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您那亲爱的坏品味 | Your Dear Bad Taste
2008.6.21 上海音乐厅
上海交响乐团
指挥:Matthias Bamert
独奏:朱丹
曲目:
海顿:“校长”交响曲 | Haydn: Symphony No.55 "Schoolmaster"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勃拉姆斯/勋伯格:第一钢琴四重奏 | Brahms / Schoenberg: Piano Quartet No.1
加演: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 Glinka: Overture to Ruslan and Ludmila
我不知道指挥为什么会选海顿的这首怎么听都属平庸的交响曲。为了写节目单,我找来Dorati那套著名的全集,把这首曲子听了无数遍,也查了些资料,但对标题在音乐中的反映始终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我找不到乐谱。)但是听完Bamert的演绎,我终于知道了,如果第二乐章确实和“校长”这个标题有关,那海顿所写的一定是一个七老八十头脑昏聩极度乏味惹人厌烦的老古董校长。纵然我确实骨子里对德奥古典派的音乐缺乏认同感,纵然我偏爱模仿古风的轻快、强烈、干净不揉弦的效果,但是我知道要把海顿演得出彩是很困难的,也知道过度习惯于浪漫派曲目的乐团肯定不知道正宗的德奥古典风是什么东西,更知道专业音乐界了解“period practice”的人所占比例肯定不能和乐迷当中的比例相提并论,但是——好歹请把海顿演奏得“有趣”一些!海顿从来不是乏味的人,他变奏累了自然会收手,哪里要等到观众去提醒他?另外,也请注意首乐章速度是allegro di MOLTO(“很”快的快板)、末乐章更是PRESTO(急板),按照06年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的表现,Bamert先生不会那么快就患上“老年慢速症”了吧?唯一令我满意的是:那令人昏昏欲睡的慢乐章终于足够典雅了。
接下来,朱丹的演奏不断地提醒人们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很好。只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无论用什么样的自由速度、自由表情演奏都可以。可惜的是,朱丹把门德尔松古典风味十足的协奏曲变成了注水猪肉——凡是能煽情的地方,都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处理,手法包括飘忽不定的力度、左右摇摆的速度和马勒式极度自恋的揉弦。从结束后的掌声看,大部分观众都是被感动的。也许这是一种受切片式大众文化培养的结果吧,人们容易陶醉于瞬间性的情感,却往往忽略了整体的架构。
朱丹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一个个片段堆积而成的小组曲,门德尔松精心营造的宏大气势被轻巧地化整为零。仅从速度的细节看,一开始,不知是谁威胁谁的结果,Bamert的两小节引子把作曲家标示的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很热情的快板)变成了andante molto espressivo(很有表现力的行板),然后,朱丹把多情但不妩媚的主题变成了小女人的花花肠子。主题一结束,Bamert把终于Andante提高了一个等级——终于有点Allegretto(小快板)的味道了。接着,乐队以全奏之力重复主题时,又提高了一个等级,算是quasi allegro(近似快板)吧,但离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还是有很远的距离——无论这个molto指的是allegro还是appassionato。之后,可以想见,当柔美的第二主题出现时,乐队几乎退到了adagio的速度。但是,虽然门德尔松不像晚期浪漫派那些自恋的疯子一样会事无巨细地写满演奏指示,然而我仔细翻看了我手头的钢琴缩谱,只看到 4 个速度标记——Allegro从头开始,一直保持到尾声,才渐渐地开始piu presto(渐急速)、sempre piu presto,最后达到presto。不得不说,这个乐章的速度,是一个别出心裁的伟大设计。门德尔松依靠他拿手的紧凑手法,从第一个音就开始积聚能量,通过不变的速度和多变的色彩(全奏、独奏、声部对比、重复音铺垫等等)一直保持住,甚至标着tranquillo的第二主题也因为被第一主题截短一半而未能使音乐完全平静下来——直到尾声为止。然而,尾声又是一个新的蓄能过程,其变化幅度甚至因为有了速度上的加快而比之前的音乐更厉害,乐章结束时那几声全奏根本就刹不住车,因此才需要大管把音乐连向第二乐章——否则你以为这个音是他故意弄出来标新立异的?二、三乐章之间也是一个类似的设计。至少我的钢琴缩谱中,第三乐章的引子之前和之后都是双小节线,而没有终止线——音乐应该停吗?不过,关于朱丹滥情的演奏,实在不想多谈了。顺便提一句,过渡性质的段落不是休息用的,而是给下一段铺路用的。
下半场,勋伯格配器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四重奏》不知怎地令我想到张弦指挥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当然乐队水平要差一些。实际上,我相当佩服Bamert能够全场背谱指挥。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不太喜欢勃拉姆斯这首四重奏。我认为这是他年轻时好大喜功的作品,换个词,说是“雄心勃勃”也可以。这部作品,实际上容纳了他的一切特点:交响化的构思和音响、貌似严肃的神情、浑厚而忧愁的慢乐章、吉普赛风格、包罗万象的整体架构。但整个写得就是次了点儿,东一枪西一炮的,甚至离《钢琴五重奏Op.34》都有不小距离。然而,作为乐队控,我是极欣赏勋伯格的配器的。他本人认为他已经尽量接近勃拉姆斯在1937年他配器那会儿所可能拥有的音响构思(谁知道勃拉姆斯听到他的无调性会不会就先吓死了呢……),于是加上了许多勃拉姆斯基本上没用过的乐器——大号、低音大管、大鼓、大镲、木琴、钟琴、三角铁。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他的配器,音响是相当地勃拉姆斯——浓稠的弦乐、低调的管乐(低调不是没声音的意思),趣味别致的独奏段等等,勋伯格自夸为这就是勃拉姆斯的“第五交响曲”,确实有点道理。
但是,上交的管乐,(一)糟糕的音准把填在当中的美妙和声全毁了。别的不说,4只圆号有2只不准,3只小号至少1只不准,长号不用说了,木管大概也至少1/3不准。(二)糟糕的音色把本应浑厚圆润的音响也毁了。综合(一)(二),醇厚的勃拉姆斯便成了刺毛球。打击乐(其实就是大镲)对音色长刺也有不小的功劳,成了制造感观刺激的工具。如果音准问题是某些人不认真所致,那么,音色问题,我想乐队水平和指挥的偏好应该各占一半吧?
加演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倒是很好的(除了管乐音准),看来苏联专家的影响是一直延续到现在呢。只是,在本世纪初的这几年里,浪漫主义已经真正过时了。
上海交响乐团
指挥:Matthias Bamert
独奏:朱丹
曲目:
海顿:“校长”交响曲 | Haydn: Symphony No.55 "Schoolmaster"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勃拉姆斯/勋伯格:第一钢琴四重奏 | Brahms / Schoenberg: Piano Quartet No.1
加演: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 Glinka: Overture to Ruslan and Ludmila
我不知道指挥为什么会选海顿的这首怎么听都属平庸的交响曲。为了写节目单,我找来Dorati那套著名的全集,把这首曲子听了无数遍,也查了些资料,但对标题在音乐中的反映始终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我找不到乐谱。)但是听完Bamert的演绎,我终于知道了,如果第二乐章确实和“校长”这个标题有关,那海顿所写的一定是一个七老八十头脑昏聩极度乏味惹人厌烦的老古董校长。纵然我确实骨子里对德奥古典派的音乐缺乏认同感,纵然我偏爱模仿古风的轻快、强烈、干净不揉弦的效果,但是我知道要把海顿演得出彩是很困难的,也知道过度习惯于浪漫派曲目的乐团肯定不知道正宗的德奥古典风是什么东西,更知道专业音乐界了解“period practice”的人所占比例肯定不能和乐迷当中的比例相提并论,但是——好歹请把海顿演奏得“有趣”一些!海顿从来不是乏味的人,他变奏累了自然会收手,哪里要等到观众去提醒他?另外,也请注意首乐章速度是allegro di MOLTO(“很”快的快板)、末乐章更是PRESTO(急板),按照06年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的表现,Bamert先生不会那么快就患上“老年慢速症”了吧?唯一令我满意的是:那令人昏昏欲睡的慢乐章终于足够典雅了。
接下来,朱丹的演奏不断地提醒人们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很好。只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无论用什么样的自由速度、自由表情演奏都可以。可惜的是,朱丹把门德尔松古典风味十足的协奏曲变成了注水猪肉——凡是能煽情的地方,都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处理,手法包括飘忽不定的力度、左右摇摆的速度和马勒式极度自恋的揉弦。从结束后的掌声看,大部分观众都是被感动的。也许这是一种受切片式大众文化培养的结果吧,人们容易陶醉于瞬间性的情感,却往往忽略了整体的架构。
朱丹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一个个片段堆积而成的小组曲,门德尔松精心营造的宏大气势被轻巧地化整为零。仅从速度的细节看,一开始,不知是谁威胁谁的结果,Bamert的两小节引子把作曲家标示的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很热情的快板)变成了andante molto espressivo(很有表现力的行板),然后,朱丹把多情但不妩媚的主题变成了小女人的花花肠子。主题一结束,Bamert把终于Andante提高了一个等级——终于有点Allegretto(小快板)的味道了。接着,乐队以全奏之力重复主题时,又提高了一个等级,算是quasi allegro(近似快板)吧,但离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还是有很远的距离——无论这个molto指的是allegro还是appassionato。之后,可以想见,当柔美的第二主题出现时,乐队几乎退到了adagio的速度。但是,虽然门德尔松不像晚期浪漫派那些自恋的疯子一样会事无巨细地写满演奏指示,然而我仔细翻看了我手头的钢琴缩谱,只看到 4 个速度标记——Allegro从头开始,一直保持到尾声,才渐渐地开始piu presto(渐急速)、sempre piu presto,最后达到presto。不得不说,这个乐章的速度,是一个别出心裁的伟大设计。门德尔松依靠他拿手的紧凑手法,从第一个音就开始积聚能量,通过不变的速度和多变的色彩(全奏、独奏、声部对比、重复音铺垫等等)一直保持住,甚至标着tranquillo的第二主题也因为被第一主题截短一半而未能使音乐完全平静下来——直到尾声为止。然而,尾声又是一个新的蓄能过程,其变化幅度甚至因为有了速度上的加快而比之前的音乐更厉害,乐章结束时那几声全奏根本就刹不住车,因此才需要大管把音乐连向第二乐章——否则你以为这个音是他故意弄出来标新立异的?二、三乐章之间也是一个类似的设计。至少我的钢琴缩谱中,第三乐章的引子之前和之后都是双小节线,而没有终止线——音乐应该停吗?不过,关于朱丹滥情的演奏,实在不想多谈了。顺便提一句,过渡性质的段落不是休息用的,而是给下一段铺路用的。
下半场,勋伯格配器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四重奏》不知怎地令我想到张弦指挥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当然乐队水平要差一些。实际上,我相当佩服Bamert能够全场背谱指挥。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不太喜欢勃拉姆斯这首四重奏。我认为这是他年轻时好大喜功的作品,换个词,说是“雄心勃勃”也可以。这部作品,实际上容纳了他的一切特点:交响化的构思和音响、貌似严肃的神情、浑厚而忧愁的慢乐章、吉普赛风格、包罗万象的整体架构。但整个写得就是次了点儿,东一枪西一炮的,甚至离《钢琴五重奏Op.34》都有不小距离。然而,作为乐队控,我是极欣赏勋伯格的配器的。他本人认为他已经尽量接近勃拉姆斯在1937年他配器那会儿所可能拥有的音响构思(谁知道勃拉姆斯听到他的无调性会不会就先吓死了呢……),于是加上了许多勃拉姆斯基本上没用过的乐器——大号、低音大管、大鼓、大镲、木琴、钟琴、三角铁。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他的配器,音响是相当地勃拉姆斯——浓稠的弦乐、低调的管乐(低调不是没声音的意思),趣味别致的独奏段等等,勋伯格自夸为这就是勃拉姆斯的“第五交响曲”,确实有点道理。
但是,上交的管乐,(一)糟糕的音准把填在当中的美妙和声全毁了。别的不说,4只圆号有2只不准,3只小号至少1只不准,长号不用说了,木管大概也至少1/3不准。(二)糟糕的音色把本应浑厚圆润的音响也毁了。综合(一)(二),醇厚的勃拉姆斯便成了刺毛球。打击乐(其实就是大镲)对音色长刺也有不小的功劳,成了制造感观刺激的工具。如果音准问题是某些人不认真所致,那么,音色问题,我想乐队水平和指挥的偏好应该各占一半吧?
加演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倒是很好的(除了管乐音准),看来苏联专家的影响是一直延续到现在呢。只是,在本世纪初的这几年里,浪漫主义已经真正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