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铜鼓记
崇阳饕餮(念taotie,古代神话中的野兽)纹铜鼓的发现,颇具戏剧性。
饕餮纹铜鼓于1977年6月14日在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大队(现白霓镇大市村)汪家嘴出土。1981年曾被送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巡回展出;1999年2月又被选调到香港展览,目前这件鸿宝重器已名扬四海。然而有关铜鼓的出土经过却还鲜为人知。
1977年6月中旬,崇阳县连降大雨,山洪暴发,致使白霓公社新堰大队四小队一带的田坎崩塌,稻田被淹。14日上午,该队社员程正华、程国章等4人受队长安排,去大市河边查看水灾,当他们走到汪家嘴时,程正华忽然发现在沿河岸稻田埂底下有个像“树蔸”样的东西,但走近一看,却是一件埋存地下只露出顶端的铜器物。他甚觉奇怪,即邀另3人一齐进行掏挖,经过3个多小时,这件铜器物被掏出来了,发现原来是件铜鼓。
一行4人格外高兴,忙找来绳子和木杠,将铜鼓拴好抬回家,并一路敲敲打打地喊道:“我们挖到宝物啦!我们挖到宝物啦!”这一喊叫立即招来附近的许多群众围观。
巧的是,时任崇阳县轻工业局下派的农机修理员吴继武,为修理农机正好来到了这里。忽然听到“当!”“当!”的金属敲击声,他很是奇怪,忙问房东这是什么声音,房东告之是有人敲打铜鼓的声音。他问明情况后慌忙赶到程正华家,果见有个奇特的铜鼓,几人正在围观,程正华则手持木棍,兴高采烈地敲打着。
到底是何物?吴继武并不清楚。但他上前阻止道:“不能敲打!再打,鼓就要破了!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谁破坏了谁犯法。”程正华一听,吓住了,就没有再敲,铜鼓避免了可能毁于一旦的劫难。
第二天上午8时,吴继武给县文化馆打去长途电话。
县文化馆刘三保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好奇。不到9时,他就赶到了大队部,先找到吴继武,然后由一名大队干部陪他到四小队,找程正华等了解铜鼓发现的经过。
当刘三保的目光接触到这件铜鼓的瞬间,他大吃一惊:此鼓不仅造型奇伟典重,而且纹饰繁缛古雅,实属罕见之物。该鼓整体由鼓冠、鼓身、鼓足三部分组成,鼓冠做成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穿绳索以供悬挂;鼓身为现代腰鼓形,横置,有椭圆形鼓面,能左右敲击;鼓足是正立方体形,中空与鼓腹相通。鼓面无纹饰。其它部位饰有云雷纹和饕餮纹,鼓身两端还饰有三圈乳钉纹。
做完实地勘察后,刘三保于当天下午赶回单位,向馆长汇报情况。为了对这件铜鼓有个初步的考证和认识,刘三保特地查阅了《古青铜器简介》一书,其中有件与铜鼓相似的双鸟饕餮纹商代铜鼓图谱,当时他眼睛一亮,认为崇阳铜鼓应与该鼓年代相当,是属于青铜时代(即商至春秋)时期的文物。
6月17日上午,县文化馆负责人赶紧前往大市做铜鼓征集工作。他们将铜鼓的发现者和有关社员都集中到一起,宣传国家的文物法规,程正华等人终于被说服了,答应将铜鼓交给国家。 20日,省博物馆文物专家王振行赶到崇阳,初步断定铜鼓的铸造年代为殷商。尔后,省博物馆又派考古专家李天元等再做考证,在实地勘察后,还对铜鼓出土处周围约7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了钻探,但还是未发现古遗址或古墓葬的痕迹。专家们遂一致认为此鼓应是殷商时代遗存下来的战鼓,后被河道变迁所掩埋,可能与武丁征伐荆楚有关。
武丁,商朝国君,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约公元前17世纪,他统兵南征,击败荆楚军,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使得殷商国家大治,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在位59年而卒,祀为高宗。
饕餮纹铜鼓于1977年6月14日在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大队(现白霓镇大市村)汪家嘴出土。1981年曾被送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巡回展出;1999年2月又被选调到香港展览,目前这件鸿宝重器已名扬四海。然而有关铜鼓的出土经过却还鲜为人知。
1977年6月中旬,崇阳县连降大雨,山洪暴发,致使白霓公社新堰大队四小队一带的田坎崩塌,稻田被淹。14日上午,该队社员程正华、程国章等4人受队长安排,去大市河边查看水灾,当他们走到汪家嘴时,程正华忽然发现在沿河岸稻田埂底下有个像“树蔸”样的东西,但走近一看,却是一件埋存地下只露出顶端的铜器物。他甚觉奇怪,即邀另3人一齐进行掏挖,经过3个多小时,这件铜器物被掏出来了,发现原来是件铜鼓。
一行4人格外高兴,忙找来绳子和木杠,将铜鼓拴好抬回家,并一路敲敲打打地喊道:“我们挖到宝物啦!我们挖到宝物啦!”这一喊叫立即招来附近的许多群众围观。
巧的是,时任崇阳县轻工业局下派的农机修理员吴继武,为修理农机正好来到了这里。忽然听到“当!”“当!”的金属敲击声,他很是奇怪,忙问房东这是什么声音,房东告之是有人敲打铜鼓的声音。他问明情况后慌忙赶到程正华家,果见有个奇特的铜鼓,几人正在围观,程正华则手持木棍,兴高采烈地敲打着。
到底是何物?吴继武并不清楚。但他上前阻止道:“不能敲打!再打,鼓就要破了!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谁破坏了谁犯法。”程正华一听,吓住了,就没有再敲,铜鼓避免了可能毁于一旦的劫难。
第二天上午8时,吴继武给县文化馆打去长途电话。
县文化馆刘三保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好奇。不到9时,他就赶到了大队部,先找到吴继武,然后由一名大队干部陪他到四小队,找程正华等了解铜鼓发现的经过。
当刘三保的目光接触到这件铜鼓的瞬间,他大吃一惊:此鼓不仅造型奇伟典重,而且纹饰繁缛古雅,实属罕见之物。该鼓整体由鼓冠、鼓身、鼓足三部分组成,鼓冠做成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穿绳索以供悬挂;鼓身为现代腰鼓形,横置,有椭圆形鼓面,能左右敲击;鼓足是正立方体形,中空与鼓腹相通。鼓面无纹饰。其它部位饰有云雷纹和饕餮纹,鼓身两端还饰有三圈乳钉纹。
做完实地勘察后,刘三保于当天下午赶回单位,向馆长汇报情况。为了对这件铜鼓有个初步的考证和认识,刘三保特地查阅了《古青铜器简介》一书,其中有件与铜鼓相似的双鸟饕餮纹商代铜鼓图谱,当时他眼睛一亮,认为崇阳铜鼓应与该鼓年代相当,是属于青铜时代(即商至春秋)时期的文物。
6月17日上午,县文化馆负责人赶紧前往大市做铜鼓征集工作。他们将铜鼓的发现者和有关社员都集中到一起,宣传国家的文物法规,程正华等人终于被说服了,答应将铜鼓交给国家。 20日,省博物馆文物专家王振行赶到崇阳,初步断定铜鼓的铸造年代为殷商。尔后,省博物馆又派考古专家李天元等再做考证,在实地勘察后,还对铜鼓出土处周围约7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了钻探,但还是未发现古遗址或古墓葬的痕迹。专家们遂一致认为此鼓应是殷商时代遗存下来的战鼓,后被河道变迁所掩埋,可能与武丁征伐荆楚有关。
武丁,商朝国君,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约公元前17世纪,他统兵南征,击败荆楚军,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使得殷商国家大治,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在位59年而卒,祀为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