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狂想曲
10.12.3
碎碎语
吃过饭,漫到自习室,才发现忘了带手机——淡定,过个没手机的晚自习也会是件很快乐的事。
自习,疲劳的大脑在呼唤休息——开始我的狂想。
吃饭时,小蚊子问起我关于志愿的事,多是负面的,冷静客观平淡地为她解了答。
突然说起党,扯到和嫩嫩的聊——昨晚讲座的小岔——然后扯到教育,单一教育文化模式熏陶中打造出的“优质产品”,只是某一政治集体的批量制品——当然,在这种信息四通八达的年代,想制造出这么一个典范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回主题。忘了是哪个老师或哪本书中曾提过,教育也是一个统治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对统治阶级来说,他们更希望进行的是“教化”,将一众国民教育同化为自己的“人才”——小蚊子说她上了几次党课,发现每次都像在洗脑——这就对啦,作为最“接近”于统治阶级的“高级”课程,当然要对这一批优质人才——上党课有成绩等的要求的——进行良好驯化,从思想上笼络收编。
个人非常讨厌这种强制性教“化”,这是对受众的一种思想奴役——单一的教育与文化背景无得于个人独立思想的形成,那么,怎样去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呢?
这个,可以提下跨文化交际书中所提及的:多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从不同的文化及思维方法、价值体系中,去慢慢形成个人的一套体系。
跨文化交际书中提到跳槽交流方式差异时,曾涉及形成中式“委婉”西式“直接”的表达差异的一个原因——中国人拥有更多的共同经历,价值观、生活大背景等基本相似,而西方人的“共同语言”则较少——这可再往下深究,源于双方生存地理环境拼成工:东方多平原,多集群而居;西方岛山,散落分布——从这方面看,也许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何现代商业市场中,西式方法比中式的更适用。随世界发展,地区与地区、国与国间联系更紧密,人群的流动性更大,像中国古代那种一世为邻的情况变得极少,甚至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间也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非家庭生活——在这种差异变大,共同经历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一种更直截清晰的交流方式会带来更多方便。
在我个人来说,比较推荐中式家庭文化,西式商业模式——特别注明下,我所指是的中式家庭文化,更主要是指那种重视家庭,重视家人的观念,而非“集权”式忽略成员修改的专制君主外延。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我感慨下我想完这些后的一个感慨:学习真好!喜欢有沉淀有个人思想的语言~
PS:
发现我有点小愤,也没啥不可,哈~
耳边的音乐让我的狂想过程十分地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啊!醒过神才发现整间自习室是很宁静和平的,不似俺笔下的波涛汹涌——感谢P3与耳线为我营造的私人天堂!
10.12.6
喜欢陌生
再次错过晚饭,在通往教二小路上的小店吃了个炒面,然后离开——突然想散步,也许是因为有点撑。
同样熟悉的风景,选择了平常少走的路,走一圈——发现教一大草坪那竟有一排树?!莫不是刚栽植,抑或平日的我太粗心?
踩入草坪,拐向红满堂——橘红的天空下黑色的树影婆娑而美丽。环视四周,夜幕与灯光为这个我监督局熟悉的地方增添了许多陌生而神秘的美丽——感觉到自己备注的兴奋——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明天到隔壁学校自习去——哈哈,crazy!其实教五也不错,那晚和朋友在A栋7楼上看到的夜景让我印象深刻——果然,城市还是比较适合用来俯视,最美的时间也还是夜晚——夜的幽暗与灯光的斑斓交织成魅惑的色彩,如高脚杯中晃动的深红液体,安静地闪耀着无言的诱惑。
原来,我还是比较喜欢陌生。
游走的人啊,“不喜欢安稳”。
闪闪发亮的双眼。
11.1.8
(一)
无人可骚扰是一件很寂寞的事。
吃撑了,结果思维过度活跃,如脱疆的野马,难以勒止在自习的围场里。
想你们了,亲爱的——时光变迁,感谢总有你们可以给我耍白痴。但时间越来越远,空间越来越大,我怕我们会走太远——冷,我不会绝望,只是觉得有点凉。长大了,没有谁会因为没有谁而活不下去、无法快乐,但是,太过珍爱的你们,少了总是会寒冷。
那些我不觉间,已被人世尘杂侵蚀的感情,面对它的斑驳却不会再是断然决裂——别跟我耍世故,不是玩不起,只是有点可惜又少了一个可以讲真心话的人——没有什么是离不开的,但离开的是什么,总会牵起身体或心理的一些不适——你看,连排出体内的固体代谢物都要很费力。
原来我不是不可以,只是忘了我可以。
淡定沧桑的背景——老顽童的无赖是尝遍冷暖,洞穿红尘后的不拘。
依旧依恋红尘。
(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忽然之间想起的诗句,很耐人寻味。
中国的文化是浓缩的精华,如同一块效率极高的催化剂,但太过纯净的东西总和它起不了反应,掺杂得越多,它所能引发的反应就越激烈——这个比喻好像不磊准确,或许将之比作镜子恰当些,只是镜子过于直接,少了一种迂回曲折柳暗花明之后豁然开朗的戏剧效果——笔墨终究是太少,不读书的人哪~
碎碎语
吃过饭,漫到自习室,才发现忘了带手机——淡定,过个没手机的晚自习也会是件很快乐的事。
自习,疲劳的大脑在呼唤休息——开始我的狂想。
吃饭时,小蚊子问起我关于志愿的事,多是负面的,冷静客观平淡地为她解了答。
突然说起党,扯到和嫩嫩的聊——昨晚讲座的小岔——然后扯到教育,单一教育文化模式熏陶中打造出的“优质产品”,只是某一政治集体的批量制品——当然,在这种信息四通八达的年代,想制造出这么一个典范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回主题。忘了是哪个老师或哪本书中曾提过,教育也是一个统治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对统治阶级来说,他们更希望进行的是“教化”,将一众国民教育同化为自己的“人才”——小蚊子说她上了几次党课,发现每次都像在洗脑——这就对啦,作为最“接近”于统治阶级的“高级”课程,当然要对这一批优质人才——上党课有成绩等的要求的——进行良好驯化,从思想上笼络收编。
个人非常讨厌这种强制性教“化”,这是对受众的一种思想奴役——单一的教育与文化背景无得于个人独立思想的形成,那么,怎样去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呢?
这个,可以提下跨文化交际书中所提及的:多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从不同的文化及思维方法、价值体系中,去慢慢形成个人的一套体系。
跨文化交际书中提到跳槽交流方式差异时,曾涉及形成中式“委婉”西式“直接”的表达差异的一个原因——中国人拥有更多的共同经历,价值观、生活大背景等基本相似,而西方人的“共同语言”则较少——这可再往下深究,源于双方生存地理环境拼成工:东方多平原,多集群而居;西方岛山,散落分布——从这方面看,也许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何现代商业市场中,西式方法比中式的更适用。随世界发展,地区与地区、国与国间联系更紧密,人群的流动性更大,像中国古代那种一世为邻的情况变得极少,甚至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间也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非家庭生活——在这种差异变大,共同经历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一种更直截清晰的交流方式会带来更多方便。
在我个人来说,比较推荐中式家庭文化,西式商业模式——特别注明下,我所指是的中式家庭文化,更主要是指那种重视家庭,重视家人的观念,而非“集权”式忽略成员修改的专制君主外延。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我感慨下我想完这些后的一个感慨:学习真好!喜欢有沉淀有个人思想的语言~
PS:
发现我有点小愤,也没啥不可,哈~
耳边的音乐让我的狂想过程十分地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啊!醒过神才发现整间自习室是很宁静和平的,不似俺笔下的波涛汹涌——感谢P3与耳线为我营造的私人天堂!
10.12.6
喜欢陌生
再次错过晚饭,在通往教二小路上的小店吃了个炒面,然后离开——突然想散步,也许是因为有点撑。
同样熟悉的风景,选择了平常少走的路,走一圈——发现教一大草坪那竟有一排树?!莫不是刚栽植,抑或平日的我太粗心?
踩入草坪,拐向红满堂——橘红的天空下黑色的树影婆娑而美丽。环视四周,夜幕与灯光为这个我监督局熟悉的地方增添了许多陌生而神秘的美丽——感觉到自己备注的兴奋——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明天到隔壁学校自习去——哈哈,crazy!其实教五也不错,那晚和朋友在A栋7楼上看到的夜景让我印象深刻——果然,城市还是比较适合用来俯视,最美的时间也还是夜晚——夜的幽暗与灯光的斑斓交织成魅惑的色彩,如高脚杯中晃动的深红液体,安静地闪耀着无言的诱惑。
原来,我还是比较喜欢陌生。
游走的人啊,“不喜欢安稳”。
闪闪发亮的双眼。
11.1.8
(一)
无人可骚扰是一件很寂寞的事。
吃撑了,结果思维过度活跃,如脱疆的野马,难以勒止在自习的围场里。
想你们了,亲爱的——时光变迁,感谢总有你们可以给我耍白痴。但时间越来越远,空间越来越大,我怕我们会走太远——冷,我不会绝望,只是觉得有点凉。长大了,没有谁会因为没有谁而活不下去、无法快乐,但是,太过珍爱的你们,少了总是会寒冷。
那些我不觉间,已被人世尘杂侵蚀的感情,面对它的斑驳却不会再是断然决裂——别跟我耍世故,不是玩不起,只是有点可惜又少了一个可以讲真心话的人——没有什么是离不开的,但离开的是什么,总会牵起身体或心理的一些不适——你看,连排出体内的固体代谢物都要很费力。
原来我不是不可以,只是忘了我可以。
淡定沧桑的背景——老顽童的无赖是尝遍冷暖,洞穿红尘后的不拘。
依旧依恋红尘。
(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忽然之间想起的诗句,很耐人寻味。
中国的文化是浓缩的精华,如同一块效率极高的催化剂,但太过纯净的东西总和它起不了反应,掺杂得越多,它所能引发的反应就越激烈——这个比喻好像不磊准确,或许将之比作镜子恰当些,只是镜子过于直接,少了一种迂回曲折柳暗花明之后豁然开朗的戏剧效果——笔墨终究是太少,不读书的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