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全民娱乐和SNS的陷落
如果时间回到两年前,我每天早上的活动一般是这样的。起床,像往常一样,先打开电脑,第一件事,不管有没有人留言,都要上一下校内看一看。写了一篇日志或是上传了照片,就等不及刷新,生怕错过人家的光临,开心又多了些“最近来访”。没事挂着qq,浏览人家的签名,毫无意义的鼠标从上滚到下。周而复始,浪费了不少时间,却也乐此不疲。
第一次知道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高中读一篇周国平的文章,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后来先后读了奥威尔的《1984》,又读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再回过头来读《娱乐至死》,字字珠玑,拍案叫绝。猛然发现,波兹曼真是位可怕的先知。
媒介
波兹曼有一个重要论点: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什么?字典告诉我们,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例如,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报纸把新闻变成商品。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在印刷术时代或者文字时代,比如说你如果在认真读我的这篇文章,就要把目光注视在这个地方,身体姿势保持一定时间的不动,如果你做不到这点,说明你心态比较浮躁,或者你对我的文字不感兴趣。而这只是最低要求,不仅要看 ,还有思考在同时进行,你要区分这些文字所要表达的意义,是讽刺还是真诚赞美。另外,最重要的,你得接受一个抽象的世界,因为没有图片借助你想象。在纯文本的语境里,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不够聪明,需要给他张图才能帮助他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每个人心中哈姆雷特的长相都不一样。若是因图片限制了想象,思维空间就受到了极大限制。
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里,媒介也是各种符号。符号环境中,变化与自然环境中的变化一样,开始都是慢慢积累,然后突然达到了所谓的“临界点”。一条逐渐被污染的河突然变得有毒,大多数鱼类都灭绝了,游泳成为了一种危险。在文字与图片的斗争中也是,电视说穿了就是图片的加速播映,突然之间,文字变成了图片的附属品,我们现在先看到一张图片,然后才会想到看看下面的解说词。加佛里尔•萨洛蒙曾经说过:“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对于报纸来说,一张照片的效果不仅胜过1000个字,而且,从销售情况来看,好处更多。“看”报纸代替了“读”报纸,成为了我们进行判断的基础。我们不再通过文字进行自我的想象思考。于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
你好,娱乐
说到娱乐,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它应该是国内电视台中做到最早也是最纯粹的娱乐卫视了。无论是它的综艺节目,还是选秀节目,还是偶像剧,在国内来说,都是相当有影响力。
中国很有趣,也许刚从极度专制时代解脱的人来说,娱乐是一种很好补充品。就像从奥威尔的《1984》一下子跳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我们需要娱乐,每个人都脸上都笑开颜。广电总局的“反三俗”无疑是在自掘坟墓,吃力不讨好还激起人民的反感。不如让每个人都得到娱乐,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时间去考虑民主自由一类的事情了。
电视与文字不一样,一格画面往往只有短短几秒钟,画面的不断跳动变化中,观众的眼睛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屏幕一直有新的东西可看。而且,电视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脑筋,看电视的目的只是感官上得到满足。觉得很爽,但过段时间想想,什么都回忆不起来了。就像一夜情,干的时候很爽,事后一片空虚,但总是有人乐此不疲。
Sns的陷落
现在是网络时代,与波兹曼的时代又进了一步。信息量更多,更让人无从下手。用柯勒律治的诗来说就是“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人人网,开心网,微博,根据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从理论上讲,通过网络,你可以认识世界上每一个人。
但真的能通过例如人人网这样的网站,交上真正的朋友吗?
如果我们做一组实验:两组人,一组人完全通过线上交流沟通;一组人通过线下,面对面的交流。结果会怎样?我无法做出预测。
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毫无疑问的倾向于实际生活中结交朋友。再不济,先通过网络认识,再在线下交流,即最主要的还是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
还是以人人网为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签名,有些人更新的比较频繁。而这些签名,多半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它不会为你提供需要改变一天计划的信息,或让你决定采取本来不准备采取的行动,或帮你更加了解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使我们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社区,但这个社区却是奇怪的,因为这里住着一群彼此除了了解一些最表面的情况外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我以前会经常上校内(那时候人人还叫校内),写文章,更新签名,在别人网页留言。但现在我的校内账号基本上就是鸡肋般的存在,不上但又不忍心注销,因为有很多以前的文章和图片在上面,所以就这么放着。偶尔上一次,看到最多的就是文章分享或是图片上传,而那些照片,无非是去哪里旅游了或是美女自拍图,下面不乏男性仰慕者的疯狂留言,已经成了满足虚荣心的赤裸裸的炫耀。根本没人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写成文章发表在上面。
最近网上很火的一首歌叫《忐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我觉得它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讽刺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演唱者的语言不过是类人的咕哝声,这样的演唱没有内容,或许还有些考古意义,因为它让我知道北京的山顶洞人是怎么唱歌的。
第一次知道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高中读一篇周国平的文章,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后来先后读了奥威尔的《1984》,又读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再回过头来读《娱乐至死》,字字珠玑,拍案叫绝。猛然发现,波兹曼真是位可怕的先知。
媒介
波兹曼有一个重要论点: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什么?字典告诉我们,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例如,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报纸把新闻变成商品。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在印刷术时代或者文字时代,比如说你如果在认真读我的这篇文章,就要把目光注视在这个地方,身体姿势保持一定时间的不动,如果你做不到这点,说明你心态比较浮躁,或者你对我的文字不感兴趣。而这只是最低要求,不仅要看 ,还有思考在同时进行,你要区分这些文字所要表达的意义,是讽刺还是真诚赞美。另外,最重要的,你得接受一个抽象的世界,因为没有图片借助你想象。在纯文本的语境里,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不够聪明,需要给他张图才能帮助他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每个人心中哈姆雷特的长相都不一样。若是因图片限制了想象,思维空间就受到了极大限制。
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里,媒介也是各种符号。符号环境中,变化与自然环境中的变化一样,开始都是慢慢积累,然后突然达到了所谓的“临界点”。一条逐渐被污染的河突然变得有毒,大多数鱼类都灭绝了,游泳成为了一种危险。在文字与图片的斗争中也是,电视说穿了就是图片的加速播映,突然之间,文字变成了图片的附属品,我们现在先看到一张图片,然后才会想到看看下面的解说词。加佛里尔•萨洛蒙曾经说过:“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对于报纸来说,一张照片的效果不仅胜过1000个字,而且,从销售情况来看,好处更多。“看”报纸代替了“读”报纸,成为了我们进行判断的基础。我们不再通过文字进行自我的想象思考。于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
你好,娱乐
说到娱乐,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它应该是国内电视台中做到最早也是最纯粹的娱乐卫视了。无论是它的综艺节目,还是选秀节目,还是偶像剧,在国内来说,都是相当有影响力。
中国很有趣,也许刚从极度专制时代解脱的人来说,娱乐是一种很好补充品。就像从奥威尔的《1984》一下子跳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我们需要娱乐,每个人都脸上都笑开颜。广电总局的“反三俗”无疑是在自掘坟墓,吃力不讨好还激起人民的反感。不如让每个人都得到娱乐,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时间去考虑民主自由一类的事情了。
电视与文字不一样,一格画面往往只有短短几秒钟,画面的不断跳动变化中,观众的眼睛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屏幕一直有新的东西可看。而且,电视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脑筋,看电视的目的只是感官上得到满足。觉得很爽,但过段时间想想,什么都回忆不起来了。就像一夜情,干的时候很爽,事后一片空虚,但总是有人乐此不疲。
Sns的陷落
现在是网络时代,与波兹曼的时代又进了一步。信息量更多,更让人无从下手。用柯勒律治的诗来说就是“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人人网,开心网,微博,根据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从理论上讲,通过网络,你可以认识世界上每一个人。
但真的能通过例如人人网这样的网站,交上真正的朋友吗?
如果我们做一组实验:两组人,一组人完全通过线上交流沟通;一组人通过线下,面对面的交流。结果会怎样?我无法做出预测。
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毫无疑问的倾向于实际生活中结交朋友。再不济,先通过网络认识,再在线下交流,即最主要的还是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
还是以人人网为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签名,有些人更新的比较频繁。而这些签名,多半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它不会为你提供需要改变一天计划的信息,或让你决定采取本来不准备采取的行动,或帮你更加了解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使我们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社区,但这个社区却是奇怪的,因为这里住着一群彼此除了了解一些最表面的情况外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我以前会经常上校内(那时候人人还叫校内),写文章,更新签名,在别人网页留言。但现在我的校内账号基本上就是鸡肋般的存在,不上但又不忍心注销,因为有很多以前的文章和图片在上面,所以就这么放着。偶尔上一次,看到最多的就是文章分享或是图片上传,而那些照片,无非是去哪里旅游了或是美女自拍图,下面不乏男性仰慕者的疯狂留言,已经成了满足虚荣心的赤裸裸的炫耀。根本没人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写成文章发表在上面。
最近网上很火的一首歌叫《忐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我觉得它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讽刺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演唱者的语言不过是类人的咕哝声,这样的演唱没有内容,或许还有些考古意义,因为它让我知道北京的山顶洞人是怎么唱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