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宪益和陈中梅译的Odyssey
暑假的项目接近尾声,读完杨译扫过陈译后我可以负责地说:陈的译文一塌糊涂,但是那个管他注释叫“读后感”的同学,俺要跟你斗争到底。版本先搞清,俺用的是译林2003版,陈貌似出过俩译本。
陈的译文非常别扭,而且行文里居然满是“因为”、“所以”各种散文里才用的连接副词。为了压尾韵,他用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词,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用“孬”来代替“坏”,好像是Telemachos说的作王“不孬”。反正很多遣词造句,实在是难以用“给母语摸高”来开脱,就是怪诞。
他的注释根本就是标准的学者注释,比如介绍鲜为人知(这个词的定义先不争)的背景,导引读者到荷马史诗其他行段等,还有与其他作家、作品相关的东西。语言上有个别重要词的词源分析,风格上会说:荷马/古代作家一半都是酱紫酱紫酱紫的,跟现代想法有些出入。这些都是剑桥黄绿丛书的标准注释风格啊!读后感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当然了,偶尔两句读后感估计也有,但绝大多数还是符合规范的。
本来还想说说俩人序言的,赶着去吃耕姐的烤鱼,以后有空再说吧……
陈的译文非常别扭,而且行文里居然满是“因为”、“所以”各种散文里才用的连接副词。为了压尾韵,他用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词,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用“孬”来代替“坏”,好像是Telemachos说的作王“不孬”。反正很多遣词造句,实在是难以用“给母语摸高”来开脱,就是怪诞。
他的注释根本就是标准的学者注释,比如介绍鲜为人知(这个词的定义先不争)的背景,导引读者到荷马史诗其他行段等,还有与其他作家、作品相关的东西。语言上有个别重要词的词源分析,风格上会说:荷马/古代作家一半都是酱紫酱紫酱紫的,跟现代想法有些出入。这些都是剑桥黄绿丛书的标准注释风格啊!读后感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当然了,偶尔两句读后感估计也有,但绝大多数还是符合规范的。
本来还想说说俩人序言的,赶着去吃耕姐的烤鱼,以后有空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