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1、父亲
清明节第一天,睡梦中接到父亲的电话。母亲去了邻近小镇的黄金楼表演。父亲一腔哀怨,说:“她们给道士跳舞去了。”从内江回来的外公外婆也回乡参加家族清明会。于是,孤独的父亲窝在学校的办公室耍电脑,当了一天的宅男。
他闷头上起自己的QQ,然后又鬼使神差的逛到我的空间,看到我扫描到网上的旧照片:周岁时的全家福、幺爹抱着我、提着裤子站在红苕土里。每张照片都勾起了他对往事的追忆,所以不断留言。说幺爹和我是“亲情和谐”,说我初中毕业照是“初恋时代的羞涩”,看到他和母亲在宝顶大佛下的结婚照,他更是奋笔疾书:“绝对的土洋搭配!洋者多傲,土者多悲。请看今日!”
前几天看了电影《最后的旅程》,用一个粗犷的故事描述父爱,而阿贝尔的《老屋》则细致的叙述了他和父亲的关系,从出生、成长,到父亲患癌、死去。阿贝尔的懦弱与他父亲的霸道造成了彼此的对立和隔阂。这和我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父子之间的民主、默契令很多人嫉妒。那种对立、沉默的关系倒是让我想到另一位父亲:我的岳父。
2、岳父
在与同事、同学的闲谈中,和青姑娘家人的相处,几乎被我演绎成了《钦差大臣》般的闹剧。比如:工作发生变动,她家里人询问情况:“回来后怎么样呢?”被我理解为轻视,于是回答:“我个人感觉不错,你们如果觉得可以就相信我,如果觉得不行,这事就算了。”可以想象,在场的每个人所露出的尴尬表情。
以后现代的无厘头风格解构青姑娘家庭的权威。这股力量弱小时,事态就会发展为周星驰的小人物电影,但如果力量足够强大,就真的可以瓦解一个传统家庭的威权。我在跟青姑娘回娘家的过程中,时常怀着这种反传统斗士的英雄情怀。由于一直掌握着主动权,我的行动卓有成效。
首先是本人获得了极大自由;其次是岳父丧失了绝对权力,岳母得以解放,倾心投入退休舞蹈事业,并多次表现出自己做主的意识。我们到家时,她从街上走回来,刚刚参加了演出,神采奕奕、眼神矍铄,不知年轻了多少岁。
更为重要的是,青姑娘不再封闭,开始与他们沟通,平等的协商交流。
有时,我隐隐担心,他们通过血缘建立起来的联邦,通过沟通引发的民主,会不会对我的“统治地位”构成新的威胁。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3、怀旧
陪着她的娘家人在公园里逛了两天,打牌、喝茶、照相、吃火锅。一个重点是,我又用上了拿回家的A75。它和我一起趟过毕棚沟的雪水,看过米亚罗的红叶,一起吹过崇州清凉的河风,度过南充的寂寞夏日。而此刻,我再次拿着它,为一个新闯入的家庭拍照。LCD极小,像素也极低,棱角已被磨成乳白色塑料。新与旧之间,消失的是青春,增加的是成长。A75没有辜负我对它的珍惜,照片质量得到娘家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
傍晚,为了支持岳母的舞蹈事业,我用1989年的DVD(岳父先是说大地震时买的,我说那是1976年,于是他回忆起是学运时)、1995年的电视机和两个沾满污垢的音箱组合成了一套简易的家庭影院,接下来,我的任务是将所有碟片鉴定一遍,能播放的留下,不能播放的丢进垃圾桶。完成任务时,我一直在担心放到限制级镜头,那个场面将是“相当的尴尬”,所以眼睛瞥到莫文蔚的《色情男女》时,紧张得打了个颤。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一首首老歌勾起了我的回忆:《流浪歌》让我想起一位有趣的高中同学,他不断地唱: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九月九的酒》和一位年长的远方兄弟有关,他和女同学的暧昧恋情被大人曝光,让我初次想象到爱情的温甜;《爱江山更爱美人》则引出了一同长大的女孩,她活得很爽感,少年时是做派爽感,长大后选择工作和家庭,则是真正的爽感。还有《铁窗泪》和《十三不亲》,若不是关系足够稳固,听到《十三不亲》这样刻薄的歌词,气氛多少会有些局促。
由于陷入怀旧的情绪,我甚至不忍心打断每一首歌。岳父担心起他的作息时间:“不紧整,不紧整了。留几个老歌,其他你们拿回去自己放。”因此,除了花椒、豆瓣、油辣子、香肠腊肉、睡袋、青姑娘的衣服、醋、油炸花生米之外,我们还带了一包蒙着灰尘的歌碟回家。东西太多,以至于我站在门口挥手告别,一面叫嚣:“分家了,分家了,我们就要这些,其他的你们就自己用哟!”
写于2010年7月
清明节第一天,睡梦中接到父亲的电话。母亲去了邻近小镇的黄金楼表演。父亲一腔哀怨,说:“她们给道士跳舞去了。”从内江回来的外公外婆也回乡参加家族清明会。于是,孤独的父亲窝在学校的办公室耍电脑,当了一天的宅男。
他闷头上起自己的QQ,然后又鬼使神差的逛到我的空间,看到我扫描到网上的旧照片:周岁时的全家福、幺爹抱着我、提着裤子站在红苕土里。每张照片都勾起了他对往事的追忆,所以不断留言。说幺爹和我是“亲情和谐”,说我初中毕业照是“初恋时代的羞涩”,看到他和母亲在宝顶大佛下的结婚照,他更是奋笔疾书:“绝对的土洋搭配!洋者多傲,土者多悲。请看今日!”
前几天看了电影《最后的旅程》,用一个粗犷的故事描述父爱,而阿贝尔的《老屋》则细致的叙述了他和父亲的关系,从出生、成长,到父亲患癌、死去。阿贝尔的懦弱与他父亲的霸道造成了彼此的对立和隔阂。这和我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父子之间的民主、默契令很多人嫉妒。那种对立、沉默的关系倒是让我想到另一位父亲:我的岳父。
2、岳父
在与同事、同学的闲谈中,和青姑娘家人的相处,几乎被我演绎成了《钦差大臣》般的闹剧。比如:工作发生变动,她家里人询问情况:“回来后怎么样呢?”被我理解为轻视,于是回答:“我个人感觉不错,你们如果觉得可以就相信我,如果觉得不行,这事就算了。”可以想象,在场的每个人所露出的尴尬表情。
以后现代的无厘头风格解构青姑娘家庭的权威。这股力量弱小时,事态就会发展为周星驰的小人物电影,但如果力量足够强大,就真的可以瓦解一个传统家庭的威权。我在跟青姑娘回娘家的过程中,时常怀着这种反传统斗士的英雄情怀。由于一直掌握着主动权,我的行动卓有成效。
首先是本人获得了极大自由;其次是岳父丧失了绝对权力,岳母得以解放,倾心投入退休舞蹈事业,并多次表现出自己做主的意识。我们到家时,她从街上走回来,刚刚参加了演出,神采奕奕、眼神矍铄,不知年轻了多少岁。
更为重要的是,青姑娘不再封闭,开始与他们沟通,平等的协商交流。
有时,我隐隐担心,他们通过血缘建立起来的联邦,通过沟通引发的民主,会不会对我的“统治地位”构成新的威胁。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3、怀旧
陪着她的娘家人在公园里逛了两天,打牌、喝茶、照相、吃火锅。一个重点是,我又用上了拿回家的A75。它和我一起趟过毕棚沟的雪水,看过米亚罗的红叶,一起吹过崇州清凉的河风,度过南充的寂寞夏日。而此刻,我再次拿着它,为一个新闯入的家庭拍照。LCD极小,像素也极低,棱角已被磨成乳白色塑料。新与旧之间,消失的是青春,增加的是成长。A75没有辜负我对它的珍惜,照片质量得到娘家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
傍晚,为了支持岳母的舞蹈事业,我用1989年的DVD(岳父先是说大地震时买的,我说那是1976年,于是他回忆起是学运时)、1995年的电视机和两个沾满污垢的音箱组合成了一套简易的家庭影院,接下来,我的任务是将所有碟片鉴定一遍,能播放的留下,不能播放的丢进垃圾桶。完成任务时,我一直在担心放到限制级镜头,那个场面将是“相当的尴尬”,所以眼睛瞥到莫文蔚的《色情男女》时,紧张得打了个颤。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一首首老歌勾起了我的回忆:《流浪歌》让我想起一位有趣的高中同学,他不断地唱: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九月九的酒》和一位年长的远方兄弟有关,他和女同学的暧昧恋情被大人曝光,让我初次想象到爱情的温甜;《爱江山更爱美人》则引出了一同长大的女孩,她活得很爽感,少年时是做派爽感,长大后选择工作和家庭,则是真正的爽感。还有《铁窗泪》和《十三不亲》,若不是关系足够稳固,听到《十三不亲》这样刻薄的歌词,气氛多少会有些局促。
由于陷入怀旧的情绪,我甚至不忍心打断每一首歌。岳父担心起他的作息时间:“不紧整,不紧整了。留几个老歌,其他你们拿回去自己放。”因此,除了花椒、豆瓣、油辣子、香肠腊肉、睡袋、青姑娘的衣服、醋、油炸花生米之外,我们还带了一包蒙着灰尘的歌碟回家。东西太多,以至于我站在门口挥手告别,一面叫嚣:“分家了,分家了,我们就要这些,其他的你们就自己用哟!”
写于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