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十大影评
不止一个朋友请我写一下2010年度十佳国片,我的回答总是
1、这一年的国片看得不多
2、根本没有10部国片称得上十佳
3、有些国片已经有了很优秀的影评,再写就是浮云
但回答之后发现,这些优秀的影评似乎阅读者还不够多,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我喜欢看影评,但在2010年,影评遭遇到了很多的误解,随便举几例:
误解之一:把影评、记者观影心得混为一谈。有些媒体的记者对自己有信心,于是带着“评论者”的眼光去“报道”一部新片的故事结构、演员表演、导演技法等,尤其是一些记者会津津乐道于“笑点”、“语录”等细节摘录,除了将影片情节剧透(这在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是绝不允许存在的,否则电影公司会跟媒体打官司)得一干二净之外,还将“报道”注入了个人色彩(有些不懂行的媒体领导在总结会上将其称之为“个性”),但往往谈得十分外行。
误解之二:把影评、枪手文章混为一谈。枪手这个东西,各个行业都有,但据说电影圈的就特别便宜。一部新片要上映,需要一些吹捧的文章(哪怕明知道这是一部劣作),于是枪手就产生了。这些以文字为生的人们虽然要价不算很高,但据说有些人也依靠着勤劳的双手,开上了奔驰。加上现在的媒体那么多,每天的要稿量那么大,编辑又忙着想着自己的房贷、周末的消遣,没人关心对方供给自己的,究竟是什么货色,只要是汉字,恐怕就行了。
误解之三:把影评、统发稿混为一谈。一般新片上映,电影宣传方会发给媒体统发稿,这些稿件除了对影片的幕后拍摄花絮做了介绍外,还有一些对影片的适当褒扬,但这在国外是不存在的,一般国外的大片发给媒体的统发稿甚至可以在官网上下载,上面的内容基本都是实事求是地说明制作背景、演职员履历等,是非优劣都交给观众去评判。而国内有些媒体记者若偷懒的话,就直接把宣传方的统发稿一字不改或删除几个无关段落后直接发表。
误解之四:把影评、公关行动混为一谈。这是近年来网络受到各方关注而新兴起来的行动,在一部新片上映之后,各大网站的电影板块、论坛等会迅速被水军占领,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保持影评的高亢口碑,打击那些批评的评论。就在若干年前,华文世界最好的电影论坛“大杂院”里,还对影评无用论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谁能想到,没过几年,影评就变得如此重要,甚至开始被利用、抹黑了起来。
以下是我在2010年看到的10篇有价值的影评,它们都体现了评论者的品味、学养、才情,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影评不值一提,但我认为它们既有趣味又有启发(虽然有些观点并不认同,但这并无妨碍),让你能通过他们的影评来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而这也正是好的影评所能带给我们的首要价值。
以下排名无先后,只是根据我想到的电影片名的先后来开列,所选影片均为国片或合拍片,影评人卫西谛老师说他基本不写国片的影评,这可能是一种变态,对此深感同意。中国的影评人就是应该去写国片的影评,西片的影评,还是让我们直接学习学习《视与听》《村声》《电影手册》那些大佬们的影评再动笔也不迟。就像下面的这些影评,就像黄鹤楼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样。
1、《山楂树之恋》
magasa:从“人间喜剧”到“悲惨世界”
友情赠送:专家评《山楂》
2、《赵氏孤儿》
本南丹蒂:陈氏孤儿,发个牢骚打个油
3、《西风烈》
magasa:警匪片与《西风烈》
4、《海上传奇》
tomshiwo:口述与历史
5、《让子弹飞》
大旗虎皮:谁在飞子弹
十八星旗
上海浦东叹号问号
6、《非诚勿扰2》
麻绳:哥拍的不是电影
7、《唐山大地震》
王泰白:不要把泪水变成一种压迫
8、《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magasa:作为黑色电影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9、《剑雨》
magasa:归隐:武侠故事的一种主题
10、《杜拉拉升职记》
图宾根木匠:黄梁一枕中国梦
补记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选了那么多篇magasa写的影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是这个时代里,你能找得到的中国最优秀且不受任何干扰的影评人。
2010年,一个大师拍了一部大片后来上海试映,要求专人给影评。于是某人战战兢兢地提交了一个名家云集的名单,大师宣传团队反复考虑,最后钦点老中青三个影评人。结果,老一代影评人写了一篇批评的,中一代影评人根本就没写,青一代影评人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向三代影评人致敬。
1、这一年的国片看得不多
2、根本没有10部国片称得上十佳
3、有些国片已经有了很优秀的影评,再写就是浮云
但回答之后发现,这些优秀的影评似乎阅读者还不够多,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我喜欢看影评,但在2010年,影评遭遇到了很多的误解,随便举几例:
误解之一:把影评、记者观影心得混为一谈。有些媒体的记者对自己有信心,于是带着“评论者”的眼光去“报道”一部新片的故事结构、演员表演、导演技法等,尤其是一些记者会津津乐道于“笑点”、“语录”等细节摘录,除了将影片情节剧透(这在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是绝不允许存在的,否则电影公司会跟媒体打官司)得一干二净之外,还将“报道”注入了个人色彩(有些不懂行的媒体领导在总结会上将其称之为“个性”),但往往谈得十分外行。
误解之二:把影评、枪手文章混为一谈。枪手这个东西,各个行业都有,但据说电影圈的就特别便宜。一部新片要上映,需要一些吹捧的文章(哪怕明知道这是一部劣作),于是枪手就产生了。这些以文字为生的人们虽然要价不算很高,但据说有些人也依靠着勤劳的双手,开上了奔驰。加上现在的媒体那么多,每天的要稿量那么大,编辑又忙着想着自己的房贷、周末的消遣,没人关心对方供给自己的,究竟是什么货色,只要是汉字,恐怕就行了。
误解之三:把影评、统发稿混为一谈。一般新片上映,电影宣传方会发给媒体统发稿,这些稿件除了对影片的幕后拍摄花絮做了介绍外,还有一些对影片的适当褒扬,但这在国外是不存在的,一般国外的大片发给媒体的统发稿甚至可以在官网上下载,上面的内容基本都是实事求是地说明制作背景、演职员履历等,是非优劣都交给观众去评判。而国内有些媒体记者若偷懒的话,就直接把宣传方的统发稿一字不改或删除几个无关段落后直接发表。
误解之四:把影评、公关行动混为一谈。这是近年来网络受到各方关注而新兴起来的行动,在一部新片上映之后,各大网站的电影板块、论坛等会迅速被水军占领,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保持影评的高亢口碑,打击那些批评的评论。就在若干年前,华文世界最好的电影论坛“大杂院”里,还对影评无用论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谁能想到,没过几年,影评就变得如此重要,甚至开始被利用、抹黑了起来。
以下是我在2010年看到的10篇有价值的影评,它们都体现了评论者的品味、学养、才情,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影评不值一提,但我认为它们既有趣味又有启发(虽然有些观点并不认同,但这并无妨碍),让你能通过他们的影评来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而这也正是好的影评所能带给我们的首要价值。
以下排名无先后,只是根据我想到的电影片名的先后来开列,所选影片均为国片或合拍片,影评人卫西谛老师说他基本不写国片的影评,这可能是一种变态,对此深感同意。中国的影评人就是应该去写国片的影评,西片的影评,还是让我们直接学习学习《视与听》《村声》《电影手册》那些大佬们的影评再动笔也不迟。就像下面的这些影评,就像黄鹤楼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样。
1、《山楂树之恋》
magasa:从“人间喜剧”到“悲惨世界”
友情赠送:专家评《山楂》
2、《赵氏孤儿》
本南丹蒂:陈氏孤儿,发个牢骚打个油
3、《西风烈》
magasa:警匪片与《西风烈》
4、《海上传奇》
tomshiwo:口述与历史
5、《让子弹飞》
大旗虎皮:谁在飞子弹
十八星旗
上海浦东叹号问号
6、《非诚勿扰2》
麻绳:哥拍的不是电影
7、《唐山大地震》
王泰白:不要把泪水变成一种压迫
8、《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magasa:作为黑色电影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9、《剑雨》
magasa:归隐:武侠故事的一种主题
10、《杜拉拉升职记》
图宾根木匠:黄梁一枕中国梦
补记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选了那么多篇magasa写的影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是这个时代里,你能找得到的中国最优秀且不受任何干扰的影评人。
2010年,一个大师拍了一部大片后来上海试映,要求专人给影评。于是某人战战兢兢地提交了一个名家云集的名单,大师宣传团队反复考虑,最后钦点老中青三个影评人。结果,老一代影评人写了一篇批评的,中一代影评人根本就没写,青一代影评人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向三代影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