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谈《浮萍》与《光阴的故事》
黄建业访问
黄:你第一次碰底片应该是什么时候?
杨:《光阴的故事》
黄:那你在USC……
杨:USC那个8毫米不算啦,那是家庭电影!自己做16毫米时碰底片也不是那么完整,其实那是在玩,
是在劳作,连劳作都不能算的,只是觉得应该拍点东西,安慰一下自己,其实都不算。
黄:《浮萍》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杨:拍video很容易嘛!马上就看得到,构图啊,镜头啊,对我来讲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其实我在这
些事以前都已经知道了,也就是因为这样才觉得自己可以拍电影。拍《十一个女人》的时候并没
有特别要学的东西,因为录音我也熟,摄影、拍照我也熟,而构图、分镜这些我都有兴趣。
黄:《浮萍》是事先先分镜了?
杨:对!每场戏都有storyboard.。拍《光阴的故事》时我知道有很多事情不能在现场决定,所以我都
做好了再执行,到时候就说:我就是这样。拍《光阴的故事》第一天就跟摄影师闹翻了,摄影师
说这个视线不良,我说根本不要视线,这叫反跳!他说:【不准反跳!】好!不准反跳,那听你
的,还是听我的?
黄:从一九八一年回国到拍《浮萍》这段期间,你对台湾的看法如何?
杨:其实拍《浮萍》的时候,是我对台湾印象最好的时候,那时感觉是台湾最有希望的时候。
黄:为什么?
杨:因为台湾没有美国那些毛病,台湾自己的毛病我以前就很熟悉,出国十一年回来,觉得那些毛病
少很多了。
黄:是政权改变的时候?
杨:也不见得,那时候是有些经济状况的改变,我到现在还是很乐观,有些肯定台湾的人也许还没有
我乐观,因为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见解。若你只说好话,不说
难听话,不会让我感到你有思想,你有思想的话一定是双面的,所有事情都有双面。虽然台湾
还是有单一论说的倾向(不管你在肯定那个权力或否定那个权力),这个倾向正在改变。基本上
要这个逻辑成立是每一面都要思考,这样立论才会更清楚,立论清楚才不会浪费时间。
黄:拍完《浮萍》后,马上接《光阴的故事》?
杨:中间还有一段空白。拍完《浮萍》后,反应还不错,很多人找我拍电影,但觉得环境不是很理想
。那时倒想拍些电视的单元剧,可以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执行:《浮萍》拍完后,对那时候的电视
是有些影响力,并没有那么绝望。《光阴的故事》出现也是蛮突然地,拍完之后就到香港去谈《
阴阳错》。《阴阳错》又是很多人的第一次,梁普智、谭咏麟啦,倪淑君啦,高志森啦,被开除
以后就回来了。
黄:你那时是做什么?
杨:编剧,搞了六个月。
黄:那时你对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的感觉如何?
杨:那时和香港电影圈很熟,认识的人比台湾多,跟香港的关系非常好,像方育平、徐克、新艺城
那一票,所以很自然就去香港。大概因为我剧本一直搞不定,一直被我推翻,高志森就很幹,想
:我已经搞好了,偏被你幹掉。然后我就被他幹掉了,就回来搞。
黄:为什么会用《指望》这样的诉求?
杨:其实我创作时并不会一开始就想要拍什么东西。《牯岭街》比较特别,完全不从客观上考虑。其
它基本上都是从客观上考虑,譬如说,《光阴的故事》共有四段,张毅的剧本已经好了,陶德辰
坚持要拍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剩下给我和柯一正两个中间的,柯一正说他要搞大学生,我就说好
啊!我搞初中生;本来用一个女生串场,后来只有我用那个女生,另外三段都变了,变成男生。
第二段是陶德辰提的企划案,讲情窦初开,我原以为那也是不能改的,就从客观的条件上去想,
想做一个很简单的东西,也许只有一个场景,希望是四段里最短的,结果是张毅的是最短的,他
的节奏很快,可是我的制作过程是最少的、最简单的。我一想到初中那个女生就想到石安妮;我
也找她拍《浮萍》,觉得她非常好;我坚持一定要用石安妮,那时中影说,希望演员训练班的人
能有表演的机会,制片说我们这里有个十九岁的看起来像十二岁,我说你不要开我玩笑,十九岁
看起来像十二岁?我说,石安妮就石安妮啦,不是石安妮我就走,不要换石安妮换我好了。
黄:和《浮萍》比起来,《光阴的故事》的感觉如何?
杨:当然比以前超越很多,但我并不会这么去评估这个经验,我不管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一定会
充分发展。现在看《光阴的故事》,我不会觉得它是个不成熟的作品,虽然在制作上看得出来
经验不足,但在整个作品上,如结构和整个的处理,基本上我是蛮予肯定的。
黄:那时做了分镜表?
杨:分镜表这东西是一有安全感就立刻放弃。
黄:基本上是一个框子。
杨:对!就好像我跟你立合约一样,白纸黑字在这里,是一种很不信任的沟通方式。这东西限制了别
人也限制了自己,我绝对不会赞成这是学电影的人必须学的东西,我会赞成你不要了解这东西,
你要了解这东西对你的意义。它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方法。
黄:好像是个很safe的工具,可是这工具会绑着自己。
杨:现在我完全不去想这个东西。我跟学生上电影课可以一堂课就讲完了,所有的东西其实都在里面
,只是每个细目繁复的程度不同;在这些方面,我觉得应尽量去发挥创作的可能性,不要让制作
的限制影响到你。所以到电影学校学东西,是限制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譬如说特殊化妆,台湾的
电影本来就没有很好的特殊化妆,甚至好莱坞的特殊化妆看了就知道是特殊化妆、是假的,那种
假的程度无法震撼人。那东西基本上完全要透过创意,如果没有活泼的弹性的话,创意就会比较
吃力,你不让自己轻松自由的话,那东西比较会影响到你。
黄:在《光阴的故事》中你比《牯岭街》更早碰老的年代,当时你碰到这样一个氛围时,会希望往哪
个方向诠释?
杨:基本上是因为客观条件,那个年代不是我选的,是企划案里要求的;而我从那个角度着手,处理
青春期的情调,所以对我来讲,我尽量把那个年代符合我对青春期那种很淡的感觉,其实是很安
静的一个叙述。
黄:像石安妮妈妈不在时月经来的段落的分镜,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构想,还是在剪接时才有?
杨:一开始就有。其实那场戏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个很感性的结论,而是很理性的结论,因为那代表着
成长的一个阶段,在分析整个结构时我已经知道一定要有那个东西,就跑去问自己认识的女生谈
第一次月经来的感觉,那种无助是个重点,那东西不是感性的,是很理性的,所以整个处理是要
感性跟理性互动,那才会有新的感觉。因为感性的东西都是已经实现过的东西,这个经验之外的
东西才会有意思。其实这是从电脑里面出来的,因为搞电脑太容易掉到以前做过的东西里,以前
做的一定不够经济,尤其是做国防的东西,一定要尽量弄到体积最小,速度最快……,那段训练
让我对理性思考比较不会恐惧。从我学生的经验来讲,他们一开始心理上有排斥性,觉得自己用
理性思考会不会不够感人,我对学生讲,首先就是要让他们认识理性的思考,其实这是很有趣的
事。
黄:那时怎么会想到用慢镜头来拍?
杨:就是经验不够啦!
黄:如果再拍绝对不会?
杨:其实那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譬如说,特写镜头、慢镜头,其实都是作者没有信心:我没有把握你
一定看到里面的东西,我要不就弄近,要不就放慢给你看。后来很自然就会想到这个事情,当我
有信心的时候根本不会去碰,想都不会想到,其实都是信心的问题。有时这信心逼得你做很多
dissolve,fade in,fade out,翻底翻得乱七八糟,粒子都粗了,颜色都走掉了。所以到了《海滩
的一天》就不做fade in,fade out,不要做dissolve了,就直接跳,用远景接进去。其实到现在为
止,台湾新电影最强的indication就在这里,台湾新电影没有fade in,fade out,dissolve这些东西
,这不是我们的语法,环境让我们在没有这些奢侈品的时候找到一个很直接的创作方式,这方式
你必须要有信心才做得到。譬如说fade in,fade out是气氛,很简单,慢慢出来,你为什么不可以
【蹦】一下出来马上有那种气氛呢?那气氛在画面中马上就有,这逼得你马上要在画面中取代气氛
的东西,你的工作会更实在,更多在要呈现的东西上,而不是在技巧上。所以我对台湾电影一直
很乐观的原因,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其实弄出很有意思的东西出来,逼出来也很乐,都很有意思
。所以现在我是绝对不会再去搞dissolve了,没有信心观众看得出来的。
黄:你第一次碰底片应该是什么时候?
杨:《光阴的故事》
黄:那你在USC……
杨:USC那个8毫米不算啦,那是家庭电影!自己做16毫米时碰底片也不是那么完整,其实那是在玩,
是在劳作,连劳作都不能算的,只是觉得应该拍点东西,安慰一下自己,其实都不算。
黄:《浮萍》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杨:拍video很容易嘛!马上就看得到,构图啊,镜头啊,对我来讲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其实我在这
些事以前都已经知道了,也就是因为这样才觉得自己可以拍电影。拍《十一个女人》的时候并没
有特别要学的东西,因为录音我也熟,摄影、拍照我也熟,而构图、分镜这些我都有兴趣。
黄:《浮萍》是事先先分镜了?
杨:对!每场戏都有storyboard.。拍《光阴的故事》时我知道有很多事情不能在现场决定,所以我都
做好了再执行,到时候就说:我就是这样。拍《光阴的故事》第一天就跟摄影师闹翻了,摄影师
说这个视线不良,我说根本不要视线,这叫反跳!他说:【不准反跳!】好!不准反跳,那听你
的,还是听我的?
黄:从一九八一年回国到拍《浮萍》这段期间,你对台湾的看法如何?
杨:其实拍《浮萍》的时候,是我对台湾印象最好的时候,那时感觉是台湾最有希望的时候。
黄:为什么?
杨:因为台湾没有美国那些毛病,台湾自己的毛病我以前就很熟悉,出国十一年回来,觉得那些毛病
少很多了。
黄:是政权改变的时候?
杨:也不见得,那时候是有些经济状况的改变,我到现在还是很乐观,有些肯定台湾的人也许还没有
我乐观,因为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见解。若你只说好话,不说
难听话,不会让我感到你有思想,你有思想的话一定是双面的,所有事情都有双面。虽然台湾
还是有单一论说的倾向(不管你在肯定那个权力或否定那个权力),这个倾向正在改变。基本上
要这个逻辑成立是每一面都要思考,这样立论才会更清楚,立论清楚才不会浪费时间。
黄:拍完《浮萍》后,马上接《光阴的故事》?
杨:中间还有一段空白。拍完《浮萍》后,反应还不错,很多人找我拍电影,但觉得环境不是很理想
。那时倒想拍些电视的单元剧,可以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执行:《浮萍》拍完后,对那时候的电视
是有些影响力,并没有那么绝望。《光阴的故事》出现也是蛮突然地,拍完之后就到香港去谈《
阴阳错》。《阴阳错》又是很多人的第一次,梁普智、谭咏麟啦,倪淑君啦,高志森啦,被开除
以后就回来了。
黄:你那时是做什么?
杨:编剧,搞了六个月。
黄:那时你对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的感觉如何?
杨:那时和香港电影圈很熟,认识的人比台湾多,跟香港的关系非常好,像方育平、徐克、新艺城
那一票,所以很自然就去香港。大概因为我剧本一直搞不定,一直被我推翻,高志森就很幹,想
:我已经搞好了,偏被你幹掉。然后我就被他幹掉了,就回来搞。
黄:为什么会用《指望》这样的诉求?
杨:其实我创作时并不会一开始就想要拍什么东西。《牯岭街》比较特别,完全不从客观上考虑。其
它基本上都是从客观上考虑,譬如说,《光阴的故事》共有四段,张毅的剧本已经好了,陶德辰
坚持要拍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剩下给我和柯一正两个中间的,柯一正说他要搞大学生,我就说好
啊!我搞初中生;本来用一个女生串场,后来只有我用那个女生,另外三段都变了,变成男生。
第二段是陶德辰提的企划案,讲情窦初开,我原以为那也是不能改的,就从客观的条件上去想,
想做一个很简单的东西,也许只有一个场景,希望是四段里最短的,结果是张毅的是最短的,他
的节奏很快,可是我的制作过程是最少的、最简单的。我一想到初中那个女生就想到石安妮;我
也找她拍《浮萍》,觉得她非常好;我坚持一定要用石安妮,那时中影说,希望演员训练班的人
能有表演的机会,制片说我们这里有个十九岁的看起来像十二岁,我说你不要开我玩笑,十九岁
看起来像十二岁?我说,石安妮就石安妮啦,不是石安妮我就走,不要换石安妮换我好了。
黄:和《浮萍》比起来,《光阴的故事》的感觉如何?
杨:当然比以前超越很多,但我并不会这么去评估这个经验,我不管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一定会
充分发展。现在看《光阴的故事》,我不会觉得它是个不成熟的作品,虽然在制作上看得出来
经验不足,但在整个作品上,如结构和整个的处理,基本上我是蛮予肯定的。
黄:那时做了分镜表?
杨:分镜表这东西是一有安全感就立刻放弃。
黄:基本上是一个框子。
杨:对!就好像我跟你立合约一样,白纸黑字在这里,是一种很不信任的沟通方式。这东西限制了别
人也限制了自己,我绝对不会赞成这是学电影的人必须学的东西,我会赞成你不要了解这东西,
你要了解这东西对你的意义。它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方法。
黄:好像是个很safe的工具,可是这工具会绑着自己。
杨:现在我完全不去想这个东西。我跟学生上电影课可以一堂课就讲完了,所有的东西其实都在里面
,只是每个细目繁复的程度不同;在这些方面,我觉得应尽量去发挥创作的可能性,不要让制作
的限制影响到你。所以到电影学校学东西,是限制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譬如说特殊化妆,台湾的
电影本来就没有很好的特殊化妆,甚至好莱坞的特殊化妆看了就知道是特殊化妆、是假的,那种
假的程度无法震撼人。那东西基本上完全要透过创意,如果没有活泼的弹性的话,创意就会比较
吃力,你不让自己轻松自由的话,那东西比较会影响到你。
黄:在《光阴的故事》中你比《牯岭街》更早碰老的年代,当时你碰到这样一个氛围时,会希望往哪
个方向诠释?
杨:基本上是因为客观条件,那个年代不是我选的,是企划案里要求的;而我从那个角度着手,处理
青春期的情调,所以对我来讲,我尽量把那个年代符合我对青春期那种很淡的感觉,其实是很安
静的一个叙述。
黄:像石安妮妈妈不在时月经来的段落的分镜,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构想,还是在剪接时才有?
杨:一开始就有。其实那场戏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个很感性的结论,而是很理性的结论,因为那代表着
成长的一个阶段,在分析整个结构时我已经知道一定要有那个东西,就跑去问自己认识的女生谈
第一次月经来的感觉,那种无助是个重点,那东西不是感性的,是很理性的,所以整个处理是要
感性跟理性互动,那才会有新的感觉。因为感性的东西都是已经实现过的东西,这个经验之外的
东西才会有意思。其实这是从电脑里面出来的,因为搞电脑太容易掉到以前做过的东西里,以前
做的一定不够经济,尤其是做国防的东西,一定要尽量弄到体积最小,速度最快……,那段训练
让我对理性思考比较不会恐惧。从我学生的经验来讲,他们一开始心理上有排斥性,觉得自己用
理性思考会不会不够感人,我对学生讲,首先就是要让他们认识理性的思考,其实这是很有趣的
事。
黄:那时怎么会想到用慢镜头来拍?
杨:就是经验不够啦!
黄:如果再拍绝对不会?
杨:其实那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譬如说,特写镜头、慢镜头,其实都是作者没有信心:我没有把握你
一定看到里面的东西,我要不就弄近,要不就放慢给你看。后来很自然就会想到这个事情,当我
有信心的时候根本不会去碰,想都不会想到,其实都是信心的问题。有时这信心逼得你做很多
dissolve,fade in,fade out,翻底翻得乱七八糟,粒子都粗了,颜色都走掉了。所以到了《海滩
的一天》就不做fade in,fade out,不要做dissolve了,就直接跳,用远景接进去。其实到现在为
止,台湾新电影最强的indication就在这里,台湾新电影没有fade in,fade out,dissolve这些东西
,这不是我们的语法,环境让我们在没有这些奢侈品的时候找到一个很直接的创作方式,这方式
你必须要有信心才做得到。譬如说fade in,fade out是气氛,很简单,慢慢出来,你为什么不可以
【蹦】一下出来马上有那种气氛呢?那气氛在画面中马上就有,这逼得你马上要在画面中取代气氛
的东西,你的工作会更实在,更多在要呈现的东西上,而不是在技巧上。所以我对台湾电影一直
很乐观的原因,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其实弄出很有意思的东西出来,逼出来也很乐,都很有意思
。所以现在我是绝对不会再去搞dissolve了,没有信心观众看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