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chaque:西学著作误译随检 之 甘阳译《人论》
chaque:西学著作误译随检 之 甘阳译《人论》
http://www.douban.com/note/45348007/ 2009-09-21 20:07:45
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t=22797
【推荐围观,先摘录若干妙语以飨观众】:
甘阳的翻译,属于陈垣常讲的“开口便错”。以上贴出的只是最醒目的一处。就在同一自然段里,也还有其他潜在的毛病。比如“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对译“it proved to be the Archimedean point, the fixed and immovable center, of all thought”,就也错了。原文the Archimedean point和the fixed and immovable center都跟of all thought,中文丢了前面一截。
这样一戳一个窟窿的译本,如果逐页挑错大概相当于重译。我还真没有给甘阳上这种博雅教育课的闲心。
一段话里译错这么多,还不嫌丢人?黑了再描描是不是更好看?
有一类汉语译介者,虽然标榜重视经典,倡导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但其实自己很少以身作则,翻译时有诸葛亮做学问的风格,一味地“观其大略”。
很多蠢人总有一种特别的义愤,总觉得世间本无真理,对错都是两片嘴皮掰持出来的,所以尤其见不得“真理在握的样子”。我倒从来不把这类问题归结于什么人格,只归结于其智力。
原文与译本之间的这种脱节,我以为是这一类译著(可以简称为“诸葛亮型译文”)的通病。读多了诸葛亮型译文,不少人看原文反而觉得生硬离奇,扞格不通了;这不一定(只)是外语能力问题,而更有可能(还)是受到诸葛亮型译文中所包含的博雅逻辑影响,失去了对普通逻辑的感受能力。这是很可悲的事。
呵呵,谈来谈去其实还是个教育问题。我们社会的教育理念,根本就是尼采说的奴隶道德:不是把各方面能力不够格的人向高引导,而是要让一切都向低走,向弱者、蠢人看齐。所以越是弱智、不通,反而越能够理直气壮,就好像大家都有义务迁就在场者中最低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似的。否则就是“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犯有让“对话中止”,在真理面前不"谦卑"等重罪。
可偏偏我对蠢人只是偶有好奇心,从无同情心。好奇发作的时候也许会周旋一下,权当解闷;但我没认同过上述的奴隶道德,所以从来没体会到那种神圣的义务,好像自始至终都欠着什么知识上的巨债,非要给蠢人们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清楚才算两清似的。没这回事。来这儿的全是成年人,智力和能力不济的问题都该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反要控诉别人的“人格”,这是奴隶式思维的体现。前面说了,它本身倒是最深刻的人格状况。
我一贯不唱高调。不过既然都谈到"教育问题"这样的大事儿了,索性就再彻底地说说。来人文小屋的,应该都是读书人。套用萨特的划分,对这类人来说,最根本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怎样读",一是"怎样写"(因此萨特的童年回忆录就是"读"、"写"这两部分)。而两件事又是互为因果,相互决定着的。只有学会好的写作,才能懂得好的阅读;同样,好的作者能使人明晰、彻底、有洞察力,从而促成一批好读者;在坏作者的影响下,人们则变得含混、疲沓,最终丧失起码的语言敏感性,只好去端个高蹈的架势,写些玄妙难测的作品,做些微言大义的读解。好作者/读者的核心特征是知识良知(intellectual integrity,智力上的正直):不放过不诚,不迁就愚蠢。坏作者/读者则是语言海域中的深海乌贼,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夸诞玄奇的墨汁。本该有细致区分的地方,它大多颟顸堂皇地糊弄过去,本该明晰顺畅的地方,它却要胡搅蛮缠,非弄得乌烟瘴气不可。而谁对这墨汁上瘾,谁也就自己变成这么一种微言大义的乌贼。
现今人们又爱讲政治了。让我说,在读书人中间,语言才是最大的政治:你如何读、如何写,是个根本的决断。无论是否自觉,无论是否愿意对此负责,你的任何读写,都已是在这个语言-学术共同体中并为这个共同体做着、践行着这样的决断了。再回到刚才的意思:语言的政治又是影响的政治:好的语言提升读者与作者,让他们更好地思与行;坏的语言则也在招募它的受害者,并依次这样一届届、一代代地复制感染下去。
读书人在语言中、凭借语言、为了语言而生活。不谈其他层面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我们究竟要怎样的生活——这个问题首要地就意味着:我们究竟讲什么样的语言?这是我们中间的政治,它有赖于我们的共同决断。如果明瞭这一决断里所包含的赌注,那么在各类纷繁杂乱的诉求、筹划与实践之中,我们要认可什么,摒弃什么,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至少对我个人是如此。
"发展建立在误读之上",这是极高明的论断。诸葛亮看书观其大略,不是照样成了千古名人嘛。经生们孜孜苦读,又有几个人及得上武侯的伟业?——可是,诸葛亮却没开博雅学院,讲经学源流。最近似乎流行“心性"这个说法,我碰巧听过一句骂人话,说民国的某位学者是以明人的心性,做清人的学问。按我看,现在的不少译者,也都是以武侯的韬略,经营经生的小道。太屈才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该定期考查学术译著,凡是遇到这样的译文,就把译者高价延请过去。
http://www.douban.com/note/45348007/ 2009-09-21 20:07:45
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t=22797
【推荐围观,先摘录若干妙语以飨观众】:
甘阳的翻译,属于陈垣常讲的“开口便错”。以上贴出的只是最醒目的一处。就在同一自然段里,也还有其他潜在的毛病。比如“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对译“it proved to be the Archimedean point, the fixed and immovable center, of all thought”,就也错了。原文the Archimedean point和the fixed and immovable center都跟of all thought,中文丢了前面一截。
这样一戳一个窟窿的译本,如果逐页挑错大概相当于重译。我还真没有给甘阳上这种博雅教育课的闲心。
一段话里译错这么多,还不嫌丢人?黑了再描描是不是更好看?
有一类汉语译介者,虽然标榜重视经典,倡导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但其实自己很少以身作则,翻译时有诸葛亮做学问的风格,一味地“观其大略”。
很多蠢人总有一种特别的义愤,总觉得世间本无真理,对错都是两片嘴皮掰持出来的,所以尤其见不得“真理在握的样子”。我倒从来不把这类问题归结于什么人格,只归结于其智力。
原文与译本之间的这种脱节,我以为是这一类译著(可以简称为“诸葛亮型译文”)的通病。读多了诸葛亮型译文,不少人看原文反而觉得生硬离奇,扞格不通了;这不一定(只)是外语能力问题,而更有可能(还)是受到诸葛亮型译文中所包含的博雅逻辑影响,失去了对普通逻辑的感受能力。这是很可悲的事。
呵呵,谈来谈去其实还是个教育问题。我们社会的教育理念,根本就是尼采说的奴隶道德:不是把各方面能力不够格的人向高引导,而是要让一切都向低走,向弱者、蠢人看齐。所以越是弱智、不通,反而越能够理直气壮,就好像大家都有义务迁就在场者中最低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似的。否则就是“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犯有让“对话中止”,在真理面前不"谦卑"等重罪。
可偏偏我对蠢人只是偶有好奇心,从无同情心。好奇发作的时候也许会周旋一下,权当解闷;但我没认同过上述的奴隶道德,所以从来没体会到那种神圣的义务,好像自始至终都欠着什么知识上的巨债,非要给蠢人们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清楚才算两清似的。没这回事。来这儿的全是成年人,智力和能力不济的问题都该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反要控诉别人的“人格”,这是奴隶式思维的体现。前面说了,它本身倒是最深刻的人格状况。
我一贯不唱高调。不过既然都谈到"教育问题"这样的大事儿了,索性就再彻底地说说。来人文小屋的,应该都是读书人。套用萨特的划分,对这类人来说,最根本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怎样读",一是"怎样写"(因此萨特的童年回忆录就是"读"、"写"这两部分)。而两件事又是互为因果,相互决定着的。只有学会好的写作,才能懂得好的阅读;同样,好的作者能使人明晰、彻底、有洞察力,从而促成一批好读者;在坏作者的影响下,人们则变得含混、疲沓,最终丧失起码的语言敏感性,只好去端个高蹈的架势,写些玄妙难测的作品,做些微言大义的读解。好作者/读者的核心特征是知识良知(intellectual integrity,智力上的正直):不放过不诚,不迁就愚蠢。坏作者/读者则是语言海域中的深海乌贼,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夸诞玄奇的墨汁。本该有细致区分的地方,它大多颟顸堂皇地糊弄过去,本该明晰顺畅的地方,它却要胡搅蛮缠,非弄得乌烟瘴气不可。而谁对这墨汁上瘾,谁也就自己变成这么一种微言大义的乌贼。
现今人们又爱讲政治了。让我说,在读书人中间,语言才是最大的政治:你如何读、如何写,是个根本的决断。无论是否自觉,无论是否愿意对此负责,你的任何读写,都已是在这个语言-学术共同体中并为这个共同体做着、践行着这样的决断了。再回到刚才的意思:语言的政治又是影响的政治:好的语言提升读者与作者,让他们更好地思与行;坏的语言则也在招募它的受害者,并依次这样一届届、一代代地复制感染下去。
读书人在语言中、凭借语言、为了语言而生活。不谈其他层面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我们究竟要怎样的生活——这个问题首要地就意味着:我们究竟讲什么样的语言?这是我们中间的政治,它有赖于我们的共同决断。如果明瞭这一决断里所包含的赌注,那么在各类纷繁杂乱的诉求、筹划与实践之中,我们要认可什么,摒弃什么,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至少对我个人是如此。
"发展建立在误读之上",这是极高明的论断。诸葛亮看书观其大略,不是照样成了千古名人嘛。经生们孜孜苦读,又有几个人及得上武侯的伟业?——可是,诸葛亮却没开博雅学院,讲经学源流。最近似乎流行“心性"这个说法,我碰巧听过一句骂人话,说民国的某位学者是以明人的心性,做清人的学问。按我看,现在的不少译者,也都是以武侯的韬略,经营经生的小道。太屈才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该定期考查学术译著,凡是遇到这样的译文,就把译者高价延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