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留学的警世通言
《伦敦塔》看起来不算是一本太吸引人的书,会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因为自己在英国大学做过一年交换生。在英国读书的过程中有很多切身感受是出国前从未料到的,读后有不少共鸣。
作者海蓝的文笔不错,小说读来颇为流畅,人物心理的刻画和煽情描写也能够到位,只是虽然书中的各种看似有点耸人听闻的故事我以自己在英国的见闻都相信确实存在,但是把这些比较极端的情况全都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还是难免让人感觉有些过于戏剧化,不如多记叙些人物,把它展开成一幅更宽阔的留英社会画卷为好。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伦敦塔》不失为一本不错的消遣性的小说。同时更重要的,对于当下全中国人的留学梦,这恰似一记余音不绝的警钟。
往往现在一个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时,不但父母在经济和精神上全力支持,外人投以艳羡的眼光,自己也会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待,可是带着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背包踏上异国的土地,在经历了最初一段时间的新鲜感之后,常常不如意就会接踵而来。原来留洋镀金,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也许一不留神,毕业之后自己就成了 “海流”或是“海待”,前者待业在外,后者待业在家。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留学生们为了维持自己面子上的光鲜,或是不忍心让亲人失望,这些苦衷只是默默的藏在心里,“不足为外人道也”。就是说出来,很多时候国内殷殷期待着的父母,也未必相信。不被理解是很痛苦的事,如果同时再背负着毕业以后不能找到工作,父母半生积蓄将化为流水这样的压力,很可能会造成抑郁。比较极端的情况,就像小说中的二号女主角庄文嫣一样,走上了不归路。
国内各式留学机构出于私利,将留学的好处描述的天花乱坠,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家对外国人的工作签证控制的很紧,加上太多学校因为金融危机只要给够钱就能读,水准下降的厉害,想靠一张看起来排名还不错的外国大学文凭就在当地留下来,几乎是痴人说梦。英国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澳洲几年前移民政策还算宽松,现如今也是一样。如果回到国内找工作,一来没有国内的实习经历和高校人脉,二来已经不是应届生,如果不是就读院校的牌子响到振聋发聩,一般也很难在国内找到好工作。现在海龟这么多,大家早就不当一回事了。所以如果怀着一颗功利的心跑去镀金,就难免会像作者海蓝在书后记里写的那样,“除了少数是真镀上金的,剩下的不是没镀上金却往脸上贴金的,就是干脆连胚子都一起给毁了”。
这里主要说的是自费的本科和硕士,至于那些高考就很优秀进了国内的一流大学,GRE和本科学分绩都很高,好不容易拿到offer,又在实验室苦熬几年才毕了业的那些一身硬知识的北美老博士们,拼了多年老命,还是有不错的回报的,只不过他们也有另外的苦衷就是了。而对于大部分不那么优秀的人来说,留学有风险,自费须谨慎。也许老老实实苦读一番在国内考个好研究生,找个好工作更容易一些。
当然,就自费留学来说,相对2002年前后的情况,现在也有许多改善之处。一方面是随着国内收入的提高和人民币逐步升值,留学生的平均经济状况比几年前大为好转。经济上宽裕了,人就不至于那么窘迫、势利和偏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旅游,体验当地的物质乃至文化生活,深入的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之处,生活的心态也更平和,留学生圈子的氛围也更单纯。同时国内的父母因为经济负担没那么重,对于子女留学的结果更宽容。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对于留学有了更多更真实的认识,大家也不会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抱着一种增长见识,提升素质,丰富人生阅历的心态去的话,留学过程带给自己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虽然短期内也许不能转化为找工作的优势,但多年以后回头再看,绝对会是自己人生中一笔很可贵的财富。就我个人 08-09年在英国的体验,后半学期自己调整好心态以后,过得还是颇为愉快的。
但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就是在异国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国内的时候不管对中国是什么态度,出国以后除了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以外,也会第一次真正理解到自己对于中国的环境和文化有多么热爱。人对所在的环境和群体是有着很深的依赖的,只不过身在其中的时候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而民族国家可能是人所在的许许多多环境和群体中的最重要一环。到了国外以后,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所有熟悉的很细微的文化标识都完全消失,就像打招呼这样小的一件事,我们都拿不准习惯的方式在异国是否还依然有效。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前所未有的感到无助。
你原有的人际关系在这里也基本不复存在。其实在国内的时候,从小到大我们很少需要主动的去进行社交,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因为同学等关系自然而然认识的。但是在西方这样一个完全陌生、同时集体概念不那么强的环境下,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是需要主动的去想办法认识朋友。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即使是国内很善交际的人,也往往会感到孤独。
很多人初到国外可能会想多认识些外国人,练练语言,也能多了解些外国文化,但是相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即便语言上的障碍可以克服(实际上无论外语水平多好,也是很难跟从小一直使用的母语相比的),也存在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文化鸿沟,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中国大陆人在你看来都是如此亲切而投缘,任何一次中国留学生之间的相聚都会给你带来无上的幸福。所以趁早多接触祖国同胞才是正途。大家没事周末或者在一起做做饭,聊聊天,打打三国杀,或者一起出去转转,那种温馨可能是在国内从来无法体会的。留学生之间在海外漂泊的环境下建立的感情也往往是最为深厚的,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如此。这是我在英国一年的亲身感受,与海蓝书中描写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写到这里,自己很想感谢在英国时认识的那些朋友们。
不管怎么说,尽管伦敦在有些方面可能真的像是一座高塔,“几乎所有人都在幽闭、寂寞的空间里向塔尖攀爬,有些人爬到了塔尖看见了阳光,有些人在幽闭、寂寞的攀爬中退出了向上的脚步”,但是大家还是可以去具有美丽风景和悠久文化的那座城市和那个国家看看,最终还是不会失望的。
作者海蓝的文笔不错,小说读来颇为流畅,人物心理的刻画和煽情描写也能够到位,只是虽然书中的各种看似有点耸人听闻的故事我以自己在英国的见闻都相信确实存在,但是把这些比较极端的情况全都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还是难免让人感觉有些过于戏剧化,不如多记叙些人物,把它展开成一幅更宽阔的留英社会画卷为好。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伦敦塔》不失为一本不错的消遣性的小说。同时更重要的,对于当下全中国人的留学梦,这恰似一记余音不绝的警钟。
往往现在一个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时,不但父母在经济和精神上全力支持,外人投以艳羡的眼光,自己也会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待,可是带着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背包踏上异国的土地,在经历了最初一段时间的新鲜感之后,常常不如意就会接踵而来。原来留洋镀金,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也许一不留神,毕业之后自己就成了 “海流”或是“海待”,前者待业在外,后者待业在家。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留学生们为了维持自己面子上的光鲜,或是不忍心让亲人失望,这些苦衷只是默默的藏在心里,“不足为外人道也”。就是说出来,很多时候国内殷殷期待着的父母,也未必相信。不被理解是很痛苦的事,如果同时再背负着毕业以后不能找到工作,父母半生积蓄将化为流水这样的压力,很可能会造成抑郁。比较极端的情况,就像小说中的二号女主角庄文嫣一样,走上了不归路。
国内各式留学机构出于私利,将留学的好处描述的天花乱坠,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家对外国人的工作签证控制的很紧,加上太多学校因为金融危机只要给够钱就能读,水准下降的厉害,想靠一张看起来排名还不错的外国大学文凭就在当地留下来,几乎是痴人说梦。英国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澳洲几年前移民政策还算宽松,现如今也是一样。如果回到国内找工作,一来没有国内的实习经历和高校人脉,二来已经不是应届生,如果不是就读院校的牌子响到振聋发聩,一般也很难在国内找到好工作。现在海龟这么多,大家早就不当一回事了。所以如果怀着一颗功利的心跑去镀金,就难免会像作者海蓝在书后记里写的那样,“除了少数是真镀上金的,剩下的不是没镀上金却往脸上贴金的,就是干脆连胚子都一起给毁了”。
这里主要说的是自费的本科和硕士,至于那些高考就很优秀进了国内的一流大学,GRE和本科学分绩都很高,好不容易拿到offer,又在实验室苦熬几年才毕了业的那些一身硬知识的北美老博士们,拼了多年老命,还是有不错的回报的,只不过他们也有另外的苦衷就是了。而对于大部分不那么优秀的人来说,留学有风险,自费须谨慎。也许老老实实苦读一番在国内考个好研究生,找个好工作更容易一些。
当然,就自费留学来说,相对2002年前后的情况,现在也有许多改善之处。一方面是随着国内收入的提高和人民币逐步升值,留学生的平均经济状况比几年前大为好转。经济上宽裕了,人就不至于那么窘迫、势利和偏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旅游,体验当地的物质乃至文化生活,深入的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之处,生活的心态也更平和,留学生圈子的氛围也更单纯。同时国内的父母因为经济负担没那么重,对于子女留学的结果更宽容。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对于留学有了更多更真实的认识,大家也不会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抱着一种增长见识,提升素质,丰富人生阅历的心态去的话,留学过程带给自己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虽然短期内也许不能转化为找工作的优势,但多年以后回头再看,绝对会是自己人生中一笔很可贵的财富。就我个人 08-09年在英国的体验,后半学期自己调整好心态以后,过得还是颇为愉快的。
但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就是在异国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国内的时候不管对中国是什么态度,出国以后除了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以外,也会第一次真正理解到自己对于中国的环境和文化有多么热爱。人对所在的环境和群体是有着很深的依赖的,只不过身在其中的时候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而民族国家可能是人所在的许许多多环境和群体中的最重要一环。到了国外以后,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所有熟悉的很细微的文化标识都完全消失,就像打招呼这样小的一件事,我们都拿不准习惯的方式在异国是否还依然有效。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前所未有的感到无助。
你原有的人际关系在这里也基本不复存在。其实在国内的时候,从小到大我们很少需要主动的去进行社交,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因为同学等关系自然而然认识的。但是在西方这样一个完全陌生、同时集体概念不那么强的环境下,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是需要主动的去想办法认识朋友。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即使是国内很善交际的人,也往往会感到孤独。
很多人初到国外可能会想多认识些外国人,练练语言,也能多了解些外国文化,但是相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即便语言上的障碍可以克服(实际上无论外语水平多好,也是很难跟从小一直使用的母语相比的),也存在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文化鸿沟,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中国大陆人在你看来都是如此亲切而投缘,任何一次中国留学生之间的相聚都会给你带来无上的幸福。所以趁早多接触祖国同胞才是正途。大家没事周末或者在一起做做饭,聊聊天,打打三国杀,或者一起出去转转,那种温馨可能是在国内从来无法体会的。留学生之间在海外漂泊的环境下建立的感情也往往是最为深厚的,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如此。这是我在英国一年的亲身感受,与海蓝书中描写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写到这里,自己很想感谢在英国时认识的那些朋友们。
不管怎么说,尽管伦敦在有些方面可能真的像是一座高塔,“几乎所有人都在幽闭、寂寞的空间里向塔尖攀爬,有些人爬到了塔尖看见了阳光,有些人在幽闭、寂寞的攀爬中退出了向上的脚步”,但是大家还是可以去具有美丽风景和悠久文化的那座城市和那个国家看看,最终还是不会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