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ābha按照梵文字母的正确读法
Amitābha
阿弥陀佛,现在的大德读主张读阿的多,台北文殊院众僧唱诵也是读阿。内地影视作品中一般念作“e(o)弥陀佛”
按照梵文字母的正确读法,这个a应该是半开口元音,不念“啊”,a的长元音才念“啊”,所以内地e的阿弥陀佛应该是对的。
Amita的意思是“无量”,ābha 的意思是“光”,按照梵文语音规则,同类简单元音融合为长元音,因此变成了熟悉的Amitābha ,也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无量光本身指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
其实咒语藏文发音和梵文发音本身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些甚至变得也很夸张。
比方说金刚萨埵百字明的一开始,我想藏传佛教各派念的应该都是“嗡 班杂…”,梵文据说读的是“om vajra”,你说哪个对呢?而且藏文咒语“杂”根本也已经是藏区的发音了,学过藏文发音的朋友都知道这一点。如果说按照拉萨音“瓦”要读“葩”,那不是更没标准了。。。
梵语中的 a 是分长短音的,短音 a 接近汉语中的 e ,长音 a 接近汉语中的 a ,但也只是接近而已,并不绝对一致。藏地人念梵语也有很多不“标准”的,vajra 的梵语发音用汉语念大概是 wa j ra ,在藏语中变化就很大。不过既然大家都这么念,那也没啥吧,跟着师父的念法总不会错。引用网上的一段话:
1、元音a字的发音:
a为根本元音,现多翻译为(阿)音,但根据古代各经典所译来看,其发音似乎应更接近汉语拼音的e(鹅)音。如:maha(摩诃);svāhā(莎[suo]诃);va缚(无可反);ka迦(基我反);阿(e)弥陀佛;阿(e)鼻地狱……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元音a字的发音几乎都译成了e (鹅)音。但从各种语言来看,元音a(阿)都应是最基本的音,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在发a(阿)音时,口型不宜太大,此时听起来可能会接近(鹅)音。而长音a在发音时将会接近a(阿)音。——这样想必会更接近真实的梵音。
西藏发音,和婆罗门读《吠陀》咒语发音标准,确实有距离,这点不是印度人说的,祈竹活佛有正式学过梵文,他自己就常说西藏人这里一般是如何如何读,但如果按学术梵文说,该如何如何读。
看故事,必须看背后要说的精神是什么。前面故事,为的是强调信心,并不是指随便怎么读都ok。
譬如龟兔赛跑,精神是说别骄傲、要坚韧,但如果我们以为故事教导我们慢慢走才会胜利,就是一种曲解了。
“瓦”要读“葩”,不是拉萨人独有的。
上善如水我也没正式学过梵文,可是住过婆罗门庙一段长时期,每天上殿。梵文在口语上,起码我认识的婆罗门祭师嘴里,V音是发作B的,或者说很接近,譬如奎斯那神的老家Vrindavana(温达瓦拿),读起来发音作Brindaban(边达本),V都读作B,最后的a不发音。
===
奇怪哦,vajra 和 sattva 里面的 V 读音就是不一样的。。。
在网上发现一段材料(出处不详,权作参考):
在早期佛教中,佛陀的弟子们一般都使用俗语(Praskrit),很少用雅语(Sanskrit)。但在大乘佛教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婆罗门)对佛教的参与,佛教内部也就越来越重视雅语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佛陀的弟子中,沙门(Sramana)常用的语言是俗语,而婆罗门(Brahmana)常用的语言是雅语。
现代印度教徒使用的梵语(Sanskrit)就是由古代印度的雅语(Sanskrit)发展而来的;而现代南传佛教的巴利语(Pali)则是从古代印度的俗语(Praskrit)发展而来的。
现在咱们来研究为什么“sv2h2” (svāhā) 会被译成“娑婆诃”:
在古代印度的俗语中,“va”和“ba”是通用的,发音也是相同的。比如雅语中的“sarva”在俗语中就是“sabba”。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俗语中“v”和“b”都属于全阻力型辅音(但在雅语中“v”是半阻力型辅音,而“b”是全阻力型辅音)。
当时翻译佛经的人很可能是受了当时印度俗语发音的影响而把“va”译成了“婆”(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婆”和“波”同音,所以把“va”译成了“婆”其实是“va”和“ba”在发音上的混淆),当时很多人把“sarva”译成“萨婆”、把“vi”译成“毗”等等就是例子。当时只有不空法师等少数人能分清俗语和雅语在发音上的区别,所以不空法师把“sarva”译成“萨缚”、把“vi”译成“尾”、把“sv2h2”译成“娑缚(二合)贺”。
阿弥陀佛,现在的大德读主张读阿的多,台北文殊院众僧唱诵也是读阿。内地影视作品中一般念作“e(o)弥陀佛”
按照梵文字母的正确读法,这个a应该是半开口元音,不念“啊”,a的长元音才念“啊”,所以内地e的阿弥陀佛应该是对的。
Amita的意思是“无量”,ābha 的意思是“光”,按照梵文语音规则,同类简单元音融合为长元音,因此变成了熟悉的Amitābha ,也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无量光本身指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
其实咒语藏文发音和梵文发音本身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些甚至变得也很夸张。
比方说金刚萨埵百字明的一开始,我想藏传佛教各派念的应该都是“嗡 班杂…”,梵文据说读的是“om vajra”,你说哪个对呢?而且藏文咒语“杂”根本也已经是藏区的发音了,学过藏文发音的朋友都知道这一点。如果说按照拉萨音“瓦”要读“葩”,那不是更没标准了。。。
梵语中的 a 是分长短音的,短音 a 接近汉语中的 e ,长音 a 接近汉语中的 a ,但也只是接近而已,并不绝对一致。藏地人念梵语也有很多不“标准”的,vajra 的梵语发音用汉语念大概是 wa j ra ,在藏语中变化就很大。不过既然大家都这么念,那也没啥吧,跟着师父的念法总不会错。引用网上的一段话:
1、元音a字的发音:
a为根本元音,现多翻译为(阿)音,但根据古代各经典所译来看,其发音似乎应更接近汉语拼音的e(鹅)音。如:maha(摩诃);svāhā(莎[suo]诃);va缚(无可反);ka迦(基我反);阿(e)弥陀佛;阿(e)鼻地狱……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元音a字的发音几乎都译成了e (鹅)音。但从各种语言来看,元音a(阿)都应是最基本的音,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在发a(阿)音时,口型不宜太大,此时听起来可能会接近(鹅)音。而长音a在发音时将会接近a(阿)音。——这样想必会更接近真实的梵音。
西藏发音,和婆罗门读《吠陀》咒语发音标准,确实有距离,这点不是印度人说的,祈竹活佛有正式学过梵文,他自己就常说西藏人这里一般是如何如何读,但如果按学术梵文说,该如何如何读。
看故事,必须看背后要说的精神是什么。前面故事,为的是强调信心,并不是指随便怎么读都ok。
譬如龟兔赛跑,精神是说别骄傲、要坚韧,但如果我们以为故事教导我们慢慢走才会胜利,就是一种曲解了。
“瓦”要读“葩”,不是拉萨人独有的。
上善如水我也没正式学过梵文,可是住过婆罗门庙一段长时期,每天上殿。梵文在口语上,起码我认识的婆罗门祭师嘴里,V音是发作B的,或者说很接近,譬如奎斯那神的老家Vrindavana(温达瓦拿),读起来发音作Brindaban(边达本),V都读作B,最后的a不发音。
===
奇怪哦,vajra 和 sattva 里面的 V 读音就是不一样的。。。
在网上发现一段材料(出处不详,权作参考):
在早期佛教中,佛陀的弟子们一般都使用俗语(Praskrit),很少用雅语(Sanskrit)。但在大乘佛教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婆罗门)对佛教的参与,佛教内部也就越来越重视雅语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佛陀的弟子中,沙门(Sramana)常用的语言是俗语,而婆罗门(Brahmana)常用的语言是雅语。
现代印度教徒使用的梵语(Sanskrit)就是由古代印度的雅语(Sanskrit)发展而来的;而现代南传佛教的巴利语(Pali)则是从古代印度的俗语(Praskrit)发展而来的。
现在咱们来研究为什么“sv2h2” (svāhā) 会被译成“娑婆诃”:
在古代印度的俗语中,“va”和“ba”是通用的,发音也是相同的。比如雅语中的“sarva”在俗语中就是“sabba”。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俗语中“v”和“b”都属于全阻力型辅音(但在雅语中“v”是半阻力型辅音,而“b”是全阻力型辅音)。
当时翻译佛经的人很可能是受了当时印度俗语发音的影响而把“va”译成了“婆”(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婆”和“波”同音,所以把“va”译成了“婆”其实是“va”和“ba”在发音上的混淆),当时很多人把“sarva”译成“萨婆”、把“vi”译成“毗”等等就是例子。当时只有不空法师等少数人能分清俗语和雅语在发音上的区别,所以不空法师把“sarva”译成“萨缚”、把“vi”译成“尾”、把“sv2h2”译成“娑缚(二合)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