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元宵
书鱼食单•滚元宵
我小时候,每年过年时,过了初七初八,我们家就开始张罗着滚元宵了。我们家做元宵是很热闹的事情,往往在初九初十,要拿出一天甚至两天的时间,专门滚元宵。1970年代做这些吃食是需要自己家想方设法的,先是大姐准备做元宵馅——
大姐把炒熟的花生米去掉那层包裹的“红袍”,在面板上用擀面杖一点一点碾碎,这是主料。然后将“大虾酥”也一块块如此炮制碾碎了拌进去,再加黑芝麻,然后加冷却的猪油搅拌成馅(那个时候怎么不害怕吃猪油对身体不好呢?),调制好的元宵馅散发着甜甜地浓香。大姐有时会用小勺舀一点让我和小姐姐先吃上几口,好香甜啊。
我们家做元宵不是包,而是滚。如同流水线一样。姊妹几个同时做,各有分工。有切馅的,如同包饺子擀饺子皮一样,先要把馅揉成长而细而圆的一条,然后用刀切出一小截一小截的“团子”,将切好的团子铺放到第一个大搪瓷盆中,第一个大搪瓷盆中盆底是一层厚厚的干糯米粉,一个姐姐两手端着大搪瓷盆开始有节奏地转动,待团子外边包裹上了一层糯米粉后,就一个个用筷子挑出来放到笊篱上,然后将笊篱放入第二个搪瓷盆中,这个盆中盛着清水,笊篱沉浸在水里片刻再捞出来,将湿润的团子放进第三个搪瓷盆中,这个盆里是干糯米粉,然后一个姐姐或哥哥双手端起盆来使劲旋转着摇晃,让干糯米粉一层层包裹到团子上。再把这个包裹上一层层糯米粉的团子重新放入盛着清水的搪瓷盆中,用笊篱再捞出来,然后继续在干糯米粉的盆中转动……以此类推,直到滚成一个个饱满结实的雪白的元宵。每次滚元宵,我们家至少要五六个人一起动手。我和小姐姐属于凑热闹,我一般负责拿着笊篱从水里捞元宵,也常常张嘴吃一个还没开始“滚”的团子。
滚好的元宵一个一个摆在那个大搪瓷盘上,一个一个挨着,母亲很讲究元宵一定要滚的圆而大而结实,个个还要均匀,不能有大有小,这样的“质检”要求下,最后摆在搪瓷盘里,一圈一圈,煞是好看。往往还没最后做好,就要先下一锅,让我们尝尝,其实是解我和小姐姐的馋。当时总疑惑,为啥花生米、大虾酥、芝麻凑一起做成元宵就如此好吃了呢?于是,就把这缘由归结到如雪的糯米粉上。那个时候,在青岛,买糯米粉不是件容易事。记得有几年都是姐姐和哥哥提着一面袋糯米去很远的“磨坊”排队花钱磨的。
我们家不包元宵,用母亲的话说,包的元宵不筋道,太软了,下锅里,还容易破,不如滚的元宵,馅可以大,滚的个也可以大,一个个瓷实,吃起来不哄人。
元宵滚好了,都放在大搪瓷盘上,搪瓷盘放在我们家阁楼上,阁楼上温度低,到了过年,做好的年货都会放在阁楼上。肉食需要经常拿下来回回锅,免得坏了。但记忆中只有这些元宵总是现吃现下,滚好的生元宵放在阁楼上放上十天半月,好像也坏不了。
一般从正月十五前两天,我们家就开始在早晨下元宵吃了。当然是当点心吃,不是当饭吃。只有到元宵节这天的早晨和晚上,才会把元宵当饭吃。这也是我和小姐姐最盼望的时候。不过往往吃到最后,母亲就不让我们吃了,说是元宵不好消化,别胀着。还让我们必须喝一碗下元宵的汤,说是原汤化原食。
后来,随着姐姐们一个一个结婚,哥哥也成家立业,我们家滚元宵就渐渐少了,最后也就变成了包元宵。尤其是母亲晚年,不能吃甜食,元宵就成了节日的点缀了。
我结婚后,我们的小家也做元宵,但不是滚元宵了,变成了简单的包元宵,元宵馅也简单,不用自己张罗了,有现成的红豆馅、花生酱,分别加上芝麻就是,当然肯定不加猪油了,袋装的糯米粉直接从超市里买回来,包元宵成了简单的日常吃食。往往我们包一些元宵,放冰箱里冷冻着,有时候早餐时会取出来一些,煮熟了当早点。外边卖的元宵太甜也太油,不如我们自己包的元宵,可以自己控制:譬如用花生酱当馅的元宵,早晨多吃几个也不觉得甜腻。不过我们的女儿出生后,却对我们自己包的元宵,很不以为然,她几岁的时候还不能“抗议”,那个时候也吃得津津有味,等她上学后,吃过外边买的元宵,就会评论说:我们家的元宵也太一般了。到了现在,更会说:“又拿山寨版的元宵糊弄人了。”她喜欢吃外边那些青岛的品牌元宵,说那些正牌的元宵又甜又香。到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小时候我们家滚的元宵那才叫又香又甜。
前几天,吃晚餐时又说到马上到来的元宵节,自然,我们要包一些元宵。女儿说:还是出去买的好吃。于是,又说到我们家的滚元宵,女儿说:“你总说你小时候吃的元宵好吃,为啥不做给我们吃?”妻子说:“冰冰,你知道为啥我们现在做不出来那么好吃的元宵了?”女儿问:“为啥?”妻子答:“你想想看,那样好吃的元宵是需要你好几个姑姑和大爷一起动手啊。”
我小时候,每年过年时,过了初七初八,我们家就开始张罗着滚元宵了。我们家做元宵是很热闹的事情,往往在初九初十,要拿出一天甚至两天的时间,专门滚元宵。1970年代做这些吃食是需要自己家想方设法的,先是大姐准备做元宵馅——
大姐把炒熟的花生米去掉那层包裹的“红袍”,在面板上用擀面杖一点一点碾碎,这是主料。然后将“大虾酥”也一块块如此炮制碾碎了拌进去,再加黑芝麻,然后加冷却的猪油搅拌成馅(那个时候怎么不害怕吃猪油对身体不好呢?),调制好的元宵馅散发着甜甜地浓香。大姐有时会用小勺舀一点让我和小姐姐先吃上几口,好香甜啊。
我们家做元宵不是包,而是滚。如同流水线一样。姊妹几个同时做,各有分工。有切馅的,如同包饺子擀饺子皮一样,先要把馅揉成长而细而圆的一条,然后用刀切出一小截一小截的“团子”,将切好的团子铺放到第一个大搪瓷盆中,第一个大搪瓷盆中盆底是一层厚厚的干糯米粉,一个姐姐两手端着大搪瓷盆开始有节奏地转动,待团子外边包裹上了一层糯米粉后,就一个个用筷子挑出来放到笊篱上,然后将笊篱放入第二个搪瓷盆中,这个盆中盛着清水,笊篱沉浸在水里片刻再捞出来,将湿润的团子放进第三个搪瓷盆中,这个盆里是干糯米粉,然后一个姐姐或哥哥双手端起盆来使劲旋转着摇晃,让干糯米粉一层层包裹到团子上。再把这个包裹上一层层糯米粉的团子重新放入盛着清水的搪瓷盆中,用笊篱再捞出来,然后继续在干糯米粉的盆中转动……以此类推,直到滚成一个个饱满结实的雪白的元宵。每次滚元宵,我们家至少要五六个人一起动手。我和小姐姐属于凑热闹,我一般负责拿着笊篱从水里捞元宵,也常常张嘴吃一个还没开始“滚”的团子。
滚好的元宵一个一个摆在那个大搪瓷盘上,一个一个挨着,母亲很讲究元宵一定要滚的圆而大而结实,个个还要均匀,不能有大有小,这样的“质检”要求下,最后摆在搪瓷盘里,一圈一圈,煞是好看。往往还没最后做好,就要先下一锅,让我们尝尝,其实是解我和小姐姐的馋。当时总疑惑,为啥花生米、大虾酥、芝麻凑一起做成元宵就如此好吃了呢?于是,就把这缘由归结到如雪的糯米粉上。那个时候,在青岛,买糯米粉不是件容易事。记得有几年都是姐姐和哥哥提着一面袋糯米去很远的“磨坊”排队花钱磨的。
我们家不包元宵,用母亲的话说,包的元宵不筋道,太软了,下锅里,还容易破,不如滚的元宵,馅可以大,滚的个也可以大,一个个瓷实,吃起来不哄人。
元宵滚好了,都放在大搪瓷盘上,搪瓷盘放在我们家阁楼上,阁楼上温度低,到了过年,做好的年货都会放在阁楼上。肉食需要经常拿下来回回锅,免得坏了。但记忆中只有这些元宵总是现吃现下,滚好的生元宵放在阁楼上放上十天半月,好像也坏不了。
一般从正月十五前两天,我们家就开始在早晨下元宵吃了。当然是当点心吃,不是当饭吃。只有到元宵节这天的早晨和晚上,才会把元宵当饭吃。这也是我和小姐姐最盼望的时候。不过往往吃到最后,母亲就不让我们吃了,说是元宵不好消化,别胀着。还让我们必须喝一碗下元宵的汤,说是原汤化原食。
后来,随着姐姐们一个一个结婚,哥哥也成家立业,我们家滚元宵就渐渐少了,最后也就变成了包元宵。尤其是母亲晚年,不能吃甜食,元宵就成了节日的点缀了。
我结婚后,我们的小家也做元宵,但不是滚元宵了,变成了简单的包元宵,元宵馅也简单,不用自己张罗了,有现成的红豆馅、花生酱,分别加上芝麻就是,当然肯定不加猪油了,袋装的糯米粉直接从超市里买回来,包元宵成了简单的日常吃食。往往我们包一些元宵,放冰箱里冷冻着,有时候早餐时会取出来一些,煮熟了当早点。外边卖的元宵太甜也太油,不如我们自己包的元宵,可以自己控制:譬如用花生酱当馅的元宵,早晨多吃几个也不觉得甜腻。不过我们的女儿出生后,却对我们自己包的元宵,很不以为然,她几岁的时候还不能“抗议”,那个时候也吃得津津有味,等她上学后,吃过外边买的元宵,就会评论说:我们家的元宵也太一般了。到了现在,更会说:“又拿山寨版的元宵糊弄人了。”她喜欢吃外边那些青岛的品牌元宵,说那些正牌的元宵又甜又香。到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小时候我们家滚的元宵那才叫又香又甜。
前几天,吃晚餐时又说到马上到来的元宵节,自然,我们要包一些元宵。女儿说:还是出去买的好吃。于是,又说到我们家的滚元宵,女儿说:“你总说你小时候吃的元宵好吃,为啥不做给我们吃?”妻子说:“冰冰,你知道为啥我们现在做不出来那么好吃的元宵了?”女儿问:“为啥?”妻子答:“你想想看,那样好吃的元宵是需要你好几个姑姑和大爷一起动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