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人脑》甘先生的译序
此文为甘先生古稀之寿时所作。出身电机的先生对哲学与社会政治之涉猎让我吃惊。初窥计算机科学的我确实想不到人工智能在控制论哲学的批评下如此反动与谬误。长久思考后,我才明白为何我与先生的观念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先生是老党员,中纪委委员。我社会阅历的差距是先生的文字震耳欲聋的原因。况且,在冯诺依曼先生的年代,还没有如今所谓的计算机科学。先生在一篇讲稿之中,阐释其独创的思想,绝非易事。先生54岁时不幸因癌症去世,让人遗憾。好在先生一生之所著,也不止这份残缺的讲稿。就算计算机没有前途,他在数学、经济学、物理和化学领域的贡献皆是不可磨灭的。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参考甘先生独具匠心,为冯诺依曼先生撰写的取代其妻原序的小传。其中除了并未提及先生在算子代数、公理化体系、李群、拓扑、格论还有我一窍不通的原子物理上的独创贡献,还是很完整的。尤其甘先生对冯诺依曼先生设计计算机的动机颇有独到见解。只是甘先生最后提及自己并不熟悉的经济领域时,犯了一位老先生难免的小错误。先生说: “他[冯诺依曼先生]在对博弈论做了一些工作,曾和摩尔根斯坦合著《博弈理论和经济行为》一书(1948年版),在博弈论数学方法上有些成就,但在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观点上面,以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则是完全谬误的。”此时我暗下决心,如果将来有缘,我定如甘先生一样,将此书翻译一遍。
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机器。机器是人手的延长。最近大约二十年来出现的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其中以大型的电子计算机为最典型),也是人手和人脑的劳动产物,它们能够对思惟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代替了人脑的某些思惟功能,可以说,它们也是人脑的“延长”。在科学技术上,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自动机来和人脑作此较探讨,是自动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动机的研究设计有帮助(当然,应该牢记,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这些比较研究,对于探索人脑思惟的活动过程,也可能有一定意义。
《计算机和人脑》一书,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材料。著者冯·诺意曼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本书中,他企图对他自己的和其他人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计算机,概述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探讨其中的若干问题,并对这两类计算机的特征及其比较,加以评述。第二部分讲人脑,著者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从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讨论了神经系统的刺激—反应和记忆等问题,提出神经系统具有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两方面的特征,探讨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及逻辑结构。所有这些讨论,都注意了拿人造的自动机(计算机)和 “天然的自动机”(人脑)来作技术比较。他认为,人脑的“逻辑深度”和“算术深度”都比计算机小得多,但有许多现代计算机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同样容积的神经元比人造元件能完成更多的运算,能同时处理更多的信息,记忆容量也大得多,每个神经元件的准确度较低而其综合的可靠性较高等等;人脑和计算机,无论在控制或逻辑结构上,都有巨大区别。通过这些比较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值得进一步进行实验和理论探讨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可供对自动机理论、控制论、计算技术、仿生学等有兴趣的读者批判地参考。当然,书中的许多议论是预测性的,随着对人脑思惟过程和自动技术的研究成果之增加,肯定会有许多预测需要更改。
应该指出,近年来,围绕着自动技术的新成就和自动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股反动的思潮。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其中也有自然科学家),歪曲和利用这方面的成就,把人脑和自动机等同起来,鼓吹“机器能够思惟”、“出现了有生命、有意识、有理智的机器”、“机器比人聪明”、“人类将被机器统治”等等谬论,作出种种反动的、谬误的哲学概括和社会政治方面的结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武器,和这些反动思潮作斗争,彻底批判这些反动思想;同时,对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机理论研究的成果,作出正确的哲学评价和社会政治结论,以促进这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冯·诺意曼在本书中,虽然还没有作出直接的社会政治结论,可是在若干理论概括中,其哲学观点是错误的。例如,冯·诺意曼在作了人脑和计算机的各种技术上的比较后,作出这样的推论:既然神经系统和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有很大区别,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逻辑和数学,也就和语言一样,同是历史的、偶然的表达形式 (参阅本书第十六章)。译者认为这个推论是谬误的。因为逻辑思惟的形式,不是人们主观任意的产物,而是客观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一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思惟的形式,固然有必要借助于语言来表达、来形成,同一思想也可以用不同语言来表达、来形成,但是,其思惟规则却是同一的。冯·诺意曼的这个错误推论,和唯心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很相似。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的规律、规则,是一种“纯粹”思惟的假定与任意的产物,它和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无关,只是一种人为的设置。译者希望,本书能为研究控制论哲学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份分析、批判的素材。
本书根据耶鲁大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译出。原书是冯·诺意曼为耶鲁大学西利曼讲座(Silliman Lectures)准备的讲稿。讲座原定在1956年春举行,因冯·诺意曼患病并于1957年春病故,这个讲稿没有写完,因此这是一本未完成的稿子。在讲稿的许多地方,并没有把意思展开和解释清楚。译者虽然力求确切地翻译,但原书内容涉及计算技术、数学、神经生理学等许多方面,因限于水平,译文中错误与不确切之处定必难免,欢迎读者予以指正。
原书冠有冯·诺意曼妻子所写的纪念性的序言,因与本书内容无关,不附在这个译本中。但序中追述了冯·诺意曼的一些经历情况,对分析他的学术思想可能有些用处,译者再参照别的书籍,据而编写了一份不完备的材料,作为本书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译 者 1999年
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机器。机器是人手的延长。最近大约二十年来出现的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其中以大型的电子计算机为最典型),也是人手和人脑的劳动产物,它们能够对思惟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代替了人脑的某些思惟功能,可以说,它们也是人脑的“延长”。在科学技术上,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自动机来和人脑作此较探讨,是自动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动机的研究设计有帮助(当然,应该牢记,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这些比较研究,对于探索人脑思惟的活动过程,也可能有一定意义。
《计算机和人脑》一书,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材料。著者冯·诺意曼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本书中,他企图对他自己的和其他人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计算机,概述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探讨其中的若干问题,并对这两类计算机的特征及其比较,加以评述。第二部分讲人脑,著者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从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讨论了神经系统的刺激—反应和记忆等问题,提出神经系统具有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两方面的特征,探讨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及逻辑结构。所有这些讨论,都注意了拿人造的自动机(计算机)和 “天然的自动机”(人脑)来作技术比较。他认为,人脑的“逻辑深度”和“算术深度”都比计算机小得多,但有许多现代计算机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同样容积的神经元比人造元件能完成更多的运算,能同时处理更多的信息,记忆容量也大得多,每个神经元件的准确度较低而其综合的可靠性较高等等;人脑和计算机,无论在控制或逻辑结构上,都有巨大区别。通过这些比较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值得进一步进行实验和理论探讨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可供对自动机理论、控制论、计算技术、仿生学等有兴趣的读者批判地参考。当然,书中的许多议论是预测性的,随着对人脑思惟过程和自动技术的研究成果之增加,肯定会有许多预测需要更改。
应该指出,近年来,围绕着自动技术的新成就和自动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股反动的思潮。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其中也有自然科学家),歪曲和利用这方面的成就,把人脑和自动机等同起来,鼓吹“机器能够思惟”、“出现了有生命、有意识、有理智的机器”、“机器比人聪明”、“人类将被机器统治”等等谬论,作出种种反动的、谬误的哲学概括和社会政治方面的结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武器,和这些反动思潮作斗争,彻底批判这些反动思想;同时,对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机理论研究的成果,作出正确的哲学评价和社会政治结论,以促进这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冯·诺意曼在本书中,虽然还没有作出直接的社会政治结论,可是在若干理论概括中,其哲学观点是错误的。例如,冯·诺意曼在作了人脑和计算机的各种技术上的比较后,作出这样的推论:既然神经系统和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有很大区别,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逻辑和数学,也就和语言一样,同是历史的、偶然的表达形式 (参阅本书第十六章)。译者认为这个推论是谬误的。因为逻辑思惟的形式,不是人们主观任意的产物,而是客观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一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思惟的形式,固然有必要借助于语言来表达、来形成,同一思想也可以用不同语言来表达、来形成,但是,其思惟规则却是同一的。冯·诺意曼的这个错误推论,和唯心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很相似。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的规律、规则,是一种“纯粹”思惟的假定与任意的产物,它和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无关,只是一种人为的设置。译者希望,本书能为研究控制论哲学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份分析、批判的素材。
本书根据耶鲁大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译出。原书是冯·诺意曼为耶鲁大学西利曼讲座(Silliman Lectures)准备的讲稿。讲座原定在1956年春举行,因冯·诺意曼患病并于1957年春病故,这个讲稿没有写完,因此这是一本未完成的稿子。在讲稿的许多地方,并没有把意思展开和解释清楚。译者虽然力求确切地翻译,但原书内容涉及计算技术、数学、神经生理学等许多方面,因限于水平,译文中错误与不确切之处定必难免,欢迎读者予以指正。
原书冠有冯·诺意曼妻子所写的纪念性的序言,因与本书内容无关,不附在这个译本中。但序中追述了冯·诺意曼的一些经历情况,对分析他的学术思想可能有些用处,译者再参照别的书籍,据而编写了一份不完备的材料,作为本书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译 者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