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抱鸩不放地爱这上海滩 BY吉良
我承认我是爱上海的。
虽然我一直口口声声说我对上海没什么兴趣,但每次一来到这个城市,就会在梧桐林荫中,被那有些湿润的空气给包裹得有些小小的感动,然后便会拖着行李箱,在感叹完一句“张爱玲也在这里生活过呀”之后,边走边听箱子的滚轮在永福路巷弄里,沿着地砖缝不断颠簸出来的声音。
这也就注定了,对于我这个外来人而言,上海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全然是被别人描绘过的:
色调是雨后的灰青,在瓦缝青苔的生长环境里藏着市井人情,穿着旗袍的女子在红房子里吃西餐,我门口的排水沟里每到中午便会有白色的水流潺潺经过,是隔壁邻居的淘米水在推送着岁月,消失在下水道黑色的尽头。
——我是这么摩登地幻想着上海,以为那些卷发云鬓与娇嗔“侧那”是可以随时让人看到皮软听到骨酥的。然而事实却不是,当恒隆百货1F的Louis Vuitton门口永远有排队等着进去购物的人群时,我对于这个城市里原本存有,但现在再也看不到的那种雨后灰青,隐隐有一种失望与落寞。
前两天在微博上有一个香港的时装人问我:
謝謝你來回覆我的微博。看起來你應該也是時裝界的人吧?
我这时才有些恍然大悟:原来从最初做电台,到后来做杂志,再到后来写小说和做网络,我已经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在别人印象中的“概念”的转变——我以为我只是路过时装界,但我从未反应过来,在别人眼中,我已经一直常驻时装界了。
于是我便很有礼貌地回复这位朋友:谢谢你的提醒,原来我在这个领域已经住了很久还浑然不知。
或许也正如我此刻住在上海的心情——
当美式住宅小区里已经不再听得到黄浦江上的货轮汽笛声,许多个夜晚因为口渴醒来时,我一度以为我仍住在北京的家中。
接着那位香港的朋友便如同江湖邂逅,礼貌切磋式地问我:
你最近比較關注的Brand是?
我略微有些犹豫,在打算是否要因为Gareth Pugh将要在日本开首间旗舰店,而稍微流露出我对于复古派僵尸的爱,但耳边却被一句“有些花苞味的阳台 穿着红裙的女人在发呆”给赫然唤醒了已经懒惯的耳膜。
我便略略有些感动地敲下三个字:
上海滩。
片刻后,我又追加了几个英文字母:
SHANGHAI TANG。
关于中国风与时装潮的融合,这个问题我已经研究了许久。每次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规律可待摸索或循迹。
唐装流行的那几年,无疑是作为一种民族服饰的近代改良版,在节庆时才会被主人穿出门去的一种特殊服饰。织锦与刺绣在VERSACE和PRADA历年的作品上都不少见,但KENZO和Cavalli都渐渐模糊了文化的国界,让不识抬举的法国人也一度认为织锦基本是日本的特色印染,而刺绣则是浮夸的意大利人刺在衣服上的纹身——现在韩国人也跑了出来,不断大声嚷嚷着织锦刺绣与泡菜皆是高丽祖先的文化遗作,是可以撼动现代时装的韩式不朽经典。
华裔设计师在欧美成名的不少,Anna Sui、Alexander Wang、Jason Wu、Phillip Lim、Derek Lam、Peter Som……但举凡裁剪风格大多沿袭自安特卫普或者圣马丁,一针一线都是西洋人的范儿,少了些真真正正的中国风。范冰冰穿着龙袍参加影展的时候惊艳了外媒记者的眼,然而那些整天挤地铁坐出租的中国女人们,又有几个有机会把五爪金龙披在肩上享受瞩目礼?
我曾经跟台湾几个颇有些名气的时装人共同关注过国内当时正在崛起的本土品牌,然而受限于当时国内时装土壤的贫瘠稀疏,这些品牌要么最终转型成专抄国际大牌的内地快销成衣,要么就逐渐销声匿迹,正如去年曾高调进驻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无用”,你随便从豆瓣上抓一个自称是时装精的90后来问,他回给你的眼神,只有茫然。
我对SHANGHAI TANG的好感,是随着我在上海居住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的。
它的店面里喜欢填塞着大量艳丽的中国色彩:金粉的丝线,银蓝的莨绸,那些红是饱和度介于冷暖之间的正红,黄是高光打过的,绿是青苔铜锈,一切的一切都很中国,是让我爱死的汉唐旧作明清遗毒。
还有些民国时期的褪色灰,夹着偶尔艳光一闪的胭脂水烟迷梦色,在如同旗袍汉服的线条剪裁下,裹着塑料模特的身体也觉得销魂。
看惯了《VOGUE》和《BAZAAR》的人,不会喜欢SHANGHAI TANG的这种设计,曾经我也是,每每都觉得它艳俗艳俗,总是坚定地认为只有那些修身剪裁、解构主义、朋克新潮、简约派系,才是摩登的,时髦的,流行的。
其实SHANGHAI TANG里的那些衣服始终是美的,只是未曾因为参透生活并领悟得到李清照、爱新觉罗、顾炎武和张爱玲的我们,一时半会未曾明了。
2010SS的这一季SHANGHAI TANG,被我曾热情地推荐给许多时装界的好友。
那些于官网上不断闪回的影像,俨然染着我怀念许久的雨后灰青,是母亲的幼年与祖母的青年都曾领略过的城市风景。我可以对于过往几季里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千年廻梦表示只赞不赏,但我无法不为这一季的扎根“侬在巷弄 阿拉克勒”风情而满心欢愉。
这一季的时装主题名为“情束”,“Love Restraint”,我理解为“情愫”与“约束”,是一种在老上海时代背景里,对于欲爱不敢爱,想爱不能爱,做爱不是爱,说爱不等爱的情感表述,带有旧时代里性压抑传统观念中流露出的小性感,以及情爱被老时光所消磨成倦怠情绪的隐约怅惘。
单单是这样的一种描述,我就情不自禁地要为中国时装的感性进步,热泪盈眶。
若你想体会这一如我文艺腔调深入骨髓的时装感动,我很乐意将网址分享给你:http://www.ShanghaiTang.com/SS10
有趣的是,“Love Restraint”对于文艺青年和时装精们的一击必中,还包括多方面。
除了那些将雨后灰青色穿上身的模特,在外滩和淮海路的街角巷尾,把超越了时代的旧岁月痕迹抛到我的眼前之外,专为这一季时装主题而定制的“上海滩靡音”,更是如同珐琅鼻烟壶里的一抹龙涎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踩着节拍,跑到百乐门前去跳高粱康康。
这是一张让人听得浑身酥软的沙发音乐碟,Lounge Music里混着诸如《夜来香》《疯狂乐队》等存在年龄比我们这一代时装中毒者更前辈的老作品,也有带着旧上海风情的电子混音新曲如《我喜欢》、《兜兜风》、《一个人的离歌》,是在DJ—tiga和Aaliyah之外,T台上走秀时可以搭配的新鲜秀曲。SHANGHAI TANG这一季的旧上海文艺腔调无可救药地泛滥成灾,音乐人Ian Widgery与Morton Wilson找来了黄龄和黎亚,小众情结被泼墨上了高级奢华中国情调的毒,沾之上瘾,欲罢不能。那耳边的“上海爵士”与眼前的山水印染被糅合成了香甜的一杯鸩,泛着别人记忆的涟漪,明知致命却依然要喝个不停,是时装精们难以克制的好酒。
我自己坚定不移用的是android系统的手机,但身边的做时装编辑的朋友却已经拿出她iPhone在给我炫耀。在那些CHANEL、DIOR、 GUCCI的APP程序图标之下,新近添加的是一个SHANGHAI TANG的iPhone应用程序。
这个程序里集中了上海最热门的时尚场所,以及SHANGHAI TANG的新秀视频与新装展示。背景音乐依然是舒服的“上海滩靡音”,相比起不能随时在香榭丽舍大道上踩狗屎骂“enfant de putain”,坐在田子坊赤靴二楼的我,反倒可以在品尝京都抹茶豆腐的时候,看着窗外民居阳台上晒着的床单,有些感动地翻阅着SHANGHAI TANG的“Love Restraint”,做作但精致地矜持着。
毫无疑问,我给我的iPad里装了一个,位置比STREET FIGHT IV更靠前。
中国的四大城市各有别称,是现在照片上早已泛黄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叫法:
北京城。
天津卫。
重庆山。
现在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曾经我并不熟悉,但渐渐地我也明了她的妙处,是越生活越迷恋的一片土地,尤其在这些令我赞叹的中国时装的宠溺下,我没有办法不亲切地唤着她的名字:
上海滩。
虽然我一直口口声声说我对上海没什么兴趣,但每次一来到这个城市,就会在梧桐林荫中,被那有些湿润的空气给包裹得有些小小的感动,然后便会拖着行李箱,在感叹完一句“张爱玲也在这里生活过呀”之后,边走边听箱子的滚轮在永福路巷弄里,沿着地砖缝不断颠簸出来的声音。
这也就注定了,对于我这个外来人而言,上海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全然是被别人描绘过的:
色调是雨后的灰青,在瓦缝青苔的生长环境里藏着市井人情,穿着旗袍的女子在红房子里吃西餐,我门口的排水沟里每到中午便会有白色的水流潺潺经过,是隔壁邻居的淘米水在推送着岁月,消失在下水道黑色的尽头。
——我是这么摩登地幻想着上海,以为那些卷发云鬓与娇嗔“侧那”是可以随时让人看到皮软听到骨酥的。然而事实却不是,当恒隆百货1F的Louis Vuitton门口永远有排队等着进去购物的人群时,我对于这个城市里原本存有,但现在再也看不到的那种雨后灰青,隐隐有一种失望与落寞。
前两天在微博上有一个香港的时装人问我:
謝謝你來回覆我的微博。看起來你應該也是時裝界的人吧?
我这时才有些恍然大悟:原来从最初做电台,到后来做杂志,再到后来写小说和做网络,我已经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在别人印象中的“概念”的转变——我以为我只是路过时装界,但我从未反应过来,在别人眼中,我已经一直常驻时装界了。
于是我便很有礼貌地回复这位朋友:谢谢你的提醒,原来我在这个领域已经住了很久还浑然不知。
或许也正如我此刻住在上海的心情——
当美式住宅小区里已经不再听得到黄浦江上的货轮汽笛声,许多个夜晚因为口渴醒来时,我一度以为我仍住在北京的家中。
接着那位香港的朋友便如同江湖邂逅,礼貌切磋式地问我:
你最近比較關注的Brand是?
我略微有些犹豫,在打算是否要因为Gareth Pugh将要在日本开首间旗舰店,而稍微流露出我对于复古派僵尸的爱,但耳边却被一句“有些花苞味的阳台 穿着红裙的女人在发呆”给赫然唤醒了已经懒惯的耳膜。
我便略略有些感动地敲下三个字:
上海滩。
片刻后,我又追加了几个英文字母:
SHANGHAI TANG。
关于中国风与时装潮的融合,这个问题我已经研究了许久。每次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规律可待摸索或循迹。
唐装流行的那几年,无疑是作为一种民族服饰的近代改良版,在节庆时才会被主人穿出门去的一种特殊服饰。织锦与刺绣在VERSACE和PRADA历年的作品上都不少见,但KENZO和Cavalli都渐渐模糊了文化的国界,让不识抬举的法国人也一度认为织锦基本是日本的特色印染,而刺绣则是浮夸的意大利人刺在衣服上的纹身——现在韩国人也跑了出来,不断大声嚷嚷着织锦刺绣与泡菜皆是高丽祖先的文化遗作,是可以撼动现代时装的韩式不朽经典。
华裔设计师在欧美成名的不少,Anna Sui、Alexander Wang、Jason Wu、Phillip Lim、Derek Lam、Peter Som……但举凡裁剪风格大多沿袭自安特卫普或者圣马丁,一针一线都是西洋人的范儿,少了些真真正正的中国风。范冰冰穿着龙袍参加影展的时候惊艳了外媒记者的眼,然而那些整天挤地铁坐出租的中国女人们,又有几个有机会把五爪金龙披在肩上享受瞩目礼?
我曾经跟台湾几个颇有些名气的时装人共同关注过国内当时正在崛起的本土品牌,然而受限于当时国内时装土壤的贫瘠稀疏,这些品牌要么最终转型成专抄国际大牌的内地快销成衣,要么就逐渐销声匿迹,正如去年曾高调进驻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无用”,你随便从豆瓣上抓一个自称是时装精的90后来问,他回给你的眼神,只有茫然。
我对SHANGHAI TANG的好感,是随着我在上海居住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的。
它的店面里喜欢填塞着大量艳丽的中国色彩:金粉的丝线,银蓝的莨绸,那些红是饱和度介于冷暖之间的正红,黄是高光打过的,绿是青苔铜锈,一切的一切都很中国,是让我爱死的汉唐旧作明清遗毒。
还有些民国时期的褪色灰,夹着偶尔艳光一闪的胭脂水烟迷梦色,在如同旗袍汉服的线条剪裁下,裹着塑料模特的身体也觉得销魂。
看惯了《VOGUE》和《BAZAAR》的人,不会喜欢SHANGHAI TANG的这种设计,曾经我也是,每每都觉得它艳俗艳俗,总是坚定地认为只有那些修身剪裁、解构主义、朋克新潮、简约派系,才是摩登的,时髦的,流行的。
其实SHANGHAI TANG里的那些衣服始终是美的,只是未曾因为参透生活并领悟得到李清照、爱新觉罗、顾炎武和张爱玲的我们,一时半会未曾明了。
2010SS的这一季SHANGHAI TANG,被我曾热情地推荐给许多时装界的好友。
那些于官网上不断闪回的影像,俨然染着我怀念许久的雨后灰青,是母亲的幼年与祖母的青年都曾领略过的城市风景。我可以对于过往几季里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千年廻梦表示只赞不赏,但我无法不为这一季的扎根“侬在巷弄 阿拉克勒”风情而满心欢愉。
这一季的时装主题名为“情束”,“Love Restraint”,我理解为“情愫”与“约束”,是一种在老上海时代背景里,对于欲爱不敢爱,想爱不能爱,做爱不是爱,说爱不等爱的情感表述,带有旧时代里性压抑传统观念中流露出的小性感,以及情爱被老时光所消磨成倦怠情绪的隐约怅惘。
单单是这样的一种描述,我就情不自禁地要为中国时装的感性进步,热泪盈眶。
若你想体会这一如我文艺腔调深入骨髓的时装感动,我很乐意将网址分享给你:http://www.ShanghaiTang.com/SS10
有趣的是,“Love Restraint”对于文艺青年和时装精们的一击必中,还包括多方面。
除了那些将雨后灰青色穿上身的模特,在外滩和淮海路的街角巷尾,把超越了时代的旧岁月痕迹抛到我的眼前之外,专为这一季时装主题而定制的“上海滩靡音”,更是如同珐琅鼻烟壶里的一抹龙涎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踩着节拍,跑到百乐门前去跳高粱康康。
这是一张让人听得浑身酥软的沙发音乐碟,Lounge Music里混着诸如《夜来香》《疯狂乐队》等存在年龄比我们这一代时装中毒者更前辈的老作品,也有带着旧上海风情的电子混音新曲如《我喜欢》、《兜兜风》、《一个人的离歌》,是在DJ—tiga和Aaliyah之外,T台上走秀时可以搭配的新鲜秀曲。SHANGHAI TANG这一季的旧上海文艺腔调无可救药地泛滥成灾,音乐人Ian Widgery与Morton Wilson找来了黄龄和黎亚,小众情结被泼墨上了高级奢华中国情调的毒,沾之上瘾,欲罢不能。那耳边的“上海爵士”与眼前的山水印染被糅合成了香甜的一杯鸩,泛着别人记忆的涟漪,明知致命却依然要喝个不停,是时装精们难以克制的好酒。
我自己坚定不移用的是android系统的手机,但身边的做时装编辑的朋友却已经拿出她iPhone在给我炫耀。在那些CHANEL、DIOR、 GUCCI的APP程序图标之下,新近添加的是一个SHANGHAI TANG的iPhone应用程序。
这个程序里集中了上海最热门的时尚场所,以及SHANGHAI TANG的新秀视频与新装展示。背景音乐依然是舒服的“上海滩靡音”,相比起不能随时在香榭丽舍大道上踩狗屎骂“enfant de putain”,坐在田子坊赤靴二楼的我,反倒可以在品尝京都抹茶豆腐的时候,看着窗外民居阳台上晒着的床单,有些感动地翻阅着SHANGHAI TANG的“Love Restraint”,做作但精致地矜持着。
毫无疑问,我给我的iPad里装了一个,位置比STREET FIGHT IV更靠前。
中国的四大城市各有别称,是现在照片上早已泛黄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叫法:
北京城。
天津卫。
重庆山。
现在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曾经我并不熟悉,但渐渐地我也明了她的妙处,是越生活越迷恋的一片土地,尤其在这些令我赞叹的中国时装的宠溺下,我没有办法不亲切地唤着她的名字:
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