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颜色在黑白之间
美国钢琴家范德腾和台湾盲人钢琴家许哲诚,一场奇妙的对话,两架钢琴之间,常人与盲人之间,美国与中国之间,人与音乐之间。
舞台上两架九尺三角钢琴,师生两人的一天。丁乃筝导演成功的攫取了范德腾与许哲诚生活中真实感人的片段,感觉上未经雕琢,自然而流畅。三幕,自我介绍、疯狂授课和人生感悟。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个个片段,是音乐的,也是人生的。师生二人的表演也没有演的痕迹,弹唱间,尽是真实的欢乐与悲伤。但也正是这样简单独特的处理,尽管段落间的对话是关联的,但全场下来还是觉得琐碎了。记下许多关键词,但这些感动也都是一字一句零星的。
清晨的车上,电台,台语歌《家后》。美梦,纽约爱乐乐团,奥巴马就职典礼,格什温《蓝色狂想曲》,忧郁的蓝调,黑人迁移史。伊甸园,亚当与夏娃,蛇与苹果,吃了苹果什么都变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理性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顽固低音。《你是我的眼》,眼见为实,音乐最真实。最难的音乐,《超级玛丽》,肖邦《黑键练习曲》,肖邦《三度音练习曲》。最折磨人的音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悲怆,肖邦《第四号叙事曲》,留白。最常见的音乐,so la do re do,国父、修女、艺伎。最寒冷的音乐,奥地利,平安夜圣诞节,雪,卖火柴的小女孩,《雪绒花》。独奏、双钢琴、四手联弹,钢琴家是活的钢琴才是死的。最臭的音乐,垃圾车音乐,《少女的祈祷》,贝多芬《献给爱丽丝》。莫扎特《竖笛协奏曲》,小时候最爱,长大后最折磨,成就感。英文热情国语性感台语很凶粤语急躁德语严肃。颜色,白色干净对冰冷的葬礼,红色性感对甘甜的苹果,黄色开心对道德禁忌,绿色新鲜对恐怖的大自然,黑色看不见对脏的全麦蛋卷。起床是白天睡觉是黑夜,没有时差。不想看见,看见好奇而恐怖。生命是什么?
看上去太多碎片,试着抓出几个最深的触动。来自东西方的对话,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样的情感,有黑人迁移史便有原住民故事,有罗朱便有梁祝,都是悲伤的美和深情的爱。弹不出忧郁的蓝调,是因为从未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以死来句读。
可不知为什么,长久以来,古典音乐给太多人留下了神秘感,也保有着距离感。我想,是我们忘记了,古典音乐在生活中俯首即是,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电影大片,就连垃圾车播放的都是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
古典音乐并不神秘,只是我们太浮躁,悲怆中的噪音,叙事中的留白,是我们无从领悟音乐的美。长此以往,清高的音乐家们和无知的听众们,便越发无法交流。可是,谁对谁错最终却让我们忽略了,音乐发乎情,怎可止乎礼。高山流水遇知音,该是心的相通。
我们忘记了,音乐其实真实而有趣。理性的巴赫写作哥德堡变奏曲,反复腔调五个顽固低音,起初只是为了催眠。肖邦的三度音练习曲,之所以困难,全是因为右手拇指与无名指和食指与小指之间的同步切换。最常见的一串音符,台湾歌唱中山先生,西方歌唱修女,而日本却歌唱艺伎。一切发自你我的感官,本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音乐有困难,有折磨,有寻常,有寒冷,也有臭味,甚至会有颜色。我们对颜色的认知,来自简单直接的视觉。而盲人对颜色的感知,来自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白色的冰冷是葬礼上的细雨和哭声,红色的甘甜是口中的苹果,黄色的禁忌是网络色情产业,绿色的恐怖和在郊外找不到爷爷,黑色的脏是弟弟不愿吃的全麦蛋卷。不要说眼见为实,我们不知被眼睛欺骗了多少次,或许音乐才是真实的,源自心底的真实。
生命的颜色是什么呢?生命的颜色是黑白之间。
(台湾表演工作坊音乐戏剧《弹琴说爱》)
舞台上两架九尺三角钢琴,师生两人的一天。丁乃筝导演成功的攫取了范德腾与许哲诚生活中真实感人的片段,感觉上未经雕琢,自然而流畅。三幕,自我介绍、疯狂授课和人生感悟。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个个片段,是音乐的,也是人生的。师生二人的表演也没有演的痕迹,弹唱间,尽是真实的欢乐与悲伤。但也正是这样简单独特的处理,尽管段落间的对话是关联的,但全场下来还是觉得琐碎了。记下许多关键词,但这些感动也都是一字一句零星的。
清晨的车上,电台,台语歌《家后》。美梦,纽约爱乐乐团,奥巴马就职典礼,格什温《蓝色狂想曲》,忧郁的蓝调,黑人迁移史。伊甸园,亚当与夏娃,蛇与苹果,吃了苹果什么都变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理性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顽固低音。《你是我的眼》,眼见为实,音乐最真实。最难的音乐,《超级玛丽》,肖邦《黑键练习曲》,肖邦《三度音练习曲》。最折磨人的音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悲怆,肖邦《第四号叙事曲》,留白。最常见的音乐,so la do re do,国父、修女、艺伎。最寒冷的音乐,奥地利,平安夜圣诞节,雪,卖火柴的小女孩,《雪绒花》。独奏、双钢琴、四手联弹,钢琴家是活的钢琴才是死的。最臭的音乐,垃圾车音乐,《少女的祈祷》,贝多芬《献给爱丽丝》。莫扎特《竖笛协奏曲》,小时候最爱,长大后最折磨,成就感。英文热情国语性感台语很凶粤语急躁德语严肃。颜色,白色干净对冰冷的葬礼,红色性感对甘甜的苹果,黄色开心对道德禁忌,绿色新鲜对恐怖的大自然,黑色看不见对脏的全麦蛋卷。起床是白天睡觉是黑夜,没有时差。不想看见,看见好奇而恐怖。生命是什么?
看上去太多碎片,试着抓出几个最深的触动。来自东西方的对话,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样的情感,有黑人迁移史便有原住民故事,有罗朱便有梁祝,都是悲伤的美和深情的爱。弹不出忧郁的蓝调,是因为从未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以死来句读。
可不知为什么,长久以来,古典音乐给太多人留下了神秘感,也保有着距离感。我想,是我们忘记了,古典音乐在生活中俯首即是,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电影大片,就连垃圾车播放的都是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
古典音乐并不神秘,只是我们太浮躁,悲怆中的噪音,叙事中的留白,是我们无从领悟音乐的美。长此以往,清高的音乐家们和无知的听众们,便越发无法交流。可是,谁对谁错最终却让我们忽略了,音乐发乎情,怎可止乎礼。高山流水遇知音,该是心的相通。
我们忘记了,音乐其实真实而有趣。理性的巴赫写作哥德堡变奏曲,反复腔调五个顽固低音,起初只是为了催眠。肖邦的三度音练习曲,之所以困难,全是因为右手拇指与无名指和食指与小指之间的同步切换。最常见的一串音符,台湾歌唱中山先生,西方歌唱修女,而日本却歌唱艺伎。一切发自你我的感官,本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音乐有困难,有折磨,有寻常,有寒冷,也有臭味,甚至会有颜色。我们对颜色的认知,来自简单直接的视觉。而盲人对颜色的感知,来自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白色的冰冷是葬礼上的细雨和哭声,红色的甘甜是口中的苹果,黄色的禁忌是网络色情产业,绿色的恐怖和在郊外找不到爷爷,黑色的脏是弟弟不愿吃的全麦蛋卷。不要说眼见为实,我们不知被眼睛欺骗了多少次,或许音乐才是真实的,源自心底的真实。
生命的颜色是什么呢?生命的颜色是黑白之间。
(台湾表演工作坊音乐戏剧《弹琴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