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内地电影100强
其实对内地电影票房很不熟,不过今天正好看到这篇文章(2010内地电影100强 百亿票房引领十二大纪录),择日不如撞日,那就是他了。
文章中提到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是101.72亿元,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5%的份额,排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印度之后。其中17部国产电影过亿,10部引进影片过亿。放映银幕超过6200块,增长1533块。下面是创造的十二项纪录:
1.年度票房过100亿,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
2.月度票房过10亿
3.周票房过4亿
4.日票房过1亿
5.周票房连续八周过2亿
6.冯小刚成为首位10亿导演 (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
7.葛优成为首位10亿演员 (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
8.首位亿元女导演诞生 (胡玫&徐静蕾)
9.阿凡达破10亿大关
10.唐山大地震收1亿美元 (全年非英语片仅两部)
11.17部国产片10部引进片过亿
12.单月4部过亿
单说数值比较没有概念,我觉得对比才能显现问题。所以里面提到几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折合成美元,101.72亿元就是15.3亿,中国已经成为北美(105亿美元)、日本(25亿美元)、法国、英国(均为20亿美元左右)和印度(约19 亿美元)之后的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份额从3%上升到5%。以观众总数计算,中国只排在北美和印度之后,居第三位,世界工厂人口红利的雨露终于洒到了电影业上。"
"2010年中国的电影总观众数约3亿。四大市场中,北京仍然居首,占据八分之一份额,但上海、广州和深圳份额都在下降。原因在于西安等二三线城市的惊人增长率,与此同时,数字拷贝带来的发行成本下降,令中小城市新建影院成为可能,这也招揽了大量的新观众。未来数年内,新兴市场仍然是中国电影高速增长的头号助推器。"
“2002年,内地市场年票房10亿,也就是说,只用了八年时间,中国的票房就增加了10倍,考虑到电影票奇迹般地没有搭上通货膨胀这班快车,这个数字就更加含金量十足。”
“2010年底,内地的银幕总数是6256块,而2009年底是4723块,一年之中增加了1533块,增幅达到32.5%,为历年之最,几乎是2007年到2009年三年累计增加数(1689块)的总和。以每块银幕投资300万元计算,2010年光是新建影院就用掉了46亿资金,这远远超过电影业的造血能力,说明电影业对于投资者具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这样说来,我们的平均票价要到5.1美元/34元。我手里没有10年的数据,09年北美票房收入106亿美元,观众是14亿人次,平均票价是7.57美元。这个比例和中美人民的收入比例实在相差很大。内地单银幕每日平均收入是4455元/670美元,美国是726美元,可见观众密度差别不大。按照美国的惯例,大概一半票房收入归电影公司,一半归电影院,靠这一半电影院是不能盈利的,主要盈利项目还是爆米花可乐和电影相关产品。国内的比例我不清楚,不过人工等成本肯定是要低的,即便国内吃爆米花的人要少,盈利是肯定有保证的。问题是能不能延续之前8年增长10倍的速度,我表示怀疑。市场肯定有潜力,但这个票价我觉得想大幅增加进电影院的人数肯定有困难。不过这点怀疑也只是直觉,究竟极限在哪里还得深究。另一方面来说,美国的电影产业光靠院线是支撑不了的,dvd和相关产品的利润占很大部分,这一点国内就基本没有了。所以这样的票房能支撑起来的制作成本就已经限定在那里了,有人说国内的票房有水分,但和媒体宣传的电影制作费用来说,根本就不能算水分了。以这样的成本和好莱坞的电影去竞争,只能靠文化差异和行政管制。
从总的数字上说就说这些吧,更多的细节还是在具体的数据里。这只是个开始。
具体内地电影票房100强请参看这里。
文章中提到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是101.72亿元,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5%的份额,排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印度之后。其中17部国产电影过亿,10部引进影片过亿。放映银幕超过6200块,增长1533块。下面是创造的十二项纪录:
1.年度票房过100亿,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
2.月度票房过10亿
3.周票房过4亿
4.日票房过1亿
5.周票房连续八周过2亿
6.冯小刚成为首位10亿导演 (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
7.葛优成为首位10亿演员 (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
8.首位亿元女导演诞生 (胡玫&徐静蕾)
9.阿凡达破10亿大关
10.唐山大地震收1亿美元 (全年非英语片仅两部)
11.17部国产片10部引进片过亿
12.单月4部过亿
单说数值比较没有概念,我觉得对比才能显现问题。所以里面提到几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折合成美元,101.72亿元就是15.3亿,中国已经成为北美(105亿美元)、日本(25亿美元)、法国、英国(均为20亿美元左右)和印度(约19 亿美元)之后的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份额从3%上升到5%。以观众总数计算,中国只排在北美和印度之后,居第三位,世界工厂人口红利的雨露终于洒到了电影业上。"
"2010年中国的电影总观众数约3亿。四大市场中,北京仍然居首,占据八分之一份额,但上海、广州和深圳份额都在下降。原因在于西安等二三线城市的惊人增长率,与此同时,数字拷贝带来的发行成本下降,令中小城市新建影院成为可能,这也招揽了大量的新观众。未来数年内,新兴市场仍然是中国电影高速增长的头号助推器。"
“2002年,内地市场年票房10亿,也就是说,只用了八年时间,中国的票房就增加了10倍,考虑到电影票奇迹般地没有搭上通货膨胀这班快车,这个数字就更加含金量十足。”
“2010年底,内地的银幕总数是6256块,而2009年底是4723块,一年之中增加了1533块,增幅达到32.5%,为历年之最,几乎是2007年到2009年三年累计增加数(1689块)的总和。以每块银幕投资300万元计算,2010年光是新建影院就用掉了46亿资金,这远远超过电影业的造血能力,说明电影业对于投资者具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这样说来,我们的平均票价要到5.1美元/34元。我手里没有10年的数据,09年北美票房收入106亿美元,观众是14亿人次,平均票价是7.57美元。这个比例和中美人民的收入比例实在相差很大。内地单银幕每日平均收入是4455元/670美元,美国是726美元,可见观众密度差别不大。按照美国的惯例,大概一半票房收入归电影公司,一半归电影院,靠这一半电影院是不能盈利的,主要盈利项目还是爆米花可乐和电影相关产品。国内的比例我不清楚,不过人工等成本肯定是要低的,即便国内吃爆米花的人要少,盈利是肯定有保证的。问题是能不能延续之前8年增长10倍的速度,我表示怀疑。市场肯定有潜力,但这个票价我觉得想大幅增加进电影院的人数肯定有困难。不过这点怀疑也只是直觉,究竟极限在哪里还得深究。另一方面来说,美国的电影产业光靠院线是支撑不了的,dvd和相关产品的利润占很大部分,这一点国内就基本没有了。所以这样的票房能支撑起来的制作成本就已经限定在那里了,有人说国内的票房有水分,但和媒体宣传的电影制作费用来说,根本就不能算水分了。以这样的成本和好莱坞的电影去竞争,只能靠文化差异和行政管制。
从总的数字上说就说这些吧,更多的细节还是在具体的数据里。这只是个开始。
具体内地电影票房100强请参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