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默哀
《鬼子来了》是姜文自导自演的作品,主要放映了二战期间日军在挂甲台的恶行。村庄中的老百姓淳朴、愚昧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日军卑劣、丑陋的的一面一览无遗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2000年,《鬼子来了》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审团大奖,并在此后获得多项殊荣。但是,由于他并没有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就私自参加戛纳电影节,虽然好评不断,也捧得大奖,但是他在内地被禁多年,直到现在都不能公映。也因为姜文的违规,它被责罚5年之内不得再导演任何影片。这对于一个年轻而且有才华的导演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暂且撇看电影之外的东西,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默哀国人的悲哀。
一,从影片的整体来看。
当日军给小孩分糖果的时候,背景用的是一种欢快的音乐,令人顿时忘却这是日军侵略中国的时期。这是没有血腥与杀戮,有的只是小孩们幸福的笑声。但正是这里,埋下了惨剧的种子。日本人泯灭人性的侵略行为中,是不可能对中国人保佑仁慈之心的,他们势必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在成为战俘之前将中国人屠杀。
相信,很多人会笑着看这部片子,因为挂甲台的村民们实在是憨厚。他们紧紧的看着两个战俘,生怕他们会有什么闪失,以致于将他们包裹成像个粽子。他们胆小,急事面对的是敌人,也不敢将他们杀害,将杀人这件事不断推托。看到日军给他们送来六车粮食,就单纯的一位日军能和村民们友好相处,一位日军是明白事理的。所以就在宴会上高歌、调侃,殊不知,这个宴会就是最后的晚餐。
村民们愚昧可笑的行为,直接导致他们的灭顶之灾。根据董汉臣对日军储备的描述,其实他们完全有实力将日军消灭,但是他们没有。反而在他们的淫威之下生活着。每天胆战心惊的生活,尤其是俩战俘在村中以后,他们的生活更是每天每天的诚惶诚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懦弱的性格。只求安定的生活,不管外面是怎样的枪林弹雨,只要不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便两耳不闻窗外事。敌我之间的矛盾尖锐性,村民没完全没有看到,他们觉得只要一味的奉承,就能换来平静的生活。但这只是我们的病,依据现代医学,我认为是一种强迫症。我们强迫自己去接受自己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结局,并且不断地告诉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以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以致这种病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了。
导演没有像以往的中国抗日影片那样直白将日军的罪行表露出来,而是通过对村民们的劣根性的戏剧性的描绘,衬托出他们的凶残。这样或许比赤裸裸的表现更有感染力与艺术美学。
我们在影片中是笑了,但我们究竟在笑的是什么。我想应该不仅仅是村民们的淳朴,更多的是村民身上放映出来的国人的愚昧无知,并借此来默哀我们的不幸。
二,从影片的色调来看。
影片的色调是黑白,一扎入眼,很像中国传统的诸如《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抗战影片,但是在姜文这里,机智英勇的游击队员和同仇敌忾的革命群众却被一群点头哈腰,唯唯诺诺惊慌失措的乡亲给取代了,这是一种颠覆,一种很大程度的颠覆。在这部电影了处处是颠覆:鬼子进村了,老百姓不是大义凛然的斥责鬼子,而是夹道欢迎;乡亲们想尽办法保护的不是游击队战士,而是两个日伪俘虏;遇到困难了不是找共产党员,跟党走,而是找伪军队长。这样的颠覆在影片里比比皆是,这种电影在当时如果没有被禁那才是真正的怪事。
黑白是葬礼的象征性色彩,而这部影片诞生于有色电影时代,这就意味着,这不是一部陈旧的老片,而是导演精心设置的。因为他想给予观众更强烈的冲击,就是马大三被斩首以后的一抹鲜红。就在我们将要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镜头突然出现了鲜红鲜红的场面。导演用着个波长最长的颜色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再加上前面完全黑白的场景,无疑对观众来说的心灵与精神的震撼。首先,葬礼式的色调,给人很沉重的感觉,本应该庄严对待,但是剧情的诙谐又不得不令人捧腹大笑。这就从色调上为国人的愚昧默哀,再加上颠覆性的细节,就更加是对主题的显现。其次,冲击性的红色色调出现在片尾,揭露着我们的愚昧是以我们的鲜血为代价的。
原本是一场庄严肃穆的两个民族之间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却在貌似风平浪静的村庄中冒出各种笑话。就在这种冷色调的浸染下,姜文表达幽默的方式更成功的在观众心中展现。我们会比冯小刚的喜剧笑的更开怀,因为我们需要在紧绷的神经下释放。但是这种释放——笑,就预示着当时国人的悲哀。我们笑中有泪,我们笑中的默哀悄然的在我们心中浮现。
三,从影片最后,马大三的那最后的诡异的一笑来看。
马大三含笑九泉了。他的一笑,令无数人费解。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默哀方式,也是导演的默哀方式。
首先,从马大三方面说,他虽说没有亲眼看着自己村子中的人是如何让被杀害的,但是他看到了硝烟四起的村庄是怎样在他面前出现的。以为能过上安定的日子,没想到是见证亲友们的逝去。以为能给村民们带来物质上的享受,没想到他们都因自己而死。假设他当初不是心软,不是胆怯,或许一切都相安无事,村民们的生活依旧。而正是他的心软,他的胆怯,村民们命送黄泉。以致于后来他装扮成烟贩到战俘集中营中对他们进行屠杀。他手中拿的斧头,正是当初村民们要他杀花屋和董汉臣的那把斧子。仇已报,所以他含笑九泉,他能正大光明的见他的亲友们,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结束。
再者,他也已经能摆脱血与泪的束缚,不再看到自己的亲友离去,自己也不再因为他们而哭泣,这或许是值得高兴地。他的一笑,也是对自己的解放,他的心结解开了,没有遗憾的离开人世。他默哀的是自己的无拘束,国人的继续愚昧。
其次,从导演的方面说,他安排马大三这一笑,就是对前尘往事的一笑置之,就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挂甲台的所有不行的事情全部抹去,重新开始。没有了愚昧,没有了战争,也没有了村民的各怀鬼胎,整个社会就在马大三的这一笑之下和谐。就是对一个失去的时代的默哀,也是对一群逝世的愚昧中国人的默哀。没有这一笑,观众或许会气愤与国名党军队的善恶不分以及他们的虚伪性。但是这笑,就说明马大三已经原谅他们了,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马大三已经死了,他身后的事情已经没有必要再讲述,因为时代已经过去了。也这是这里,我认为他揭示了国名党不能统帅全国的历史事实。因为国名党军官身后的美国大兵完全没有士兵应有的气势,而是想两个嚼着口香糖的小混混。就是这种机制与纪律,是不可能统领全国的。所以他的笑,也隐含着对国名党统治时代即将逝去的默哀。
最令我困惑的是,我认为影片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交代,就是鱼儿的去踪。为什么刑场上没有鱼儿的踪影,是死了,还是两人分开了。为什么马大三做屠杀日军的事情的时候,鱼儿没有出现。这或许是一个迷,也或许是导演故意留下的线索供观众思考,也或许是导演认为这个情节没必要介绍。但是既然全村仅剩两人,为何不稍作交代呢?
整部片子都比以往的抗日类型的片子有了一个很大的超越,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会在片末出用了一个带有浓厚港台腔的国名党军官?姜文想表达什么呢?是想说粤港台的反动倾向还是对他们智慧与谋略的赞赏呢?世上没有完美的作品,我们姑且撇开这一点瑕疵,好好地欣赏姜文的独到的创作手法与视角,或许更能唤醒我们的良知,领悟到我们愚昧的恶果。
活下去,很简单的三个字,让姜文把其中的心酸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笑,本来是一件愉快的是,却被姜文赋予了悲剧的色彩,默哀了一个时代,一整个中国的国民。
2000年,《鬼子来了》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审团大奖,并在此后获得多项殊荣。但是,由于他并没有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就私自参加戛纳电影节,虽然好评不断,也捧得大奖,但是他在内地被禁多年,直到现在都不能公映。也因为姜文的违规,它被责罚5年之内不得再导演任何影片。这对于一个年轻而且有才华的导演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暂且撇看电影之外的东西,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默哀国人的悲哀。
一,从影片的整体来看。
当日军给小孩分糖果的时候,背景用的是一种欢快的音乐,令人顿时忘却这是日军侵略中国的时期。这是没有血腥与杀戮,有的只是小孩们幸福的笑声。但正是这里,埋下了惨剧的种子。日本人泯灭人性的侵略行为中,是不可能对中国人保佑仁慈之心的,他们势必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在成为战俘之前将中国人屠杀。
相信,很多人会笑着看这部片子,因为挂甲台的村民们实在是憨厚。他们紧紧的看着两个战俘,生怕他们会有什么闪失,以致于将他们包裹成像个粽子。他们胆小,急事面对的是敌人,也不敢将他们杀害,将杀人这件事不断推托。看到日军给他们送来六车粮食,就单纯的一位日军能和村民们友好相处,一位日军是明白事理的。所以就在宴会上高歌、调侃,殊不知,这个宴会就是最后的晚餐。
村民们愚昧可笑的行为,直接导致他们的灭顶之灾。根据董汉臣对日军储备的描述,其实他们完全有实力将日军消灭,但是他们没有。反而在他们的淫威之下生活着。每天胆战心惊的生活,尤其是俩战俘在村中以后,他们的生活更是每天每天的诚惶诚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懦弱的性格。只求安定的生活,不管外面是怎样的枪林弹雨,只要不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便两耳不闻窗外事。敌我之间的矛盾尖锐性,村民没完全没有看到,他们觉得只要一味的奉承,就能换来平静的生活。但这只是我们的病,依据现代医学,我认为是一种强迫症。我们强迫自己去接受自己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结局,并且不断地告诉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以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以致这种病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了。
导演没有像以往的中国抗日影片那样直白将日军的罪行表露出来,而是通过对村民们的劣根性的戏剧性的描绘,衬托出他们的凶残。这样或许比赤裸裸的表现更有感染力与艺术美学。
我们在影片中是笑了,但我们究竟在笑的是什么。我想应该不仅仅是村民们的淳朴,更多的是村民身上放映出来的国人的愚昧无知,并借此来默哀我们的不幸。
二,从影片的色调来看。
影片的色调是黑白,一扎入眼,很像中国传统的诸如《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抗战影片,但是在姜文这里,机智英勇的游击队员和同仇敌忾的革命群众却被一群点头哈腰,唯唯诺诺惊慌失措的乡亲给取代了,这是一种颠覆,一种很大程度的颠覆。在这部电影了处处是颠覆:鬼子进村了,老百姓不是大义凛然的斥责鬼子,而是夹道欢迎;乡亲们想尽办法保护的不是游击队战士,而是两个日伪俘虏;遇到困难了不是找共产党员,跟党走,而是找伪军队长。这样的颠覆在影片里比比皆是,这种电影在当时如果没有被禁那才是真正的怪事。
黑白是葬礼的象征性色彩,而这部影片诞生于有色电影时代,这就意味着,这不是一部陈旧的老片,而是导演精心设置的。因为他想给予观众更强烈的冲击,就是马大三被斩首以后的一抹鲜红。就在我们将要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镜头突然出现了鲜红鲜红的场面。导演用着个波长最长的颜色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再加上前面完全黑白的场景,无疑对观众来说的心灵与精神的震撼。首先,葬礼式的色调,给人很沉重的感觉,本应该庄严对待,但是剧情的诙谐又不得不令人捧腹大笑。这就从色调上为国人的愚昧默哀,再加上颠覆性的细节,就更加是对主题的显现。其次,冲击性的红色色调出现在片尾,揭露着我们的愚昧是以我们的鲜血为代价的。
原本是一场庄严肃穆的两个民族之间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却在貌似风平浪静的村庄中冒出各种笑话。就在这种冷色调的浸染下,姜文表达幽默的方式更成功的在观众心中展现。我们会比冯小刚的喜剧笑的更开怀,因为我们需要在紧绷的神经下释放。但是这种释放——笑,就预示着当时国人的悲哀。我们笑中有泪,我们笑中的默哀悄然的在我们心中浮现。
三,从影片最后,马大三的那最后的诡异的一笑来看。
马大三含笑九泉了。他的一笑,令无数人费解。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默哀方式,也是导演的默哀方式。
首先,从马大三方面说,他虽说没有亲眼看着自己村子中的人是如何让被杀害的,但是他看到了硝烟四起的村庄是怎样在他面前出现的。以为能过上安定的日子,没想到是见证亲友们的逝去。以为能给村民们带来物质上的享受,没想到他们都因自己而死。假设他当初不是心软,不是胆怯,或许一切都相安无事,村民们的生活依旧。而正是他的心软,他的胆怯,村民们命送黄泉。以致于后来他装扮成烟贩到战俘集中营中对他们进行屠杀。他手中拿的斧头,正是当初村民们要他杀花屋和董汉臣的那把斧子。仇已报,所以他含笑九泉,他能正大光明的见他的亲友们,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结束。
再者,他也已经能摆脱血与泪的束缚,不再看到自己的亲友离去,自己也不再因为他们而哭泣,这或许是值得高兴地。他的一笑,也是对自己的解放,他的心结解开了,没有遗憾的离开人世。他默哀的是自己的无拘束,国人的继续愚昧。
其次,从导演的方面说,他安排马大三这一笑,就是对前尘往事的一笑置之,就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挂甲台的所有不行的事情全部抹去,重新开始。没有了愚昧,没有了战争,也没有了村民的各怀鬼胎,整个社会就在马大三的这一笑之下和谐。就是对一个失去的时代的默哀,也是对一群逝世的愚昧中国人的默哀。没有这一笑,观众或许会气愤与国名党军队的善恶不分以及他们的虚伪性。但是这笑,就说明马大三已经原谅他们了,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马大三已经死了,他身后的事情已经没有必要再讲述,因为时代已经过去了。也这是这里,我认为他揭示了国名党不能统帅全国的历史事实。因为国名党军官身后的美国大兵完全没有士兵应有的气势,而是想两个嚼着口香糖的小混混。就是这种机制与纪律,是不可能统领全国的。所以他的笑,也隐含着对国名党统治时代即将逝去的默哀。
最令我困惑的是,我认为影片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交代,就是鱼儿的去踪。为什么刑场上没有鱼儿的踪影,是死了,还是两人分开了。为什么马大三做屠杀日军的事情的时候,鱼儿没有出现。这或许是一个迷,也或许是导演故意留下的线索供观众思考,也或许是导演认为这个情节没必要介绍。但是既然全村仅剩两人,为何不稍作交代呢?
整部片子都比以往的抗日类型的片子有了一个很大的超越,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会在片末出用了一个带有浓厚港台腔的国名党军官?姜文想表达什么呢?是想说粤港台的反动倾向还是对他们智慧与谋略的赞赏呢?世上没有完美的作品,我们姑且撇开这一点瑕疵,好好地欣赏姜文的独到的创作手法与视角,或许更能唤醒我们的良知,领悟到我们愚昧的恶果。
活下去,很简单的三个字,让姜文把其中的心酸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笑,本来是一件愉快的是,却被姜文赋予了悲剧的色彩,默哀了一个时代,一整个中国的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