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和薤
汪曾祺在《葵·薤》一文中写道: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然而有一句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然后他列举了向日葵、黄秋葵、蜀葵、戎葵等是葵而非诗中葵的植物,都不能为羹。最后在吴其俊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得到了答案。可为羹的葵是冬苋菜。
由葵他又想到薤。薤叶极细。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皠”掉了。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南方人很少知道藠头即是薤的。
最后他说: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今年春节前一周,我正好去了一趟四川,赶得巧,葵和薤都让我碰上了。
·葵
四川人管葵叫冬寒菜。冬天依然青翠碧绿的菜。只在冬天有的菜。可炒,可汤,可羹。菜分两种,一种极滑,叶片上带有绒毛,一种滑和绒都稍逊。冬寒菜自来不便宜,即使在岁冬不凋,寒月有菜的天府之国,也是比较贵的蔬菜。今年冬天5元一斤,大白菜是1元。相差不是一点点呵。
冬寒菜颇为耐煮。像青菜菠菜等蔬菜,丢下锅就要捞出来,久煮则叶黄色衰,灰败翠残,让人食欲全无。冬寒菜则不同,煮上十来分钟依然是碧绿生青的,菜叶菜梗中分泌出的粘汁还可让汤变得浓稠。一般煮用来煮个豆腐汤,那一碗端上来,真是碧波潭载白玉板,草木春深豆生香。映得人面俱绿,恍若深山修道。但这碗汤太过素寡,吃了两顿,包管人要叫“嘴里淡出鸟来”,恼将上来,少不得桌儿碟儿杯儿筷儿要遭殃。最好的搭配,是冬寒菜肉丸子汤。比冬瓜丸子汤来得香滑,比番茄丸子汤来得顺溜。这便是诗中的“采葵持作羹”,大有古意啊,两千年的诗味咂巴在嘴里,食者自行去揣摩吧。
还有一种家常的吃法,则是用来煮粥。咸粥。先用筒子骨(棒子骨)熬出骨头汤,去骨取汤加花生米、芋儿(芋艿、芋子)、黄豆芽,米等熬成粥,加少许盐,最后再放冬寒菜,搅匀即成。大冬天的手捧这样一碗芋葵粥,慢慢地嘬着嘴喝,让那一点暖意从胃到身,从手到脚,全身都暖和过来。任你寒冬腊月雪花飘,我自逍遥。
蜀中管粥叫“稀饭”,口语中没有粥这个字。八宝粥就叫八宝稀饭,芋葵粥就是冬寒菜稀饭。粥发“烛”音。有一年我去北京玩,早起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等红旗与太阳争辉,人群和汽车抢道时,肚饿难耐,便去旁边的饭店吃早餐。就听见有一位川藉女子大声说道:“我吃‘烛’,烛,烛,要两碗烛。”天子脚下的皇民本着一惯的冷脸和热讽说:“没烛,只有蜡。”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诗里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来,这位老兵恁地不怕麻烦,饭和羹还要分做两次煮,他要是煮一锅冬寒菜稀饭,倒还省了一半的柴火。
·薤
薤是古语,书面语言,平时没人会说去买把薤回来炒肉吃。当然大多数地方也没这个东西卖,蜀中自是有的。咳,蜀中什么没有?连侏罗纪的桫椤、前寒武纪的大熊猫都在蜀中遗留下来,一把子薤有什么稀奇。蜀中管薤称藠头,“藠”字是草字头下面三个白。会念会写这个字的川藉人士不会太多,若是菜市场里卖菜必须写菜牌,菜贩们估计要撞墙。在川菜馆子里,餐前开胃小点里的四川泡菜中,有时会有这个东东出现,它们的名字是——当当当当:“茭头”。很好很强大,知道是这个东东是草本,就给加了个草字头,不算太离谱。
我曾经把这个字写给我儿子看,问他念什么,他十分没有创意地说:“白晶晶”。我倒!还至尊宝呢。一个字发三个音,强。
藠头就像汪曾祺在文中所说,大都是腌制的。蜀中人家,家家都有泡菜坛子,吃藠头都是吃泡的。洗洗干净,晒干水气,扔进泡菜坛子里,过一个星期就可以吃了。微酸微辣,开胃下饭,醒酒解腻。可泡的藠头还不止一种,有一种小小的紧实的像大蒜头那样的,叫苦藠,皓白、脆嫩、层多、肉厚还有一种大一号的有着长长弯弯的叶柄的,因形似鹅项,叫鹅把藠。鹅把藠除了泡,还可以炒回锅肉。哇呀呀,鹅把藠炒回锅肉,川菜中的极品,蜀山中的隐逸。等闲难见一面,世人难睹其容。非入蜀山不得见之,非在隆冬不得现身。如此孤标傲世,只待有缘之人。
《本经》上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可治金疮,可轻身,可耐老,简直是武林人士梦寐以求的天山雪莲。李时珍说:“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其根煮食,苇酒、糟藏、醋浸皆宜。”杜甫曾说:“束比青刍色,圆齐玉著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诗名《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这位老先生在成都住了几年,大概吃了不少的藠头。
由葵他又想到薤。薤叶极细。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皠”掉了。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南方人很少知道藠头即是薤的。
最后他说: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今年春节前一周,我正好去了一趟四川,赶得巧,葵和薤都让我碰上了。
·葵
四川人管葵叫冬寒菜。冬天依然青翠碧绿的菜。只在冬天有的菜。可炒,可汤,可羹。菜分两种,一种极滑,叶片上带有绒毛,一种滑和绒都稍逊。冬寒菜自来不便宜,即使在岁冬不凋,寒月有菜的天府之国,也是比较贵的蔬菜。今年冬天5元一斤,大白菜是1元。相差不是一点点呵。
冬寒菜颇为耐煮。像青菜菠菜等蔬菜,丢下锅就要捞出来,久煮则叶黄色衰,灰败翠残,让人食欲全无。冬寒菜则不同,煮上十来分钟依然是碧绿生青的,菜叶菜梗中分泌出的粘汁还可让汤变得浓稠。一般煮用来煮个豆腐汤,那一碗端上来,真是碧波潭载白玉板,草木春深豆生香。映得人面俱绿,恍若深山修道。但这碗汤太过素寡,吃了两顿,包管人要叫“嘴里淡出鸟来”,恼将上来,少不得桌儿碟儿杯儿筷儿要遭殃。最好的搭配,是冬寒菜肉丸子汤。比冬瓜丸子汤来得香滑,比番茄丸子汤来得顺溜。这便是诗中的“采葵持作羹”,大有古意啊,两千年的诗味咂巴在嘴里,食者自行去揣摩吧。
还有一种家常的吃法,则是用来煮粥。咸粥。先用筒子骨(棒子骨)熬出骨头汤,去骨取汤加花生米、芋儿(芋艿、芋子)、黄豆芽,米等熬成粥,加少许盐,最后再放冬寒菜,搅匀即成。大冬天的手捧这样一碗芋葵粥,慢慢地嘬着嘴喝,让那一点暖意从胃到身,从手到脚,全身都暖和过来。任你寒冬腊月雪花飘,我自逍遥。
蜀中管粥叫“稀饭”,口语中没有粥这个字。八宝粥就叫八宝稀饭,芋葵粥就是冬寒菜稀饭。粥发“烛”音。有一年我去北京玩,早起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等红旗与太阳争辉,人群和汽车抢道时,肚饿难耐,便去旁边的饭店吃早餐。就听见有一位川藉女子大声说道:“我吃‘烛’,烛,烛,要两碗烛。”天子脚下的皇民本着一惯的冷脸和热讽说:“没烛,只有蜡。”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诗里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来,这位老兵恁地不怕麻烦,饭和羹还要分做两次煮,他要是煮一锅冬寒菜稀饭,倒还省了一半的柴火。
·薤
薤是古语,书面语言,平时没人会说去买把薤回来炒肉吃。当然大多数地方也没这个东西卖,蜀中自是有的。咳,蜀中什么没有?连侏罗纪的桫椤、前寒武纪的大熊猫都在蜀中遗留下来,一把子薤有什么稀奇。蜀中管薤称藠头,“藠”字是草字头下面三个白。会念会写这个字的川藉人士不会太多,若是菜市场里卖菜必须写菜牌,菜贩们估计要撞墙。在川菜馆子里,餐前开胃小点里的四川泡菜中,有时会有这个东东出现,它们的名字是——当当当当:“茭头”。很好很强大,知道是这个东东是草本,就给加了个草字头,不算太离谱。
我曾经把这个字写给我儿子看,问他念什么,他十分没有创意地说:“白晶晶”。我倒!还至尊宝呢。一个字发三个音,强。
藠头就像汪曾祺在文中所说,大都是腌制的。蜀中人家,家家都有泡菜坛子,吃藠头都是吃泡的。洗洗干净,晒干水气,扔进泡菜坛子里,过一个星期就可以吃了。微酸微辣,开胃下饭,醒酒解腻。可泡的藠头还不止一种,有一种小小的紧实的像大蒜头那样的,叫苦藠,皓白、脆嫩、层多、肉厚还有一种大一号的有着长长弯弯的叶柄的,因形似鹅项,叫鹅把藠。鹅把藠除了泡,还可以炒回锅肉。哇呀呀,鹅把藠炒回锅肉,川菜中的极品,蜀山中的隐逸。等闲难见一面,世人难睹其容。非入蜀山不得见之,非在隆冬不得现身。如此孤标傲世,只待有缘之人。
《本经》上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可治金疮,可轻身,可耐老,简直是武林人士梦寐以求的天山雪莲。李时珍说:“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其根煮食,苇酒、糟藏、醋浸皆宜。”杜甫曾说:“束比青刍色,圆齐玉著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诗名《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这位老先生在成都住了几年,大概吃了不少的藠头。
蓝紫青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春花织金 (7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八)丽江到昆明 (8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七)剑川 (2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六)从海东到沙溪 (7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五)南涧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