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前终于他妈的这学期结束了!——亲爱的毛姆叔叔
摘要:“作家更关心的应该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毛姆在书中这么写到。判断作品中的人性是评论家和新闻播报员要做的事情。而作家给予读者更多的是信息背后的自主思考。
关键词:毛姆 小说 书籍 人性 艺术
在若干媒介中选择书籍,源于对纸质文字的喜爱。书籍数量和种类过于庞大,我挑其中看得较多的也是最大众化的小说来谈一下感想。
(装,再装
这次的范例是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作家更关心的应该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毛姆在书中这么写到。判断作品中的人性是评论家和新闻播报员要做的事情。而作家给予读者更多的是信息背后的自主思考。就像日本作家宫部美幸,作为一个冷硬派社会推理小说的女作家,在她的社会作品中大多不带感情的第三方叙述,在《理由》一书中甚至大篇幅的是档案般的资料堆砌,初看令人头痛。而越看到后面越渐入佳境,她用最平实的语言,穿过重重表象,冷静地拾起破碎的事实拼图,让读者自己拼凑,寻找真相。即使是书中人物直抒自己感情的话语,她也从不作评论。这种不透露感想,平铺事实的写法,将思考的过程完全托给读者,一方面对读者的心理有透彻了解,并且对自己作品有足够信心才能够做到的。
(跑题儿了跑题儿了
而毛姆的小说大多以“我”这个视角来讲述故事。这个“我”是个普通人,他从一个普通社会人的视角来进行社会生活,穿梭在其他角色当中,好像是RPG游戏。他刻薄却又客观地刻画着所有角色,包括“我”这个角色。
有些人不喜欢毛姆这种风格,说他们看不惯这种讽刺。而我却觉得他的书中大多数(不能说全部)看似讽刺的现象是铁定的真实,那些看不清的人,要么养尊处优,出生至今被虚假的幸福感包围,从未幻灭。要么故作清高,虚伪地证明自己的真挚。
《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以一个平凡但略有智慧的角色“我”(仿佛是他自己),目见了以高更为原型的思特克兰德从证券经纪人到狂热画家的转变直到死亡。除了对思特克兰德的思考,还有他的转变对周围人的巨大影响,对人性、对爱情、对女人几近苛责的描述都令人印象深刻。
被斯特里克兰德抛弃的妻子一开始坚定地认为丈夫是与女人私奔了,而终于被“我”劝说至相信他是为了画画而远走他乡时,她发表了看似惊人的言论:
“他要是发疯地爱上一个人,同她逃跑,我是能够原谅他的。我会认为这种事是很自然的。我不会太责备他。我会想他是被拐骗走的。男人心肠很软,女人又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但是现在却不是这么回事。我恨他。我现在永远也不会原谅他了。”
“我还从来没有象恨他这样恨过一个人呢。你知道,我一直宽慰自己说,不管这件事继续多久,最终他还是要我的。我想在他临终的时候他会叫我去,我也准备去。我会象一个母亲那样看护他,最后我还会告诉他,过去的事我不记在心里,我一直爱他,他做的任何事我都原谅他。但是现在——现在什么都完了。我对他就象对一个路人似的什么感情也没有了。我真希望他死的时候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一个亲人也不在身边。我真希望他染上恶疮,浑身腐烂。我同他的关系算完了。” ——《月亮与六便士》
看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些地方恰恰也是那么想的,并不是说这就是所有的女人,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我能够与之共鸣,不得不佩服毛姆的对女人见解确实有深刻的地方。
之后他以“我”的心理活动将看法说出:
女人们总是喜欢在她们所爱的人临终前表现得宽宏大量,她们的这种偏好叫我实在难以忍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们不愿意男人寿命太长,就是怕把演出这幕好戏的机会拖得太晚。——《月亮与六便士》
之所以惊人,不是觉得反常,而是被戳中了心里那样震撼。我的阅读量和真正书痴比起来如九牛一毛,所以看到毛姆之前,没剪过把这种看似无害、实则卑鄙的想法公布于世的感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下面是一段“我”对这次事件的感想,算是个成长式的小结,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这段,我喜欢的是上面两段,充满负面感情的对白和对其认识的犀利表达。而下面这段像是任务报告一般的总结性发言,可以说是写给看不懂之前桥段的人看的,所以毛姆还是希望作品能被大多数人看懂接受的吧。而像这种箴言式的句子,经常会被对其他内容人截取当做签名,来向其他同样读书甚少的同伴标榜自己看懂了毛姆。
当时我还同今天不一样,总认为人的性格是单纯统一的;当我发现这样一个温柔可爱的女性报复心居然这么重的时候,我感到很丧气。那时我还没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月亮与六便士》
比起对其他角色的直接有倾向性的评论,书中对男主角思特克兰德描写最多,但是这种描写呈两面性,一种是“我”直面思特克兰德,对他之间的对白与互动;另一种是退到幕后的心理活动。根据我的看法,前者的“我”是毛姆笔下一个作为生活在思特克兰德身边的普通人,直接表达出了对思特克兰德自私的强烈不满与对他缺乏人性鄙视。而后者,毛姆则是站在人类历史与文化艺术的宏观角度,客观地对思特克兰德这个人的各种特征来描述,好像一个生物学家在剖析一种生物一般,本意没有人性上的褒义或贬义的评判,正如毛姆之前所说的“作家更关心的应该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我”作为普通人与斯特里克兰德的一些对白:
“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人。我怎么会那么倒霉,认识了你这么一个最惹人嫌的东西。你为什么偏偏要缠着一个讨厌你、看不起你的人呢?”
“你以为我很注意你对我的看法吗,老兄?”
“真见鬼!”我说,因为感觉到我的动机一点也站不住脚,反而装出一副更加气愤的样子。“我不想认识你。”
“你怕我会把你带坏了吗?”
他的语气让我觉得自己非常可笑。我知道他正斜着眼睛看我,脸上带着讥嘲的笑容。
“我猜想你手头又窘了吧!”我傲慢地说。
“要是我还认为有希望从你手里借到钱,我真是个大傻瓜了。”
“要是你硬逼着自己讨别人喜欢,那说明你现在已经穷得没有办法了。”
思特里克兰德拿起了帽子,站在那里看着我。 “你来吗?”
“你为什么要同我来往?”我问他,“你知道我讨厌你,鄙视你。”
——《月亮与六便士》
自从勃朗什施特略夫因为斯特里克兰德而自杀后,“我”一改之前对他中立的态度,变得分外厌恶和鄙视。这里的“我”是一个有着平凡感情的好恶分明的人。
毛姆作为第三者的俯视角度化为“我”的心理活动,譬如卷首这段回忆:
老实说,我刚刚认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从来没注意到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今天却很少有人不承认他的伟大了。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它感到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月亮与六便士》
开篇便大加褒扬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但这种并不是人性的伟大,而是其所创作的艺术价值的伟大。仿佛生物学家对对某种独特生物机能的赞美。
以上是毛姆作为凡人角度和跨历史的角度对思特里克兰德的见解,另外,毛姆还在“我”之中加入了细腻(或者作为一个小说家说所特有的高情商)的一面,这种体察本意是客观的,如果只能看出贬义的话,说明见地还停留在第一个“我”程度上。这是在“我”得知勃朗什施特略夫跟随思特里克兰德之后的心理活动:
我根本不相信这个人会爱上一个人。在爱这种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温柔,但思特里克兰德却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都不懂得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月亮与六便士》
没有爱情这项功能的思特克兰德,就像一株妖异的植物,生命的初期的种子将落在原妻子的身上,无痛无感地过着潜伏期,当其受不了沉闷的生活挤压,便爆破而出。伸出自我的枝条,毫无保留地抛弃了原本的寄主。无耻地纠缠着身边的高物,攀爬着像天空蜿蜒去。但是也就是这种生物,能取得最亮的一束光,播撒给在他的暴虐下幸存的活物。
小说不仅仅靠“我”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很多会借其他角色的口说出作者自身的看法,特别是那种在大众看起来颇为偏激的见解,通过某个本身就奇特的人物说出来会很能打动读者。思特里克兰德在“我”指责他面对爱情冷酷的时候这么说道: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
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
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
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
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
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
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
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
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
爱情是一种疾病。
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
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
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
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东西非常反感。
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
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
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
她要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上;
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
为了我,世界上任何事情她都愿意做,
只有一件事除外:不来打搅我。——《月亮与六便士》
这些话从毛姆这个歧视女性的同性恋笔下出现,可以说是很正常的。虽然招来了很多女权主义者的非议。我在此引用并不是要指摘什么,只是想表达我看到这些时的感受。没错!女人或者说大部分女人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也和毛姆一样讨厌女人或者说大部分女人!
全民搞基吧~
曾若干次尝试写过小说,稍微有一点新想法写下来。
无论是文句的构造、情节编排、还是人物的塑造,我都逼自己要精益求精,还不断提醒自己小说的主旨。可是每一遍重看都发现新的漏洞和对过去的不屑,大段的删减,导致难以成长文,于是渐渐放弃。我终究还是写不来小说,只能写写散文诗啥的。
村上春树曾在某本书里说自己不会写小说,但正因为这样他才一直在写,如果有一天,他“会”写小说了,就不愿再写了吧。所以我想,我要不要再写写看呢,不那么苛刻,凭着兴趣和直觉来。
鉴于时间原因,本来还想谈谈刚阅毕的毛姆的《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里谈论小说家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在译林出版社那版的P184-186,点到如何塑造人物的,很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新年快乐,拜拜不见~
关键词:毛姆 小说 书籍 人性 艺术
在若干媒介中选择书籍,源于对纸质文字的喜爱。书籍数量和种类过于庞大,我挑其中看得较多的也是最大众化的小说来谈一下感想。
![]() |
(装,再装
这次的范例是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作家更关心的应该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毛姆在书中这么写到。判断作品中的人性是评论家和新闻播报员要做的事情。而作家给予读者更多的是信息背后的自主思考。就像日本作家宫部美幸,作为一个冷硬派社会推理小说的女作家,在她的社会作品中大多不带感情的第三方叙述,在《理由》一书中甚至大篇幅的是档案般的资料堆砌,初看令人头痛。而越看到后面越渐入佳境,她用最平实的语言,穿过重重表象,冷静地拾起破碎的事实拼图,让读者自己拼凑,寻找真相。即使是书中人物直抒自己感情的话语,她也从不作评论。这种不透露感想,平铺事实的写法,将思考的过程完全托给读者,一方面对读者的心理有透彻了解,并且对自己作品有足够信心才能够做到的。
![]() |
(跑题儿了跑题儿了
而毛姆的小说大多以“我”这个视角来讲述故事。这个“我”是个普通人,他从一个普通社会人的视角来进行社会生活,穿梭在其他角色当中,好像是RPG游戏。他刻薄却又客观地刻画着所有角色,包括“我”这个角色。
有些人不喜欢毛姆这种风格,说他们看不惯这种讽刺。而我却觉得他的书中大多数(不能说全部)看似讽刺的现象是铁定的真实,那些看不清的人,要么养尊处优,出生至今被虚假的幸福感包围,从未幻灭。要么故作清高,虚伪地证明自己的真挚。
![]() |
《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以一个平凡但略有智慧的角色“我”(仿佛是他自己),目见了以高更为原型的思特克兰德从证券经纪人到狂热画家的转变直到死亡。除了对思特克兰德的思考,还有他的转变对周围人的巨大影响,对人性、对爱情、对女人几近苛责的描述都令人印象深刻。
被斯特里克兰德抛弃的妻子一开始坚定地认为丈夫是与女人私奔了,而终于被“我”劝说至相信他是为了画画而远走他乡时,她发表了看似惊人的言论:
“他要是发疯地爱上一个人,同她逃跑,我是能够原谅他的。我会认为这种事是很自然的。我不会太责备他。我会想他是被拐骗走的。男人心肠很软,女人又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但是现在却不是这么回事。我恨他。我现在永远也不会原谅他了。”
“我还从来没有象恨他这样恨过一个人呢。你知道,我一直宽慰自己说,不管这件事继续多久,最终他还是要我的。我想在他临终的时候他会叫我去,我也准备去。我会象一个母亲那样看护他,最后我还会告诉他,过去的事我不记在心里,我一直爱他,他做的任何事我都原谅他。但是现在——现在什么都完了。我对他就象对一个路人似的什么感情也没有了。我真希望他死的时候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一个亲人也不在身边。我真希望他染上恶疮,浑身腐烂。我同他的关系算完了。” ——《月亮与六便士》
看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些地方恰恰也是那么想的,并不是说这就是所有的女人,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我能够与之共鸣,不得不佩服毛姆的对女人见解确实有深刻的地方。
之后他以“我”的心理活动将看法说出:
女人们总是喜欢在她们所爱的人临终前表现得宽宏大量,她们的这种偏好叫我实在难以忍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们不愿意男人寿命太长,就是怕把演出这幕好戏的机会拖得太晚。——《月亮与六便士》
之所以惊人,不是觉得反常,而是被戳中了心里那样震撼。我的阅读量和真正书痴比起来如九牛一毛,所以看到毛姆之前,没剪过把这种看似无害、实则卑鄙的想法公布于世的感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下面是一段“我”对这次事件的感想,算是个成长式的小结,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这段,我喜欢的是上面两段,充满负面感情的对白和对其认识的犀利表达。而下面这段像是任务报告一般的总结性发言,可以说是写给看不懂之前桥段的人看的,所以毛姆还是希望作品能被大多数人看懂接受的吧。而像这种箴言式的句子,经常会被对其他内容人截取当做签名,来向其他同样读书甚少的同伴标榜自己看懂了毛姆。
当时我还同今天不一样,总认为人的性格是单纯统一的;当我发现这样一个温柔可爱的女性报复心居然这么重的时候,我感到很丧气。那时我还没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月亮与六便士》
比起对其他角色的直接有倾向性的评论,书中对男主角思特克兰德描写最多,但是这种描写呈两面性,一种是“我”直面思特克兰德,对他之间的对白与互动;另一种是退到幕后的心理活动。根据我的看法,前者的“我”是毛姆笔下一个作为生活在思特克兰德身边的普通人,直接表达出了对思特克兰德自私的强烈不满与对他缺乏人性鄙视。而后者,毛姆则是站在人类历史与文化艺术的宏观角度,客观地对思特克兰德这个人的各种特征来描述,好像一个生物学家在剖析一种生物一般,本意没有人性上的褒义或贬义的评判,正如毛姆之前所说的“作家更关心的应该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我”作为普通人与斯特里克兰德的一些对白:
“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人。我怎么会那么倒霉,认识了你这么一个最惹人嫌的东西。你为什么偏偏要缠着一个讨厌你、看不起你的人呢?”
“你以为我很注意你对我的看法吗,老兄?”
“真见鬼!”我说,因为感觉到我的动机一点也站不住脚,反而装出一副更加气愤的样子。“我不想认识你。”
“你怕我会把你带坏了吗?”
他的语气让我觉得自己非常可笑。我知道他正斜着眼睛看我,脸上带着讥嘲的笑容。
“我猜想你手头又窘了吧!”我傲慢地说。
“要是我还认为有希望从你手里借到钱,我真是个大傻瓜了。”
“要是你硬逼着自己讨别人喜欢,那说明你现在已经穷得没有办法了。”
思特里克兰德拿起了帽子,站在那里看着我。 “你来吗?”
“你为什么要同我来往?”我问他,“你知道我讨厌你,鄙视你。”
![]() |
——《月亮与六便士》
自从勃朗什施特略夫因为斯特里克兰德而自杀后,“我”一改之前对他中立的态度,变得分外厌恶和鄙视。这里的“我”是一个有着平凡感情的好恶分明的人。
毛姆作为第三者的俯视角度化为“我”的心理活动,譬如卷首这段回忆:
老实说,我刚刚认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从来没注意到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今天却很少有人不承认他的伟大了。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它感到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月亮与六便士》
开篇便大加褒扬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但这种并不是人性的伟大,而是其所创作的艺术价值的伟大。仿佛生物学家对对某种独特生物机能的赞美。
以上是毛姆作为凡人角度和跨历史的角度对思特里克兰德的见解,另外,毛姆还在“我”之中加入了细腻(或者作为一个小说家说所特有的高情商)的一面,这种体察本意是客观的,如果只能看出贬义的话,说明见地还停留在第一个“我”程度上。这是在“我”得知勃朗什施特略夫跟随思特里克兰德之后的心理活动:
我根本不相信这个人会爱上一个人。在爱这种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温柔,但思特里克兰德却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都不懂得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月亮与六便士》
没有爱情这项功能的思特克兰德,就像一株妖异的植物,生命的初期的种子将落在原妻子的身上,无痛无感地过着潜伏期,当其受不了沉闷的生活挤压,便爆破而出。伸出自我的枝条,毫无保留地抛弃了原本的寄主。无耻地纠缠着身边的高物,攀爬着像天空蜿蜒去。但是也就是这种生物,能取得最亮的一束光,播撒给在他的暴虐下幸存的活物。
小说不仅仅靠“我”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很多会借其他角色的口说出作者自身的看法,特别是那种在大众看起来颇为偏激的见解,通过某个本身就奇特的人物说出来会很能打动读者。思特里克兰德在“我”指责他面对爱情冷酷的时候这么说道: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
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
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
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
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
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
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
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
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
爱情是一种疾病。
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
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 |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
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
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东西非常反感。
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
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
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
她要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上;
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
为了我,世界上任何事情她都愿意做,
只有一件事除外:不来打搅我。——《月亮与六便士》
这些话从毛姆这个歧视女性的同性恋笔下出现,可以说是很正常的。虽然招来了很多女权主义者的非议。我在此引用并不是要指摘什么,只是想表达我看到这些时的感受。没错!女人或者说大部分女人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也和毛姆一样讨厌女人或者说大部分女人!
![]() |
全民搞基吧~
曾若干次尝试写过小说,稍微有一点新想法写下来。
无论是文句的构造、情节编排、还是人物的塑造,我都逼自己要精益求精,还不断提醒自己小说的主旨。可是每一遍重看都发现新的漏洞和对过去的不屑,大段的删减,导致难以成长文,于是渐渐放弃。我终究还是写不来小说,只能写写散文诗啥的。
村上春树曾在某本书里说自己不会写小说,但正因为这样他才一直在写,如果有一天,他“会”写小说了,就不愿再写了吧。所以我想,我要不要再写写看呢,不那么苛刻,凭着兴趣和直觉来。
![]() |
![]() |
![]() |
鉴于时间原因,本来还想谈谈刚阅毕的毛姆的《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里谈论小说家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在译林出版社那版的P184-186,点到如何塑造人物的,很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新年快乐,拜拜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