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被遗忘的时光:岛城30年代
【刚才看到篇小组话题《二十年代北京的生活水平》,想起这篇很久以前看到的文章。对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老上海”一直没什么兴趣,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不是我的菜,我喜欢那个有政府廉租房、有国立山东大学、有水族馆,举办过华北运动会的三十年代的青岛。】
http://life.cb.com.cn/12724987/20090829/40927.html
被遗忘的时光:岛城30年代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 2009-08-29 11:29 作者:谭洪安,王红
1933年7月23日,青岛火车站。
青岛市各界代表、各国驻当地领事及外侨共数万人聚集,他们大都手执小旗,翘首等待。下午5时许,一位50出头、气度儒雅的官员终于步出火车站,登时万众欢呼,掌声雷动。《大公报》当日报道称“其热烈盛况,实空前未有”。
24年后,台北陆军总医院。
X光拍片室门口,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身边一个护理人员也没有。医生从门里探出头来,向恰好站在旁边排队的一名候诊者招了招手说:“把他抱进来”,大概将其当做老人的亲属了。后者见状亦不便解释,小心把老人抱到拍片台,不经意间从老人衣领上看到“沈鸿烈”三个字。
“你就是海军司令沈鸿烈?”这位好心人诧异地问。老人笑笑,不答。谁也不知道,此刻这位风烛残年老人的脑海中,会不会闪过24年前那风光无限的一幕?
一位市长 两次兵变
沈鸿烈到底何许人也?
在上述英雄式凯旋的一幕发生之前,沈鸿烈是由东北海军改编而成、基地设在青岛港的中华民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兼青岛特别市(相当于直辖市)市长。
1933年6月24日,第三舰队部分对现状不满的中下级军官,密谋劫持沈鸿烈实行“兵谏”,事情半途败露,主谋者连夜率其中三艘军舰从胶州湾西南薛家岛训练基地出走,南下广东,史称“薛家岛事件”。
此次事件轰动全国。自1920年起获奉系军阀张作霖赏识和信任,一手创建并苦心经营东北海军10余年的沈鸿烈,为此事大受打击,随即向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递交辞呈,欲辞去舰队司令及青岛市市长两职。
青岛市民闻讯反应强烈,工商各界自发组织挽留“沈市长”的行动,多方奔走,声势浩大,前后持续20多天。最后,国民政府批准沈鸿烈辞去第三舰队司令,但保留青岛市市长职务,一度黯然离开青岛的沈鸿烈,这才回心转意。
事有凑巧,早在1932年初春,第三舰队副司令及多位舰长等高级军官,已发动过一次“兵谏”。他们在崂山湾基地绑架了刚刚兼任代理青岛市市长一职的沈鸿烈,要求他交出舰队指挥权,但遭沈拒绝。
次日,获知主帅被囚,舰队一些中下级军官组织敢死队将沈救出,脱险后的沈顾念同袍之谊,以德报怨,只把作乱军官解职遣散了事,“崂山事变”终告平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救沈鸿烈于危难之中的中下级军官,有好几个一年半后又成为“薛家岛事件”的主谋。
“崂山事变”之后,少帅张学良为安定东北海军上下军心,解决军费问题,向蒋介石力荐沈鸿烈从代理市长之位“转正”。对山东省省主席韩复榘这位不大听话的地方军阀,蒋介石也希望用东北海军加以制衡,于是,1932年1月,国民政府正式任命沈鸿烈为青岛市市长。
自此,沈鸿烈主政青岛6年,直到1937年的最后一天。
一年半之内,遭遇两次部下兵变,都能安然脱身并因祸得福,沈鸿烈可谓福大命大。但一年半之内,军人出身的“沈市长”,却能让青岛市民发自内心的敬服和爱戴,就不是运气所能解释的了。
据时人回忆,南京国民政府虽满足了青岛各界代表挽留沈鸿烈的请求,却认为民众集体挽留地方官之风不可长,特下通令:下不为例!
六载奠基 跻身八强
抗战胜利青岛光复后第一任市长李先良曾回忆说,“我国(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之日期虽为1922年12月10日,但空有其名,实际接收青岛土地与主权,应自沈氏于1931年12月16日就职时开始。”沈鸿烈治理青岛时期,李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负责人。
原来中国收回青岛后,北洋政府在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曾派北洋军阀及政客任督办。至1929年北伐之后 ,南京政府改青岛为特别市(与北平、天津、上海三地并列),等到1931年12月沈鸿烈上任时,青岛已九易市长,地方政府官员走马灯一般更换,城市建设无从谈起。
沈鸿烈就职之初,即针对德日占据及军阀混战给青岛带来的种种不利情势,宣布十大施政纲要:一为整饬吏治,修明内政;二为厉行自治,充实民力;三为禁绝恶习,改良风俗;四为建设乡村,施惠贫民;五为普及教育,以求实用;六为提倡国货,优遇劳工;七为发展区务,繁荣市面;八为整顿军警,巩固治安;九为慎重邦交,保护外侨;十为力图建设,输入文明。
李先良忆述:“沈氏治青并不以十大施政纲要为宣传,主要致力于实施之途径。”
正因为执行得力,沈鸿烈主政6年间,青岛全面发展,一派欣欣向荣,至1935~1936年间达到高潮。
最明显的表现是人口快速增长:1929年全市人口为36.2万,1931年为40.3万,1936年9月则增至57.5万。那几年的统计显示,青岛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多为负数,主要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足可说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自1897年起的20余年间,青岛先后为德、日两国侵占,中国人开办的民族企业发展缓慢,1914年全市有5家民族企业,到1927年的13年里,只增加到43家。1929年以后,青岛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2年达到120家,1934年则达到150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学者李东泉认为,沈鸿烈在青岛实施的是一套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思路,在德占日据时代留下的现代化城市硬件基础上,启动了同样重要的软件基础建设,不仅功在当时,而且影响深远。
1935年1月,沈鸿烈主持修订《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当时青岛市区人口约20万左右,按沈的规划,将来以增加5倍,即100万人口为目标。为此,他将城市空间向外拓宽,并按功能划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5个区域。
6年间,青岛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和港口城市。1937年以后,青岛与中国大部分地方一样陷于长期战乱,但由于城市自身基础已经完善,发展势头并没有停止,至解放前,该市人口达80万,成为全国八大城市之一。
年近八旬的青岛知名文史专家、原青岛图书馆馆长鲁海,孩提时代正值沈鸿烈主政青岛。据他对笔者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城区的格局和市容,与他儿时相比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一方面固然说明过去三四十年间整个城市前进脚步放缓,同时也足见沈鸿烈当年规划和建设的眼光超前。
关心民生 人心所向
沈鸿烈所办诸多实事中,尤以普及现代中小学教育和建设平民住宅,最为青岛普通百姓所称道。
一位时任青岛市教育局编审主任、青岛市政府人事处长等职的前国民党官员回忆称,沈鸿烈指示拨款为市内中小学增建和扩建了一批校舍,郊区较大的村镇均建有完全小学,不少村有初级小学,这在当年民智初开的中国农村,真是难能可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青岛读完小学和初中的鲁海也说,那时候修建的小学校舍,窗明几净,空间宽敞,按当年建设标准已是一流,至今仍有保留下来供人参观的。
青岛民间流传,当年沈鸿烈经常到市内各处私访,从不事先通知,毫无当官的架子,而且说的少,做的多。有一次他带着姨太太到青岛穷人聚集的西镇地区,看到当地百姓大都住在极为简陋的棚屋内,当即决定大力改造,其姨太太出身富家,也支持此举,还动员娘家出资协助修建了西镇数座居住条件较好的平民院。
后来青岛各处修建多处此类大院,百姓戏称为“八大院”或“十大公馆”等。这些平民院多者700户,少者300户,院内分别兴建公共清洁卫生设备,接通水电管道,并有邻里办公室、居民会议室等,大院外围均开辟马路,还开办小学、市场等。平民院内每户面积16~18平方米,居住不能超过4人,月租1元(当时一般工薪阶层平均月收入22元左右),其功能与今天的廉租房相类似。
沈鸿烈严格规定:凡公务员、教师、警察等公职人员以及资产在500元以上的工商业者,一律不得租住。
李先良曾感叹,二次大战后英美各国才有供给低收入阶层的标准房屋建设,而沈市长早在30年代便有此做法,“实属先进之创举”。
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前后,青岛陆续拆迁这些历经数十年风雨已显老态的“大院”和“公馆”时,工作人员还常能听到居民传唱赞扬沈市长的歌谣。
有趣的是,当时沈鸿烈曾与本地银行家刘子山合作“房地产开发”,刘出地出钱盖大院,沈出台优惠政策将其租给低收入者,规定房租全部存入刘的东莱银行,刘再通过商业存放款获利。刘个人的地用完以后,沈以政府名义继续划地支持,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青岛的穷人有房住,市政府不用掏开发资金,而刘也因此赚到了钱。
本世纪初出任青岛市长,后升任市委书记的杜世成,前后也在青岛待了6年多。据说他对老一辈市民经常提起“沈市长”大惑不解,问部下:现在我们把青岛搞得“大而美”、“美而全”了,为什么老百姓还要怀念旧社会的一个市长呢?
后来杜因利用职权搞土地腐败等问题“出事”,有老百姓私下就议论,这下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怀念沈市长了吧?
市长校长 相得益彰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那位鼎鼎大名的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是沈鸿烈名副其实的终生挚友,彼此长期互相影响提携。
张伯苓比沈鸿烈年长6岁,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投身教育。
据沈鸿烈侄子沈肇熙回忆,1911年夏,公费留学日本海军学校的叔父学成回国(在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曾在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海军局工作,而张伯苓与北京海军界人物多有往来,二人得以相识交谈。当张伯苓得知沈鸿烈胸怀建设海军、报效祖国之志,且具灼见卓识时,十分敬重,而沈对张的道德学问、艰苦兴学精神,也推崇备至。彼此敬仰,友谊日深。沈鸿烈为张作霖所延揽赴东北发展,与张伯苓往来亦未间断。
沈鸿烈主政青岛后,决心大力发展教育,恳请张伯苓让办学有声有色的南开中学教务主任雷法章来青岛,出任教育局长。同为湖北老乡的雷从此成为沈的左膀右臂,短短几年内青岛文化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据说,张伯芩曾就沈如此渴求贤才发出感叹:“当今之世,像沈鸿烈这样为国为民的市长,能有几人?!”
据鲁海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以乡土文学知名的老一辈作家蹇先艾曾对他提及,早年在青岛与沈鸿烈见面的情形。沈对来访的作家及学术界人士承诺:如果你们要来青岛开会,我沈某人派军舰送到崂山游览,食宿在青岛最豪华的迎宾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们要给青岛人做一次讲座。结果真的吸引那时国内众多学问大家前来青岛讲演。
在沈宽松开明的管理政策支持下,经蔡元培提议,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组为国立山东大学,原教务长赵太侔为校长,除原来的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外,增聘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等各路名家,不少在北平、上海无法立足的左翼人士也纷纷前来,青岛一时成为国内文化重镇。
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于1946年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度出任校长,网罗知名教授,令山大无论教研水平还是院系规模,均达到鼎盛时期。
但鲁海说,自从上世纪50年代末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再无好的文科大学,文化根基就此受损,昔日辉煌难以再现,前些年山东大学有意回青岛开分校,北大也计划来青岛开分校,在崂山脚下校址都初步选好了,都因为划地问题无法解决而作罢。
有传闻称,同样的地块政府划给大学和卖给地产商相比,收益可能相差10倍,这笔账很好算。现在山东一些原来在各个地级市的高校,招生困难,都看好青岛的知名度和宜人气候,纷纷迁入,但校址用地大都比较偏远。
1946年,沈鸿烈处于半赋闲状态,时任考试院长的张伯苓向蒋介石举荐其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沈辞去此职,张伯苓又向蒋介石推荐其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沈得知可与张伯芩、雷法章(时任考试院秘书长)相处,欣然赴任,此乃后话。
纵容摩擦 最大“污点”
在青岛市政协主编的《沈鸿烈生平轶事》一书(新华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内部发行)前言中,有如下文字:“他出任青岛市市长,在长达6年的任期内,重视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加快市政建设,发展民族经济。在抗日战争期间,继韩复榘之后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他坚持鲁南敌后抗战,也与共产党搞摩擦,在山东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这是迄今为止,青岛市官方对“沈市长”的正式评价。
除此之外,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市委市政府网站)上挂有一篇文章《沈鸿烈主青施政见闻》,对沈那6年的事迹有较多描述,在结语中提及,193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扰日益严峻,沈鸿烈忙于与之周旋,已无力顾及市政建设。
面对虎视眈眈、寻机挑衅的日方,出身东北军的沈鸿烈,深知己方实力处于下风,遂采取“备战交涉,大事不让,小事不争”的原则,竭力保护青岛全局稳定。“七七事变”后,孤悬海滨的青岛势难坚守,沈鸿烈奉蒋介石“焦土抗战”命令,将众多日商厂房机器悉数炸毁后,于1937年12月31日撤离青岛。
1938年1月,沈鸿烈接替临阵脱逃被蒋介石枪决的韩复榘,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但由于手下无战斗力强的正规部队,只能游走于敌后,成为“游击主席”。后来执行国民党中央反共、限共政策,与山东境内八路军部队不时摩擦。1939年春,沈下辖的秦启荣部制造“太和惨案”,八路军干部200余人遇难。此为日后共产党人眼中沈的最大污点。
1941年9月,短兵缺将、四面受敌、处境日渐艰难的沈鸿烈,不得不以述职为由回到后方重庆,不久即被免去山东省主席一职,结束了他在齐鲁大地的10年政治生涯。
据追随沈鸿烈左右11年,在重庆期间任其私人秘书的谢云祥回忆,蒋介石夫妇曾在官邸设宴为沈洗尘,多喝了几杯的沈准备告辞时,委婉要求蒋准许他去探望老上司张学良,“蒋稍愣,随即应允,可是从此对沈不问不理达3月之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时为青岛市长的沈鸿烈觉得,张杨主张,正义所在,不愿反对,而对蒋则是权威所慑,不敢反对。经再三权衡,沈认为张志在贯彻主张,蒋最要紧的是保全性命,如蒋明智,必定让步,调解得力,可能和平解决,所以他给双方发电报呼吁克制谈判。据说蒋获释后调查各地方大员的反应,对沈的表态表示赞赏。后来更让沈去探访被囚的张学良,加以劝慰。岂料两人一见面,即抱头痛哭。
沈毕竟非蒋嫡系,又因个性率直且念旧,此次在敏感问题上开罪蒋委员长,等待他的只有长达4年的冷板凳命运了。
内战期间,沈鸿烈的反共态度有所变化,在浙江省主席任上,甚至一度收留公开反蒋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但由于山东抗战时那段不大光彩的历史,1949年又随蒋介石撤到台湾,青岛市民口碑代代相传的“沈市长”,至今在内地公开的官方场合,仍是一个敏感的名字。
除数量可观的基建设施外,现在青岛不少名胜游览地,多为沈鸿烈当年主持开发,如前海栈桥(扩建)、八大关别墅区、水产博物馆及名闻遐迩的崂山风景区等。
可是,与沈本人直接相关的文物存留下来的寥寥可数。最有名的是崂山斐然亭,据说是当年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来青,好客的沈鸿烈热情招待,杜高兴之下出资修建此亭,取“斐然成章”意(沈鸿烈字成章)。“文革”期间,红卫兵欲砸毁此亭,崂山村民闻讯赶来守护,终得保存。
此外还有沈题写的“青岛体育场”牌匾,存于改建后的天泰体育场,而同样是他题写的原青岛市礼堂牌匾,则早已不复存在了。
尾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57年的那一天,那位好心人走出台北陆军总医院拍片室时,全身冷冷的,从“海军司令沈鸿烈”的身上,他深切感受到何为晚景凄凉。
而6年之前, 即1951年2月,沈鸿烈的终生挚友,75岁的张伯苓二度中风后第9天,病逝于天津。由于张曾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等高官,所以尽管留在大陆,回到南开却已成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不久之后即郁郁而终。
虽然出身南开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往吊唁,但当时没有任何媒体公开报道相关新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大陆舆论对张伯苓作为现代重要教育家的地位,才逐渐有更多客观的肯定评价。
1968年某一天深夜,在沈鸿烈当年主持扩建的青岛标志景点栈桥,79岁的赵太侔投海自尽。“文革”结束后,赵太侔获得平反,定性为含冤而死。
一年之后,即1969年,87岁的沈鸿烈在宝岛台湾悄然离世。
据近年内地公开发表的文史资料,沈鸿烈赴台后未任实职,只当顾问,20年间,埋头著书多种,其中有《收回东北航权始末》、《青岛市长》、《抗战时期之山东党政军》、《浙政两年》及《五十年间大梦记》等。从这些书目结合沈的历史看,应是他对自己一生所做的主观总结。
过去沈鸿烈每在失意时,常杜门谢客,埋头读写。他曾多次在集会上讲话表示,要仿效司马迁、司马光──在位立功,退位立言,虽不敢期望流芳千古,但鸿爪雪泥,人总要留些痕迹于世,才不虚此生。
感谢青岛《半岛都市报》刘宜庆先生对本文采写的支持
http://life.cb.com.cn/12724987/20090829/40927.html
被遗忘的时光:岛城30年代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 2009-08-29 11:29 作者:谭洪安,王红
1933年7月23日,青岛火车站。
青岛市各界代表、各国驻当地领事及外侨共数万人聚集,他们大都手执小旗,翘首等待。下午5时许,一位50出头、气度儒雅的官员终于步出火车站,登时万众欢呼,掌声雷动。《大公报》当日报道称“其热烈盛况,实空前未有”。
24年后,台北陆军总医院。
X光拍片室门口,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身边一个护理人员也没有。医生从门里探出头来,向恰好站在旁边排队的一名候诊者招了招手说:“把他抱进来”,大概将其当做老人的亲属了。后者见状亦不便解释,小心把老人抱到拍片台,不经意间从老人衣领上看到“沈鸿烈”三个字。
“你就是海军司令沈鸿烈?”这位好心人诧异地问。老人笑笑,不答。谁也不知道,此刻这位风烛残年老人的脑海中,会不会闪过24年前那风光无限的一幕?
一位市长 两次兵变
沈鸿烈到底何许人也?
在上述英雄式凯旋的一幕发生之前,沈鸿烈是由东北海军改编而成、基地设在青岛港的中华民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兼青岛特别市(相当于直辖市)市长。
1933年6月24日,第三舰队部分对现状不满的中下级军官,密谋劫持沈鸿烈实行“兵谏”,事情半途败露,主谋者连夜率其中三艘军舰从胶州湾西南薛家岛训练基地出走,南下广东,史称“薛家岛事件”。
此次事件轰动全国。自1920年起获奉系军阀张作霖赏识和信任,一手创建并苦心经营东北海军10余年的沈鸿烈,为此事大受打击,随即向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递交辞呈,欲辞去舰队司令及青岛市市长两职。
青岛市民闻讯反应强烈,工商各界自发组织挽留“沈市长”的行动,多方奔走,声势浩大,前后持续20多天。最后,国民政府批准沈鸿烈辞去第三舰队司令,但保留青岛市市长职务,一度黯然离开青岛的沈鸿烈,这才回心转意。
事有凑巧,早在1932年初春,第三舰队副司令及多位舰长等高级军官,已发动过一次“兵谏”。他们在崂山湾基地绑架了刚刚兼任代理青岛市市长一职的沈鸿烈,要求他交出舰队指挥权,但遭沈拒绝。
次日,获知主帅被囚,舰队一些中下级军官组织敢死队将沈救出,脱险后的沈顾念同袍之谊,以德报怨,只把作乱军官解职遣散了事,“崂山事变”终告平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救沈鸿烈于危难之中的中下级军官,有好几个一年半后又成为“薛家岛事件”的主谋。
“崂山事变”之后,少帅张学良为安定东北海军上下军心,解决军费问题,向蒋介石力荐沈鸿烈从代理市长之位“转正”。对山东省省主席韩复榘这位不大听话的地方军阀,蒋介石也希望用东北海军加以制衡,于是,1932年1月,国民政府正式任命沈鸿烈为青岛市市长。
自此,沈鸿烈主政青岛6年,直到1937年的最后一天。
一年半之内,遭遇两次部下兵变,都能安然脱身并因祸得福,沈鸿烈可谓福大命大。但一年半之内,军人出身的“沈市长”,却能让青岛市民发自内心的敬服和爱戴,就不是运气所能解释的了。
据时人回忆,南京国民政府虽满足了青岛各界代表挽留沈鸿烈的请求,却认为民众集体挽留地方官之风不可长,特下通令:下不为例!
六载奠基 跻身八强
抗战胜利青岛光复后第一任市长李先良曾回忆说,“我国(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之日期虽为1922年12月10日,但空有其名,实际接收青岛土地与主权,应自沈氏于1931年12月16日就职时开始。”沈鸿烈治理青岛时期,李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负责人。
原来中国收回青岛后,北洋政府在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曾派北洋军阀及政客任督办。至1929年北伐之后 ,南京政府改青岛为特别市(与北平、天津、上海三地并列),等到1931年12月沈鸿烈上任时,青岛已九易市长,地方政府官员走马灯一般更换,城市建设无从谈起。
沈鸿烈就职之初,即针对德日占据及军阀混战给青岛带来的种种不利情势,宣布十大施政纲要:一为整饬吏治,修明内政;二为厉行自治,充实民力;三为禁绝恶习,改良风俗;四为建设乡村,施惠贫民;五为普及教育,以求实用;六为提倡国货,优遇劳工;七为发展区务,繁荣市面;八为整顿军警,巩固治安;九为慎重邦交,保护外侨;十为力图建设,输入文明。
李先良忆述:“沈氏治青并不以十大施政纲要为宣传,主要致力于实施之途径。”
正因为执行得力,沈鸿烈主政6年间,青岛全面发展,一派欣欣向荣,至1935~1936年间达到高潮。
最明显的表现是人口快速增长:1929年全市人口为36.2万,1931年为40.3万,1936年9月则增至57.5万。那几年的统计显示,青岛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多为负数,主要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足可说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自1897年起的20余年间,青岛先后为德、日两国侵占,中国人开办的民族企业发展缓慢,1914年全市有5家民族企业,到1927年的13年里,只增加到43家。1929年以后,青岛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2年达到120家,1934年则达到150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学者李东泉认为,沈鸿烈在青岛实施的是一套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思路,在德占日据时代留下的现代化城市硬件基础上,启动了同样重要的软件基础建设,不仅功在当时,而且影响深远。
1935年1月,沈鸿烈主持修订《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当时青岛市区人口约20万左右,按沈的规划,将来以增加5倍,即100万人口为目标。为此,他将城市空间向外拓宽,并按功能划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5个区域。
6年间,青岛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和港口城市。1937年以后,青岛与中国大部分地方一样陷于长期战乱,但由于城市自身基础已经完善,发展势头并没有停止,至解放前,该市人口达80万,成为全国八大城市之一。
年近八旬的青岛知名文史专家、原青岛图书馆馆长鲁海,孩提时代正值沈鸿烈主政青岛。据他对笔者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城区的格局和市容,与他儿时相比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一方面固然说明过去三四十年间整个城市前进脚步放缓,同时也足见沈鸿烈当年规划和建设的眼光超前。
关心民生 人心所向
沈鸿烈所办诸多实事中,尤以普及现代中小学教育和建设平民住宅,最为青岛普通百姓所称道。
一位时任青岛市教育局编审主任、青岛市政府人事处长等职的前国民党官员回忆称,沈鸿烈指示拨款为市内中小学增建和扩建了一批校舍,郊区较大的村镇均建有完全小学,不少村有初级小学,这在当年民智初开的中国农村,真是难能可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青岛读完小学和初中的鲁海也说,那时候修建的小学校舍,窗明几净,空间宽敞,按当年建设标准已是一流,至今仍有保留下来供人参观的。
青岛民间流传,当年沈鸿烈经常到市内各处私访,从不事先通知,毫无当官的架子,而且说的少,做的多。有一次他带着姨太太到青岛穷人聚集的西镇地区,看到当地百姓大都住在极为简陋的棚屋内,当即决定大力改造,其姨太太出身富家,也支持此举,还动员娘家出资协助修建了西镇数座居住条件较好的平民院。
后来青岛各处修建多处此类大院,百姓戏称为“八大院”或“十大公馆”等。这些平民院多者700户,少者300户,院内分别兴建公共清洁卫生设备,接通水电管道,并有邻里办公室、居民会议室等,大院外围均开辟马路,还开办小学、市场等。平民院内每户面积16~18平方米,居住不能超过4人,月租1元(当时一般工薪阶层平均月收入22元左右),其功能与今天的廉租房相类似。
沈鸿烈严格规定:凡公务员、教师、警察等公职人员以及资产在500元以上的工商业者,一律不得租住。
李先良曾感叹,二次大战后英美各国才有供给低收入阶层的标准房屋建设,而沈市长早在30年代便有此做法,“实属先进之创举”。
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前后,青岛陆续拆迁这些历经数十年风雨已显老态的“大院”和“公馆”时,工作人员还常能听到居民传唱赞扬沈市长的歌谣。
有趣的是,当时沈鸿烈曾与本地银行家刘子山合作“房地产开发”,刘出地出钱盖大院,沈出台优惠政策将其租给低收入者,规定房租全部存入刘的东莱银行,刘再通过商业存放款获利。刘个人的地用完以后,沈以政府名义继续划地支持,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青岛的穷人有房住,市政府不用掏开发资金,而刘也因此赚到了钱。
本世纪初出任青岛市长,后升任市委书记的杜世成,前后也在青岛待了6年多。据说他对老一辈市民经常提起“沈市长”大惑不解,问部下:现在我们把青岛搞得“大而美”、“美而全”了,为什么老百姓还要怀念旧社会的一个市长呢?
后来杜因利用职权搞土地腐败等问题“出事”,有老百姓私下就议论,这下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怀念沈市长了吧?
市长校长 相得益彰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那位鼎鼎大名的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是沈鸿烈名副其实的终生挚友,彼此长期互相影响提携。
张伯苓比沈鸿烈年长6岁,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投身教育。
据沈鸿烈侄子沈肇熙回忆,1911年夏,公费留学日本海军学校的叔父学成回国(在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曾在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海军局工作,而张伯苓与北京海军界人物多有往来,二人得以相识交谈。当张伯苓得知沈鸿烈胸怀建设海军、报效祖国之志,且具灼见卓识时,十分敬重,而沈对张的道德学问、艰苦兴学精神,也推崇备至。彼此敬仰,友谊日深。沈鸿烈为张作霖所延揽赴东北发展,与张伯苓往来亦未间断。
沈鸿烈主政青岛后,决心大力发展教育,恳请张伯苓让办学有声有色的南开中学教务主任雷法章来青岛,出任教育局长。同为湖北老乡的雷从此成为沈的左膀右臂,短短几年内青岛文化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据说,张伯芩曾就沈如此渴求贤才发出感叹:“当今之世,像沈鸿烈这样为国为民的市长,能有几人?!”
据鲁海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以乡土文学知名的老一辈作家蹇先艾曾对他提及,早年在青岛与沈鸿烈见面的情形。沈对来访的作家及学术界人士承诺:如果你们要来青岛开会,我沈某人派军舰送到崂山游览,食宿在青岛最豪华的迎宾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们要给青岛人做一次讲座。结果真的吸引那时国内众多学问大家前来青岛讲演。
在沈宽松开明的管理政策支持下,经蔡元培提议,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组为国立山东大学,原教务长赵太侔为校长,除原来的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外,增聘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等各路名家,不少在北平、上海无法立足的左翼人士也纷纷前来,青岛一时成为国内文化重镇。
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于1946年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度出任校长,网罗知名教授,令山大无论教研水平还是院系规模,均达到鼎盛时期。
但鲁海说,自从上世纪50年代末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再无好的文科大学,文化根基就此受损,昔日辉煌难以再现,前些年山东大学有意回青岛开分校,北大也计划来青岛开分校,在崂山脚下校址都初步选好了,都因为划地问题无法解决而作罢。
有传闻称,同样的地块政府划给大学和卖给地产商相比,收益可能相差10倍,这笔账很好算。现在山东一些原来在各个地级市的高校,招生困难,都看好青岛的知名度和宜人气候,纷纷迁入,但校址用地大都比较偏远。
1946年,沈鸿烈处于半赋闲状态,时任考试院长的张伯苓向蒋介石举荐其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沈辞去此职,张伯苓又向蒋介石推荐其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沈得知可与张伯芩、雷法章(时任考试院秘书长)相处,欣然赴任,此乃后话。
纵容摩擦 最大“污点”
在青岛市政协主编的《沈鸿烈生平轶事》一书(新华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内部发行)前言中,有如下文字:“他出任青岛市市长,在长达6年的任期内,重视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加快市政建设,发展民族经济。在抗日战争期间,继韩复榘之后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他坚持鲁南敌后抗战,也与共产党搞摩擦,在山东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这是迄今为止,青岛市官方对“沈市长”的正式评价。
除此之外,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市委市政府网站)上挂有一篇文章《沈鸿烈主青施政见闻》,对沈那6年的事迹有较多描述,在结语中提及,193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扰日益严峻,沈鸿烈忙于与之周旋,已无力顾及市政建设。
面对虎视眈眈、寻机挑衅的日方,出身东北军的沈鸿烈,深知己方实力处于下风,遂采取“备战交涉,大事不让,小事不争”的原则,竭力保护青岛全局稳定。“七七事变”后,孤悬海滨的青岛势难坚守,沈鸿烈奉蒋介石“焦土抗战”命令,将众多日商厂房机器悉数炸毁后,于1937年12月31日撤离青岛。
1938年1月,沈鸿烈接替临阵脱逃被蒋介石枪决的韩复榘,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但由于手下无战斗力强的正规部队,只能游走于敌后,成为“游击主席”。后来执行国民党中央反共、限共政策,与山东境内八路军部队不时摩擦。1939年春,沈下辖的秦启荣部制造“太和惨案”,八路军干部200余人遇难。此为日后共产党人眼中沈的最大污点。
1941年9月,短兵缺将、四面受敌、处境日渐艰难的沈鸿烈,不得不以述职为由回到后方重庆,不久即被免去山东省主席一职,结束了他在齐鲁大地的10年政治生涯。
据追随沈鸿烈左右11年,在重庆期间任其私人秘书的谢云祥回忆,蒋介石夫妇曾在官邸设宴为沈洗尘,多喝了几杯的沈准备告辞时,委婉要求蒋准许他去探望老上司张学良,“蒋稍愣,随即应允,可是从此对沈不问不理达3月之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时为青岛市长的沈鸿烈觉得,张杨主张,正义所在,不愿反对,而对蒋则是权威所慑,不敢反对。经再三权衡,沈认为张志在贯彻主张,蒋最要紧的是保全性命,如蒋明智,必定让步,调解得力,可能和平解决,所以他给双方发电报呼吁克制谈判。据说蒋获释后调查各地方大员的反应,对沈的表态表示赞赏。后来更让沈去探访被囚的张学良,加以劝慰。岂料两人一见面,即抱头痛哭。
沈毕竟非蒋嫡系,又因个性率直且念旧,此次在敏感问题上开罪蒋委员长,等待他的只有长达4年的冷板凳命运了。
内战期间,沈鸿烈的反共态度有所变化,在浙江省主席任上,甚至一度收留公开反蒋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但由于山东抗战时那段不大光彩的历史,1949年又随蒋介石撤到台湾,青岛市民口碑代代相传的“沈市长”,至今在内地公开的官方场合,仍是一个敏感的名字。
除数量可观的基建设施外,现在青岛不少名胜游览地,多为沈鸿烈当年主持开发,如前海栈桥(扩建)、八大关别墅区、水产博物馆及名闻遐迩的崂山风景区等。
可是,与沈本人直接相关的文物存留下来的寥寥可数。最有名的是崂山斐然亭,据说是当年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来青,好客的沈鸿烈热情招待,杜高兴之下出资修建此亭,取“斐然成章”意(沈鸿烈字成章)。“文革”期间,红卫兵欲砸毁此亭,崂山村民闻讯赶来守护,终得保存。
此外还有沈题写的“青岛体育场”牌匾,存于改建后的天泰体育场,而同样是他题写的原青岛市礼堂牌匾,则早已不复存在了。
尾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57年的那一天,那位好心人走出台北陆军总医院拍片室时,全身冷冷的,从“海军司令沈鸿烈”的身上,他深切感受到何为晚景凄凉。
而6年之前, 即1951年2月,沈鸿烈的终生挚友,75岁的张伯苓二度中风后第9天,病逝于天津。由于张曾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等高官,所以尽管留在大陆,回到南开却已成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不久之后即郁郁而终。
虽然出身南开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往吊唁,但当时没有任何媒体公开报道相关新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大陆舆论对张伯苓作为现代重要教育家的地位,才逐渐有更多客观的肯定评价。
1968年某一天深夜,在沈鸿烈当年主持扩建的青岛标志景点栈桥,79岁的赵太侔投海自尽。“文革”结束后,赵太侔获得平反,定性为含冤而死。
一年之后,即1969年,87岁的沈鸿烈在宝岛台湾悄然离世。
据近年内地公开发表的文史资料,沈鸿烈赴台后未任实职,只当顾问,20年间,埋头著书多种,其中有《收回东北航权始末》、《青岛市长》、《抗战时期之山东党政军》、《浙政两年》及《五十年间大梦记》等。从这些书目结合沈的历史看,应是他对自己一生所做的主观总结。
过去沈鸿烈每在失意时,常杜门谢客,埋头读写。他曾多次在集会上讲话表示,要仿效司马迁、司马光──在位立功,退位立言,虽不敢期望流芳千古,但鸿爪雪泥,人总要留些痕迹于世,才不虚此生。
感谢青岛《半岛都市报》刘宜庆先生对本文采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