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故事] 从北京798走向“无障碍艺途”
![]() |
“第一次拜访精神残疾人士的家庭时很紧张,感觉他们家里、房间里所有东西,就算是一个杯子、一个架子,都散发着一种伤感和悲哀。那种气氛非常非常浓厚。不管家庭条件好或不好,一看就知道和普通人家里不一样,知道这样的家庭负担特别大……”在布满精残人士画作的“WABC无障碍艺途”工作室里,发起人苗世明描述说。
“有一个精神分裂的学员,他的妈妈也几乎是盲人,一家人只有爸爸是健全的。他爸爸告诉我,如果他不行的话,根本就不知道老婆和孩子该怎么办。这个学员的爸爸让我感受很强烈,觉得这些家庭就像很薄很薄的玻璃瓶子一样,一不小心就会碎了……”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在画画,觉得好像很好玩,事实上在这些背后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社会问题。”随着苗世明的诉说,让周遭一幅幅色彩缤纷、用色大胆新颖或者充满童趣的画作,显露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沉重的社会议题。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校绘画专业的苗世明,以艺术家及专业策展人的视角出发,对社会文化有深刻的关切。
座落在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的“无障碍艺途”,是他于2009年北京798双年展中的精残人士艺术教育救助计划(WABC计划)的扩展延伸。
他提及,当时的双年展是一个实验,原本只想通过“非艺术家”的表达,“调侃”、“颠覆”一下当代艺术,没想到却发现精残人士的创造力令人惊艳。而在和精残人士的互动过程中,他也渐渐发现,艺术创作能丰富并改善精残人士的精神生活,为他们开启一扇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之窗,并具一定程度的身心治疗效果。苗世明也认为,在学员作品的艺术展示中,能让他们的创意得到更多的社会群体的认可和尊重,回归主流社会。
去年双年展成功落幕后,一位记者告诉苗世明,他的概念与构想已涉及公益领域,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也许可以帮助他思考如何延续WABC的计划。今年四月份,苗世明到了上海,原本只打算停留二、三天的他,却再也没离开。无障碍艺途也以NPI借助的三万元注册资金,成功于八月申请为上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机构已有三十多位固定学员,需要定期到社区教授绘画课程,或到他们的家庭拜访了解。
不到一年的时间,策展人苗世明从北京798艺术园,走到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进入精神残疾人士的现实生活;从专业的艺术策展人,变身为社会创业家,成为NGO的创办者。面对一连串的偶然,接连的时空转换,忙着快速学习与适应的苗世明也曾犹豫:“到底要不要无障碍艺途当成主要的事情来做?”
尤其在中国,同年龄的男生多面临买房、买车的压力。要放下原先的策展工作与稳定收入,全心投入于不支薪且不熟悉的“社会创业”,苗世明坦言一开始确实压力很大。但在NPI提供场地支持、志愿者的协助以及社会的支持下,他已一步一步越走越稳。“现在已经习惯了,没有什么压力不压力的,每天的事情都是从早忙到晚,”苗世明笑着说。
“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做就行”、“我们这个项目实际上是相信大家很有潜力的,支持你们把对生活、家人或对自己的想法感受表现出来”,走进上海社区,在课堂上的苗世明努力地引导学员,鼓励他们通过艺术绘画,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
“一般人常认为这个群体是傻子、疯子,而恐惧去接触”,或是认为智障和精残人士根本不可能从事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创作,苗世明指出,这些观点都是无障碍艺途推广时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事实上,这个群体的数量在中国不容小觑,受影响的家庭也非常多。他想藉由艺术,转变大众对这个群体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能进一步让大家关心、参与到无障碍艺途的项目中。
目前无障碍艺途已开始尝试将学员的作品开发成笔袋、卡套、衣服等产品,将精神残疾人士的艺术能力与潜力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其他社群面前。苗世明也希望通过产品的贩卖不仅能支持机构运行,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精残人士艺术天分,不再恐惧与他们接触。他相信,人们可以透过产品感受到精残人士的创意与创造力是很有竞争力的。他也期待学员能在长期的培养下有更好的艺术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