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Rabbit hole》 :兔子洞里不仅有爱丽丝
这只是我们生活悲伤的版本,但是还有其他版本的我们。在那儿,我们过得顺心如意。在那儿,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影片片名直译为《兔子洞》,又译为《爱的拐点》 。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影片,妮可-基德曼女神的名字一出现,我是抵挡不了这诱惑的。本片是剧作家大卫-林赛-阿巴尔的百老汇剧本,它在2007荣获普利策最佳剧本奖。
《Rabbit hole》 放佛是一个童话故事的脚本。原本是三口之家的幸福家庭,一场车祸中4岁的儿子被上帝带去了天堂,一夜间夫妻俩就变成了丧子的父母。夫妻两人同心要从爱子死亡的阴影中走出去,努力面对现实打败阴霾的笼罩,开始新生。一系列的桥段和剧情发展,或许影片本身就是一部成人的童话故事。
一、掉进兔子洞
观看影片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兔子洞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兔子洞是不是通往一个世界?到底是谁掉了进去?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大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影片中的每个人放佛都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带进了这个兔子洞无法自拔。
妻子贝卡为了寻求解脱和安慰,跟踪车祸的肇事者一个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杰森。她追踪杰森的生活,尾随他的校车、看着他进家门、跟着他去图书馆、借阅他看过的书。贝卡做的这一切放佛能弥补心中缺失的那个空洞,那个还在淌血的洞里有她失去的儿子。
丈夫霍伊沉迷于对儿子的回忆,他坚持参加疗伤小组(support group),被失去亲人的沦落人包围,听他们讲述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哀悼。组长夫妇在这个小组里疗伤了8年之久,每次小组成员都围成一圈而坐。这个圈,是每个以为自己能正视悲伤的人的伤口,他们以为看不见这伤口就可以不疼了,其实自己已经成为那伤口的一部分。人们放佛学会了如何坦然面对和解脱,但伤口就在那里,疤痕永不会消失。
二、眼泪的池塘
他们的儿子过世了八个月,夫妻两个人在兔子洞里也生活了八个月,近乎隐忍也相安无事。
丈夫想和贝卡亲近,夫妻两个人却第一次争吵和发难对方。事情不可能变得好起来,贝卡狠狠的抛下这句话转身留下丈夫一个人。霍伊唯有沉浸在看儿子的电子影像时,才能获得安慰。霍伊一直继续参加support group,并努力用外界的力量寻找家庭无法给他的安慰,抽大麻、和小组成员去打电动游戏、把曾经陪伴孩子玩耍的狗再次带回家。
贝卡努力找一些其他事情,来填补她的生活。她不愿意沉浸,更不愿意让别人安慰。贝卡精致梳妆去了之前的工作单位却发现这8个月发生了太多事情的不仅是她的家庭,公司已经是物是人非。贝卡把儿子曾经的衣服打包整理好,送到刚刚怀孕的妹妹家。贝卡还亲自为妹妹的生日派对做蛋糕,她只是希望有事情可以做。贝卡做了这么多,那个流血的洞依然不能止血。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爆发、无法控制,这让贝卡变得喜怒无常甚至尖刻。
夫妻两个人的第二次争吵,因为霍伊说不然我们再试一次,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孩子,这样我们也许能帮助我们回到以前。贝卡坚定的说那就卖掉房子,这样才能回的以前,她不想在要一个孩子。他们开始陷入怪圈,无休止的指责和愤怒,原本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没能治愈,夫妻间的感情也在摇摇欲坠。第三次争吵、第四次争吵,接连而至。作为母亲的贝卡觉得内心愧疚,她终于再也无法坚强流下眼泪。霍伊开始重新带着曾经陪伴儿子玩耍的狗散步,却忍不住抱着大狗流下男人的眼泪。这生活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那就太难了。死亡,犹如贪婪的黑洞啮噬着一切规划的意外,总使我们欣喜的前提无法落实成完美的结局。有时,它却可以让我们忍受下去。
三、爱丽丝的证言
霍伊同意卖掉房子,贝卡主动提出要开家庭派对。霍伊深爱着妻子,他们彼此最知道对方的痛和伤口。只有互相舔舐伤口,才能真正解脱,离开这个兔子洞。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只有爱丽丝是唯一清醒的人,她不断探险,同时又不断追问“我是谁”,在探险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猛然惊醒,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个梦境。她最终离开了兔子洞,开始新生般的生活。
影片最后洋溢着重生般的欢乐,愉悦又淡然。最后的镜头停留在贝卡和霍伊紧紧相扣的十指。成人般童话的结局,真真切切,这就是生活的初衷,信受奉行。
这种无法消退的情感本片表达得非常充分、形象和具体。这和本片的导演也有剧中的相同经历不无相关,他10几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弟弟。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不得不接受。死亡,原是生活太稀松平常的某个章节,对它的敬畏、恐惧与生俱来,但尾随的痛苦、逃避和害怕才是后天习得的心灵桎梏。
【题外篇:一则新闻】
3岁男童坠楼身亡女婿起诉岳父
------------------------------------------
2009年10月26日下午,3岁的乐乐睡午觉醒来,趁姥爷张先生不在身边,溜到阳台,从12层楼上坠落身亡。事发后,作为家里独生子的李先生无法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与妻子离婚,随后将其岳父张先生告上法庭。
以下是法院判决书的部分内容:
人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无论何种方式,都不可能弥补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失去亲人的创伤,更无法挽回此次不幸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在乐乐短暂的人生历程中,曾经给三个家庭带来了快乐和希望,虽然一场意外让这些停止下来,但快乐可以创造、希望可以延续、生活还要继续。如果在这场不幸中还有一丝欣慰,则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还很年轻,你们有能力和义务,让暂停的快乐和希望继续下去,让亲人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这是对逝去生命最好的怀念,也是一切善良人们的共同期望。本院也希望因这次不幸事件受到伤害的,乐乐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以及所有爱护、关心乐乐的人们,都能化解怨恨、忘却伤痛,让明天好好地继续下去。
如果这一对夫妻能看到这个电影,会不会明白怨恨只能产生痛苦和伤害。
影片片名直译为《兔子洞》,又译为《爱的拐点》 。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影片,妮可-基德曼女神的名字一出现,我是抵挡不了这诱惑的。本片是剧作家大卫-林赛-阿巴尔的百老汇剧本,它在2007荣获普利策最佳剧本奖。
《Rabbit hole》 放佛是一个童话故事的脚本。原本是三口之家的幸福家庭,一场车祸中4岁的儿子被上帝带去了天堂,一夜间夫妻俩就变成了丧子的父母。夫妻两人同心要从爱子死亡的阴影中走出去,努力面对现实打败阴霾的笼罩,开始新生。一系列的桥段和剧情发展,或许影片本身就是一部成人的童话故事。
一、掉进兔子洞
观看影片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兔子洞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兔子洞是不是通往一个世界?到底是谁掉了进去?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小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大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影片中的每个人放佛都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带进了这个兔子洞无法自拔。
妻子贝卡为了寻求解脱和安慰,跟踪车祸的肇事者一个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杰森。她追踪杰森的生活,尾随他的校车、看着他进家门、跟着他去图书馆、借阅他看过的书。贝卡做的这一切放佛能弥补心中缺失的那个空洞,那个还在淌血的洞里有她失去的儿子。
丈夫霍伊沉迷于对儿子的回忆,他坚持参加疗伤小组(support group),被失去亲人的沦落人包围,听他们讲述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哀悼。组长夫妇在这个小组里疗伤了8年之久,每次小组成员都围成一圈而坐。这个圈,是每个以为自己能正视悲伤的人的伤口,他们以为看不见这伤口就可以不疼了,其实自己已经成为那伤口的一部分。人们放佛学会了如何坦然面对和解脱,但伤口就在那里,疤痕永不会消失。
二、眼泪的池塘
他们的儿子过世了八个月,夫妻两个人在兔子洞里也生活了八个月,近乎隐忍也相安无事。
丈夫想和贝卡亲近,夫妻两个人却第一次争吵和发难对方。事情不可能变得好起来,贝卡狠狠的抛下这句话转身留下丈夫一个人。霍伊唯有沉浸在看儿子的电子影像时,才能获得安慰。霍伊一直继续参加support group,并努力用外界的力量寻找家庭无法给他的安慰,抽大麻、和小组成员去打电动游戏、把曾经陪伴孩子玩耍的狗再次带回家。
贝卡努力找一些其他事情,来填补她的生活。她不愿意沉浸,更不愿意让别人安慰。贝卡精致梳妆去了之前的工作单位却发现这8个月发生了太多事情的不仅是她的家庭,公司已经是物是人非。贝卡把儿子曾经的衣服打包整理好,送到刚刚怀孕的妹妹家。贝卡还亲自为妹妹的生日派对做蛋糕,她只是希望有事情可以做。贝卡做了这么多,那个流血的洞依然不能止血。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爆发、无法控制,这让贝卡变得喜怒无常甚至尖刻。
夫妻两个人的第二次争吵,因为霍伊说不然我们再试一次,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孩子,这样我们也许能帮助我们回到以前。贝卡坚定的说那就卖掉房子,这样才能回的以前,她不想在要一个孩子。他们开始陷入怪圈,无休止的指责和愤怒,原本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没能治愈,夫妻间的感情也在摇摇欲坠。第三次争吵、第四次争吵,接连而至。作为母亲的贝卡觉得内心愧疚,她终于再也无法坚强流下眼泪。霍伊开始重新带着曾经陪伴儿子玩耍的狗散步,却忍不住抱着大狗流下男人的眼泪。这生活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那就太难了。死亡,犹如贪婪的黑洞啮噬着一切规划的意外,总使我们欣喜的前提无法落实成完美的结局。有时,它却可以让我们忍受下去。
三、爱丽丝的证言
霍伊同意卖掉房子,贝卡主动提出要开家庭派对。霍伊深爱着妻子,他们彼此最知道对方的痛和伤口。只有互相舔舐伤口,才能真正解脱,离开这个兔子洞。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只有爱丽丝是唯一清醒的人,她不断探险,同时又不断追问“我是谁”,在探险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猛然惊醒,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个梦境。她最终离开了兔子洞,开始新生般的生活。
影片最后洋溢着重生般的欢乐,愉悦又淡然。最后的镜头停留在贝卡和霍伊紧紧相扣的十指。成人般童话的结局,真真切切,这就是生活的初衷,信受奉行。
这种无法消退的情感本片表达得非常充分、形象和具体。这和本片的导演也有剧中的相同经历不无相关,他10几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弟弟。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不得不接受。死亡,原是生活太稀松平常的某个章节,对它的敬畏、恐惧与生俱来,但尾随的痛苦、逃避和害怕才是后天习得的心灵桎梏。
【题外篇:一则新闻】
3岁男童坠楼身亡女婿起诉岳父
------------------------------------------
2009年10月26日下午,3岁的乐乐睡午觉醒来,趁姥爷张先生不在身边,溜到阳台,从12层楼上坠落身亡。事发后,作为家里独生子的李先生无法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与妻子离婚,随后将其岳父张先生告上法庭。
以下是法院判决书的部分内容:
人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无论何种方式,都不可能弥补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失去亲人的创伤,更无法挽回此次不幸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在乐乐短暂的人生历程中,曾经给三个家庭带来了快乐和希望,虽然一场意外让这些停止下来,但快乐可以创造、希望可以延续、生活还要继续。如果在这场不幸中还有一丝欣慰,则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还很年轻,你们有能力和义务,让暂停的快乐和希望继续下去,让亲人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这是对逝去生命最好的怀念,也是一切善良人们的共同期望。本院也希望因这次不幸事件受到伤害的,乐乐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以及所有爱护、关心乐乐的人们,都能化解怨恨、忘却伤痛,让明天好好地继续下去。
如果这一对夫妻能看到这个电影,会不会明白怨恨只能产生痛苦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