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成本论与经济核算
http://chengye.blog.163.com/blog/static/10847046220111164950318/
见到有人质疑奥派,一方面坚持主观价值论,另一方面坚持客观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于是质疑奥派逻辑不自恰,既然成本是主观的,那么怎么进行客观的经济核算。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价值与价格。是的,价值确实是主观的,但价格却是客观的,能在市场上观察到的。经济核算是用客观的价格来衡量投入产出之比,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收益之比。经济核算只能计算已发生的费用,而完全不涉及未发生的“机会成本”。新古典的客观成本,在奥地利学派那里本身就是投入。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本质区别。
简单的说,经济核算的问题是,“企业是否盈利,盈利是多少,如何增加企业盈利”。而主观成本的问题是,这个企业的盈利,对我值不值?
我们假设一个简单的企业经营行为,经济核算的范畴是。投入70万资金(总会计成本),收入100万现金,净利润30万(企业家自己工作的回报)。现在企业家要想提高利润。要么想办法减少会计成本,要么增加收入。就这两条路。至此为止,不涉及任何主观因素。我们在做完全客观的经济核算,完全不考虑机会成本。
现在,这种客观的经济核算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家要经营企业。为了获取这30万的利润,企业家真正的代价(机会成本)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必须进入主观领域,来考虑机会成本。注意机会成本一定是主观的,来自于企业家的取与舍。
1、收益,主观的收益即效用与满足。简单的说,就是30万利润能带来的利益满足。
2、成本,主观成本来自2方面,70万会计成本的机会成本,与企业家个人不经营企业从事其他业务带来的满足。为了简化,首先假设70万的机会成本是一套房子带来的满足。然后,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作2种假设,考察一下企业家自己的机会成本。企业家如果不经营企业,面临2种选择:(1)、去其他企业打工。(2)、陪伴家人。
(1)假设去其他企业打工的收入是15万,那么是否可以简单用30万收益减掉15万的机会成本再与一套房子的收益比较呢?还是不行,因为机会成本不存在客观的比较方法。企业家自己经营带来的满足与替别人打工带来的满足不能简单的用客观货币收入比较。即使其他企业的工资是40万,很可能企业家仍然愿意自己经营企业,因为他享受到特别的成就感。当然新古典会在这里引入前提条件,比如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同。但是这里的成本收益比较,与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比较不同价格的供货商有本质的区别。
(2)陪伴家人,在这里企业家的经营面临的机会成本是2个因素-陪伴家人,与多一套房子。怎么权衡?即使企业家选择经营企业,放弃这两个机会成本。也完全不能从数学上说明经营带来的物质收益高于放弃的成本。因为企业家选择经营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图在未来更好的陪伴家人。如何孩子得了重病,他很可能立刻放弃企业而去陪伴孩子。
总之,这一切一切的权衡都取决于企业家本人。即使他本人是数学高手,设计了一个赋值系统来帮助自己决策,这也与他在核算企业经营时所面临数学问题完全不同。因为一旦换了一个人,给这些主观价值的赋值就毫无意义。新古典的范式为什么毫无用处?就是因为对数字背后的含义毫无理解,把主观概念混同客观概念一起赋值处理,所以建立的方程逻辑混乱。
总结来看,当企业家拿着公司账本,计算企业盈利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个客观的问题,企业是否盈利,不因观察者本人的主观因素而改变。但是,一旦基于计算的结果,企业家把自己带入,要衡量得失的时候,就进入了主观价值领域。而在这里没有什么客观的因素能单独决定结果。
有人问:“如果坚持纯主观成本论在所有经济理论中都去应用,我们就会认为所有决策者的预期收益都大于机会成本,这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同义反复。”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头去看什么是经济的定义。任何一个经济问题一定涉及取与舍,偏爱与割爱。取即为收益,舍就是成本。也就是说。任何的经济决策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收益与成本。在这个问题上唯有奥派是逻辑一致的。收益与成本都是主观价值,收益的背后,一定对应着成本,否则经济问题就不存在了。
那么,主观成本论的用处在哪里呢?
主观成本论说明的,是客观经济分析的界限在哪里,经济学的限度是什么?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假想的经济计算来解决的。
具体用处:
1、戳破新古典经济学的谎言。收益是看的见的,成本是看不见的。政府刺激经济,GDP是看的见的,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的利益损害是看不见的。房价上涨,拉动各项统计数据都是看的见的,高房价下,老百姓的不可承受之痛是看不见的。
2、可以用来识别那些伪装成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比如要提高火车票价、按社会成本来重新分配财产权等等。
见到有人质疑奥派,一方面坚持主观价值论,另一方面坚持客观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于是质疑奥派逻辑不自恰,既然成本是主观的,那么怎么进行客观的经济核算。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价值与价格。是的,价值确实是主观的,但价格却是客观的,能在市场上观察到的。经济核算是用客观的价格来衡量投入产出之比,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收益之比。经济核算只能计算已发生的费用,而完全不涉及未发生的“机会成本”。新古典的客观成本,在奥地利学派那里本身就是投入。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本质区别。
简单的说,经济核算的问题是,“企业是否盈利,盈利是多少,如何增加企业盈利”。而主观成本的问题是,这个企业的盈利,对我值不值?
我们假设一个简单的企业经营行为,经济核算的范畴是。投入70万资金(总会计成本),收入100万现金,净利润30万(企业家自己工作的回报)。现在企业家要想提高利润。要么想办法减少会计成本,要么增加收入。就这两条路。至此为止,不涉及任何主观因素。我们在做完全客观的经济核算,完全不考虑机会成本。
现在,这种客观的经济核算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家要经营企业。为了获取这30万的利润,企业家真正的代价(机会成本)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必须进入主观领域,来考虑机会成本。注意机会成本一定是主观的,来自于企业家的取与舍。
1、收益,主观的收益即效用与满足。简单的说,就是30万利润能带来的利益满足。
2、成本,主观成本来自2方面,70万会计成本的机会成本,与企业家个人不经营企业从事其他业务带来的满足。为了简化,首先假设70万的机会成本是一套房子带来的满足。然后,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作2种假设,考察一下企业家自己的机会成本。企业家如果不经营企业,面临2种选择:(1)、去其他企业打工。(2)、陪伴家人。
(1)假设去其他企业打工的收入是15万,那么是否可以简单用30万收益减掉15万的机会成本再与一套房子的收益比较呢?还是不行,因为机会成本不存在客观的比较方法。企业家自己经营带来的满足与替别人打工带来的满足不能简单的用客观货币收入比较。即使其他企业的工资是40万,很可能企业家仍然愿意自己经营企业,因为他享受到特别的成就感。当然新古典会在这里引入前提条件,比如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同。但是这里的成本收益比较,与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比较不同价格的供货商有本质的区别。
(2)陪伴家人,在这里企业家的经营面临的机会成本是2个因素-陪伴家人,与多一套房子。怎么权衡?即使企业家选择经营企业,放弃这两个机会成本。也完全不能从数学上说明经营带来的物质收益高于放弃的成本。因为企业家选择经营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图在未来更好的陪伴家人。如何孩子得了重病,他很可能立刻放弃企业而去陪伴孩子。
总之,这一切一切的权衡都取决于企业家本人。即使他本人是数学高手,设计了一个赋值系统来帮助自己决策,这也与他在核算企业经营时所面临数学问题完全不同。因为一旦换了一个人,给这些主观价值的赋值就毫无意义。新古典的范式为什么毫无用处?就是因为对数字背后的含义毫无理解,把主观概念混同客观概念一起赋值处理,所以建立的方程逻辑混乱。
总结来看,当企业家拿着公司账本,计算企业盈利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个客观的问题,企业是否盈利,不因观察者本人的主观因素而改变。但是,一旦基于计算的结果,企业家把自己带入,要衡量得失的时候,就进入了主观价值领域。而在这里没有什么客观的因素能单独决定结果。
有人问:“如果坚持纯主观成本论在所有经济理论中都去应用,我们就会认为所有决策者的预期收益都大于机会成本,这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同义反复。”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头去看什么是经济的定义。任何一个经济问题一定涉及取与舍,偏爱与割爱。取即为收益,舍就是成本。也就是说。任何的经济决策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收益与成本。在这个问题上唯有奥派是逻辑一致的。收益与成本都是主观价值,收益的背后,一定对应着成本,否则经济问题就不存在了。
那么,主观成本论的用处在哪里呢?
主观成本论说明的,是客观经济分析的界限在哪里,经济学的限度是什么?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假想的经济计算来解决的。
具体用处:
1、戳破新古典经济学的谎言。收益是看的见的,成本是看不见的。政府刺激经济,GDP是看的见的,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的利益损害是看不见的。房价上涨,拉动各项统计数据都是看的见的,高房价下,老百姓的不可承受之痛是看不见的。
2、可以用来识别那些伪装成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比如要提高火车票价、按社会成本来重新分配财产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