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
那个院子是我小时候最快乐的地方。
姥姥去年过世了,最近一直想回姥姥住的那个院子看看。
院子是以前的一所寺庙,叫文殊院,据说还是明代的老建筑,被外面印刷厂和二十六中的高楼包围着,得通过一条细细的走道进到这个院子里。院子里住着大大小小十几户人家,居中的是一个自来水龙头和一个水池,周遭种着大大小小的树木,其中以姥姥家南边的几颗大槐树最为牛逼,夏天阴凉不可比拟,引得邻居在夏天的时候常常在姥姥家门口坐到夜深。
那些古老的建筑依然有这精美的瓦片、青砖、鸱吻、柱石,只是有些年深日久,已经辨不出模样。记得有一回邻居老爷爷家翻修天花板,才得以一见那房梁上精美的绘画,但迅即就又被新石膏天花板覆盖,继续得以让人们过着简单快乐的日常生活。
寺庙式的建筑大多深沉古朴,阴暗清冷,姥姥家住着一间偏房,更是阴暗潮湿,但是自小长大,也没觉得什么。每到雨天,雨水顺着屋檐落下,因为房檐高且出挑,雨珠也显得细密绵长,也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美的景象。
为了做饭方便,姥姥家在房外搭起了一间简易厨房,慢慢地,厨房从油毡变成了砖石,瓦片,但还是小小窄窄,记得小时候,厨房还是拿纸糊的窗子,每到下午,阳光从纸窗慢慢地洇进来,我跟姐姐在里面,偷偷地吃变硬的馒头,炒过的芝麻等等,有时候实在馋了,就跑进去偷偷地喝口醋,亦是不亦乐乎。
在拐角的地方,竖着一根大木柱,大概有半米粗径,那根木柱是整个厨房的原点和基础,也是我爸从当年木材厂偷出的最大的木料,据说还是核桃木。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我喜爱木柱的原因是那时姥姥家大猫黑咪的上房御用通道。当年黑咪是自由的,一人多高的木柱,黑咪两下就飞上去,一条黑影转瞬即逝,让我崇拜的目光只能留在他的尾巴上。那木柱留下黑咪的抓痕,年深日久,竟也如象形文字一般,充满了历史的意味。
院子里的水管,就是整个院子的核心及社交场所,夏天的时候,孩子们在院子里玩,灰头土脸的,就到水管下面去洗,渴了,就去水管下面去喝,这也是经常磕了头、碰破嘴的地方。当年自来水清冽甘甜,水龙头嘴却有一股类似血一般的铁锈的酸味。虽然水管在室外,也没有人觉得脏。给家里干活,最初往往是从拎水开始,从一个小桶,慢慢地拎到大桶,基本上涵盖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水管旁边长满了地雷花、指甲花,每到夏天,姐姐妹妹们就摘指甲花去把指甲染红,男孩子们去翻找每一个地雷花种子,丢来丢去。
院子里的马桶坑(是一个四方形的井口状东西,与外面下水道相连,各家没有厕所,所有的脏水和下水都往里面倒)是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每到冬天,水管周围会结起厚厚的冰面,如果天寒地冻长久的话,往往会与马桶坑的脏冰连在一起,孩子们在水管周围滑冰,如果技术不好的话,就会滑到马桶坑里去,自然又会遭到毒打。
冬天的早晨,水管会被冻住,住在正殿的老爷爷会烧一大壶开水,一边咳嗽,一边把水倒在水管上,白云袅袅,环绕不散,让老爷子像个神仙一般。
小院的邻居是和睦的,小孩和小孩认识,长辈和长辈认识,父母和父母认识,就好像一大家人一般。后来,有些人慢慢地搬走,有些租户进来,新盖的砖房租给了外来户,水管上被套上了铁笼头(防备不交水费的外面的人打水),马桶坑由于一些租户的不讲究而变得污浊不堪。整个院子变成了真正的大杂院。姥姥后来年纪大了,也不能住那阴冷的房子,就搬了出来,让大舅住着,后来,大舅不在了,后来,姥姥又不在了。
算起来,我已经至少有15年再未踏进那个院子一步了吧。想回去,可又怕回去。怕现实,无情地碾碎这些仅存的美好。
姥姥去年过世了,最近一直想回姥姥住的那个院子看看。
院子是以前的一所寺庙,叫文殊院,据说还是明代的老建筑,被外面印刷厂和二十六中的高楼包围着,得通过一条细细的走道进到这个院子里。院子里住着大大小小十几户人家,居中的是一个自来水龙头和一个水池,周遭种着大大小小的树木,其中以姥姥家南边的几颗大槐树最为牛逼,夏天阴凉不可比拟,引得邻居在夏天的时候常常在姥姥家门口坐到夜深。
那些古老的建筑依然有这精美的瓦片、青砖、鸱吻、柱石,只是有些年深日久,已经辨不出模样。记得有一回邻居老爷爷家翻修天花板,才得以一见那房梁上精美的绘画,但迅即就又被新石膏天花板覆盖,继续得以让人们过着简单快乐的日常生活。
寺庙式的建筑大多深沉古朴,阴暗清冷,姥姥家住着一间偏房,更是阴暗潮湿,但是自小长大,也没觉得什么。每到雨天,雨水顺着屋檐落下,因为房檐高且出挑,雨珠也显得细密绵长,也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美的景象。
为了做饭方便,姥姥家在房外搭起了一间简易厨房,慢慢地,厨房从油毡变成了砖石,瓦片,但还是小小窄窄,记得小时候,厨房还是拿纸糊的窗子,每到下午,阳光从纸窗慢慢地洇进来,我跟姐姐在里面,偷偷地吃变硬的馒头,炒过的芝麻等等,有时候实在馋了,就跑进去偷偷地喝口醋,亦是不亦乐乎。
在拐角的地方,竖着一根大木柱,大概有半米粗径,那根木柱是整个厨房的原点和基础,也是我爸从当年木材厂偷出的最大的木料,据说还是核桃木。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我喜爱木柱的原因是那时姥姥家大猫黑咪的上房御用通道。当年黑咪是自由的,一人多高的木柱,黑咪两下就飞上去,一条黑影转瞬即逝,让我崇拜的目光只能留在他的尾巴上。那木柱留下黑咪的抓痕,年深日久,竟也如象形文字一般,充满了历史的意味。
院子里的水管,就是整个院子的核心及社交场所,夏天的时候,孩子们在院子里玩,灰头土脸的,就到水管下面去洗,渴了,就去水管下面去喝,这也是经常磕了头、碰破嘴的地方。当年自来水清冽甘甜,水龙头嘴却有一股类似血一般的铁锈的酸味。虽然水管在室外,也没有人觉得脏。给家里干活,最初往往是从拎水开始,从一个小桶,慢慢地拎到大桶,基本上涵盖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水管旁边长满了地雷花、指甲花,每到夏天,姐姐妹妹们就摘指甲花去把指甲染红,男孩子们去翻找每一个地雷花种子,丢来丢去。
院子里的马桶坑(是一个四方形的井口状东西,与外面下水道相连,各家没有厕所,所有的脏水和下水都往里面倒)是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每到冬天,水管周围会结起厚厚的冰面,如果天寒地冻长久的话,往往会与马桶坑的脏冰连在一起,孩子们在水管周围滑冰,如果技术不好的话,就会滑到马桶坑里去,自然又会遭到毒打。
冬天的早晨,水管会被冻住,住在正殿的老爷爷会烧一大壶开水,一边咳嗽,一边把水倒在水管上,白云袅袅,环绕不散,让老爷子像个神仙一般。
小院的邻居是和睦的,小孩和小孩认识,长辈和长辈认识,父母和父母认识,就好像一大家人一般。后来,有些人慢慢地搬走,有些租户进来,新盖的砖房租给了外来户,水管上被套上了铁笼头(防备不交水费的外面的人打水),马桶坑由于一些租户的不讲究而变得污浊不堪。整个院子变成了真正的大杂院。姥姥后来年纪大了,也不能住那阴冷的房子,就搬了出来,让大舅住着,后来,大舅不在了,后来,姥姥又不在了。
算起来,我已经至少有15年再未踏进那个院子一步了吧。想回去,可又怕回去。怕现实,无情地碾碎这些仅存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