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跨古稀——贺古远清教授70寿诞
拼命三郎跨古稀
朱崇科
素有“南古”之称的古远清教授是华文文学研究界的“常青树”,他那永远充满活力的笑声、笔耕不辍的韧性以及直爽的性格始终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晚辈,我自己偶尔夸口中文系出身的我是“快字手”(谐音“刽子手”,当然首字要读白字),但古先生却是我会议或其他场合最怕见的人之一,因为他见面后往往单刀直入,“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新著?”这让算得上勤奋的我老是难望其多产的项背,日积月累反倒生出一些敬畏来。
和古老师相识在1999年秋天风光旖旎的厦门大学,那时我还是小硕士生,业师王剑丛教授带我们参加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国际会议见见世面,碰巧很有缘分的和古老师同居一层楼。和某些混天聊日、作风豪放的“学者”不同,古老师的坦率、爽朗和为搜索资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干劲似乎仿佛发生在昨天,我还记得他用他独特的口音说,“你们王老师真是个老好人啊。”以后就常常留意古老师那在中国各类期刊上漫天飞舞的文字,除了敬佩,也还是敬佩。
2003年2月22-23日,我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候选人的身份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国际研讨会,居然又遇到了文字遍天下的古老师。这次在酒店房间里,他很高兴地把在吉隆坡出版的大著《古远清自选集》馈赠给我,后生小子不敢怠慢,后来便形成了发表在《华文文学》2003年第六期上的拙作《在开阔视野与“宏大叙事”之间——评〈古远清自选集〉》,当时我在占有新加坡国大图书馆非常丰富的东南亚文学资料的前提下,也对古老师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商榷,这固然是书评内容的必须,但在内心深处,我还是非常钦佩古老师那不知疲倦的勤奋和在掌握丰富资料基础之上的纵横捭阖、视野开阔。
2006年7月末,我又和古老师在长春吉林大学举办的第14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期而遇。我依旧记得古老师在和煦的阳光下阔步前进,举手投足之间谈笑风生,尤其是在提及和余秋雨的文字官司时更是神采飞扬。之后的两届世华会议我基本上没有参加,因为自己想好好闭关修炼。
而在2010年5月13日,我又收到了古老师馈赠的大著《几度飘零》,读罢也曾经想写点文字,但学者的惯性总让人喜欢长篇大论,论证的严谨性、论述的新颖性似乎总让人提笔维艰,一直拖到2011年初。古老师的大函提醒我原来一直是拼命三郎般奋斗的古老师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而那个当年的小硕士我如今也已经成为业内专家、为人师指导研究生了。
时光总是飞逝,学界总是一团和气的太平,但古老师的出现总令人惊喜。说到底,我是越来越佩服他的刻苦勤奋、爽朗坦荡了,干瘪的一些文字拼凑成生硬的小文,目的只有一个:向古稀之年依旧战斗的古老师致敬。
2011年1月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朱崇科
素有“南古”之称的古远清教授是华文文学研究界的“常青树”,他那永远充满活力的笑声、笔耕不辍的韧性以及直爽的性格始终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晚辈,我自己偶尔夸口中文系出身的我是“快字手”(谐音“刽子手”,当然首字要读白字),但古先生却是我会议或其他场合最怕见的人之一,因为他见面后往往单刀直入,“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新著?”这让算得上勤奋的我老是难望其多产的项背,日积月累反倒生出一些敬畏来。
和古老师相识在1999年秋天风光旖旎的厦门大学,那时我还是小硕士生,业师王剑丛教授带我们参加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国际会议见见世面,碰巧很有缘分的和古老师同居一层楼。和某些混天聊日、作风豪放的“学者”不同,古老师的坦率、爽朗和为搜索资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干劲似乎仿佛发生在昨天,我还记得他用他独特的口音说,“你们王老师真是个老好人啊。”以后就常常留意古老师那在中国各类期刊上漫天飞舞的文字,除了敬佩,也还是敬佩。
2003年2月22-23日,我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候选人的身份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国际研讨会,居然又遇到了文字遍天下的古老师。这次在酒店房间里,他很高兴地把在吉隆坡出版的大著《古远清自选集》馈赠给我,后生小子不敢怠慢,后来便形成了发表在《华文文学》2003年第六期上的拙作《在开阔视野与“宏大叙事”之间——评〈古远清自选集〉》,当时我在占有新加坡国大图书馆非常丰富的东南亚文学资料的前提下,也对古老师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商榷,这固然是书评内容的必须,但在内心深处,我还是非常钦佩古老师那不知疲倦的勤奋和在掌握丰富资料基础之上的纵横捭阖、视野开阔。
2006年7月末,我又和古老师在长春吉林大学举办的第14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期而遇。我依旧记得古老师在和煦的阳光下阔步前进,举手投足之间谈笑风生,尤其是在提及和余秋雨的文字官司时更是神采飞扬。之后的两届世华会议我基本上没有参加,因为自己想好好闭关修炼。
而在2010年5月13日,我又收到了古老师馈赠的大著《几度飘零》,读罢也曾经想写点文字,但学者的惯性总让人喜欢长篇大论,论证的严谨性、论述的新颖性似乎总让人提笔维艰,一直拖到2011年初。古老师的大函提醒我原来一直是拼命三郎般奋斗的古老师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而那个当年的小硕士我如今也已经成为业内专家、为人师指导研究生了。
时光总是飞逝,学界总是一团和气的太平,但古老师的出现总令人惊喜。说到底,我是越来越佩服他的刻苦勤奋、爽朗坦荡了,干瘪的一些文字拼凑成生硬的小文,目的只有一个:向古稀之年依旧战斗的古老师致敬。
2011年1月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朱崇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横跨四五(2025年4月28-5月4日) (1人喜欢)
- 再度赴港(2025年4月21-27日)
- 苦口婆心(2025年4月14-20日)
- 满血复活(2025年3月31-4月6日) (1人喜欢)
- 坚守岗位(2025年3月24-30日)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