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吃大蒜,也能开咖啡馆。
刚就着头大蒜吃了点东西,就当晚饭了,吃了蒜,味儿大,跟客人要了一根烟,去去口腔异味,点着刚吸上,一个大饱嗝上来了,好几年没吸烟,吸这一口真还没糟践都整胃里去了。
我常常纳闷,为什么还有人不吃蒜,简直这就是人间廉价美味,没这东西我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了,在东北,每年的五一节前后是我为快乐的时段,理由很简单,这个季节是新蒜下来的季节,也就是半个月,然后就过季了,再要吃就要等到秋天了,秋天还有一茬,这两个季节的蒜是甜的,可以当水果那样整头的吃,那是一个过瘾。
在南方在北京,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下馆子不管是大馆子还是街边小店,想吃点大蒜太难了,要么是蒜末,要末是蒜片,再就是剥好的,这就太让我难受了,这些个人怎么知道吃蒜的乐趣,吃大蒜必须要自己剥,拿来一整头蒜,看外型蒜瓣是否饱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当年的,最外面一层的皮用手一搓一吹就脱落了,然后一瓣一瓣的分开,再然后一瓣一瓣的用指甲剥掉最里面的皮子,美!满手的蒜香!一瓣瓣放在碗里,再点个地三鲜,钱允许最好再来个溜肥肠,4两米饭,那就美了,再或者就直接一大碗炸酱面,就着蒜秃噜。
北京有些地方看在蒜的面子上我是喜欢的,就是一般吃卤煮和爆肚的地方都有整头的蒜放在小筐里任你吃,这两样东西是我的最爱,记得那时侯常常是中午李哥开着车带我们打潘家园高总家去红领巾桥那边吃卤煮,去晚了还没地方,他们吃火烧,我基本不吃,就是卤煮就大蒜,有时候加点葫芦头,多放韭菜花,那也是一种人间美味,但听说干净人不吃,我认为都是心理作用,猪羊的下水都是最干净的,葫芦头也就是猪的大肠头,说白了就是猪屁眼,吃这些的时候你别想,也别细品味道参照着想,那样你就啥也吃不进去,北京的卤煮和西北的羊杂割差不多,卤煮是猪下水,羊杂割是羊下水,看来古代首都人民生活水平也就那样,和我差不多,都没养成街边就大蒜吃燕鲍翅的习惯。
99年在北京,高总带我去鬼街吃“爆肚冯”,老板还过来问我们吃不吃的习惯,还送了一壶小二,02年左右的时候鬼街改造,“爆肚冯”搬到了北土城西路还是蓟门桥的哪个角一带有点记不清了,去过两次,但感觉大不如前了,现在吃爆肚多数在后海边的“爆肚张”,就在窦唯庆云楼边上, 07年那地方伴着后海的大火也火了,屁股大个地方,看起来很脏,人满为患,想吃就是等,有些南方孩子也没吃过,就是在网上知道这店就过来了,“肚仁”“肚领”“ 散丹”一顿乱点,然后也不吃几口拍了照就走,有时候看到他们剩的满盘子好东西真想直接做过去吃了,可还是好面子,老板老太太看这些剩的东西,常常嘴里嘀咕什么糟践东西呀;爆肚张的火,应该是因为地理位置,后海鼓楼都火了,再有就是剧说是在一个记录片里有几个镜头,现在的年轻人在一起不聊点电影多没面子呀,大片都不聊,必须是记录片啦文艺片啦,你想有这些年轻人力捧能不火吗,后来我也看《敬大爷》那个片了,爆肚张印象不深,去年那片改造,房子扒了,说是政府给爆肚张留地了,但我还没有去过;三胖子带我去南城吃过几吃“爆肚宛”也还不错,北苑那边的“爆肚满”也还好,但服务态度太操蛋,量少。
又扯远了,回来还说蒜吧,我吃蒜是打小就有的,小学步行上学,期间路过一片菜地,有几垄常年种葱,每次路过,我都趁没人掳上几把塞进嘴里,小葱刚出来的时候是香的,“香葱”可能就是这样来的,但我和许多人说葱是香的没人信,还他妈骂我,后来改吃蒜了,可能是因为葱不好携带,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到的,所以就改吃大蒜了,初中吃蒜常被同桌骂,挨骂我也吃;高中阶段我挑了个也爱吃大蒜的同桌,我们相安无事;大学在食堂吃饭时我特牛比特神,别人身上揣烟,我身上揣蒜;许巍有首歌里不唱了吗,“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我也想过但我是“曾梦想仗剑背蒜走天涯,看一看世界多繁华。。。。。”,你想,后背背把宝剑,胸前背一辫大蒜,参照去年春晚本山大叔的造型你延伸的想象,那形象太了不地了,行走江湖必定火呀,咱包装的好。婚前我掩饰过我这个习惯,婚后放开了,我常常对妻子施以蒜味香吻。
我的生活没有蒜,毋宁不生活。
我常常纳闷,为什么还有人不吃蒜,简直这就是人间廉价美味,没这东西我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了,在东北,每年的五一节前后是我为快乐的时段,理由很简单,这个季节是新蒜下来的季节,也就是半个月,然后就过季了,再要吃就要等到秋天了,秋天还有一茬,这两个季节的蒜是甜的,可以当水果那样整头的吃,那是一个过瘾。
在南方在北京,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下馆子不管是大馆子还是街边小店,想吃点大蒜太难了,要么是蒜末,要末是蒜片,再就是剥好的,这就太让我难受了,这些个人怎么知道吃蒜的乐趣,吃大蒜必须要自己剥,拿来一整头蒜,看外型蒜瓣是否饱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当年的,最外面一层的皮用手一搓一吹就脱落了,然后一瓣一瓣的分开,再然后一瓣一瓣的用指甲剥掉最里面的皮子,美!满手的蒜香!一瓣瓣放在碗里,再点个地三鲜,钱允许最好再来个溜肥肠,4两米饭,那就美了,再或者就直接一大碗炸酱面,就着蒜秃噜。
北京有些地方看在蒜的面子上我是喜欢的,就是一般吃卤煮和爆肚的地方都有整头的蒜放在小筐里任你吃,这两样东西是我的最爱,记得那时侯常常是中午李哥开着车带我们打潘家园高总家去红领巾桥那边吃卤煮,去晚了还没地方,他们吃火烧,我基本不吃,就是卤煮就大蒜,有时候加点葫芦头,多放韭菜花,那也是一种人间美味,但听说干净人不吃,我认为都是心理作用,猪羊的下水都是最干净的,葫芦头也就是猪的大肠头,说白了就是猪屁眼,吃这些的时候你别想,也别细品味道参照着想,那样你就啥也吃不进去,北京的卤煮和西北的羊杂割差不多,卤煮是猪下水,羊杂割是羊下水,看来古代首都人民生活水平也就那样,和我差不多,都没养成街边就大蒜吃燕鲍翅的习惯。
99年在北京,高总带我去鬼街吃“爆肚冯”,老板还过来问我们吃不吃的习惯,还送了一壶小二,02年左右的时候鬼街改造,“爆肚冯”搬到了北土城西路还是蓟门桥的哪个角一带有点记不清了,去过两次,但感觉大不如前了,现在吃爆肚多数在后海边的“爆肚张”,就在窦唯庆云楼边上, 07年那地方伴着后海的大火也火了,屁股大个地方,看起来很脏,人满为患,想吃就是等,有些南方孩子也没吃过,就是在网上知道这店就过来了,“肚仁”“肚领”“ 散丹”一顿乱点,然后也不吃几口拍了照就走,有时候看到他们剩的满盘子好东西真想直接做过去吃了,可还是好面子,老板老太太看这些剩的东西,常常嘴里嘀咕什么糟践东西呀;爆肚张的火,应该是因为地理位置,后海鼓楼都火了,再有就是剧说是在一个记录片里有几个镜头,现在的年轻人在一起不聊点电影多没面子呀,大片都不聊,必须是记录片啦文艺片啦,你想有这些年轻人力捧能不火吗,后来我也看《敬大爷》那个片了,爆肚张印象不深,去年那片改造,房子扒了,说是政府给爆肚张留地了,但我还没有去过;三胖子带我去南城吃过几吃“爆肚宛”也还不错,北苑那边的“爆肚满”也还好,但服务态度太操蛋,量少。
又扯远了,回来还说蒜吧,我吃蒜是打小就有的,小学步行上学,期间路过一片菜地,有几垄常年种葱,每次路过,我都趁没人掳上几把塞进嘴里,小葱刚出来的时候是香的,“香葱”可能就是这样来的,但我和许多人说葱是香的没人信,还他妈骂我,后来改吃蒜了,可能是因为葱不好携带,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到的,所以就改吃大蒜了,初中吃蒜常被同桌骂,挨骂我也吃;高中阶段我挑了个也爱吃大蒜的同桌,我们相安无事;大学在食堂吃饭时我特牛比特神,别人身上揣烟,我身上揣蒜;许巍有首歌里不唱了吗,“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我也想过但我是“曾梦想仗剑背蒜走天涯,看一看世界多繁华。。。。。”,你想,后背背把宝剑,胸前背一辫大蒜,参照去年春晚本山大叔的造型你延伸的想象,那形象太了不地了,行走江湖必定火呀,咱包装的好。婚前我掩饰过我这个习惯,婚后放开了,我常常对妻子施以蒜味香吻。
我的生活没有蒜,毋宁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