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还阳》第二部吗?——评侯磊长篇《还阳》
《还阳》豆瓣页面: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92988/
写完一看,大家没事别找我写书评哈哈。
此书推荐点:民俗老北京文化,尤其是毕玉带着红毛国特使北京城转那块。
以前看过评论说,豆瓣的五星制,尤其像我这种性格的人,不评三星都不像自己(不够厚道了),但是如果最低三星的话,也就说每个评论都7分以上,有这么好吗?
我在想这是不是第一个我评了两星的书。我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也不是正统的文艺青年,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也熬夜看这本书,有一周上下班连续看,刚才终于看完了,说意犹未尽也好,感觉更像一直喝一杯兑了点冰糖的白水,偶尔咂么出点味道,更多时候还是像看一个说明书。
是不是说狠点了?没有翻译文学腔,籍贯河北的毕玉再夹杂一个北京土语的叙述,总觉得在努力着想达成一个效果,可这效果,至少我没感觉到,也许你在追求这种语感?
我不太明白魔幻现实在哪里了,至少这是一个卖点,你本可以写得更好,难道真是删节的原因?所以想问有没有第二部。
戴梓和老汤打仗那部分写的算是书里比较精彩的地方吧,总算撑起来了,这二位出场前要写得精炼些就更好了,或者前面不动,这俩人多写点。戴梓应该是个很性感帅博闻的大叔,老汤不妨写得再乖张另类些(我喜欢他袍子上的猩猩哈哈),尹小六前面描写不够,而且有点露了后面,应该让他一直幽幽地着勾着毕玉也勾着读者,那种狠劲要不是你的叙述他做的那些事,没感到。最后说毕玉,觉得他特纯真,特像传统意义淳朴的农民,啥都后知后觉,到书后面连刚进宫那点儿机灵劲都看不到了。
淑妃也感觉写得不够,整体感觉就是书中人物都在飘着,读完后没有一个语言,情感和逻辑上感动我的人,让我记住一段时间的人。我还是感觉你在刻意追求一种叙述的距离,你和描写人物保持距离,读者更觉得和人物保持着屏幕感。倒不是陌生化效果,而是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你书写时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爱着,你好像只是坐时光机,观看并记录下他们,然后毕玉是你重点跟踪采访的对象。
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你跳脱了传统我喜欢的那些当代中文小说的迷雾,作者每写完一部和刚分娩完一样。您没生“孩子”,也没有书写的痛苦吧。就是端着一碗水,照见你想写的还阳不得的中国。
本来想读完趁热先写几句,然后春节放假了再细点儿写,豆瓣还老说:评论太短了不让发,就都写了吧。
PS:还得说下那个吹着的玻璃玩具叫琉璃蹦蹦,你小说里还没用这名,我挺喜欢这个玩具的,后来不小心被我摔了,然后我就和皇帝一样颓了,呵呵,直到遇见我的“汤若望”
![]() |
写完一看,大家没事别找我写书评哈哈。
此书推荐点:民俗老北京文化,尤其是毕玉带着红毛国特使北京城转那块。
以前看过评论说,豆瓣的五星制,尤其像我这种性格的人,不评三星都不像自己(不够厚道了),但是如果最低三星的话,也就说每个评论都7分以上,有这么好吗?
我在想这是不是第一个我评了两星的书。我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也不是正统的文艺青年,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也熬夜看这本书,有一周上下班连续看,刚才终于看完了,说意犹未尽也好,感觉更像一直喝一杯兑了点冰糖的白水,偶尔咂么出点味道,更多时候还是像看一个说明书。
是不是说狠点了?没有翻译文学腔,籍贯河北的毕玉再夹杂一个北京土语的叙述,总觉得在努力着想达成一个效果,可这效果,至少我没感觉到,也许你在追求这种语感?
我不太明白魔幻现实在哪里了,至少这是一个卖点,你本可以写得更好,难道真是删节的原因?所以想问有没有第二部。
戴梓和老汤打仗那部分写的算是书里比较精彩的地方吧,总算撑起来了,这二位出场前要写得精炼些就更好了,或者前面不动,这俩人多写点。戴梓应该是个很性感帅博闻的大叔,老汤不妨写得再乖张另类些(我喜欢他袍子上的猩猩哈哈),尹小六前面描写不够,而且有点露了后面,应该让他一直幽幽地着勾着毕玉也勾着读者,那种狠劲要不是你的叙述他做的那些事,没感到。最后说毕玉,觉得他特纯真,特像传统意义淳朴的农民,啥都后知后觉,到书后面连刚进宫那点儿机灵劲都看不到了。
淑妃也感觉写得不够,整体感觉就是书中人物都在飘着,读完后没有一个语言,情感和逻辑上感动我的人,让我记住一段时间的人。我还是感觉你在刻意追求一种叙述的距离,你和描写人物保持距离,读者更觉得和人物保持着屏幕感。倒不是陌生化效果,而是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你书写时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爱着,你好像只是坐时光机,观看并记录下他们,然后毕玉是你重点跟踪采访的对象。
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你跳脱了传统我喜欢的那些当代中文小说的迷雾,作者每写完一部和刚分娩完一样。您没生“孩子”,也没有书写的痛苦吧。就是端着一碗水,照见你想写的还阳不得的中国。
本来想读完趁热先写几句,然后春节放假了再细点儿写,豆瓣还老说:评论太短了不让发,就都写了吧。
PS:还得说下那个吹着的玻璃玩具叫琉璃蹦蹦,你小说里还没用这名,我挺喜欢这个玩具的,后来不小心被我摔了,然后我就和皇帝一样颓了,呵呵,直到遇见我的“汤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