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恐惧 ——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入侵
时代的恐惧
——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入侵
文/电子骑士
某一天,也许你只是正常的下班、逛街,找地方吃饭,忽然,天上慢慢压过来一团巨大浓云,一点点遮住了阳光——抬眼看时,你发现这不是普通的云朵,它像一只巨大的圆盘,表面和边缘都规整有序。这显然是“人造物体”,但绝非人类科技所能达到!“外星飞船!”你脑子里马上冒出了这个念头,并设想到全球各国家地标性建筑上空恐怕都会浮着一支这样的外星飞船。人类的末日来临了么?无数小飞船会很快从母舰上蜂拥而出,载着长相怪异的外星人入侵地球么?
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故事,因为现在的科幻小说已经很少再写这样的经典故事了。当然,这也不是现实,据科学家们的观测(如果这些家伙靠谱的话),看不见的外星人至少还在数百光年之外潜伏着,如果它们玩不转时空,那近期就对我们难以产生威胁。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里,外星人的入侵威胁被上升到了一种“太空达尔文主义”的高度,地球的安危不再只靠战斗机、导演、核武器、航天飞机、卫星等系统来保卫,而需要高能物理、量子力学甚至数学等学科的知识。
但在科幻电影中,类似开头的景象则屡见不鲜。最近两年里,有关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科幻电影相当之多,例如《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第九区》、《怪兽》、《迷雾》、《变形金刚》、《地球停转之日》、《魔兽战场》、《天际》、《科洛弗档案》(影片并未说明这个哥斯拉式的怪兽来自何方,但它和外星人一样是alien),还有即将上映的《洛杉矶之战》、《牛仔与外星人》、《超8》、《阿波罗18号》、《突变第三型前传》等等。如果再把英美剧算上的话(例如本文第一段模仿的《V星入侵》,还有《入侵》、《劫持》、《4400》、《罗斯维尔》、英剧《三尖树时代》等),那关于外星人入侵的科幻影视就更多了。这是否算一次新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科幻热潮呢?
“外星人入侵”的题材绝对不是新鲜东西,它似乎每隔一二十年就会流行一次。而每次流行,背后都有着值得玩味的意义。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科幻片:
《世界大战》(两个版本):
1953
2005
《天外魔花》(共四个版本):
1956年
1978年
1993年
2007年
《我的老公是外星人》
1958
《魔童村》
1960
1995
《三尖树时代》
1963(电影)
2009(电视剧)
《突变第三型》
1982
《V星入侵》(电视剧)
1983
2009
《极度空间》
1988
《X档案》(电视剧)
1993
《独立日》
1996
《天袭》
1996
《火星人玩转地球》
1996
《第五元素》
1997
《星河战队》
1997
《黑衣人》
1997
从这个粗略的名单里,我们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第一,很多“外星人入侵”的科幻电影都被反复翻拍;第二,该题材几次的热拍时间段分别为上世纪的50年代、70到80年代、90年代末,再有就是21世纪之后到今天的再度红火。除了神秘、恐怖、未知,外星人入侵还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有些故事会被一再翻拍?它们被热拍的时间段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天外魔花》是非常典型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科幻电影,它的四个版本正对应了这个题材的四次热潮:50年代(后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垮掉的一代)、70年代(X一代,婴儿潮)、90年代(后冷战时期)以及21世纪初(新千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描写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片就已经出现。整个上世纪30-50年代,科幻电影基本就是怪兽恐怖片的某个变种而已,吸血鬼、狼人、海德博士、变异的怪物或者外星人都是科幻电影中的主角——也就是说,当时的科幻电影与恐怖片是同源近质的。不同的是,恐怖片仅仅刺激起人们的惊惧感就已经达到目的了;对科幻电影而言,这却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科幻电影所要表现的,是恐怖背后带来的思索,是对当时新出现的科技力量的某种兴奋、紧张、恐惧的关注。
到了50年代,科幻片与恐怖片的拍摄风格、手法差别仍然不大,但其题材内容却已经完全不同了。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最具代表性:影片讲述了一个小镇医生和他的恋人发现整个镇子的人都被外星人所替换掉,这些被复制替换的人冷漠无情,千人一面。两人试图逃出小镇,却不知豆荚式的容器中复制人已经被装在车里,运往美国全国……《我的老公是外星人》和稍后的《魔童村》都是类似的故事——前者是妻子忽然发现老公的身体被外星人占据,后者则是很多镇子里的妇女忽然怀孕,产下了外星人孩童。在这些故事里,外星人的入侵不是通过飞船登陆,武装实现的。它们都是通过某种隐秘的无形的手段,慢慢对人类进行渗透、替换、改变、复制、异化,最终达到统治或消灭地球人的目的。
这一设定正代表了科幻电影本质属性,即对时代恐惧的表达。50年代的一代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经历了二战,目睹了人性的沦丧与战争的恐怖,丧失了信仰与理想主义;他们对冷战的前景抱着深深的恐惧和怀疑,既不相信政府(麦卡锡主义),又对苏联代表的红色风暴极为警惕。50年代的这些科幻电影大都气氛阴沉、绝望,以惊悚、恐怖的故事形式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陌生感。这个时代的人们恐惧自己变成他者;恐惧个性被法西斯或苏联东欧式的集体主义取代;恐惧自己熟悉的世界忽然被颠覆;恐惧刚刚过上安宁日子的美国变异为不安定的社会;恐惧核武器、生化技术等等新兴技术……正因为50年代的科幻惊悚片中往往包含着非常原初的,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内涵丰富的主题,它们才很难被翻拍之作所超越。
当时大多数关于外星人入侵的科幻片把背景都放在美国小镇上,因为小镇是美国精神的一个范本——传统、安逸、家族、信仰、西部文化等等根源性的东西全在于此。小镇的被破坏往往象征着整个美国精神遭到打击,这和后来以大都市为背景的科幻大片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近年来《暮光之城》(也是发生在一个美国小镇中)原书以及电影的走红,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其骨子里提倡的传统及保守主义观念契合了当下的美国人心态。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外星人入侵题材再次大量涌现,看上去它们和50年代的科幻片差别不大,仍然延续了异化的主题:经典电视剧《V星入侵》讲的是外星人来到地球,最初装作非常友好,和地球人紧密合作,但地球人似的外表下面,这些大蜥蜴一样的家伙却是在意图控制整个世界……约翰•卡朋特的经典科幻恐怖片《突变第三型》说的则是在南极的科学考察人员发现了一艘坠毁的外星飞船,结果善于拟态、复制的外星怪型成了众人的梦魇……但考察下1978年版的《天外魔花》,我们会发现,这些外星人入侵题材背后表现的时代恐惧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故事发生在小镇中,而1978年版则把背景放在了大都市旧金山,主题也向“都市人的异化”发展;1956年版的结尾仍然是怀有希望的,1978年版结尾则完全出乎意料,让人无限绝望。
70年代的美国人经历了肯尼迪遇刺、越战、水门事件、性解放、反战花童、摇滚乐……他们已经不像50年代的人那样理性、沉重,他们还经历了美国的文化主体慢慢向大都市集中的过程。这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虽然仍有政治或社会隐喻,但已经不像50年代那样直接,它们的表现更加个人化(比如约翰•卡朋特的电影就非常独特),对冷战思维的反思也更深入。无理性、绝望、风格化是这个时代科幻片的共同特征——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异形》,导演原来设想的结尾是异形在逃生舱里咬掉了女主角瑞普雷的头,坐在她的座位上,用她的声音跟地球通话!如此有震撼力的结尾却因为过于黑暗而被改掉了。
经过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不温不火,随着1996年科幻片《独立日》全球大卖,外星人入侵题材再次得到重视。一大批注重视觉效果的科幻大片出炉,但这个题材的面貌却全然不同了。作为后冷战时期的90年代是20世纪美国发展最稳定,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打遍全球无敌手的美国佬只好拿外星人来练功夫。苏联的解体,全球政治倾向的保守化趋势,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高速流通等等变化,导致科幻电影迅速走上了注重视觉效果、平面化、放弃深度意义的路线。
在《独立日》中,几乎充满着一种我们可以叫做“革命乐观主义”的情绪——不管是威尔•史密斯饰演的飞行员还是醉鬼老爸或者美国总统,对外星人都怀着“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般的大无畏气概,连F-18这种战斗机都可以把小飞碟玩得团团转。蒂姆•伯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更是极尽颠覆、恶搞之能事,其反类型化的思路与《黑衣人》颇有近似之处。《星河战队》也把海因莱因原作小说中的政治意识淡化再淡化,变成了一部“星际争霸”式的商业制作大片。
到了21世纪初,情况又有了变化。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再加上金融风暴成了本世纪影响美国的三大事件。美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的乐观、享乐、自大情绪中逐渐清醒过来,发展自身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表现在科幻电影方面,后911的末世情绪忽然浓厚了起来,不管是《科洛弗档案》还是《迷雾》,或者无关外星人的《末日未途》都带有一种形而上的绝望气氛: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科幻片的恐惧是那种对潜在的危险越想越怕的内在心理恐惧,那么如今的科幻电影则是患得患失,担心稳定的社会遭到恐怖打击的外在焦虑。经历了911之后,美国人忽然发现自己的航母群、隐形战斗机甚至电磁炮都无法保证安全,世界很容易在未知力量的打击下崩坏坍塌。《迷雾》中的外星怪物直到影片结尾才惊鸿一瞥地露面,整部影片其实都在讲人心面对恐惧所做出的反映——最后出现的极其巨大的怪物打破了主人公最后的希冀,这个场面简直具有了一种启示录式的宗教意味。即将上映的《洛杉矶之战》也是这种恐惧心理的延伸——由海军陆战队而不是以往美国科幻片中的空军来对抗外星人,其肉搏的态势和保家卫国心态都是50年代以来科幻片中所没有的。
在如今的科幻电影中,外星入侵者由“赤色威胁”、“异己”、“集体法西斯主义”变形成了“恐怖分子”、“弱势群体”、“不明势力”、“极端分子”的形象。《第九区》堪称最好的例子,外星人的“入侵”从武力进攻变成了“移民问题”,影片甚至写实性地描写到了外星人用自己的技术、物资领取黑市狗粮度日,政府把外星人聚居区变成了贫民窟。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身份恐惧在影片中落实到了公民——移民身份之间,政治、婚姻、宗教、种族等等软性问题(而不是50年代科幻电影中体制这样的宏大话题)反映了当今社会新的“自我”与“他者”矛盾。
从外星人入侵地球这一好莱坞科幻题材中,最典型的反映了科幻电影的特征,那就是:科幻电影总在或显或隐地把时代的恐惧表现出来。美国电影学者约翰•巴克斯特写过一本书叫《电影中的科幻小说》,有一段话非常好地概括了科幻电影的特质:
“……无论它的社会学重要性如何,科幻电影仍是一种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将会成为何物的警句。它还是对奇丽的美感及高雅幽默感的传统的承继者,而这种传统已被某种想象出的技术从我们身上剥夺殆尽。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乐使人更多地联想到那个时代的躁动和时尚而不是它自以为附丽的文学,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完整地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忧 。”
——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入侵
文/电子骑士
某一天,也许你只是正常的下班、逛街,找地方吃饭,忽然,天上慢慢压过来一团巨大浓云,一点点遮住了阳光——抬眼看时,你发现这不是普通的云朵,它像一只巨大的圆盘,表面和边缘都规整有序。这显然是“人造物体”,但绝非人类科技所能达到!“外星飞船!”你脑子里马上冒出了这个念头,并设想到全球各国家地标性建筑上空恐怕都会浮着一支这样的外星飞船。人类的末日来临了么?无数小飞船会很快从母舰上蜂拥而出,载着长相怪异的外星人入侵地球么?
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故事,因为现在的科幻小说已经很少再写这样的经典故事了。当然,这也不是现实,据科学家们的观测(如果这些家伙靠谱的话),看不见的外星人至少还在数百光年之外潜伏着,如果它们玩不转时空,那近期就对我们难以产生威胁。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里,外星人的入侵威胁被上升到了一种“太空达尔文主义”的高度,地球的安危不再只靠战斗机、导演、核武器、航天飞机、卫星等系统来保卫,而需要高能物理、量子力学甚至数学等学科的知识。
但在科幻电影中,类似开头的景象则屡见不鲜。最近两年里,有关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科幻电影相当之多,例如《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第九区》、《怪兽》、《迷雾》、《变形金刚》、《地球停转之日》、《魔兽战场》、《天际》、《科洛弗档案》(影片并未说明这个哥斯拉式的怪兽来自何方,但它和外星人一样是alien),还有即将上映的《洛杉矶之战》、《牛仔与外星人》、《超8》、《阿波罗18号》、《突变第三型前传》等等。如果再把英美剧算上的话(例如本文第一段模仿的《V星入侵》,还有《入侵》、《劫持》、《4400》、《罗斯维尔》、英剧《三尖树时代》等),那关于外星人入侵的科幻影视就更多了。这是否算一次新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科幻热潮呢?
“外星人入侵”的题材绝对不是新鲜东西,它似乎每隔一二十年就会流行一次。而每次流行,背后都有着值得玩味的意义。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科幻片:
《世界大战》(两个版本):
1953
2005
《天外魔花》(共四个版本):
1956年
1978年
1993年
2007年
《我的老公是外星人》
1958
《魔童村》
1960
1995
《三尖树时代》
1963(电影)
2009(电视剧)
《突变第三型》
1982
《V星入侵》(电视剧)
1983
2009
《极度空间》
1988
《X档案》(电视剧)
1993
《独立日》
1996
《天袭》
1996
《火星人玩转地球》
1996
《第五元素》
1997
《星河战队》
1997
《黑衣人》
1997
从这个粗略的名单里,我们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第一,很多“外星人入侵”的科幻电影都被反复翻拍;第二,该题材几次的热拍时间段分别为上世纪的50年代、70到80年代、90年代末,再有就是21世纪之后到今天的再度红火。除了神秘、恐怖、未知,外星人入侵还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有些故事会被一再翻拍?它们被热拍的时间段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天外魔花》是非常典型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科幻电影,它的四个版本正对应了这个题材的四次热潮:50年代(后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垮掉的一代)、70年代(X一代,婴儿潮)、90年代(后冷战时期)以及21世纪初(新千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描写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片就已经出现。整个上世纪30-50年代,科幻电影基本就是怪兽恐怖片的某个变种而已,吸血鬼、狼人、海德博士、变异的怪物或者外星人都是科幻电影中的主角——也就是说,当时的科幻电影与恐怖片是同源近质的。不同的是,恐怖片仅仅刺激起人们的惊惧感就已经达到目的了;对科幻电影而言,这却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科幻电影所要表现的,是恐怖背后带来的思索,是对当时新出现的科技力量的某种兴奋、紧张、恐惧的关注。
到了50年代,科幻片与恐怖片的拍摄风格、手法差别仍然不大,但其题材内容却已经完全不同了。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最具代表性:影片讲述了一个小镇医生和他的恋人发现整个镇子的人都被外星人所替换掉,这些被复制替换的人冷漠无情,千人一面。两人试图逃出小镇,却不知豆荚式的容器中复制人已经被装在车里,运往美国全国……《我的老公是外星人》和稍后的《魔童村》都是类似的故事——前者是妻子忽然发现老公的身体被外星人占据,后者则是很多镇子里的妇女忽然怀孕,产下了外星人孩童。在这些故事里,外星人的入侵不是通过飞船登陆,武装实现的。它们都是通过某种隐秘的无形的手段,慢慢对人类进行渗透、替换、改变、复制、异化,最终达到统治或消灭地球人的目的。
这一设定正代表了科幻电影本质属性,即对时代恐惧的表达。50年代的一代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经历了二战,目睹了人性的沦丧与战争的恐怖,丧失了信仰与理想主义;他们对冷战的前景抱着深深的恐惧和怀疑,既不相信政府(麦卡锡主义),又对苏联代表的红色风暴极为警惕。50年代的这些科幻电影大都气氛阴沉、绝望,以惊悚、恐怖的故事形式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陌生感。这个时代的人们恐惧自己变成他者;恐惧个性被法西斯或苏联东欧式的集体主义取代;恐惧自己熟悉的世界忽然被颠覆;恐惧刚刚过上安宁日子的美国变异为不安定的社会;恐惧核武器、生化技术等等新兴技术……正因为50年代的科幻惊悚片中往往包含着非常原初的,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内涵丰富的主题,它们才很难被翻拍之作所超越。
当时大多数关于外星人入侵的科幻片把背景都放在美国小镇上,因为小镇是美国精神的一个范本——传统、安逸、家族、信仰、西部文化等等根源性的东西全在于此。小镇的被破坏往往象征着整个美国精神遭到打击,这和后来以大都市为背景的科幻大片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近年来《暮光之城》(也是发生在一个美国小镇中)原书以及电影的走红,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其骨子里提倡的传统及保守主义观念契合了当下的美国人心态。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外星人入侵题材再次大量涌现,看上去它们和50年代的科幻片差别不大,仍然延续了异化的主题:经典电视剧《V星入侵》讲的是外星人来到地球,最初装作非常友好,和地球人紧密合作,但地球人似的外表下面,这些大蜥蜴一样的家伙却是在意图控制整个世界……约翰•卡朋特的经典科幻恐怖片《突变第三型》说的则是在南极的科学考察人员发现了一艘坠毁的外星飞船,结果善于拟态、复制的外星怪型成了众人的梦魇……但考察下1978年版的《天外魔花》,我们会发现,这些外星人入侵题材背后表现的时代恐惧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故事发生在小镇中,而1978年版则把背景放在了大都市旧金山,主题也向“都市人的异化”发展;1956年版的结尾仍然是怀有希望的,1978年版结尾则完全出乎意料,让人无限绝望。
70年代的美国人经历了肯尼迪遇刺、越战、水门事件、性解放、反战花童、摇滚乐……他们已经不像50年代的人那样理性、沉重,他们还经历了美国的文化主体慢慢向大都市集中的过程。这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虽然仍有政治或社会隐喻,但已经不像50年代那样直接,它们的表现更加个人化(比如约翰•卡朋特的电影就非常独特),对冷战思维的反思也更深入。无理性、绝望、风格化是这个时代科幻片的共同特征——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异形》,导演原来设想的结尾是异形在逃生舱里咬掉了女主角瑞普雷的头,坐在她的座位上,用她的声音跟地球通话!如此有震撼力的结尾却因为过于黑暗而被改掉了。
经过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不温不火,随着1996年科幻片《独立日》全球大卖,外星人入侵题材再次得到重视。一大批注重视觉效果的科幻大片出炉,但这个题材的面貌却全然不同了。作为后冷战时期的90年代是20世纪美国发展最稳定,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打遍全球无敌手的美国佬只好拿外星人来练功夫。苏联的解体,全球政治倾向的保守化趋势,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高速流通等等变化,导致科幻电影迅速走上了注重视觉效果、平面化、放弃深度意义的路线。
在《独立日》中,几乎充满着一种我们可以叫做“革命乐观主义”的情绪——不管是威尔•史密斯饰演的飞行员还是醉鬼老爸或者美国总统,对外星人都怀着“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般的大无畏气概,连F-18这种战斗机都可以把小飞碟玩得团团转。蒂姆•伯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更是极尽颠覆、恶搞之能事,其反类型化的思路与《黑衣人》颇有近似之处。《星河战队》也把海因莱因原作小说中的政治意识淡化再淡化,变成了一部“星际争霸”式的商业制作大片。
到了21世纪初,情况又有了变化。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再加上金融风暴成了本世纪影响美国的三大事件。美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的乐观、享乐、自大情绪中逐渐清醒过来,发展自身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表现在科幻电影方面,后911的末世情绪忽然浓厚了起来,不管是《科洛弗档案》还是《迷雾》,或者无关外星人的《末日未途》都带有一种形而上的绝望气氛: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科幻片的恐惧是那种对潜在的危险越想越怕的内在心理恐惧,那么如今的科幻电影则是患得患失,担心稳定的社会遭到恐怖打击的外在焦虑。经历了911之后,美国人忽然发现自己的航母群、隐形战斗机甚至电磁炮都无法保证安全,世界很容易在未知力量的打击下崩坏坍塌。《迷雾》中的外星怪物直到影片结尾才惊鸿一瞥地露面,整部影片其实都在讲人心面对恐惧所做出的反映——最后出现的极其巨大的怪物打破了主人公最后的希冀,这个场面简直具有了一种启示录式的宗教意味。即将上映的《洛杉矶之战》也是这种恐惧心理的延伸——由海军陆战队而不是以往美国科幻片中的空军来对抗外星人,其肉搏的态势和保家卫国心态都是50年代以来科幻片中所没有的。
在如今的科幻电影中,外星入侵者由“赤色威胁”、“异己”、“集体法西斯主义”变形成了“恐怖分子”、“弱势群体”、“不明势力”、“极端分子”的形象。《第九区》堪称最好的例子,外星人的“入侵”从武力进攻变成了“移民问题”,影片甚至写实性地描写到了外星人用自己的技术、物资领取黑市狗粮度日,政府把外星人聚居区变成了贫民窟。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身份恐惧在影片中落实到了公民——移民身份之间,政治、婚姻、宗教、种族等等软性问题(而不是50年代科幻电影中体制这样的宏大话题)反映了当今社会新的“自我”与“他者”矛盾。
从外星人入侵地球这一好莱坞科幻题材中,最典型的反映了科幻电影的特征,那就是:科幻电影总在或显或隐地把时代的恐惧表现出来。美国电影学者约翰•巴克斯特写过一本书叫《电影中的科幻小说》,有一段话非常好地概括了科幻电影的特质:
“……无论它的社会学重要性如何,科幻电影仍是一种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将会成为何物的警句。它还是对奇丽的美感及高雅幽默感的传统的承继者,而这种传统已被某种想象出的技术从我们身上剥夺殆尽。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乐使人更多地联想到那个时代的躁动和时尚而不是它自以为附丽的文学,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完整地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