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ESECer对你说】从AIESEC到哈佛——人生从此不同
卢梦娇Molly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 2010届学生
曾任AIESEC 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会 0910 分会主席
一等奖学金,做过英院的学生会主席,如今,被哈佛肯尼迪学院,PHD of Public Policy和斯坦福同时录取。
她,如何有了一段不同的人生?
至今还是觉得能够拿到哈佛和斯坦福的录取有点像做梦,或者在我最不切实际的梦里也不敢这么想过吧。斯坦福的教学秘书说,你录取的专业本来计划招收22个人,今年只录了9个人。哈佛的录取信里写,我们投票决定录取你,你这个专业今年有两万七千人竞争,不过我们相信你会带给肯尼迪学院的贡献。
于是思绪一下子回到08年3月份,坐在AIESEC Info Session时的样子。过滤掉那些炫目的信息,问自己,海外500强实习不是你的,你个英语专业的自己决定吧,印度,去还是不去?
因为对印度的一无所知,所以说服自己很容易,说服爸妈倒花了一点时间,最终让他们放行的是因为我说,你们也是希望我毕业后出国念研究生吧,那我这个文科能念的,也比较感兴趣的,就是社会方向的东西了。老美喜欢看花里胡哨的课外活动,我去趟印度算给自己加砝码啦。而且万一实践之后发现我不喜欢社会学,那也是个很好的转换专业的契机。
印度之行初始对我打击非常大,自以为是的独立和自立能力其实根本不堪一击。在印度第一周我拒绝出门,第二周也没和什么人说过话。在那个极端的环境下,所有的弱点都被极大得暴露出来,对陌生自己的惊讶让我重新考虑出国的事。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去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两年并且求学。
关于专业的选择,印度之行倒是坚定了我的信念,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孩子们没有鞋穿,却有NGO组织外国人大学生教他们说英语;有公主自发收养9个艾滋病孩,还邀请外国大学生来陪他们玩,给他们国际视野……
我很为这些政策着迷。一直喜欢罗素的那句话“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情感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求,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的深深悲悯。”勿以善小而不为得我们,一直投身各种义工和志愿活动,可有时又感叹,这些“善”有时真有点小。于是我总想,如果能成为一个正确的决策者,那是不是可以给灾难的人类带来多一点的解救。
从印度回来后,当选了AIESEC的上外分会主席。而后的一年过得异常痛苦,参杂着间或的快乐,快乐是因为认识了一群朋友。痛苦还是因为对自身的反省。
期间组织了一些活动,有一些社会影响力,但是我常常自责,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leader。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推动整个组织的发展,只是做了一些眼下能做的事,却没能顾及未来宏图的事,更别说有些眼下紧要的事都没办法做好。
这种苦闷聚集到09年6月的时候爆发了,于是我又想出国走走了:去新西兰,向那里的大学生宣传中国国内的一些志愿者项目。
这一趟的新西兰之行,可以说是让我坚定要出国留学的信念。之前因为有一份还可以的实习,大老板暗示我可以直接进final去面试做职员,所以有些动摇。出国有什么意思,回来还不是一样找工作。
但是在新西兰,看到了物质发达国家中学生们。求学更多的是生命层次的提升,平和而又满足。在那个精神文明发达的国家中,我经历了无数次乌托邦境界。有一次,我只是向一个学校的AIESEC成员问好,并告诉她我即将到达她的城市。她立刻热情得说给我home stay并且要来接机。飞去她城市的那一天,我的飞机因为故障所以一直延误,不知起飞时刻;我的手机刚好掉掉,无法联系。于是在飞机的那一头,她望着大屏幕上的“降落时间未知”,打不通我手机,就一直一直等,等到自己要上课了,就打电话叫另一个朋友开车来等;另一个朋友要上课了,再打电话叫下一个人来等。等我到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个人在那里等我了。
而新西兰之行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毕业后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
我自身是个很喜欢一切按规章,井井有条,大家互相谦让的人,所以一度疑惑自己会不会因为留恋高素质社会,所以会怕回国。但是在新西兰,看见那些3,4岁时被父母带去国外的中国孩子们,他们完全没有接受过中国教育,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也不接受他们是完全自己人,而外国人更不会接纳他们作为西方社会人。于是作为一个矛盾的三夹板,颇有些尴尬。
要以一种弱势群体进入发达社会,生存下来可以。但若是一心想要作为,恐怕那不是我能生活的方式。
回国后就差不多进入申请准备过程,同时也和西交的AIESEC主席开始谈恋爱。
他是一个很amazing的人,颠覆我所有对于西北人的概念,尤其是对于自以为是的上海情怀,他给了我更多实物打击。他领导我全靠自己申请,并且不怕难不嫌烦。
虽说大部分人申请留学的人,都会有事没事去申请一个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哥伦比亚麻省理工,但是他要我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把自己的材料做到最好,做到教授看了你的材料,就是你,不会再去录取别人。
于是在这种比我身为处女座更极致的求最状态下,准备了一堆一堆又一堆的材料。
最后,当开始一轮轮面试的时候,当考官问到国际化视野,丰富经历,组织领导,管理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过去一年半所有的痛苦挣扎都爆发了出来。
回头看申请的这一路,还正应了AIESEC最喜欢引用的那句话:t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如果重头再来,我还是会迎上这些成长的痛苦,加入AIESEC,去印度,去新西兰,也为了遇见你。
AIESEC teaches you more than the teachers do.
1、在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精英的接触中,切身实践了领导力,用更大的视角看自己的不足。从关心自我,到关心世界,甚至人类。思维开始有了改变。
2、有机会真正思考和应用时间管理等一系列以前只是在书本中看到的管理学理论
3、无数次在困境中对自己的否定,又无数+1次得找到出口
4、交了一些值得一生拥有的好友
5、落到最实际的地方来说,我之前丰富的实习经历都是AIESEC提供的。而两次海外实习机会,为我现在申请社会学研究生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帮助,目前已拿到一些不错的offer。
——卢梦娇, Molly.
更多信息,欢迎登陆AIESEC官方网站
www.aiesec.cn (AIESEC Mainland of China)
www.aiesec.org (AIESEC International)
更多信息关于AIESEC上海交通大学分会,欢迎登陆
上交AIESEC 人人主页http://www.renren.com/profile.do?portal=&id=253190222
上交AIESEC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49174923/
如有疑问欢迎垂询。也欢迎华师和华理的同学报名哦~
曾任AIESEC 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会 0910 分会主席
一等奖学金,做过英院的学生会主席,如今,被哈佛肯尼迪学院,PHD of Public Policy和斯坦福同时录取。
她,如何有了一段不同的人生?
至今还是觉得能够拿到哈佛和斯坦福的录取有点像做梦,或者在我最不切实际的梦里也不敢这么想过吧。斯坦福的教学秘书说,你录取的专业本来计划招收22个人,今年只录了9个人。哈佛的录取信里写,我们投票决定录取你,你这个专业今年有两万七千人竞争,不过我们相信你会带给肯尼迪学院的贡献。
于是思绪一下子回到08年3月份,坐在AIESEC Info Session时的样子。过滤掉那些炫目的信息,问自己,海外500强实习不是你的,你个英语专业的自己决定吧,印度,去还是不去?
因为对印度的一无所知,所以说服自己很容易,说服爸妈倒花了一点时间,最终让他们放行的是因为我说,你们也是希望我毕业后出国念研究生吧,那我这个文科能念的,也比较感兴趣的,就是社会方向的东西了。老美喜欢看花里胡哨的课外活动,我去趟印度算给自己加砝码啦。而且万一实践之后发现我不喜欢社会学,那也是个很好的转换专业的契机。
印度之行初始对我打击非常大,自以为是的独立和自立能力其实根本不堪一击。在印度第一周我拒绝出门,第二周也没和什么人说过话。在那个极端的环境下,所有的弱点都被极大得暴露出来,对陌生自己的惊讶让我重新考虑出国的事。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去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两年并且求学。
关于专业的选择,印度之行倒是坚定了我的信念,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孩子们没有鞋穿,却有NGO组织外国人大学生教他们说英语;有公主自发收养9个艾滋病孩,还邀请外国大学生来陪他们玩,给他们国际视野……
我很为这些政策着迷。一直喜欢罗素的那句话“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情感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求,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的深深悲悯。”勿以善小而不为得我们,一直投身各种义工和志愿活动,可有时又感叹,这些“善”有时真有点小。于是我总想,如果能成为一个正确的决策者,那是不是可以给灾难的人类带来多一点的解救。
从印度回来后,当选了AIESEC的上外分会主席。而后的一年过得异常痛苦,参杂着间或的快乐,快乐是因为认识了一群朋友。痛苦还是因为对自身的反省。
期间组织了一些活动,有一些社会影响力,但是我常常自责,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leader。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推动整个组织的发展,只是做了一些眼下能做的事,却没能顾及未来宏图的事,更别说有些眼下紧要的事都没办法做好。
这种苦闷聚集到09年6月的时候爆发了,于是我又想出国走走了:去新西兰,向那里的大学生宣传中国国内的一些志愿者项目。
这一趟的新西兰之行,可以说是让我坚定要出国留学的信念。之前因为有一份还可以的实习,大老板暗示我可以直接进final去面试做职员,所以有些动摇。出国有什么意思,回来还不是一样找工作。
但是在新西兰,看到了物质发达国家中学生们。求学更多的是生命层次的提升,平和而又满足。在那个精神文明发达的国家中,我经历了无数次乌托邦境界。有一次,我只是向一个学校的AIESEC成员问好,并告诉她我即将到达她的城市。她立刻热情得说给我home stay并且要来接机。飞去她城市的那一天,我的飞机因为故障所以一直延误,不知起飞时刻;我的手机刚好掉掉,无法联系。于是在飞机的那一头,她望着大屏幕上的“降落时间未知”,打不通我手机,就一直一直等,等到自己要上课了,就打电话叫另一个朋友开车来等;另一个朋友要上课了,再打电话叫下一个人来等。等我到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个人在那里等我了。
而新西兰之行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毕业后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
我自身是个很喜欢一切按规章,井井有条,大家互相谦让的人,所以一度疑惑自己会不会因为留恋高素质社会,所以会怕回国。但是在新西兰,看见那些3,4岁时被父母带去国外的中国孩子们,他们完全没有接受过中国教育,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也不接受他们是完全自己人,而外国人更不会接纳他们作为西方社会人。于是作为一个矛盾的三夹板,颇有些尴尬。
要以一种弱势群体进入发达社会,生存下来可以。但若是一心想要作为,恐怕那不是我能生活的方式。
回国后就差不多进入申请准备过程,同时也和西交的AIESEC主席开始谈恋爱。
他是一个很amazing的人,颠覆我所有对于西北人的概念,尤其是对于自以为是的上海情怀,他给了我更多实物打击。他领导我全靠自己申请,并且不怕难不嫌烦。
虽说大部分人申请留学的人,都会有事没事去申请一个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哥伦比亚麻省理工,但是他要我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把自己的材料做到最好,做到教授看了你的材料,就是你,不会再去录取别人。
于是在这种比我身为处女座更极致的求最状态下,准备了一堆一堆又一堆的材料。
最后,当开始一轮轮面试的时候,当考官问到国际化视野,丰富经历,组织领导,管理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过去一年半所有的痛苦挣扎都爆发了出来。
回头看申请的这一路,还正应了AIESEC最喜欢引用的那句话:t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如果重头再来,我还是会迎上这些成长的痛苦,加入AIESEC,去印度,去新西兰,也为了遇见你。
AIESEC teaches you more than the teachers do.
1、在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精英的接触中,切身实践了领导力,用更大的视角看自己的不足。从关心自我,到关心世界,甚至人类。思维开始有了改变。
2、有机会真正思考和应用时间管理等一系列以前只是在书本中看到的管理学理论
3、无数次在困境中对自己的否定,又无数+1次得找到出口
4、交了一些值得一生拥有的好友
5、落到最实际的地方来说,我之前丰富的实习经历都是AIESEC提供的。而两次海外实习机会,为我现在申请社会学研究生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帮助,目前已拿到一些不错的offer。
——卢梦娇, Molly.
更多信息,欢迎登陆AIESEC官方网站
www.aiesec.cn (AIESEC Mainland of China)
www.aiesec.org (AIESEC International)
更多信息关于AIESEC上海交通大学分会,欢迎登陆
上交AIESEC 人人主页http://www.renren.com/profile.do?portal=&id=253190222
上交AIESEC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49174923/
如有疑问欢迎垂询。也欢迎华师和华理的同学报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