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台山洋楼之行
它们是散落在台山的沧海遗珠,偶然因一部电影的红火又重回到人们的视线里。
“让子弹飞”之梅家大院
清晨六点出门,抵达台山端芬镇已过十点半,一行七人在路边下车。距牌坊十来步之遥矗立着颇具规模的骑楼建筑群,精神为之一振。
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只剩凋零和静寂。大部分房子被丢空,植物逐渐取代人成为这里的主人,在尽情绽放,大自然悄无声息地腐蚀着建筑的根基,或许有一天土崩瓦解,如果没有人类干预的话。但是以上情景不会发生,因为一部电影,“旅游景点”将会成为它的新角色。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幸运地赶在实行“收取门票”之前闯进这里,得见未经“重新翻修”的民国建筑,任意地拍照和想象。台山乃华侨之乡,百年前华工们前赴后继越洋谋生,筑铁路、开矿山、“洗大饼”、熨衫裤,一分一毫积攒得来的血汗钱化为源源不断的侨汇,支援家乡建设,支援中国革命。所以当我面对这些融会中西的骑楼建筑时,除了赞赏它形式的美,心里还存一份敬意。
YZ没带相机,我便和她依靠各自大学时代的残留记忆讨论着,骑楼和传统民宅的差异、四叶草图案的宗教含义、阳台的设置等诸如此类的猜想,搜肠刮肚之余又贻笑大方,不过跨学科的交流能刺激大脑,如果有学建筑的童鞋加入讨论就更好了。
(左图) “荣兴印刷厂”和中图的骑楼看上去很“哥特”,不知有何缘由呢?
《让子弹飞》去年冬天便在梅家大院取景,据闻不少当地人做了一回群众演员。虽然没有电影里PS的效果好,现实中大院的场景还是很有气派的。我们走到那里时已有五、六辆汽车停放在中心,看来是慕名而来的自驾游旅客。去电影院看片前我没留意影评,说实在话感受不到神马深刻寓意,只是觉得视觉、听觉冲击强烈,有点血腥。看到豆友们用观《盗梦空间》的热情去讨论这部国产大片,我闭上眼睛努力回想了一遍,有两个场景在观看时有触动的:第一是马邦德想说服张牧之不要得罪黄四郎,当官是跪着赚钱。这番说辞太耳熟能详了,尤其是对于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张牧之拍案一声:老子要站着、也把钱赚了!套用流行语:多给力的一句台词啊!一边看一边许愿:“务必请站着把钱赚给我们看吧!”因为我们太需要一个眼见为实的成功案例了,当旁人说“此路不通”的时候,有多少人有张牧之“我来开先河”的气魄?另一个场景是鹅城群众敢怒不敢言到闯入黄四郎大宅抢掠,理由是太写实了。听说票房即将破五奔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观众热捧,我想。
大门紧锁的大院里只有一家杂货铺开门做生意,走进店内买饼充饥,价钱合理,未沾染旅游区习气。睹“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好奇开口问,店主正是门口打麻将的那位大叔:这里以前不是什么学校,不过是当年常见的标语罢了。骑楼设计纵深,内部空间宽敞。横梁上镂空一窗格,方便上下楼层物资传送、口信传达,二楼为员工宿舍。明年或有一部韩国电影来此地取景。
途经——汶秧村、东陵圩(?)、李璧学校
午饭后包了一辆面包车代步,恰好塞进八人(连同司机),下一站是汶秧村。这是一条很小的村,两排碉楼对望着大片收割后的田地,村子里似乎只有几个老人和小孩,当今农村的普遍现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心情舒畅,跟YZ聊,惹得在农村长大的她连连摇头:“你们这些城市人真奇怪,这些有什么好稀罕的呢?”转过头又跟我谈起小时候粘蜻蜓、烩番薯的趣事,地里所见随口而出的“这是水瓜”、“那是芥菜”,城内人少见哪能不多怪?古代文人口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只是对异乡的想象和美化,若真让我到农村生活,下场很可能是“厕所里点灯”(YZ提供的歇后语)了,哈哈。
路过一圩镇,惊艳“上海滩”,便停车拍几张,照片复古处理一下,弥漫民国风情。btw,台山圩镇不时见到繁体字写成的广告牌,这应该也是侨乡的一种特色吧。
路见不平,下车拍照。始建于1930年的李璧学校今已荒废为竹签工场。校门的廊柱、雕花很精致,中间小图:透过围墙观学校主体建筑。
翁家楼建筑群
翁家楼为侨商翁端正三兄弟于1927-1931年间修建:玉书楼、沃文楼、相忠楼,当地居民根据其外形组合分别命名为刘备楼、关羽楼、张飞楼(见介绍http://www.chinaqw.com/zgqj/qxcz/200906/04/166016.shtml)。张飞楼一侧没有筑围墙,我们轻易地走进花园,仰望拍照,周围环境很幽静。张飞楼和关羽楼还住有人家,关羽楼大门敞开,我们顺势与屋主闲聊,在门口抓拍了几张照片。刘备楼已荒废,正门紧锁,此时忽然出现一老头,讲着不知所云的台山话,似愿意带我们进楼参观。我们便跟随其后从一隐蔽的半地下室小门入楼。沿着楼梯、墙壁、地砖、天花板、窗户支架的遗迹,去想象当年主家人生活的情景,虽说他们只在香港沦陷後回乡小住了一回。日占时期住在如此豪华的大宅,该如何躲过日军的搜掠呢?
沿着小路走数十步,便到了翁氏捐建的庙边小学。很有电影感的冬日景色,校园内有几颗婆娑的凤凰树。
浮月村
十五栋“兄弟”碉楼有的互相依傍,有的独矗在田野上。围墙与碉楼对角而筑的布局可能是风水的讲究。路上一大惊喜:遇到鹅群,纷纷狂拍,黄衣的赶鹅人可能会觉得这几个人不可理喻吧。一群(非人的)生物在身边浩浩荡荡走过,感觉好奇怪。
过了鹅群,见到一栋荒废了的碉楼,我们壮着胆推门而入,一眼瞥见挂在墙上几个大相框。几个穿着旗袍的女人合照,一个戴着学士帽、穿着学士袍的男人近照,还有两张面相慈祥的老妇人大框照片,这些都暗示着房子主人不一般的背景。本来想就此离开,结果禁不住好奇心攀着腐朽的木楼梯直上楼顶。左上小图是从鉄框往一楼拍,二楼光线良好。虽不信鬼魂之说,但擅自闯入于礼有违,所以还是对往者保有一份敬畏之心、不随意翻动屋内物件为好。
上到楼顶可以俯瞰整条浮月村,浮月之名的来由或可从半月形水塘窥得一点端倪。回头望,鹅群归家去,我们也是时候回台城了。
台山中学
台山之行最后一站是台山一中,邑侨捐建的百年老校,颇有大学的气派。行走其中,有种回到母校的幻觉。顺道赞赏一下伍舜德等侨商的远见,捐建校舍,在莘莘学子中留百年芳名。
“让子弹飞”之梅家大院
清晨六点出门,抵达台山端芬镇已过十点半,一行七人在路边下车。距牌坊十来步之遥矗立着颇具规模的骑楼建筑群,精神为之一振。
![]() |
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只剩凋零和静寂。大部分房子被丢空,植物逐渐取代人成为这里的主人,在尽情绽放,大自然悄无声息地腐蚀着建筑的根基,或许有一天土崩瓦解,如果没有人类干预的话。但是以上情景不会发生,因为一部电影,“旅游景点”将会成为它的新角色。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幸运地赶在实行“收取门票”之前闯进这里,得见未经“重新翻修”的民国建筑,任意地拍照和想象。台山乃华侨之乡,百年前华工们前赴后继越洋谋生,筑铁路、开矿山、“洗大饼”、熨衫裤,一分一毫积攒得来的血汗钱化为源源不断的侨汇,支援家乡建设,支援中国革命。所以当我面对这些融会中西的骑楼建筑时,除了赞赏它形式的美,心里还存一份敬意。
![]() |
YZ没带相机,我便和她依靠各自大学时代的残留记忆讨论着,骑楼和传统民宅的差异、四叶草图案的宗教含义、阳台的设置等诸如此类的猜想,搜肠刮肚之余又贻笑大方,不过跨学科的交流能刺激大脑,如果有学建筑的童鞋加入讨论就更好了。
![]() |
(左图) “荣兴印刷厂”和中图的骑楼看上去很“哥特”,不知有何缘由呢?
![]() |
《让子弹飞》去年冬天便在梅家大院取景,据闻不少当地人做了一回群众演员。虽然没有电影里PS的效果好,现实中大院的场景还是很有气派的。我们走到那里时已有五、六辆汽车停放在中心,看来是慕名而来的自驾游旅客。去电影院看片前我没留意影评,说实在话感受不到神马深刻寓意,只是觉得视觉、听觉冲击强烈,有点血腥。看到豆友们用观《盗梦空间》的热情去讨论这部国产大片,我闭上眼睛努力回想了一遍,有两个场景在观看时有触动的:第一是马邦德想说服张牧之不要得罪黄四郎,当官是跪着赚钱。这番说辞太耳熟能详了,尤其是对于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张牧之拍案一声:老子要站着、也把钱赚了!套用流行语:多给力的一句台词啊!一边看一边许愿:“务必请站着把钱赚给我们看吧!”因为我们太需要一个眼见为实的成功案例了,当旁人说“此路不通”的时候,有多少人有张牧之“我来开先河”的气魄?另一个场景是鹅城群众敢怒不敢言到闯入黄四郎大宅抢掠,理由是太写实了。听说票房即将破五奔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观众热捧,我想。
![]() |
大门紧锁的大院里只有一家杂货铺开门做生意,走进店内买饼充饥,价钱合理,未沾染旅游区习气。睹“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好奇开口问,店主正是门口打麻将的那位大叔:这里以前不是什么学校,不过是当年常见的标语罢了。骑楼设计纵深,内部空间宽敞。横梁上镂空一窗格,方便上下楼层物资传送、口信传达,二楼为员工宿舍。明年或有一部韩国电影来此地取景。
途经——汶秧村、东陵圩(?)、李璧学校
![]() |
午饭后包了一辆面包车代步,恰好塞进八人(连同司机),下一站是汶秧村。这是一条很小的村,两排碉楼对望着大片收割后的田地,村子里似乎只有几个老人和小孩,当今农村的普遍现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心情舒畅,跟YZ聊,惹得在农村长大的她连连摇头:“你们这些城市人真奇怪,这些有什么好稀罕的呢?”转过头又跟我谈起小时候粘蜻蜓、烩番薯的趣事,地里所见随口而出的“这是水瓜”、“那是芥菜”,城内人少见哪能不多怪?古代文人口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只是对异乡的想象和美化,若真让我到农村生活,下场很可能是“厕所里点灯”(YZ提供的歇后语)了,哈哈。
![]() |
路过一圩镇,惊艳“上海滩”,便停车拍几张,照片复古处理一下,弥漫民国风情。btw,台山圩镇不时见到繁体字写成的广告牌,这应该也是侨乡的一种特色吧。
![]() |
路见不平,下车拍照。始建于1930年的李璧学校今已荒废为竹签工场。校门的廊柱、雕花很精致,中间小图:透过围墙观学校主体建筑。
翁家楼建筑群
翁家楼为侨商翁端正三兄弟于1927-1931年间修建:玉书楼、沃文楼、相忠楼,当地居民根据其外形组合分别命名为刘备楼、关羽楼、张飞楼(见介绍http://www.chinaqw.com/zgqj/qxcz/200906/04/166016.shtml)。张飞楼一侧没有筑围墙,我们轻易地走进花园,仰望拍照,周围环境很幽静。张飞楼和关羽楼还住有人家,关羽楼大门敞开,我们顺势与屋主闲聊,在门口抓拍了几张照片。刘备楼已荒废,正门紧锁,此时忽然出现一老头,讲着不知所云的台山话,似愿意带我们进楼参观。我们便跟随其后从一隐蔽的半地下室小门入楼。沿着楼梯、墙壁、地砖、天花板、窗户支架的遗迹,去想象当年主家人生活的情景,虽说他们只在香港沦陷後回乡小住了一回。日占时期住在如此豪华的大宅,该如何躲过日军的搜掠呢?
![]() |
头戴黑军帽的张飞楼 |
![]() |
关羽楼,有人住的缘故,楼梯保留完好 |
![]() |
荒废的刘备楼 |
![]() |
上到天台见形似皇冠的凉亭,右下图的建筑我们没有进去,好奇ing |
沿着小路走数十步,便到了翁氏捐建的庙边小学。很有电影感的冬日景色,校园内有几颗婆娑的凤凰树。
![]() |
中间图配音:等埋我啊~~ |
![]() |
浮月村
十五栋“兄弟”碉楼有的互相依傍,有的独矗在田野上。围墙与碉楼对角而筑的布局可能是风水的讲究。路上一大惊喜:遇到鹅群,纷纷狂拍,黄衣的赶鹅人可能会觉得这几个人不可理喻吧。一群(非人的)生物在身边浩浩荡荡走过,感觉好奇怪。
![]() |
过了鹅群,见到一栋荒废了的碉楼,我们壮着胆推门而入,一眼瞥见挂在墙上几个大相框。几个穿着旗袍的女人合照,一个戴着学士帽、穿着学士袍的男人近照,还有两张面相慈祥的老妇人大框照片,这些都暗示着房子主人不一般的背景。本来想就此离开,结果禁不住好奇心攀着腐朽的木楼梯直上楼顶。左上小图是从鉄框往一楼拍,二楼光线良好。虽不信鬼魂之说,但擅自闯入于礼有违,所以还是对往者保有一份敬畏之心、不随意翻动屋内物件为好。
![]() |
上到楼顶可以俯瞰整条浮月村,浮月之名的来由或可从半月形水塘窥得一点端倪。回头望,鹅群归家去,我们也是时候回台城了。
台山中学
台山之行最后一站是台山一中,邑侨捐建的百年老校,颇有大学的气派。行走其中,有种回到母校的幻觉。顺道赞赏一下伍舜德等侨商的远见,捐建校舍,在莘莘学子中留百年芳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