游景点,都是那种平时根本不会有人去的村子,很脏很落后的感觉,但是也有吸引人的东西,某种原始东西。我还在杂志里写了一个小说,讲关于一个僧人到印度生活的小说。实际上,我当时和他们的关系是相当奇怪的,因为我的观点在他们里面也算是比较激进的。当时我主张西藏的文化和这个民族如果想发展,必须有一个人,至少是一个学者,能够站出来剖析这个民族,对民族的自身进行批判,肯定对这个民族有好处。这样才能把这些民族从那种民族性的,风俗性的环境里面解救出来。
苌苌:要不别人老带着一种异国情调看藏族同胞。
黄宇兴:我的朋友的老爸老妈觉得我们在这儿编一个杂志,这事挺敏感的,我弄一个杂志在学校里传,不管这个杂志是什么,写的什么内容,都挺危险的,人家家里面不让我们再闹了,觉得可能会牵扯到什么事里去,做编辑的那些藏族同学就不想再干这些事了。因为他们都是藏学系的,毕业之后都会在西藏担任精英的工作。他们就觉得从来没有任何西藏刊物可以直接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或者以这样的讽刺的姿态写,而逃脱那种歌颂民族雪域高原的态度。再加上我后来去青海看到活佛的各种行为,和那些朝拜他的信徒比起来,我更接近于真实中的他。到我大四毕业的时候,那个杂志也办不下去了,和编辑之间就是因为这种观点产生分歧,他们就觉得很不合适。因为我是一个汉族人,这个人不该由我来承当。他们可能觉得我有点指手划脚。或者怎么样。
苌苌:你这段生活跟你艺术家的生活有关联么?
黄宇兴:它们在改造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存在关联的。我一直坚持不画任何关于西藏题材的画,我觉得它们可能就糟蹋了我的这件事儿,因为和我的想法背道而驰,我一直觉得那种风情性的题材很表面。但我画里的精神,可能来自于我在西藏这整个问题当中的思考。我想把这些思考表现在题材不相干的作品里面,但精神内核,来自那儿。这种感觉其实就是,我发现自己去了解的和之前被灌输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我认识事件不能是原来那种方式了。
苌苌:你在西藏的经历是怎样的?
黄宇兴:我住在拉萨郊区一个叫扎基的寺庙里。我和里面的一个喇嘛私交很好,得以在那个地方住。那个地方在当地人来看,是相当灵的一个地方,你能在那儿住是受到很多加持才能够达成一个愿望,寺里面的主供那个女神叫做扎西拉姆,这个女神是拉萨本土的保护神。而且是财神,它和释迦牟尼的差别在于她可以非常即实的满足你愿望,近乎有求必应,而且速度很快,所以很多做生意的人都会去哪儿。又比如说两边球队踢球,踢球的人在比赛之前都会去这个寺庙里求一个福,叫桑东(bsang gtong),就这么一个福,然后挂着,往往是比赛的时候,两拨人一遇到,发现每个人脖子上都挂着一个。他们那个地方据说香火仅次于大昭寺,每年可以获得很多的香火钱,但是旅游的人知道的很少,旅游的人都知道大昭寺、布达拉这些东西,就不知道这个地方,而且是一个很丑陋的女神,吐一个很长的舌头,面目狰狞,而且嗜酒如命。所以女神的像前放了一个大酒缸,所有来朝拜的人都要来一壶酒,在它面前倒一点给敬青稞酒,或者白酒或者什么酒吧,然后这个酒缸就死了很多苍蝇,好多苍蝇就熏醉在里面,就死了,我第一次去,就被那个地方迷住了,烟雾缭绕中,一个丑陋的女神坐在那儿,面前一个大酒缸,里面杀了很多的生灵,就是那些苍蝇死在里面,弥漫着酒的味道。很浓的酒味和那烧桑东的那种味道,然后很多排着长队进去,就这种感觉吸引了我,就住到了这个地方。我也不去别的地儿,没有离开过拉萨,甚至连布达拉宫都没有去过,就这么一个状态。
苌苌: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黄宇兴:我当时就剃一个光头,自己有一身袈裟,酱紫色的那种,披着那个坐在毯子上,而且和他们寺庙里当时的24个僧人关系混的很好,他们在念经,我就在旁边坐着给敲鼓,就配合大家一起。那时是9月份,拉萨每天都下雨,一到天黑以后就下夜雨。我就带着装着王菲的歌的MD在房顶上走。当时都是那种二层藏式建筑,平平的屋顶,每天晚上都下小雨,我就戴着耳机,看到周围藏式建筑冒起做晚饭浓烟。晚上就在寺庙里面渡过,电视也不太吸引我,找人聊天,或者去色拉寺。一部分时间是这样,因为那个寺庙香火好,而且商人去的多,所以周围很多的乞丐小孩,要饭的人特别多,闲时就跟他们玩,跟要饭的乞丐在一起玩儿。
苌苌:他们应该都说藏语?
黄宇兴:他们都说藏语,但是简单的汉语也会说。打闹的很凶,打着打着就到沟里那种事也发生过,大家很忘我地在打闹,他们觉得我成了那个孩子王。要饭的小孩,各种游走的小贩,他们和寺庙里的僧人关系相当微妙,但彼此又很和睦,我有种生活在其中的感觉,有内地来的游客,我还把自己隐藏起来。内的游客去的不多,所以只要一有内地游客去,然后他们就喊“你的老乡又来了,你的老乡又来了。”就拉我过去,我也不过去。内地游客来问我,我就隐藏起自己真实的身份,就是这样的状态。一个女的还跟我搭讪,她说她是搞艺术的,在北京联合大学怎么怎么样,很牛逼,她都不知道我是中央美院毕业的。那种感觉我觉得很好玩。有一次过雪顿节,是西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这个寺庙里就要把他们一年收来的哈达全部拿出来卖,就在色拉寺里面,因为当地人普遍认为哈达在扎西拉姆面前供奉过之后,具备了某种灵气,再买回去就是很好一件事,所以就买这种哈达。每个僧人都要分几大麻袋,按照配额来卖,我也被派了一部分在卖,我记得当时有内地的游客用汉语问我说这个哈达怎么卖?我就用藏语告诉他我听不懂。
苌苌:这些事情怎样影响到你的世界观?
黄宇兴:为什么说西藏影响到我的世界观和我的人生,就是因为它纯粹从一个我一开始不了解的文化,到发生兴趣,仰视它,深入它,接触的很深。当时大家去西藏,就是去看看神山,圣姑之类的,我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从一开始的神秘到真实鲜活的接触,是一个不断地掉下来的过程,或者说钻进去,从对它感到失望,到最后打混在一起,看到一切的丑陋和美好,然后又走出来,我从头到尾完完整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而且在我最重要的学生时代就完成了。我就相信,以后应该相信自己的认识,非常应该相信从自己的处境和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而且我认可它是真实的。我在那儿生活两个多月,因为怕家里人担心我,所以根本没我爸妈说我在西藏,他们都不知道我在哪儿,他们以为我在青海湖那边玩,其实我在西藏。
苌苌: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朋友吗?
黄宇兴:在色拉寺遇到不同的僧人,有那种很时髦的,交笔友全部都是外国人,写信、日记全部都是英文,牛仔裤都送去干洗。到过中秋节的时候,我去给他们送月饼,发现他已经收到了来自广东等好几个地方寄来的那种双黄火腿的,比我的月饼好多了,都是他的那种笔友和朋友送的。他的房间布置的非常有情调,铺着木地板,很舒服,搁一个大音响,有当地迪厅最流行的迪曲,但是这个音响上面他搁一张嘉华仁波切的照片,他一下课就出去,换上便装去隔壁的军区踢足球,但是他要在去玩之前,先和仁波切的照片请示,回来之后还要消假,再说一遍“我回来了”。还有那种住在厨房里的很郁郁寡欢的僧人,我跟他曾经在那个厨房里面住过,是一个阴冷,狭小,肮脏的小厨房,晚上睡觉的时候老鼠从被子里面钻过去,但是我不怕老鼠,所以够不上刺激。有时候白天不是有辩经的嘛,我就披着袈裟混在考试的人旁听着。虽然听不懂,是高年级对低年级,一考要考三四天,喇嘛就把小抄全抄到胳膊上,或者是写在纸上做准备考试的那种状态,也有苦学派的那种,就是过的生活清苦,晚上弄一点清水和一点糌粑吃,只谈佛学,还有贪玩的,总之各种各样个人,因为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些地方混来混去,不断地洗刷着我的认识。寺院里面还有很多疯癫的僧人。有个老僧人专门给人占卜,老的稀里糊涂,本身又疯癫,又很有智慧,据说占卜很灵。
苌苌:给你占卜过吗?
黄宇兴:我没有让他占卜,因为我不太认为他能够准确地占卜我,我跟他混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让他占卜过。他的眼睛蒙着一层白膜,晚上住在没有电灯的昏暗的房间,周围全是佛龛。有一次,他把我叫过来,很神秘,让我坐在那儿,然后他从神龛底下端出一锅炖鸡,高压锅炖的老母鸡,让我跟他一块分吃,就给我留下了很多很多这样的印象,我觉得他们也改变了我的一种态度。尤其是我那个好朋友,他后来跟我一起回北京,中途飞机延误,到家都快晚上1点了,我妈一开门,发现我身后站着一个喇嘛。我们家还是大院,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在北京就接受了北京的生活,而且我也想让他接触这样的生活,他跟我朋友同学一块去唱卡拉OK,当然他穿便装,不穿僧装了,我朋友就骗着他唱《女人是老虎》。他能懂个发音就跟着唱,而且他最逗的是他在北京待了两个礼拜回去之后,过了大概半年多,就和寺庙里去烧香的一个女商人好上了。这个女商人比他岁数大很多,但是他跟女商人好上之后,他就还俗了,一起做生意,俩人还结婚了,发生很多事情,他的经历变化很大。但是我一开始见到他的时候,他在我心中相当神圣,他是扎墓寺的僧人,人很英俊,贴身去侍奉扎西拉姆,酒传到他这儿,他来负责斟倒这个酒。曾经一度在我大学期间,每当有什么困扰,我去祈祷的时候,我不会想到一个虚幻的神,我首先想到他,我向他祈祷。因为我觉得他是我在神面前的一个替身,能完成我生命中不能完成的一部分的职能。结果他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他,他当时就除了在寺庙里做僧人之外,自己还有一辆东风卡车,租给包工,收取租金。我们曾开着他的东风车在西藏的乡村狂奔,最后栽到沟里,没有翻,就是这样的记忆。
苌苌:这个过程对你来说是信仰的瓦解,还是说你仍认可他是一个在俗世中度人的佛?
黄宇兴:可以说很多,这一切都是很真实的一种时间的语言。他不是一个俗世的佛,我的信仰也没有瓦解,我发现可能是因为我原来对生活的介入太浅,但是那种东西不是真实的他。就是意识到你的想象和真实的差距。这种真实很残酷,它就告诉你这个东西是真的,你以前以为的东西是假的,而此时此刻是真的。我不得不去接受,我和他保持着联系,去年我去西藏的时候,那个女的已经和他离婚了。他中途还来过北京,因为这个女的岁数比较大,她想用一个他们俩的孩子来捆住这段婚姻,因为她说我的朋友有时候在她睡着以后偷偷爬起来,自己去歌厅玩。这个女的说她其实都知道,但是她认为她应该忍,意思就是我不跟你计较这些。但是他们俩最后还是分手了。这个女的后来又开始新的婚姻,她那阵儿来北京是想生一个试管婴儿,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卵子,让我去帮她去找一颗卵子,我真的去帮她找过。到后来见到他的时候,腰围大了好几圈,手上戴好几个大金戒指,留了一个偏分,脸很黑,晒的。完全变成一个——好像一个还了俗的人可能比俗人更俗。抽着烟,肚子挺着很大,他还是对我很好,因为我可能是陪伴他从他的过去走过来的一个知情人。从1997年我第一次去西藏就认识他了,到现在2008年。我认识到我所经历的这一切,必然有一个很深的成因,但我很难一言概括我所经历的这一切,以及他们给我的影响,但是你可以感觉到这种起伏对我的改变。
苌苌:后来为什么想从西藏回来了?
黄宇兴:因为家里人说10月有一个法语班要开课,那时候家里人还想让我去法国。我当时其实没有待腻,虽然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但是没待腻,但家里急催的。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碰到过一个青海的僧人,就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那种,天天在那儿磕,发誓不磕完多少万个不走。我见到他之后又过了半个月,再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病了,肠胃有严重的问题。我就托其他的朋友找到他住的地方,他已经天天躺着,起不来了,吃那种观音土,他说是一个外国人给他的药。就是那种邪教式的欧洲人,就来西藏,很邪恶的那种感觉,我说不清他们是走火入魔真的相信,还是以另一种神学的力量来愚弄这些人。其实就是一大罐土,我说你这个不行,把他强行拉到了医院去,医生也核实了说这个确实是一种土,每天咔成粉,拿茶和里一搅就喝。我垫钱让他做了一个胃溃镜,十二指肠溃疡,因为他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心情不太好之类的引起的,挺严重的,医生说得立刻住院,但他没有钱,我的钱也不够他住院的。医生说你必须立刻回去,否则生命会有危险。但后来我没法再关注他,因为我当时回去的路费都没了,后来管我的藏族的同学借了钱才回去,这个线索就中断了。综合的说来,我对西藏宗教和文化的认识不是以一本书或者一部历史里的冠冕堂皇的认识,而是以一种非常真实的人的那种姿态出现,渗透在我这十年的生活里。
苌苌:你怎么看待你这种持久的兴趣,会不会觉得你上辈子是西藏人?
黄宇兴:这是了解自己的一个必然过程。我从小对人生的认识有悲观的成分,觉得我和周围同学都不一样,精神长期以来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
苌苌:有具体的事情吗?
黄宇兴:有,但是我现在不太想说。有很深层的原因,但不是来自家里,不是来自父母,而是来自自身的。
苌苌: 你父母是怎样的?
黄宇兴:我爸妈都很好,对我非常宽容,我父母非常好,他们没有真的强加给我什么东西。虽然你有时候和他们冲突,但他们只是用他们自身那种既成的观念,无形中流露出来的他们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他们是那种坚定的知识分子加老党员,很正统。我觉得他们的信仰随着面临退休其实发生着改变。他们年轻时候的信仰,到老年之后慢慢被推翻,但是他们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可能被愚弄了。现在不像以前那样单纯,我觉得现在的人可能还是悲观,而且这个悲观更厚实了,因为问题是,你即使有方案,但是终究解决不了。在我整个初中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己有很多东西不同于周遭那些跟我一起的孩子。自己想的那些东西就严重地脱离常识,比如说春天哪一天开始树长小芽,开始吐毛毛,然后下雨,这些东西总是特别地吸引我,但是身边事情又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苌苌:除此之外,你小时候还想些什么?
黄宇兴:就是反复地考虑过这些问题。比如说,咱拿小朋友玩儿来说,我没法把自己想象成你,想象你也是有我这种想法的人,看着我,陪我玩,我始终觉得就我自己在玩。就是没法建立起两个人都是聪明的灵长类动物,可以在一起交流的那种感觉。就是在我整个初中这段时间,随着自己青春期的到来,有很多东西不同于周遭跟我在一起的这些孩子。
苌苌:但你从西藏回来后,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就需要自己去消化他的苦恼,是这样吗?
黄宇兴:我是一个痛苦的唯物主义者。我很痛恨这一点,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因为感觉自己的体系可以解释这一切。
苌苌:困扰你的都是什么呢?
黄宇兴: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我第一次去泰国,呆了40多天,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习惯了曼谷的那种平和与从容。我坐夜班飞机回到北京,上午八九点钟,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很多人骑车上班,他们的僵直感和那种闭塞感很触动我。这不是带着主观的色彩去捕捉,但之前我完全没有感觉。你的世界观和外界无法沟通,像一条鸿沟一样。各种各样的根深蒂固的成见,蔓延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人知道解决的办法,但是不能够实施。不过,这都不是终极的,终极困扰我的还是生死离别。
3 内核
苌苌:你从小的梦想是当画家吗?
黄宇兴:我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画画,画了很多画,小学时的梦想是当一个考古学家或地质学家,很快就又回到想当画家,之后没有改变过。到初中的时候,我觉得画画这个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只要我画的好,我就可以在这个领域里有别于别人,可以让别人对我感到非常地吃惊,比如我拿出一张自己晚上在家画的画,第二天早上给同学展示,同学说真棒,这种东西为我赢得了一个初中生的尊严。我也特别地上心这件事,觉得自己的一切生活和看到的东西都和绘画有关,做公交车去上学,一路上看到的一切,我觉得和绘画是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它背后的生活我不太关心。比如说一个老人拉着一个车很艰难地走,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题材,我不太关心后面的社会问题。但之后的西藏经验使我有所改变,就是开始怀疑之前自己的世界观。就是说,从纯粹的形式或者美感上去感受世界,哪怕是颓废的美感,或者伤情,都是假的,我觉得。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历史是多么脆弱和容易被改写。一场感冒可能就改写你的生命史,而一个医学家发明了一种药,也可以改变你的生命史。
苌苌:像弗莱明的青霉素那种?
黄宇兴:就是把一个本来要死的人改变了,一个人的历史和它的轨迹被各种各样生命以外的东西扭来扭去改来改去。我就想什么东西不变,后来发现人的身体、肢体,血液循环,骨骼肌肉,大脑这些实体的东西,有点能抗衡那种无常性的改变。它有它相对固定的轨迹,就是会不断衰老下去,它所经历的历史就像是一场病,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苌苌:这个画得是列宁么?
黄宇兴:这是一个生理物学家,曾经拿过一九零几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就是觉得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对人的生命史的那种改变很吸引我。这个人发现了毛细血管循环,从而悄无声息的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史。但是他们不太被文化界和文化领域关注。所以我当时画了一组生理学家的肖像,有好几个,都是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
苌苌:之外的改变,我不知道该怎么总结,比如有些人是会活得小心翼翼,有的人就是会没事找事那种。
黄宇兴:如果说没有发生一些事,只能说我幸运。但是发生了,也不能说是我很倒霉。就跟你刚刚学会开车,就开着车在高速上飚车,如果没发生什么事故只能说是幸运了,而发生事故可能算是相对正常,但是又不是说必然会发生事故,就这样一种关系。我曾经想到一个主题,我觉得特别适合做我的人生传记,叫“瀑布下的长桥”。我曾经幻想过有一个很淋漓的瀑布,瀑布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桥。我从这个桥上走过去,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苌苌:瀑布就砸在桥上?
黄宇兴:就是始终处在被暴淋的状态。我刚在编新浪的博客。当时就想把这个题目确立之后,想以此写一些人生的轨迹,就安排在这个目录之下。我反复想这个主题,想到自己曾经有一天在画画,突然被一群便衣很坚决,又很有礼貌地带走了。并不是扭着胳膊,你发现它虽然并不在身体上侵犯你,但是你根本抗拒不了那种强权的力量。他们虽然动都不动你,但是脸上那种戾气,逼的你根本没有招架和还手或对他们吼的力量,就是几个人全围在你的周围让你走一趟那种,你根本没有人格抗衡,感觉就是力量和气息相差太悬殊了。我被这些人带到一个山洞,里面全是这样冲泻下来的瀑布,我在这个山洞,在这个长桥上不断地走,从两边山洞里,看到我从童年到青少年所经历的每一幕重要的事情和场景,我就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正在上演的那一幕。然后,我最终穿过这个桥,走到生命的尽头。
苌苌:听上去怎么有点像人死了后会去的“黄泉”,你现在怎么就在潜意识有这种人生重现的幻象?
黄宇兴:我不知道,但是这条路最终走到头以后,不会再重复了。但我想到的童年或少年时候的某一个场景,其实并不是像黄泉路上的那种回望。而是自己在一种生活的状态下,去回望曾经经历过的一切。这条路有意思的是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它很长,但不会有盘旋或曲折。
苌苌:人生半中间就没有穿过瀑布的那一时刻?
黄宇兴:没有穿过,瀑布和桥永远在的,就是此时此刻,人也走在这里面。它的终点就是人生的终点,不是一个可以给予希望的事情,走过去之后天高云淡,不是那样,就是一直在瀑布下走。
苌苌:人说“苦集灭道”,起码了知苦之后,有断,有证,有修。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是你把人生始终看作是一种磨练?
黄宇兴:我觉得“磨炼”的说法是带有目的性和机遇色彩的。因为磨炼本身有目的性,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怎么样怎么样,再怎么样怎么样。但其核心是因为天将降大任,我没有这种感觉。而只觉得人生整个的给予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苌苌:本质上讲,和什么有关呢?
黄宇兴:还是和性有关。在我很小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悖论。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这样一个人,并且必须去拼命保守这个秘密。这注定了我奋斗的目标和周围人都不太一样,关于爱情、婚姻、后代……在我这儿不得不有一个颠覆性的思考。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得不到任何的指导和启示。而且在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悖论的情况下,我开始怀疑身边所有既定的东西,一定也存在不对的解答。所以你一定会怀疑身边所有的事情,对不对?
苌苌: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黄宇兴:如果你经历过我这样的成长经历,你就会很明白这是多么自发。那种极其苦楚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的青春期。四个字“意苦若死”,我觉得和我经历的创伤和绝望非常接近。整个青春期,我身边也有整天混在一起的死党,但你心里很清楚你和他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和隔阂,如果说出什么,会伤害到你们的友谊,我必须去掩饰。我就觉得我和整个世界是不建立联系的,我是孤立存在的。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一股风气,所有人都大谈性,我特别不避讳谈这些东西。别人跟我讨论泡妞,我必须去假想一种状况。我甚至变成了同学的爱情顾问,很多人来找我咨询爱情问题,我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情圣。后来我觉得,我分析这些事情特别冷静,是因为它们根本触动不了我。
苌苌:你外表都不算叛逆,但是在思想上带着对所有问题高度置疑的状况,其实是从那时候开始,是不是?
黄宇兴:他们一致认为和我比较配对的女生追我,他们觉得特别好。在别人面前,我必须虚拟一个人格,需要虚构一个不接受的理由。但是我又不能和别人去讨论这个问题,无从讨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坚定的悖论。这时候我就会怀疑所有别人告诉我的东西,包括极其强硬的事实,是否是真实的,就是本能地去置疑这个世界,完全不需要理论基础和境界的支撑。在青春期的时候,你发现你喜欢的是你的死党,那种深重的罪恶感让我长期处在痛苦中。真正缓过来是开始有了互联网,很多东西渐趋明朗,但是一切都来的太晚了。我的置疑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接下来要走的路日趋严峻,你必须颠覆性地思考你的人生。除非你用很玄的答案把采访者绕过,但这就是最核心的问题,这是我认识世界的关键。
苌苌:很多伟大的艺术,都是艺术家很直接地和性关联的。
黄宇兴:我没跟别人正面讨论过。别人会在作品里面发现一些东西。但是不会说拿出来去分析这件事。我觉得性对人的很多影响其实是很根本的。比如说僧侣生活,寺庙那种生活吸引了我,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本身是一个单性的世界,所以你才会花时间感兴趣,怀有这种意味去接触之后,最后展现到你面前的东西原比你一开始的兴趣大的多,你发现了它,但是最原初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和性作为核心的驱动有关的。我不知道表达的是不是很充分,这不是用很虚幻的哲学高度和认识高度构架起来的,而是非常本源地由他们的压抑导致的悲观激发出来的。当然也由他们释放的方向、理解力、天分和表现力,很多精神的特质诱发到一起决定的。三岛由纪夫在《假面的告白》中说的都是真话,他在和盘托出自己的时候,再盖上最后一层面纱。我把这个门打开之后,很多东西,包括“锁孔”展,你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了。
4 艺术
苌苌:原来是这样啊。回到说你画的这个猴子,为什么画一只猴子?
黄宇兴:猴子是我当时感到的孤独和冰冷。之前我在银色的底子上,用透明的黑色画画也画过一段时间了,这也不是第一张。但我觉得它那种冰冷感和在印刷品里面体现不出来那种质感,和我的境遇在感官上留下的感受,特别的贴近。
苌苌:你怎么解释它的那种光芒。就是那种冰凉的金属感?
黄宇兴:之前这个光泽,在印厂里做过好几次小样都失败了。因为银色的油墨会被吸掉,是特种油墨,它会吸黑色和红色,做了几次都失败了,所以没有再尝试。就是想真实地还原那种感观,我是想通过绘画本身,调动起人的其它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一个猴子。尽管我做得不是很充分,但我其实考虑到选择画布的质地,就是用那种很细,很密的机织画布,而不是充满了艺术色彩的和古典意味的很粗的亚麻布,不是那种感觉,而是那种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那种很薄,但是布满了细密的网格的工业画布。我在心里上需求这样一种质地,把它代入到作品,布的纹理,银底幽暗的发光,都是我要的画面感受。尽管这样的画布很廉价,但是不是很好找,有的时候它对幅宽也有限制。像很大的画就用不了这种画布,我也没有很固执地一定要用这种画布。我原来用过贵的画布,画完之后,很敏感的于我的画的观众就会说,你为什么不用以前的那种,削弱了画面的感受。因为那种细密的工业感没有了。
苌苌:你还用过IKEA的钟做了绘画的材料。
黄宇兴:其实陈列的时候,每一个钟都在走,有嘀嗒嘀嗒的那种声音,但是在展览现场可能听不见。我希望人们在看这组画的时候,有东西提示时间的流逝,所以再好不过就是一群时钟在走动。
苌苌:你重新画了灰色的《呐喊》,你专挑这幅画和你的心境有关?
黄宇兴:《呐喊》本身在颜色上是非常神经质的,我当时做对经典的回顾,就有把《呐喊》整个过滤成灰色的这种想法。这个底子也是银色的,然后拿单色复制了一遍。是和我的心境有关。觉得其实我们的呐喊都变得很无力,很虚弱,就想这样变成一个单色的,苍白的。然后被很多的就像有繁杂花边的画框框住,所以我用了好几层的画框。好几层框子套起来,用这些金色的框子保护这一张苍白的《呐喊》。
苌苌:《改变中的生命史》是怎么回事?锅炉房这张我看到时印象特别深。
黄宇兴:这张画来自于我被蒙着眼罩带进去的那个地方的感受。但是实际上原始的场景是我们小区一个锅炉房,这个就是烧煤的地方,长期拿那个铁栅栏门封着,我之前没对这个感受,自从有了那件事之后,我突然对这个地方有感觉了,发现它和我经历的场景有关联。就是它的那种灰调,那种冰冷感,我随车进去后,摘了眼罩下车,就看到那个走道,有很厚的钢门,老砖房和与这个门是不匹配的。这个房子很老,但是门很先进,窗子和门都是这么厚的大门。这个锅炉房经存在于小区好几年了,然后遛狗的时候就经常会路过这儿,但这件事以后我开始盯着这个东西开始出神,我看到它会想到那样一幕,这个关联以前没有,但是现在有了。
苌苌:你画的这个月亮,是什么含义呢?
黄宇兴:其实它是一个太阳,我想把它画成太阳。但是理解成月亮和太阳的关系都不大。它的存在不会影响到实质的意义。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面的光亮物。
苌苌:像月亮,因为它没有炙热和光明的感觉。
黄宇兴:这张画里有在火山爆发之后蒙得很重的烟,然后看到的太阳。或者是小学的时候看日食,或者隔着沙尘暴看到的。它确实是太阳,但是它没有光泽,圆圆的,呆呆的在那儿陈列着,这个画用的是荧光色,不是一般的黄色,就是要特别刺眼的感受。
苌苌:为什么画《讨生活的年轻人》?
黄宇兴:当时画了六个面临毕业的学生,然后面临进入社会。我去参加他们的毕业聚会,感受到他们准备在社会上拼一把的那种血腥的感觉。就是我要闯社会,哪怕去当业务,一个月没几分钱工资,但是我得积攒经验。我能不能理解这种感觉——我积累了经验,我跟社会发生了关系,我打拼一把。我不知道图什么。
苌苌:但为什么把他们的嘴唇画得那样红,还有生物学家的脸蛋也是红扑扑的像猴子一样?
黄宇兴:就是一个猴子的脸。他们被文化忽略,就像孤独的猴子。这样一种感觉更贴近于我内心的需求。《讨生活的年轻人》在画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过要去画一个吃人的人,嘴上粘着血。只是这种血腥感和这种红脸蛋是你当时在画的时候需求的。包括寻找玻璃的质感,寻找银色,这画的底色也是银色的,都是用喷漆喷上去的。你这样做的推动力都是你的精神需求。你会直觉的去找一款你精神上和你的审美需求相贴合的东西,你就挑这个。
苌苌:为什么你的主题频繁变换,其中存在某个固定的线索吗?
黄宇兴:我无法想象日复一日画同一个主题,虽然更容易催生个性化风格,但太容易让我厌倦了。我的作品存在固定的线索,虽然每个都是独立的主题,但有一两个小元素可能在别的画里出现过,是它们构成了一种线索,而不是说把所有的作品统一在一种风格里。你纵向来看,他们之间存在逻辑性和关联,这种线索来的特别自然,只有时间贯穿了你的成长和认识以后,才会显现出来。比如后来的猴子是和以前画过的一个小钥匙链上猴子玩具有关联。人的内心需求很多样,对美的宽容度和接受程度也很广阔。重要的是认可它的丰富,不要做一个被自己所累的人。
苌苌:那两张以猴子为主体的画,分别是怎么产生的?
黄宇兴:3月份以后,我想把我经历过的那种孤独、冰冷感觉,释放和疏解在作品里。就去寻找经历过的事情和看到过的东西。我就想到有次在海南,我去逛猴岛,看到一只猴子,它的孤独感很吸引我。我就把当时拍的一些照片找了出来,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我在两三年前曾经画过同样的一只猴子。我当时的助手曾经在一个小餐馆里打工,干了两三天被辞掉了,他的同事就给了他那只猴子钥匙链,他天天拿手里玩儿,身上毛很多地方都脱掉了,还穿着一件很小很小的背心。当我看到它时,那种孤独感和被人把弄的苍凉感很触动我。但我后来画猴子的时候,脑海中并没有直接地建立起联系。第一只猴子背景用的是培根灰,偏冷,后来是象牙黑,偏暖,都是透明的画法。猴子吸引我的地方,不在他的质感和卡通感。选择颜色的时候,就会选择给你相同感受的颜色。这种线索来自不同阶段的生活感受,不是符号化的关联。
苌苌:画画是为了解决孤独感吗?
黄宇兴:是展示吧,把孤独感展示出来,本身就疏解了自己的压力。我画中的风景契合了我内心的思考和需求。颜色的透明感,把它一遍一遍薄薄地画上去,那种叠加的感觉,冲刷的感觉,还有银色的底色的暗淡的反光感,我就想不断细化,把它们从很多手法中找寻出来,它们的质感分别满足我内心不同的需求。但是,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体验,而是也是一种群体化的体验。我看到现在很多国内的绘画觉得反感,在里面我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想,如果我有这种感觉,一定代表了很多人,他们只不过没有这种自觉性,去找寻,去尝试创造。它不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不断重复。而是生理化的,直指人的生理上的选择。不存在绝对的“个人化”,再小的“个人化”也是一个群体的体现。人们在欣赏一个很个性的艺术家的时候,释放的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记忆,当他们发现这个艺术家身上也有这些的时候,观众可能就原谅了自己身上某些个人化或者反传统的东西。
苌苌:你觉得好的艺术有告解的功能?
黄宇兴:具体打个比喻,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他在里面承认自己有手淫的习惯,读者看了就松了一口气,疏解了大家的负罪感。艺术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这样的功能,疏解人们的压抑。好的绘画很难转述为语言。那是需要我调动所有的视觉手段,去达成的感受。所有这些图画方式,本源上来自你想表达的精神诉求。但我需要控制自己的作品被误读的可能,不能超过我所允许的范围。
苌苌:这可以解释你作品中的暧昧么?比如那张关于海岛的画,一个印度洋风情的小岛和一个黄色的藏文字条,先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然后想到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不和谐的,暗示性的东西?
黄宇兴:绘画是会被误读的,我可以把误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比如通过在绘画中制造一种障碍,为什么要用藏文来写,你即使不懂它意思,形式感已经揭示,它是我关于西藏文化的思考,所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藏文,只有小岛,就不是我想揭示的问题了。海岛是我对根本自由的解释,当人们愿意了解藏文中的内容时,发现它是一句歌词,更深入的内容,属于隐藏在里面的部分,留给想继续解读这张画的人去了解。但是藏文和海岛已经约束了观众,他不会误读到其它地方去。如果用中文写上,观众很可能误读成你并不想说的内容。如果是个西藏人看,他就能明白。对我来说,是一种给西藏人的告慰。我要把诸多的信息放在一张画里,它当的起3米7的体量,放在里面的东西足以支撑它的尺寸。
苌苌:你这种情怀从哪里来?
黄宇兴:我充满热情地做每一件事,并且对任何人不带有恶意。地球发展最可贵的还是在人类文明形成之初,不同的文化从根源发出来的文化体系和它传承的过程。到最后变得天下大同,原生的文化都没有了,非常悲哀。想想看,只要别的国家有钱,他完全可以照扒一个鸟巢建在任何一个地方。说教站不住脚,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很多东西就变得不理智,也听不进别人的思考。
苌苌:有的艺术家,包括作曲家等种种,作品会存在两个极端。他们需要不同风格的作品平衡自己的心理,有的可能是潜意识的,在黑暗/光亮、平稳大气/发神经,真诚/暧昧之间转换,你有这种平衡心理的需要吗?
黄宇兴:很多艺术家内心都有这种需求,但是很多艺术家不认可这个。只有里希特能够把这种风格上毫无关联的东西展示出来,他特别勇敢地地承认了这一点。其实这两个面向并不矛盾,就像我曾经喜欢把很深邃的那种东西放在案头,比如说同学来我家,我希望他在我的床头看见一本尼采,但实际上我也看机器猫,一些更乱七八糟但确实很吸引我的东西,但是我看完之后我会塞到床底下去。然而这两种东西能够并列吸引你,是说明某种问题的,而且也是最真实的,不做作的。我觉得首先要认可发生在生理层面上的这种需求,并且尊重它。它提供一种自由的空气,可以让艺术家不断走向更新,更激进的地方。和音乐、文学不一样,你允许观众在一件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范围中徜徉,而不特别明确地给出指示,但是误读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5 生活态度
苌苌:你以前养的这些蟒蛇都从哪儿弄来的?
黄宇兴:这些全部是华盛顿公约里面保护物种。玩这些东西的人都有一个小圈子,自然有人供货。很多东西从国外走私过来的。其实他们在华盛顿公约里面,和珍稀物种关系不大,而是说这些动物受到贸易保护的影响。比如说这只美洲鬣蜥,它的数量其实很多,但是它是华盛顿公约的二类物种。因为它越来越多地受到贸易的威胁,涉及全球范围内的买卖和交易。
苌苌:因为皮可以做很贵的皮包,还是?
黄宇兴:因为它本身很适合作为一种宠物,你不觉得它很漂亮么?还可以养到很大,很好玩。基本上养这个东西都是为了做宠物来养,没有人谋它的皮。
苌苌:养他们很麻烦么?
黄宇兴: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很耗能源,每一个养殖箱里面都要电灯,24小时供暖。给它们找食物特别麻烦。它们对食物非常苛刻,比如说我养的也门变色龙,还有马达加斯加的变色龙,都不喝死水,它的水必须是流动的。在那个饲养箱里,要搁一个小抽水泵把水抽上来,搁一个假山往下滴,它才会喝。你搁一碗水,它就是渴死也不喝。吃的东西必须吃活的昆虫。你一年四季必须要搞活的昆虫给它吃。关键它吃一个礼拜就会腻,不吃了,你就得再换一种虫子。但是北京冬天这么冷,虫子就那么几种,它很容易就吃腻了。这些虫子又提供不了它需要的营养。比如说维生素B3,钙这类东西,就要买那种专用的进口添加剂。比如说我这周给他喂蝈蝈,喂蟋蟀。你就得把这个蟋蟀先在B3的粉末里粘,粘的身上都是粉,它吃就能补充了。但是这样蟋蟀有怪味,它不爱吃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让蟋蟀吃粘有维生素B3粉末的菜,让这个菜在蟋蟀的体内经过一轮消化之后,再把这种富含维生素B3的蟋蟀喂变色龙吃。但如果维生素B3过量,或者钙过量,它内脏又会生病,会影响寿命。还要有温差,温差比如说高温的时候到30到35度。低温的时候在25度到28度。
新作又成熟了很多 不过我总觉得苍老不少 这就是应该是他生活的方式 做个艺术家 我们懂得的
一段某杂志的采访记录吧 他的风格 保存着 提醒我 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
![]() |
1 毕业了
苌苌:你十八岁之前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黄宇兴:我爸在中国科学院,我妈在信息产业部,我姐是学建筑设计的。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画画了,大学是中央美院壁画系,2000年毕业。
苌苌:毕业后就决定做职业艺术家了?
黄宇兴:这对我不是特别艰难的决定。因为除了干这个以外,没有任何吸引我的生活方式。当时职业艺术家的道路没有这几年感觉这么轻易,但是其它美院学生能从事的工作,我都不太能接受,而且家里没有给我直接的就业压力,爸妈希望我最好能待在一个单位,这对我来来说压力不大。我毕业后,家里人想让我读研究生,最好是去法国。他们想象的法国就是和艺术沾边的,我当然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但他们就希望孩子都出国留学,于是我就去学法语,到最后还是没去法国。而我当时一门心思想去印度,给印度使馆写信,要印度留学的资料,后来发现他们给我的资料都是美式教育的那种感觉。我看了那些资料后,又没有兴趣去了。反正乱七八糟折腾了一年的时间,第二年就真正面临生存的问题,我就去参加了一个艺术博览会。
苌苌:怎么会想去印度呢?
黄宇兴:这和我从大学时期开始对西藏文化和佛教的一贯兴趣有关。我后来有点淡了,但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有一段我特别着迷,琢磨这个事。后来我去了西藏,到寺庙里去生活,接触了相当真实的人和事,彻底改变了以前对西藏的那些看法,就是换了一种很现实的角度再看以前的这些事情。所以当时就毕业之后,自然而然就想去印度,这和当代艺术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想和家里人的期望做一个抗衡。因为他们觉得我从央美毕业,再去法国读研究生,似乎这个路很完美。但是当时我对法国的理解,是觉得粉脂气息很重,弥漫着香水味和阴沟味的那种地方。就有点排斥,我学法语的时候,那种优雅的西方人的感觉我也有点排斥。
苌苌:你去参加2001年的艺术博览会前后是怎样的?
黄宇兴:当时我不愿意去法国,家里人也发现这个事拧着去可能确实不太好。他们就托关系给我弄了两个工作,他们也不逼我找工作,只是说他们有这个路子,如果你愿意去的话可以去。一个是在军事博物馆的创作组当创作员,我还得先特招入伍,成为一个士官才能够混到创作组里面。为此我还去军博转了一圈,看他们一天到晚干什么。就是画每年的国家大主题,比如抗洪救灾,江主席奖励抗洪人物,围了一圈群众那种。另外一个工作是去徐悲鸿美术馆整理资料,每天坐班。我父母就用那种旁敲侧击,说生活很悠闲,你还是有大量的时间,只不过在那儿有个固定的工资,待遇不错,会发鸡蛋,就拿这个诱惑我。我自己真的没有特别痛苦的抉择过自己该何去何从,所以很容易做,就回绝了这些东西。我就需要证明自己能靠画画这事养活自己,所以我决定参加那个艺术博览会,就是董梦阳最早的那个,艺术家以个人身份参加,给自己弄一个摊,也没有什么审核标准,六千块钱的租金一交,你就可以获得一个展位了。那时候的画就是感觉能挖掘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美好的,又觉得至少挂起来不难看的画。展览结束的时候卖掉四张画,把摊位费赚了回来,自己觉得挺好的,这件事做成了。
苌苌:艺术博览会上卖画挣了多少钱?
黄宇兴:卖了4张画,两万块钱,还签了一点展出的合同。而且挺逗的,我签的第一个展览合同就是和唐人,签第二年四、五月份去曼谷和泰国艺术家办双个展。很逗的是我星期五还要去泰国,就是把那年的拖欠的画要回来,就是这周五。
苌苌:就是他们拿你画去展览没还给你?
黄宇兴:对,都六年了。反正挺麻烦的这个事,但确实画就搁在那儿。
苌苌:之后你如何开始和画廊合作的?
黄宇兴:在展览会上签了这个合同,还有和香港一个画廊的合同,但是这个合同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紧接着10月份美院的新校区落成,弄了很盛大的典礼,请了世界各地美术学院的院长搞论坛,人们又组织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创作联展。其中正好就有我的毕业创作的那组画,正好被我师姐王田田看到。她也是壁画系的,当时刚从纽约大学留学回来。她找到了我,说台湾有一个画廊刚好在北京开分画廊(索卡),于是就跟王田田、仲松等三个人在索卡办了一个展览,办完展览之后就跟索卡签了约。签约之后合作不是很愉快,因为我觉得他们完全不懂艺术,就中途和他们解约和房方签约,年前换到窦宏刚的红桥画廊。
苌苌:讲讲你毕业的创作《视觉和成长》?
黄宇兴:原来老美院的那个陈列馆,整个三层就展我一个人的。我的总数量非常多,这是一个系列,每一张都是1.22米×2.44米,就是一些人体和场景的组合。当时我看到敦煌的壁画,那些氧化后颜色变得偏黑的人体,那种漂浮的黑色的人体让我感兴趣。但我又不想浮标似地展现在作品里,到最后,这个主题和那个没了关系,成了一个相当现代的绘画。其实这是一个很虚的命题,我就想把对我的成长构成影响的或与之关联的东西展现在里面,像一个论文,但老师看了觉得不错,所以临时决定把整个三楼空出来给我一个人用,那时候就是挖掘自己内心的那种失落和美好,又觉得至少挂起来不难看,就画那样感觉的画。这组画得了王嘉廉油画奖学金,另外一个就是毕业创作壁画系的奖学金,还有一个是什么,一时想不起来了。总共大概一万块多点,当时觉得相当多。我用这笔钱先买了一个当时最先进的MD,剩下的钱就去西藏生活了两个月。
苌苌:你跟房方同时是在美院?
黄宇兴:我们是同年级的,我们从大学军训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关系。
苌苌:他第一次搞展览你参加了吗?
黄宇兴:参加了。他第一次搞展览的画其实就是我毕业创作中的一部分,其实那段时间就是和不同的画廊合作,满意或者不满意,或者怎么样,但不是真正地影响到我,我觉得真正影响到我的是之前十年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之后的事情就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
2 西藏
苌苌:你去西藏是哪一年?
黄宇兴:我最早去是97年。我有个朋友在北大读东方学系。那是刚刚上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都觉得可以从那种之前的考试状态中摆脱出来了,又都对东方学的东西感兴趣,想去印度,也想去西藏,当时还没有把西藏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研究。我们策划大一暑假从西藏到尼泊尔去,然后再去印度的旅行。但是发现我们不认识的和西藏有关的人,于是我和这位朋友一块去西藏驻京办事处,跟传达室的人说,我们想了解西藏,请介绍相关的人给我们认识。他们看我们还小,就说你们可以去西藏中学试试,我们就去了西藏中学,又跟传达室说我们想了解西藏文化。传达室的人把我们弄到学生会老师那儿,学生会老师接待了我们,我们就开始认识了藏族同学,关系慢慢越来打的火热。大一的暑假到了,但我那个朋友中途已经慢慢淡出了这件事,就剩我一个人,我就跟当时参加完高考的西藏中学高三的同学,一起回了西藏。
我介入西藏的方式很奇怪,从一开始,我就不是以一个旅游者的那种身份介入的,我认识的同学中,有的是过去的西藏贵族,住在拉萨的核心城区里,有的是边远农村的,有的家里是牧区的,他们之间的家庭背景和条件差别很大,但是他们都在这儿学习,三年才能回一次家,初三毕业回一次,高三毕业回一次,我就觉得有意思。我从来没在西藏住过旅馆,到了以后就住在不同的同学家里。有拉萨居民的家庭,有山南地区的农村家庭,还有那种亚东地区的边境人家,他们有的家里很偏僻,也没有电话,就靠留言本上写的一个地址就找过去,几村几组,有的人要找很长时间才能找过去,我都去住过。在西藏呆了一个半月,回到北京后,我的那些同学中一部分人考到民族大学的藏文系,我平日又跟他们在一块聊西藏的事。第一次去西藏,我还认识了寺庙里的新朋友,于是回来后就决定和我那个朋友一起学习藏文,我就去了黄寺那儿的佛学院,报了一个藏文班。
苌苌:真学了吗?
黄宇兴:学了。学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每个礼拜天去一下。那个地方很特别,叫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从清朝初期,历世达赖与班禅派遣的使节和从蒙古各部族来京的佛教徒都在西黄寺的这个地方居住。我们去的时候,在里面学习的全都是活佛。每年一届大概十几二十个人,在这里接受佛学的教育,全部都是从藏区来的,包括云南、四川,青海的活佛,大号的,小号的,二号,三号之类的。不过,我们只是在那个里面一个藏文班,和他们没关系。
苌苌:有没有交到要好的朋友?
黄宇兴:有。我在里面又认识了很多岁数差不多,可以玩到一起去的那种孩子。他们在藏区都是活佛,但在这儿给人的身份意识不是那么强,平时下课打篮球,打乒乓球,组织趣味体育比赛。在家里吃饭,大家坐在桌上吸溜吸溜吃面条。后来我跟他们回老家去,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自己在屋里吃面条,外面跪着一排人等着磕头,就这种。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青海的藏族人。我大二之后就去了青海那边去玩。然后去了佛学院以后,我就觉得有必要自己编一本刊物,讲对关于藏区的有别于传统的理解,在民族大学里面派发。我是那个刊物的主编,写稿子全都是藏学系的藏族同学。杂志叫《白玛草》。
苌苌:什么是白玛草?
黄宇兴:你看藏式建筑最上面,寺庙里的那种红颜色的,质感很奇怪茸茸的,就是白玛草。只有在级别很高的寺院的传统的藏式建筑经堂的最上端有,他们把白玛草扎的很严实,切成横断面以后扎在这个墙上。当时就是想大家能够站在很高的立场去审视周围,像白玛草一样。
苌苌:杂志出了么?
黄宇兴:大二的寒假出了一期,还有一期稿子准备好了,但是没有出。我们还想一期卖六块钱来卖。和藏族朋友的交往让我对很多东西有了新认识。我站在高于别人的地方,因为别人还在执迷于风情。我去的西藏村子里都不是旅游景点,都是那种平时根本不会有人去的村子,很脏很落后的感觉,但是也有吸引人的东西,某种原始东西。我还在杂志里写了一个小说,讲关于一个僧人到印度生活的小说。实际上,我当时和他们的关系是相当奇怪的,因为我的观点在他们里面也算是比较激进的。当时我主张西藏的文化和这个民族如果想发展,必须有一个人,至少是一个学者,能够站出来剖析这个民族,对民族的自身进行批判,肯定对这个民族有好处。这样才能把这些民族从那种民族性的,风俗性的环境里面解救出来。
苌苌:要不别人老带着一种异国情调看藏族同胞。
黄宇兴:我的朋友的老爸老妈觉得我们在这儿编一个杂志,这事挺敏感的,我弄一个杂志在学校里传,不管这个杂志是什么,写的什么内容,都挺危险的,人家家里面不让我们再闹了,觉得可能会牵扯到什么事里去,做编辑的那些藏族同学就不想再干这些事了。因为他们都是藏学系的,毕业之后都会在西藏担任精英的工作。他们就觉得从来没有任何西藏刊物可以直接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或者以这样的讽刺的姿态写,而逃脱那种歌颂民族雪域高原的态度。再加上我后来去青海看到活佛的各种行为,和那些朝拜他的信徒比起来,我更接近于真实中的他。到我大四毕业的时候,那个杂志也办不下去了,和编辑之间就是因为这种观点产生分歧,他们就觉得很不合适。因为我是一个汉族人,这个人不该由我来承当。他们可能觉得我有点指手划脚。或者怎么样。
苌苌:你这段生活跟你艺术家的生活有关联么?
黄宇兴:它们在改造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存在关联的。我一直坚持不画任何关于西藏题材的画,我觉得它们可能就糟蹋了我的这件事儿,因为和我的想法背道而驰,我一直觉得那种风情性的题材很表面。但我画里的精神,可能来自于我在西藏这整个问题当中的思考。我想把这些思考表现在题材不相干的作品里面,但精神内核,来自那儿。这种感觉其实就是,我发现自己去了解的和之前被灌输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我认识事件不能是原来那种方式了。
苌苌:你在西藏的经历是怎样的?
黄宇兴:我住在拉萨郊区一个叫扎基的寺庙里。我和里面的一个喇嘛私交很好,得以在那个地方住。那个地方在当地人来看,是相当灵的一个地方,你能在那儿住是受到很多加持才能够达成一个愿望,寺里面的主供那个女神叫做扎西拉姆,这个女神是拉萨本土的保护神。而且是财神,它和释迦牟尼的差别在于她可以非常即实的满足你愿望,近乎有求必应,而且速度很快,所以很多做生意的人都会去哪儿。又比如说两边球队踢球,踢球的人在比赛之前都会去这个寺庙里求一个福,叫桑东(bsang gtong),就这么一个福,然后挂着,往往是比赛的时候,两拨人一遇到,发现每个人脖子上都挂着一个。他们那个地方据说香火仅次于大昭寺,每年可以获得很多的香火钱,但是旅游的人知道的很少,旅游的人都知道大昭寺、布达拉这些东西,就不知道这个地方,而且是一个很丑陋的女神,吐一个很长的舌头,面目狰狞,而且嗜酒如命。所以女神的像前放了一个大酒缸,所有来朝拜的人都要来一壶酒,在它面前倒一点给敬青稞酒,或者白酒或者什么酒吧,然后这个酒缸就死了很多苍蝇,好多苍蝇就熏醉在里面,就死了,我第一次去,就被那个地方迷住了,烟雾缭绕中,一个丑陋的女神坐在那儿,面前一个大酒缸,里面杀了很多的生灵,就是那些苍蝇死在里面,弥漫着酒的味道。很浓的酒味和那烧桑东的那种味道,然后很多排着长队进去,就这种感觉吸引了我,就住到了这个地方。我也不去别的地儿,没有离开过拉萨,甚至连布达拉宫都没有去过,就这么一个状态。
苌苌: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黄宇兴:我当时就剃一个光头,自己有一身袈裟,酱紫色的那种,披着那个坐在毯子上,而且和他们寺庙里当时的24个僧人关系混的很好,他们在念经,我就在旁边坐着给敲鼓,就配合大家一起。那时是9月份,拉萨每天都下雨,一到天黑以后就下夜雨。我就带着装着王菲的歌的MD在房顶上走。当时都是那种二层藏式建筑,平平的屋顶,每天晚上都下小雨,我就戴着耳机,看到周围藏式建筑冒起做晚饭浓烟。晚上就在寺庙里面渡过,电视也不太吸引我,找人聊天,或者去色拉寺。一部分时间是这样,因为那个寺庙香火好,而且商人去的多,所以周围很多的乞丐小孩,要饭的人特别多,闲时就跟他们玩,跟要饭的乞丐在一起玩儿。
苌苌:他们应该都说藏语?
黄宇兴:他们都说藏语,但是简单的汉语也会说。打闹的很凶,打着打着就到沟里那种事也发生过,大家很忘我地在打闹,他们觉得我成了那个孩子王。要饭的小孩,各种游走的小贩,他们和寺庙里的僧人关系相当微妙,但彼此又很和睦,我有种生活在其中的感觉,有内地来的游客,我还把自己隐藏起来。内的游客去的不多,所以只要一有内地游客去,然后他们就喊“你的老乡又来了,你的老乡又来了。”就拉我过去,我也不过去。内地游客来问我,我就隐藏起自己真实的身份,就是这样的状态。一个女的还跟我搭讪,她说她是搞艺术的,在北京联合大学怎么怎么样,很牛逼,她都不知道我是中央美院毕业的。那种感觉我觉得很好玩。有一次过雪顿节,是西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这个寺庙里就要把他们一年收来的哈达全部拿出来卖,就在色拉寺里面,因为当地人普遍认为哈达在扎西拉姆面前供奉过之后,具备了某种灵气,再买回去就是很好一件事,所以就买这种哈达。每个僧人都要分几大麻袋,按照配额来卖,我也被派了一部分在卖,我记得当时有内地的游客用汉语问我说这个哈达怎么卖?我就用藏语告诉他我听不懂。
苌苌:这些事情怎样影响到你的世界观?
黄宇兴:为什么说西藏影响到我的世界观和我的人生,就是因为它纯粹从一个我一开始不了解的文化,到发生兴趣,仰视它,深入它,接触的很深。当时大家去西藏,就是去看看神山,圣姑之类的,我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从一开始的神秘到真实鲜活的接触,是一个不断地掉下来的过程,或者说钻进去,从对它感到失望,到最后打混在一起,看到一切的丑陋和美好,然后又走出来,我从头到尾完完整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而且在我最重要的学生时代就完成了。我就相信,以后应该相信自己的认识,非常应该相信从自己的处境和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而且我认可它是真实的。我在那儿生活两个多月,因为怕家里人担心我,所以根本没我爸妈说我在西藏,他们都不知道我在哪儿,他们以为我在青海湖那边玩,其实我在西藏。
苌苌: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朋友吗?
黄宇兴:在色拉寺遇到不同的僧人,有那种很时髦的,交笔友全部都是外国人,写信、日记全部都是英文,牛仔裤都送去干洗。到过中秋节的时候,我去给他们送月饼,发现他已经收到了来自广东等好几个地方寄来的那种双黄火腿的,比我的月饼好多了,都是他的那种笔友和朋友送的。他的房间布置的非常有情调,铺着木地板,很舒服,搁一个大音响,有当地迪厅最流行的迪曲,但是这个音响上面他搁一张嘉华仁波切的照片,他一下课就出去,换上便装去隔壁的军区踢足球,但是他要在去玩之前,先和仁波切的照片请示,回来之后还要消假,再说一遍“我回来了”。还有那种住在厨房里的很郁郁寡欢的僧人,我跟他曾经在那个厨房里面住过,是一个阴冷,狭小,肮脏的小厨房,晚上睡觉的时候老鼠从被子里面钻过去,但是我不怕老鼠,所以够不上刺激。有时候白天不是有辩经的嘛,我就披着袈裟混在考试的人旁听着。虽然听不懂,是高年级对低年级,一考要考三四天,喇嘛就把小抄全抄到胳膊上,或者是写在纸上做准备考试的那种状态,也有苦学派的那种,就是过的生活清苦,晚上弄一点清水和一点糌粑吃,只谈佛学,还有贪玩的,总之各种各样个人,因为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些地方混来混去,不断地洗刷着我的认识。寺院里面还有很多疯癫的僧人。有个老僧人专门给人占卜,老的稀里糊涂,本身又疯癫,又很有智慧,据说占卜很灵。
苌苌:给你占卜过吗?
黄宇兴:我没有让他占卜,因为我不太认为他能够准确地占卜我,我跟他混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让他占卜过。他的眼睛蒙着一层白膜,晚上住在没有电灯的昏暗的房间,周围全是佛龛。有一次,他把我叫过来,很神秘,让我坐在那儿,然后他从神龛底下端出一锅炖鸡,高压锅炖的老母鸡,让我跟他一块分吃,就给我留下了很多很多这样的印象,我觉得他们也改变了我的一种态度。尤其是我那个好朋友,他后来跟我一起回北京,中途飞机延误,到家都快晚上1点了,我妈一开门,发现我身后站着一个喇嘛。我们家还是大院,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在北京就接受了北京的生活,而且我也想让他接触这样的生活,他跟我朋友同学一块去唱卡拉OK,当然他穿便装,不穿僧装了,我朋友就骗着他唱《女人是老虎》。他能懂个发音就跟着唱,而且他最逗的是他在北京待了两个礼拜回去之后,过了大概半年多,就和寺庙里去烧香的一个女商人好上了。这个女商人比他岁数大很多,但是他跟女商人好上之后,他就还俗了,一起做生意,俩人还结婚了,发生很多事情,他的经历变化很大。但是我一开始见到他的时候,他在我心中相当神圣,他是扎墓寺的僧人,人很英俊,贴身去侍奉扎西拉姆,酒传到他这儿,他来负责斟倒这个酒。曾经一度在我大学期间,每当有什么困扰,我去祈祷的时候,我不会想到一个虚幻的神,我首先想到他,我向他祈祷。因为我觉得他是我在神面前的一个替身,能完成我生命中不能完成的一部分的职能。结果他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他,他当时就除了在寺庙里做僧人之外,自己还有一辆东风卡车,租给包工,收取租金。我们曾开着他的东风车在西藏的乡村狂奔,最后栽到沟里,没有翻,就是这样的记忆。
苌苌:这个过程对你来说是信仰的瓦解,还是说你仍认可他是一个在俗世中度人的佛?
黄宇兴:可以说很多,这一切都是很真实的一种时间的语言。他不是一个俗世的佛,我的信仰也没有瓦解,我发现可能是因为我原来对生活的介入太浅,但是那种东西不是真实的他。就是意识到你的想象和真实的差距。这种真实很残酷,它就告诉你这个东西是真的,你以前以为的东西是假的,而此时此刻是真的。我不得不去接受,我和他保持着联系,去年我去西藏的时候,那个女的已经和他离婚了。他中途还来过北京,因为这个女的岁数比较大,她想用一个他们俩的孩子来捆住这段婚姻,因为她说我的朋友有时候在她睡着以后偷偷爬起来,自己去歌厅玩。这个女的说她其实都知道,但是她认为她应该忍,意思就是我不跟你计较这些。但是他们俩最后还是分手了。这个女的后来又开始新的婚姻,她那阵儿来北京是想生一个试管婴儿,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卵子,让我去帮她去找一颗卵子,我真的去帮她找过。到后来见到他的时候,腰围大了好几圈,手上戴好几个大金戒指,留了一个偏分,脸很黑,晒的。完全变成一个——好像一个还了俗的人可能比俗人更俗。抽着烟,肚子挺着很大,他还是对我很好,因为我可能是陪伴他从他的过去走过来的一个知情人。从1997年我第一次去西藏就认识他了,到现在2008年。我认识到我所经历的这一切,必然有一个很深的成因,但我很难一言概括我所经历的这一切,以及他们给我的影响,但是你可以感觉到这种起伏对我的改变。
苌苌:后来为什么想从西藏回来了?
黄宇兴:因为家里人说10月有一个法语班要开课,那时候家里人还想让我去法国。我当时其实没有待腻,虽然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但是没待腻,但家里急催的。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碰到过一个青海的僧人,就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那种,天天在那儿磕,发誓不磕完多少万个不走。我见到他之后又过了半个月,再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病了,肠胃有严重的问题。我就托其他的朋友找到他住的地方,他已经天天躺着,起不来了,吃那种观音土,他说是一个外国人给他的药。就是那种邪教式的欧洲人,就来西藏,很邪恶的那种感觉,我说不清他们是走火入魔真的相信,还是以另一种神学的力量来愚弄这些人。其实就是一大罐土,我说你这个不行,把他强行拉到了医院去,医生也核实了说这个确实是一种土,每天咔成粉,拿茶和里一搅就喝。我垫钱让他做了一个胃溃镜,十二指肠溃疡,因为他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心情不太好之类的引起的,挺严重的,医生说得立刻住院,但他没有钱,我的钱也不够他住院的。医生说你必须立刻回去,否则生命会有危险。但后来我没法再关注他,因为我当时回去的路费都没了,后来管我的藏族的同学借了钱才回去,这个线索就中断了。综合的说来,我对西藏宗教和文化的认识不是以一本书或者一部历史里的冠冕堂皇的认识,而是以一种非常真实的人的那种姿态出现,渗透在我这十年的生活里。
苌苌:你怎么看待你这种持久的兴趣,会不会觉得你上辈子是西藏人?
黄宇兴:这是了解自己的一个必然过程。我从小对人生的认识有悲观的成分,觉得我和周围同学都不一样,精神长期以来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
苌苌:有具体的事情吗?
黄宇兴:有,但是我现在不太想说。有很深层的原因,但不是来自家里,不是来自父母,而是来自自身的。
苌苌: 你父母是怎样的?
黄宇兴:我爸妈都很好,对我非常宽容,我父母非常好,他们没有真的强加给我什么东西。虽然你有时候和他们冲突,但他们只是用他们自身那种既成的观念,无形中流露出来的他们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他们是那种坚定的知识分子加老党员,很正统。我觉得他们的信仰随着面临退休其实发生着改变。他们年轻时候的信仰,到老年之后慢慢被推翻,但是他们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可能被愚弄了。现在不像以前那样单纯,我觉得现在的人可能还是悲观,而且这个悲观更厚实了,因为问题是,你即使有方案,但是终究解决不了。在我整个初中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己有很多东西不同于周遭那些跟我一起的孩子。自己想的那些东西就严重地脱离常识,比如说春天哪一天开始树长小芽,开始吐毛毛,然后下雨,这些东西总是特别地吸引我,但是身边事情又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苌苌:除此之外,你小时候还想些什么?
黄宇兴:就是反复地考虑过这些问题。比如说,咱拿小朋友玩儿来说,我没法把自己想象成你,想象你也是有我这种想法的人,看着我,陪我玩,我始终觉得就我自己在玩。就是没法建立起两个人都是聪明的灵长类动物,可以在一起交流的那种感觉。就是在我整个初中这段时间,随着自己青春期的到来,有很多东西不同于周遭跟我在一起的这些孩子。
苌苌:但你从西藏回来后,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就需要自己去消化他的苦恼,是这样吗?
黄宇兴:我是一个痛苦的唯物主义者。我很痛恨这一点,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因为感觉自己的体系可以解释这一切。
苌苌:困扰你的都是什么呢?
黄宇兴: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我第一次去泰国,呆了40多天,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习惯了曼谷的那种平和与从容。我坐夜班飞机回到北京,上午八九点钟,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很多人骑车上班,他们的僵直感和那种闭塞感很触动我。这不是带着主观的色彩去捕捉,但之前我完全没有感觉。你的世界观和外界无法沟通,像一条鸿沟一样。各种各样的根深蒂固的成见,蔓延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人知道解决的办法,但是不能够实施。不过,这都不是终极的,终极困扰我的还是生死离别。
3 内核
苌苌:你从小的梦想是当画家吗?
黄宇兴:我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画画,画了很多画,小学时的梦想是当一个考古学家或地质学家,很快就又回到想当画家,之后没有改变过。到初中的时候,我觉得画画这个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只要我画的好,我就可以在这个领域里有别于别人,可以让别人对我感到非常地吃惊,比如我拿出一张自己晚上在家画的画,第二天早上给同学展示,同学说真棒,这种东西为我赢得了一个初中生的尊严。我也特别地上心这件事,觉得自己的一切生活和看到的东西都和绘画有关,做公交车去上学,一路上看到的一切,我觉得和绘画是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它背后的生活我不太关心。比如说一个老人拉着一个车很艰难地走,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题材,我不太关心后面的社会问题。但之后的西藏经验使我有所改变,就是开始怀疑之前自己的世界观。就是说,从纯粹的形式或者美感上去感受世界,哪怕是颓废的美感,或者伤情,都是假的,我觉得。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历史是多么脆弱和容易被改写。一场感冒可能就改写你的生命史,而一个医学家发明了一种药,也可以改变你的生命史。
苌苌:像弗莱明的青霉素那种?
黄宇兴:就是把一个本来要死的人改变了,一个人的历史和它的轨迹被各种各样生命以外的东西扭来扭去改来改去。我就想什么东西不变,后来发现人的身体、肢体,血液循环,骨骼肌肉,大脑这些实体的东西,有点能抗衡那种无常性的改变。它有它相对固定的轨迹,就是会不断衰老下去,它所经历的历史就像是一场病,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苌苌:这个画得是列宁么?
黄宇兴:这是一个生理物学家,曾经拿过一九零几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就是觉得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对人的生命史的那种改变很吸引我。这个人发现了毛细血管循环,从而悄无声息的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史。但是他们不太被文化界和文化领域关注。所以我当时画了一组生理学家的肖像,有好几个,都是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
苌苌:之外的改变,我不知道该怎么总结,比如有些人是会活得小心翼翼,有的人就是会没事找事那种。
黄宇兴:如果说没有发生一些事,只能说我幸运。但是发生了,也不能说是我很倒霉。就跟你刚刚学会开车,就开着车在高速上飚车,如果没发生什么事故只能说是幸运了,而发生事故可能算是相对正常,但是又不是说必然会发生事故,就这样一种关系。我曾经想到一个主题,我觉得特别适合做我的人生传记,叫“瀑布下的长桥”。我曾经幻想过有一个很淋漓的瀑布,瀑布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桥。我从这个桥上走过去,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苌苌:瀑布就砸在桥上?
黄宇兴:就是始终处在被暴淋的状态。我刚在编新浪的博客。当时就想把这个题目确立之后,想以此写一些人生的轨迹,就安排在这个目录之下。我反复想这个主题,想到自己曾经有一天在画画,突然被一群便衣很坚决,又很有礼貌地带走了。并不是扭着胳膊,你发现它虽然并不在身体上侵犯你,但是你根本抗拒不了那种强权的力量。他们虽然动都不动你,但是脸上那种戾气,逼的你根本没有招架和还手或对他们吼的力量,就是几个人全围在你的周围让你走一趟那种,你根本没有人格抗衡,感觉就是力量和气息相差太悬殊了。我被这些人带到一个山洞,里面全是这样冲泻下来的瀑布,我在这个山洞,在这个长桥上不断地走,从两边山洞里,看到我从童年到青少年所经历的每一幕重要的事情和场景,我就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正在上演的那一幕。然后,我最终穿过这个桥,走到生命的尽头。
苌苌:听上去怎么有点像人死了后会去的“黄泉”,你现在怎么就在潜意识有这种人生重现的幻象?
黄宇兴:我不知道,但是这条路最终走到头以后,不会再重复了。但我想到的童年或少年时候的某一个场景,其实并不是像黄泉路上的那种回望。而是自己在一种生活的状态下,去回望曾经经历过的一切。这条路有意思的是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它很长,但不会有盘旋或曲折。
苌苌:人生半中间就没有穿过瀑布的那一时刻?
黄宇兴:没有穿过,瀑布和桥永远在的,就是此时此刻,人也走在这里面。它的终点就是人生的终点,不是一个可以给予希望的事情,走过去之后天高云淡,不是那样,就是一直在瀑布下走。
苌苌:人说“苦集灭道”,起码了知苦之后,有断,有证,有修。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是你把人生始终看作是一种磨练?
黄宇兴:我觉得“磨炼”的说法是带有目的性和机遇色彩的。因为磨炼本身有目的性,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怎么样怎么样,再怎么样怎么样。但其核心是因为天将降大任,我没有这种感觉。而只觉得人生整个的给予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苌苌:本质上讲,和什么有关呢?
黄宇兴:还是和性有关。在我很小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悖论。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这样一个人,并且必须去拼命保守这个秘密。这注定了我奋斗的目标和周围人都不太一样,关于爱情、婚姻、后代……在我这儿不得不有一个颠覆性的思考。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得不到任何的指导和启示。而且在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悖论的情况下,我开始怀疑身边所有既定的东西,一定也存在不对的解答。所以你一定会怀疑身边所有的事情,对不对?
苌苌: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黄宇兴:如果你经历过我这样的成长经历,你就会很明白这是多么自发。那种极其苦楚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的青春期。四个字“意苦若死”,我觉得和我经历的创伤和绝望非常接近。整个青春期,我身边也有整天混在一起的死党,但你心里很清楚你和他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和隔阂,如果说出什么,会伤害到你们的友谊,我必须去掩饰。我就觉得我和整个世界是不建立联系的,我是孤立存在的。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一股风气,所有人都大谈性,我特别不避讳谈这些东西。别人跟我讨论泡妞,我必须去假想一种状况。我甚至变成了同学的爱情顾问,很多人来找我咨询爱情问题,我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情圣。后来我觉得,我分析这些事情特别冷静,是因为它们根本触动不了我。
苌苌:你外表都不算叛逆,但是在思想上带着对所有问题高度置疑的状况,其实是从那时候开始,是不是?
黄宇兴:他们一致认为和我比较配对的女生追我,他们觉得特别好。在别人面前,我必须虚拟一个人格,需要虚构一个不接受的理由。但是我又不能和别人去讨论这个问题,无从讨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坚定的悖论。这时候我就会怀疑所有别人告诉我的东西,包括极其强硬的事实,是否是真实的,就是本能地去置疑这个世界,完全不需要理论基础和境界的支撑。在青春期的时候,你发现你喜欢的是你的死党,那种深重的罪恶感让我长期处在痛苦中。真正缓过来是开始有了互联网,很多东西渐趋明朗,但是一切都来的太晚了。我的置疑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接下来要走的路日趋严峻,你必须颠覆性地思考你的人生。除非你用很玄的答案把采访者绕过,但这就是最核心的问题,这是我认识世界的关键。
苌苌:很多伟大的艺术,都是艺术家很直接地和性关联的。
黄宇兴:我没跟别人正面讨论过。别人会在作品里面发现一些东西。但是不会说拿出来去分析这件事。我觉得性对人的很多影响其实是很根本的。比如说僧侣生活,寺庙那种生活吸引了我,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本身是一个单性的世界,所以你才会花时间感兴趣,怀有这种意味去接触之后,最后展现到你面前的东西原比你一开始的兴趣大的多,你发现了它,但是最原初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和性作为核心的驱动有关的。我不知道表达的是不是很充分,这不是用很虚幻的哲学高度和认识高度构架起来的,而是非常本源地由他们的压抑导致的悲观激发出来的。当然也由他们释放的方向、理解力、天分和表现力,很多精神的特质诱发到一起决定的。三岛由纪夫在《假面的告白》中说的都是真话,他在和盘托出自己的时候,再盖上最后一层面纱。我把这个门打开之后,很多东西,包括“锁孔”展,你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了。
4 艺术
苌苌:原来是这样啊。回到说你画的这个猴子,为什么画一只猴子?
黄宇兴:猴子是我当时感到的孤独和冰冷。之前我在银色的底子上,用透明的黑色画画也画过一段时间了,这也不是第一张。但我觉得它那种冰冷感和在印刷品里面体现不出来那种质感,和我的境遇在感官上留下的感受,特别的贴近。
苌苌:你怎么解释它的那种光芒。就是那种冰凉的金属感?
黄宇兴:之前这个光泽,在印厂里做过好几次小样都失败了。因为银色的油墨会被吸掉,是特种油墨,它会吸黑色和红色,做了几次都失败了,所以没有再尝试。就是想真实地还原那种感观,我是想通过绘画本身,调动起人的其它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一个猴子。尽管我做得不是很充分,但我其实考虑到选择画布的质地,就是用那种很细,很密的机织画布,而不是充满了艺术色彩的和古典意味的很粗的亚麻布,不是那种感觉,而是那种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那种很薄,但是布满了细密的网格的工业画布。我在心里上需求这样一种质地,把它代入到作品,布的纹理,银底幽暗的发光,都是我要的画面感受。尽管这样的画布很廉价,但是不是很好找,有的时候它对幅宽也有限制。像很大的画就用不了这种画布,我也没有很固执地一定要用这种画布。我原来用过贵的画布,画完之后,很敏感的于我的画的观众就会说,你为什么不用以前的那种,削弱了画面的感受。因为那种细密的工业感没有了。
苌苌:你还用过IKEA的钟做了绘画的材料。
黄宇兴:其实陈列的时候,每一个钟都在走,有嘀嗒嘀嗒的那种声音,但是在展览现场可能听不见。我希望人们在看这组画的时候,有东西提示时间的流逝,所以再好不过就是一群时钟在走动。
苌苌:你重新画了灰色的《呐喊》,你专挑这幅画和你的心境有关?
黄宇兴:《呐喊》本身在颜色上是非常神经质的,我当时做对经典的回顾,就有把《呐喊》整个过滤成灰色的这种想法。这个底子也是银色的,然后拿单色复制了一遍。是和我的心境有关。觉得其实我们的呐喊都变得很无力,很虚弱,就想这样变成一个单色的,苍白的。然后被很多的就像有繁杂花边的画框框住,所以我用了好几层的画框。好几层框子套起来,用这些金色的框子保护这一张苍白的《呐喊》。
苌苌:《改变中的生命史》是怎么回事?锅炉房这张我看到时印象特别深。
黄宇兴:这张画来自于我被蒙着眼罩带进去的那个地方的感受。但是实际上原始的场景是我们小区一个锅炉房,这个就是烧煤的地方,长期拿那个铁栅栏门封着,我之前没对这个感受,自从有了那件事之后,我突然对这个地方有感觉了,发现它和我经历的场景有关联。就是它的那种灰调,那种冰冷感,我随车进去后,摘了眼罩下车,就看到那个走道,有很厚的钢门,老砖房和与这个门是不匹配的。这个房子很老,但是门很先进,窗子和门都是这么厚的大门。这个锅炉房经存在于小区好几年了,然后遛狗的时候就经常会路过这儿,但这件事以后我开始盯着这个东西开始出神,我看到它会想到那样一幕,这个关联以前没有,但是现在有了。
苌苌:你画的这个月亮,是什么含义呢?
黄宇兴:其实它是一个太阳,我想把它画成太阳。但是理解成月亮和太阳的关系都不大。它的存在不会影响到实质的意义。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面的光亮物。
苌苌:像月亮,因为它没有炙热和光明的感觉。
黄宇兴:这张画里有在火山爆发之后蒙得很重的烟,然后看到的太阳。或者是小学的时候看日食,或者隔着沙尘暴看到的。它确实是太阳,但是它没有光泽,圆圆的,呆呆的在那儿陈列着,这个画用的是荧光色,不是一般的黄色,就是要特别刺眼的感受。
苌苌:为什么画《讨生活的年轻人》?
黄宇兴:当时画了六个面临毕业的学生,然后面临进入社会。我去参加他们的毕业聚会,感受到他们准备在社会上拼一把的那种血腥的感觉。就是我要闯社会,哪怕去当业务,一个月没几分钱工资,但是我得积攒经验。我能不能理解这种感觉——我积累了经验,我跟社会发生了关系,我打拼一把。我不知道图什么。
苌苌:但为什么把他们的嘴唇画得那样红,还有生物学家的脸蛋也是红扑扑的像猴子一样?
黄宇兴:就是一个猴子的脸。他们被文化忽略,就像孤独的猴子。这样一种感觉更贴近于我内心的需求。《讨生活的年轻人》在画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过要去画一个吃人的人,嘴上粘着血。只是这种血腥感和这种红脸蛋是你当时在画的时候需求的。包括寻找玻璃的质感,寻找银色,这画的底色也是银色的,都是用喷漆喷上去的。你这样做的推动力都是你的精神需求。你会直觉的去找一款你精神上和你的审美需求相贴合的东西,你就挑这个。
苌苌:为什么你的主题频繁变换,其中存在某个固定的线索吗?
黄宇兴:我无法想象日复一日画同一个主题,虽然更容易催生个性化风格,但太容易让我厌倦了。我的作品存在固定的线索,虽然每个都是独立的主题,但有一两个小元素可能在别的画里出现过,是它们构成了一种线索,而不是说把所有的作品统一在一种风格里。你纵向来看,他们之间存在逻辑性和关联,这种线索来的特别自然,只有时间贯穿了你的成长和认识以后,才会显现出来。比如后来的猴子是和以前画过的一个小钥匙链上猴子玩具有关联。人的内心需求很多样,对美的宽容度和接受程度也很广阔。重要的是认可它的丰富,不要做一个被自己所累的人。
苌苌:那两张以猴子为主体的画,分别是怎么产生的?
黄宇兴:3月份以后,我想把我经历过的那种孤独、冰冷感觉,释放和疏解在作品里。就去寻找经历过的事情和看到过的东西。我就想到有次在海南,我去逛猴岛,看到一只猴子,它的孤独感很吸引我。我就把当时拍的一些照片找了出来,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我在两三年前曾经画过同样的一只猴子。我当时的助手曾经在一个小餐馆里打工,干了两三天被辞掉了,他的同事就给了他那只猴子钥匙链,他天天拿手里玩儿,身上毛很多地方都脱掉了,还穿着一件很小很小的背心。当我看到它时,那种孤独感和被人把弄的苍凉感很触动我。但我后来画猴子的时候,脑海中并没有直接地建立起联系。第一只猴子背景用的是培根灰,偏冷,后来是象牙黑,偏暖,都是透明的画法。猴子吸引我的地方,不在他的质感和卡通感。选择颜色的时候,就会选择给你相同感受的颜色。这种线索来自不同阶段的生活感受,不是符号化的关联。
苌苌:画画是为了解决孤独感吗?
黄宇兴:是展示吧,把孤独感展示出来,本身就疏解了自己的压力。我画中的风景契合了我内心的思考和需求。颜色的透明感,把它一遍一遍薄薄地画上去,那种叠加的感觉,冲刷的感觉,还有银色的底色的暗淡的反光感,我就想不断细化,把它们从很多手法中找寻出来,它们的质感分别满足我内心不同的需求。但是,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体验,而是也是一种群体化的体验。我看到现在很多国内的绘画觉得反感,在里面我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想,如果我有这种感觉,一定代表了很多人,他们只不过没有这种自觉性,去找寻,去尝试创造。它不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不断重复。而是生理化的,直指人的生理上的选择。不存在绝对的“个人化”,再小的“个人化”也是一个群体的体现。人们在欣赏一个很个性的艺术家的时候,释放的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记忆,当他们发现这个艺术家身上也有这些的时候,观众可能就原谅了自己身上某些个人化或者反传统的东西。
苌苌:你觉得好的艺术有告解的功能?
黄宇兴:具体打个比喻,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他在里面承认自己有手淫的习惯,读者看了就松了一口气,疏解了大家的负罪感。艺术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这样的功能,疏解人们的压抑。好的绘画很难转述为语言。那是需要我调动所有的视觉手段,去达成的感受。所有这些图画方式,本源上来自你想表达的精神诉求。但我需要控制自己的作品被误读的可能,不能超过我所允许的范围。
苌苌:这可以解释你作品中的暧昧么?比如那张关于海岛的画,一个印度洋风情的小岛和一个黄色的藏文字条,先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然后想到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不和谐的,暗示性的东西?
黄宇兴:绘画是会被误读的,我可以把误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比如通过在绘画中制造一种障碍,为什么要用藏文来写,你即使不懂它意思,形式感已经揭示,它是我关于西藏文化的思考,所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藏文,只有小岛,就不是我想揭示的问题了。海岛是我对根本自由的解释,当人们愿意了解藏文中的内容时,发现它是一句歌词,更深入的内容,属于隐藏在里面的部分,留给想继续解读这张画的人去了解。但是藏文和海岛已经约束了观众,他不会误读到其它地方去。如果用中文写上,观众很可能误读成你并不想说的内容。如果是个西藏人看,他就能明白。对我来说,是一种给西藏人的告慰。我要把诸多的信息放在一张画里,它当的起3米7的体量,放在里面的东西足以支撑它的尺寸。
苌苌:你这种情怀从哪里来?
黄宇兴:我充满热情地做每一件事,并且对任何人不带有恶意。地球发展最可贵的还是在人类文明形成之初,不同的文化从根源发出来的文化体系和它传承的过程。到最后变得天下大同,原生的文化都没有了,非常悲哀。想想看,只要别的国家有钱,他完全可以照扒一个鸟巢建在任何一个地方。说教站不住脚,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很多东西就变得不理智,也听不进别人的思考。
苌苌:有的艺术家,包括作曲家等种种,作品会存在两个极端。他们需要不同风格的作品平衡自己的心理,有的可能是潜意识的,在黑暗/光亮、平稳大气/发神经,真诚/暧昧之间转换,你有这种平衡心理的需要吗?
黄宇兴:很多艺术家内心都有这种需求,但是很多艺术家不认可这个。只有里希特能够把这种风格上毫无关联的东西展示出来,他特别勇敢地地承认了这一点。其实这两个面向并不矛盾,就像我曾经喜欢把很深邃的那种东西放在案头,比如说同学来我家,我希望他在我的床头看见一本尼采,但实际上我也看机器猫,一些更乱七八糟但确实很吸引我的东西,但是我看完之后我会塞到床底下去。然而这两种东西能够并列吸引你,是说明某种问题的,而且也是最真实的,不做作的。我觉得首先要认可发生在生理层面上的这种需求,并且尊重它。它提供一种自由的空气,可以让艺术家不断走向更新,更激进的地方。和音乐、文学不一样,你允许观众在一件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范围中徜徉,而不特别明确地给出指示,但是误读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5 生活态度
苌苌:你以前养的这些蟒蛇都从哪儿弄来的?
黄宇兴:这些全部是华盛顿公约里面保护物种。玩这些东西的人都有一个小圈子,自然有人供货。很多东西从国外走私过来的。其实他们在华盛顿公约里面,和珍稀物种关系不大,而是说这些动物受到贸易保护的影响。比如说这只美洲鬣蜥,它的数量其实很多,但是它是华盛顿公约的二类物种。因为它越来越多地受到贸易的威胁,涉及全球范围内的买卖和交易。
苌苌:因为皮可以做很贵的皮包,还是?
黄宇兴:因为它本身很适合作为一种宠物,你不觉得它很漂亮么?还可以养到很大,很好玩。基本上养这个东西都是为了做宠物来养,没有人谋它的皮。
苌苌:养他们很麻烦么?
黄宇兴: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很耗能源,每一个养殖箱里面都要电灯,24小时供暖。给它们找食物特别麻烦。它们对食物非常苛刻,比如说我养的也门变色龙,还有马达加斯加的变色龙,都不喝死水,它的水必须是流动的。在那个饲养箱里,要搁一个小抽水泵把水抽上来,搁一个假山往下滴,它才会喝。你搁一碗水,它就是渴死也不喝。吃的东西必须吃活的昆虫。你一年四季必须要搞活的昆虫给它吃。关键它吃一个礼拜就会腻,不吃了,你就得再换一种虫子。但是北京冬天这么冷,虫子就那么几种,它很容易就吃腻了。这些虫子又提供不了它需要的营养。比如说维生素B3,钙这类东西,就要买那种专用的进口添加剂。比如说我这周给他喂蝈蝈,喂蟋蟀。你就得把这个蟋蟀先在B3的粉末里粘,粘的身上都是粉,它吃就能补充了。但是这样蟋蟀有怪味,它不爱吃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让蟋蟀吃粘有维生素B3粉末的菜,让这个菜在蟋蟀的体内经过一轮消化之后,再把这种富含维生素B3的蟋蟀喂变色龙吃。但如果维生素B3过量,或者钙过量,它内脏又会生病,会影响寿命。还要有温差,温差比如说高温的时候到30到35度。低温的时候在25度到28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