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詹姆斯·鲍德温
重温詹姆斯·鲍德温
(纽约客闲话)
董鼎山
美国黑人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化。最初是“尼格鲁”
(Negro),它的变种便是具有轻蔑意味的“尼格尔”(Nigger)。
后来索性用“黑人”(Black),因为尼格鲁也已成为了可耻的称
谓。今日被大众一致公认为恰当的名称是“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与“亚裔美国人”或“欧裔美国人”相并列。
詹姆斯·鲍德温是位尼格鲁时代的作家,60年代时,他是
第一位世界闻名的美国黑人作家。我尚记得30余年前自己是如
何饥渴地阅读他的作品。他是被压迫民族的代表。今天,他的
名字已逐渐被人遗忘,但是近日他的两部重新选编的小说集与
散文集又勾起年纪较老的读者的回忆。担任选编者的是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再合适没有了。鲍
德温活在今日的话,谁知会不会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60年代是美国社会革命最令人兴奋的时代。鲍德温的出现
是突然的、必然的。此前,《土生子》与《黑孩儿》的作者理
查·赖特缺乏革命之火。鲍德温与赖特相差16岁,他于1955年
出版的散文集《土生子笔记》引起文学界一阵骚动,也启发了
不少黑人青年。诗人罗伯特·潘·沃伦记得一件在60年代中期
在纽约第五大道与鲍德温一起行走时的遭遇:“我们碰到一位
衣着时髦的青年白人女子。她突然停步,面对我们,向他注目
而视,脱口说到:‘哦,你是詹姆斯·鲍德温!哦,谢谢你!’”
鲍德温当时已是成名作家,常在电视节目中出现。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篇名叫《下次的火》的散文,叙述他
以尼格鲁的身份被压抑的情绪。我记得当时(1963年)在《纽
约客》杂志上读到此文时的兴奋。他1961年的散文集《无人知
道我名》与1962年的小说集《另一个国家》都很畅销。60年代
的鲍德温如此著名,《时代》杂志甚至把他的照片放在封面,
纪念黑奴解放宣言100周年(而此前一期的封面是林肯总统)。
当时文学评论家屈瑞林写道:“今日文学家中,恐怕没有一个
能在读者号召力上与詹姆斯·鲍德温相比。”《生活画报》称
他是“当前文学莽林中的王”。
鲍德温代表黑人的呼声激发了不少黑人青年的革命热情,
也引起不少白人读者的同情。《下次的火》出版时,恰逢黑人
游行进军华盛顿那年,四个黑人少女在南方一教堂被歹徒炸死
的事更引起民众的愤慨。他的文集立时声誉大增。可奇怪的是,
当时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并不重视他的贡献。马丁·路德·金轻
视他,称他“不配做民权领袖……虽然他被新闻界视为尼格鲁
发言人”。华盛顿大游行未把他列入演讲者之内,令他十分沮
丧。
鲍德温的成功在于他能将种族问题个人化。他的作品不是
高声疾呼,而是发出个人苦楚的语声。他讨论社会问题时,常
牵入个人的感受,令读者易于了解与同情。他自幼是个被父亲
拒认的私生子,面相丑陋,还是个同性恋。鲍德温于1987年患
癌症逝世,时年63岁。他在文学界的重要性止于1964年,当时
他写了一出自传性剧本《查理先生的蓝调》,出演后无论在评
论界与商业上都告失败。但此次两部文集的出版证明他仍有号
召力。 ▲
《环球时报 》1998-12-13 第7版
(纽约客闲话)
董鼎山
美国黑人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化。最初是“尼格鲁”
(Negro),它的变种便是具有轻蔑意味的“尼格尔”(Nigger)。
后来索性用“黑人”(Black),因为尼格鲁也已成为了可耻的称
谓。今日被大众一致公认为恰当的名称是“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与“亚裔美国人”或“欧裔美国人”相并列。
詹姆斯·鲍德温是位尼格鲁时代的作家,60年代时,他是
第一位世界闻名的美国黑人作家。我尚记得30余年前自己是如
何饥渴地阅读他的作品。他是被压迫民族的代表。今天,他的
名字已逐渐被人遗忘,但是近日他的两部重新选编的小说集与
散文集又勾起年纪较老的读者的回忆。担任选编者的是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再合适没有了。鲍
德温活在今日的话,谁知会不会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60年代是美国社会革命最令人兴奋的时代。鲍德温的出现
是突然的、必然的。此前,《土生子》与《黑孩儿》的作者理
查·赖特缺乏革命之火。鲍德温与赖特相差16岁,他于1955年
出版的散文集《土生子笔记》引起文学界一阵骚动,也启发了
不少黑人青年。诗人罗伯特·潘·沃伦记得一件在60年代中期
在纽约第五大道与鲍德温一起行走时的遭遇:“我们碰到一位
衣着时髦的青年白人女子。她突然停步,面对我们,向他注目
而视,脱口说到:‘哦,你是詹姆斯·鲍德温!哦,谢谢你!’”
鲍德温当时已是成名作家,常在电视节目中出现。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篇名叫《下次的火》的散文,叙述他
以尼格鲁的身份被压抑的情绪。我记得当时(1963年)在《纽
约客》杂志上读到此文时的兴奋。他1961年的散文集《无人知
道我名》与1962年的小说集《另一个国家》都很畅销。60年代
的鲍德温如此著名,《时代》杂志甚至把他的照片放在封面,
纪念黑奴解放宣言100周年(而此前一期的封面是林肯总统)。
当时文学评论家屈瑞林写道:“今日文学家中,恐怕没有一个
能在读者号召力上与詹姆斯·鲍德温相比。”《生活画报》称
他是“当前文学莽林中的王”。
鲍德温代表黑人的呼声激发了不少黑人青年的革命热情,
也引起不少白人读者的同情。《下次的火》出版时,恰逢黑人
游行进军华盛顿那年,四个黑人少女在南方一教堂被歹徒炸死
的事更引起民众的愤慨。他的文集立时声誉大增。可奇怪的是,
当时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并不重视他的贡献。马丁·路德·金轻
视他,称他“不配做民权领袖……虽然他被新闻界视为尼格鲁
发言人”。华盛顿大游行未把他列入演讲者之内,令他十分沮
丧。
鲍德温的成功在于他能将种族问题个人化。他的作品不是
高声疾呼,而是发出个人苦楚的语声。他讨论社会问题时,常
牵入个人的感受,令读者易于了解与同情。他自幼是个被父亲
拒认的私生子,面相丑陋,还是个同性恋。鲍德温于1987年患
癌症逝世,时年63岁。他在文学界的重要性止于1964年,当时
他写了一出自传性剧本《查理先生的蓝调》,出演后无论在评
论界与商业上都告失败。但此次两部文集的出版证明他仍有号
召力。 ▲
《环球时报 》1998-12-13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