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的社会氛围和阶层关系
陆续有点直觉,然后有点思考,想写出来。写之前说几句废话。国人的语境是非常凶险的。有时你只是摆事实而没有观点(其实有时真的得不出观点),但是看官会根据他们自己的揣测来强加给你一个观点。因为国人的文化是比较感性的,和逻辑推理体系有点差别。所以,说话要谨慎。
比如我们拍人物活动,我们会对准谁?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者我们换个问题问:当你对准谁的时候,你感觉到比较轻松?你也许没有思考过,但是如果你在拍,你回头统计一下,照片会告诉你答案。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出现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尽管富豪、中产、工薪、下岗领社保的都会去菜场买菜,但是你我都相信,总的来说他们活动和出现的场合是不一样的。
你会看见,你的照片中,很多大街上的人物可能都是社会经济的中和下层 -- 尽管这样说已经触及了很多较左人士的神经 -- 你怎么还搞阶层分级?说出来让很多人跳,和不说出来让事实沉默着,一个样,事实都在那里。因此,我们在上海的很多陋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活动的人,他们自然,放松,以街道巷子为他们自然的活动场所。他们不一定整天呆在家里孵空调,不一定整天看DVD。事实上,他们要劳作,他们也看不了。他们和他们的小孩,大多是外地来沪讨生活的。他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昂贵的电子游戏设备,他们也不能整天随父母去看电影、逛商场、吃快餐、玩电玩等等。他们就在街头追逐,玩玩溜溜球,玩玩简易的小车。他们在寒冷的冬天一点也不冷,跑得热气腾腾。他们的父母在一边干活做营生。
而中产阶层,乃至富人们的孩子,都躲在精致的装修的屋子里孵空调呢,衣着整齐,脸蛋光亮。玩着游戏机。出入有车,车后面接着是漂亮的建筑。所以根本不用暴露在大街上。你能拍到他们吗?不能。如果你想表现这个阶层的孩子,你只能走进他们的家庭。当然你得有很多这样的阶层的朋友。你进入了他们的家庭,你就能如愿以偿了吗?不能。因为,现时的中国,信任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原谅我,我思考了一下,我没有用那个词)。你为什么拍照?你在图谋什么?这肯定是本能的反应。
因此,总结一下,一个城市里,特别是大城市里。越高的阶层越警惕,防卫心理越强。原因之一是他们得到现在的一切,有可能过去就是靠有效的防卫得到的。原因之二当然是:穿鞋的当然害怕鞋湿掉,所以要警惕。原因之三,物质的条件决定了他们的吃喝玩乐行可以更加隐蔽。
回到纪实摄影。我觉得苏珊.桑塔格的一些洞察真的是太犀利太厉害了。她曾在书中说:摄影就是为了满足中产阶级的好奇心,窥视癖和猎取心(大致如此,词语不一定准确)。有一架相机,当然现在无法称为中产阶级。在很早以前,可能是。她的话现时同样还有那种令人尴尬的威慑力。一个有闲暇(相对很多下层的人都必须整天干活维持营生而言)的人,不断地去猎取影像,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隐含了一种猎取心理。
这样说,并不是在说我们摄影者本人有任何优势 (在这里,永远不要宣称自己的优势;而且事实上的确也没有任何优势),而是说,我们在摄影的时候,不自觉地可能在“利用”那微妙的阶层关系。我们不要说得太对立。就说起码你拿了个照相机有闲去玩一下,而别人不能。于是能的人成了摄影者,不能的人成了被摄者。这就是猎取。尽管你不愿意承认。
当然,如果哪天你能做到猎取富人的行踪,那又是另一种猎取了。当然,我们说过,各阶层的人出现的场合是不一样的。你要找到他们,你怎么办呢?答案自明。
所以,摄影似乎的确有阶层性,而且还要受中国的社会氛围的约束。
比如我们拍人物活动,我们会对准谁?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者我们换个问题问:当你对准谁的时候,你感觉到比较轻松?你也许没有思考过,但是如果你在拍,你回头统计一下,照片会告诉你答案。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出现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尽管富豪、中产、工薪、下岗领社保的都会去菜场买菜,但是你我都相信,总的来说他们活动和出现的场合是不一样的。
你会看见,你的照片中,很多大街上的人物可能都是社会经济的中和下层 -- 尽管这样说已经触及了很多较左人士的神经 -- 你怎么还搞阶层分级?说出来让很多人跳,和不说出来让事实沉默着,一个样,事实都在那里。因此,我们在上海的很多陋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活动的人,他们自然,放松,以街道巷子为他们自然的活动场所。他们不一定整天呆在家里孵空调,不一定整天看DVD。事实上,他们要劳作,他们也看不了。他们和他们的小孩,大多是外地来沪讨生活的。他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昂贵的电子游戏设备,他们也不能整天随父母去看电影、逛商场、吃快餐、玩电玩等等。他们就在街头追逐,玩玩溜溜球,玩玩简易的小车。他们在寒冷的冬天一点也不冷,跑得热气腾腾。他们的父母在一边干活做营生。
而中产阶层,乃至富人们的孩子,都躲在精致的装修的屋子里孵空调呢,衣着整齐,脸蛋光亮。玩着游戏机。出入有车,车后面接着是漂亮的建筑。所以根本不用暴露在大街上。你能拍到他们吗?不能。如果你想表现这个阶层的孩子,你只能走进他们的家庭。当然你得有很多这样的阶层的朋友。你进入了他们的家庭,你就能如愿以偿了吗?不能。因为,现时的中国,信任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原谅我,我思考了一下,我没有用那个词)。你为什么拍照?你在图谋什么?这肯定是本能的反应。
因此,总结一下,一个城市里,特别是大城市里。越高的阶层越警惕,防卫心理越强。原因之一是他们得到现在的一切,有可能过去就是靠有效的防卫得到的。原因之二当然是:穿鞋的当然害怕鞋湿掉,所以要警惕。原因之三,物质的条件决定了他们的吃喝玩乐行可以更加隐蔽。
回到纪实摄影。我觉得苏珊.桑塔格的一些洞察真的是太犀利太厉害了。她曾在书中说:摄影就是为了满足中产阶级的好奇心,窥视癖和猎取心(大致如此,词语不一定准确)。有一架相机,当然现在无法称为中产阶级。在很早以前,可能是。她的话现时同样还有那种令人尴尬的威慑力。一个有闲暇(相对很多下层的人都必须整天干活维持营生而言)的人,不断地去猎取影像,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隐含了一种猎取心理。
这样说,并不是在说我们摄影者本人有任何优势 (在这里,永远不要宣称自己的优势;而且事实上的确也没有任何优势),而是说,我们在摄影的时候,不自觉地可能在“利用”那微妙的阶层关系。我们不要说得太对立。就说起码你拿了个照相机有闲去玩一下,而别人不能。于是能的人成了摄影者,不能的人成了被摄者。这就是猎取。尽管你不愿意承认。
当然,如果哪天你能做到猎取富人的行踪,那又是另一种猎取了。当然,我们说过,各阶层的人出现的场合是不一样的。你要找到他们,你怎么办呢?答案自明。
所以,摄影似乎的确有阶层性,而且还要受中国的社会氛围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