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社研讨话题1——“抄作业”的教师
很久很久以前,模仿过一个名家的课,什么名家,我忘记了,什么课也记不得了。
我一直记到现在的是,我的老朋友钟英曾经听了我的试讲后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她皱着眉头,拿着我打印好的名家教案对我说:“不不···这个课的设计当然很好,但是,我感觉你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设计。你只是在模仿他的句子。”
说实在的,当时,对我的打击是很大的。
但是,我这个人,有个奇怪的特点。我总喜欢在沮丧中品味这些看起来比较伤人的话,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自己究竟有没有错。
后来,我承认,她是对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学会了分析,分析每一节自己听过的课,看过的教案。分析这些教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为了什么而服务的。
再后来,我抛弃了别人的教案,我找到了自己备课的方法了。
前天,去石河子一小听课,当听到第三节课的时候。石河子一小的校长为我们介绍,这节课——《我的爸爸叫焦尼》,模仿自窦桂梅的课。我一向是窦桂梅的粉丝,我总是觉得我和她的个人风格上相似的地方很多很多。她的课,她的书,我都不遗余力地找来收藏。我自己也模仿过她的一节课——《圆明园的毁灭》。
但是,听了这节模仿课,我感到心里非常不对味。我很强调“对味”这个词。“不对味”就意味着有地方出错了,或者是环节,或者是语言,或者是动作。我感到“对味”与否,这很关键。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有点反感教师的语言架势,很是过度,太做作。这本绘本是以平淡立意的,画面很淡然,语言更淡然,可是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都非常夸张。我自己也是个有激情的老师,但是,激情的表现绝对不是夸张的语言和动作。
就这样,别别扭扭地听下去了。尤其是听到她那句“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情感”,我真是忍无可忍,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可是,老师的语言太华丽了,你的感情是简单的表达吗?"情"字未从心出发,表演的悲剧~!”这几句话。
当听到老师解释“为什么蒂姆要这样介绍自己的父亲(直接说出父亲的名字)?”的时候,老师居然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彻底放弃了对这节课的关注。蒂姆为什么要这样介绍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他们不在一个城市生活,蒂姆的生活中,一定遇到过有人问他的爸爸是谁呢,他无法回答的时候。所以,他这样大声地以这样的形式对所有人介绍自己的父亲。而父亲也正是不愿意让儿子被别人看成是没有爸爸的孩子,才会在火车上大声地向所有人介绍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单纯地理解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呢?
由于我曾经不知在何处看过这个绘本,只记得大概的情节,所以也没注意她其实还遗漏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直到课快结束的时候,她出示书评的时候,我才恍然想起,她压根没有说,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和妈妈一起生活,为什么他的爸爸一直缺席?因为他的家庭破碎了。这么重要的线索,老师居然没有提起过。
我看着满堂的学生和老师那感动的泪水,心里却在想着,这些泪水究竟有多少是为蒂姆和他的爸爸焦尼而流的?为这个动人的故事?为蒂姆和他爸爸的苦心?为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唉····杯具!
出了大厅,幽兰社社员潘静和我走在一起,她说:“我们(幽兰社社员洪瑞)都说,你一定会喜欢第三节课。”我大摇其头,说:“NO!这节课,窦桂梅一定不是这样上的!”
回到家里,我找到了窦桂梅的原课,果然不出所料。窦桂梅在这节课里,根本没有这么夸张的语言和动作,甚至表情。她那句“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情感”是娓娓道来的,不是一下子抛出去的。只不过,窦桂梅用了3节课,那个老师压缩成一节课了。
我在想,为什么会模仿成这样呢?
归其原因,恐怕还是钟英的那句话——原课的设计很好,可是你并不理解备课老师意图的情况下,就无从下手,很容易误把精华当成糟粕丢掉了。
很多老师,都愿意从网上找教案,找到了就开始模仿名家的导语之类的,但是,就是不肯花点心思去仔细的揣摩揣摩设计的意图,因为,那些不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展示出来。但是,不是每一节课都有名家为你备课的,如果,你没有能从名家备课的思维模式中找到一点点收获,那么,你就真的成了一个“抄作业”的教师了。
我一直记到现在的是,我的老朋友钟英曾经听了我的试讲后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她皱着眉头,拿着我打印好的名家教案对我说:“不不···这个课的设计当然很好,但是,我感觉你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设计。你只是在模仿他的句子。”
说实在的,当时,对我的打击是很大的。
但是,我这个人,有个奇怪的特点。我总喜欢在沮丧中品味这些看起来比较伤人的话,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自己究竟有没有错。
后来,我承认,她是对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学会了分析,分析每一节自己听过的课,看过的教案。分析这些教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为了什么而服务的。
再后来,我抛弃了别人的教案,我找到了自己备课的方法了。
前天,去石河子一小听课,当听到第三节课的时候。石河子一小的校长为我们介绍,这节课——《我的爸爸叫焦尼》,模仿自窦桂梅的课。我一向是窦桂梅的粉丝,我总是觉得我和她的个人风格上相似的地方很多很多。她的课,她的书,我都不遗余力地找来收藏。我自己也模仿过她的一节课——《圆明园的毁灭》。
但是,听了这节模仿课,我感到心里非常不对味。我很强调“对味”这个词。“不对味”就意味着有地方出错了,或者是环节,或者是语言,或者是动作。我感到“对味”与否,这很关键。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有点反感教师的语言架势,很是过度,太做作。这本绘本是以平淡立意的,画面很淡然,语言更淡然,可是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都非常夸张。我自己也是个有激情的老师,但是,激情的表现绝对不是夸张的语言和动作。
就这样,别别扭扭地听下去了。尤其是听到她那句“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情感”,我真是忍无可忍,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可是,老师的语言太华丽了,你的感情是简单的表达吗?"情"字未从心出发,表演的悲剧~!”这几句话。
当听到老师解释“为什么蒂姆要这样介绍自己的父亲(直接说出父亲的名字)?”的时候,老师居然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彻底放弃了对这节课的关注。蒂姆为什么要这样介绍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他们不在一个城市生活,蒂姆的生活中,一定遇到过有人问他的爸爸是谁呢,他无法回答的时候。所以,他这样大声地以这样的形式对所有人介绍自己的父亲。而父亲也正是不愿意让儿子被别人看成是没有爸爸的孩子,才会在火车上大声地向所有人介绍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单纯地理解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呢?
由于我曾经不知在何处看过这个绘本,只记得大概的情节,所以也没注意她其实还遗漏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直到课快结束的时候,她出示书评的时候,我才恍然想起,她压根没有说,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和妈妈一起生活,为什么他的爸爸一直缺席?因为他的家庭破碎了。这么重要的线索,老师居然没有提起过。
我看着满堂的学生和老师那感动的泪水,心里却在想着,这些泪水究竟有多少是为蒂姆和他的爸爸焦尼而流的?为这个动人的故事?为蒂姆和他爸爸的苦心?为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唉····杯具!
出了大厅,幽兰社社员潘静和我走在一起,她说:“我们(幽兰社社员洪瑞)都说,你一定会喜欢第三节课。”我大摇其头,说:“NO!这节课,窦桂梅一定不是这样上的!”
回到家里,我找到了窦桂梅的原课,果然不出所料。窦桂梅在这节课里,根本没有这么夸张的语言和动作,甚至表情。她那句“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情感”是娓娓道来的,不是一下子抛出去的。只不过,窦桂梅用了3节课,那个老师压缩成一节课了。
我在想,为什么会模仿成这样呢?
归其原因,恐怕还是钟英的那句话——原课的设计很好,可是你并不理解备课老师意图的情况下,就无从下手,很容易误把精华当成糟粕丢掉了。
很多老师,都愿意从网上找教案,找到了就开始模仿名家的导语之类的,但是,就是不肯花点心思去仔细的揣摩揣摩设计的意图,因为,那些不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展示出来。但是,不是每一节课都有名家为你备课的,如果,你没有能从名家备课的思维模式中找到一点点收获,那么,你就真的成了一个“抄作业”的教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