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车淮海路
淮海路,不只扬州有叫这个路名的,上海也有,兴许其他城市也有。
淮海路,极其普通的一条扬州马路,丝毫没有上海的繁华,不过对于扬州人而言,却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地方。
淮海路,南北走向,不过几百米,往南到了拐口,径直往南就到了荷花池公园,向东就是南通路,向西是文汇路。淮海路一直往北就到了新北门桥,新北门早已不在,桥已经重修,那条护城河却在一直流淌,迎接着南来北往前往瘦西湖的游人,或许这条水道是当年乾隆南巡御道,穿梭的游客自由别样的一番心情。
骑着脚踏车,慢慢悠悠,穿梭这条路,是惬意舒畅的,和煦的暖风,柔和的暖阳,我从文汇路转进了淮海路,路上两旁的行道树是法桐,在如此的初夏,枝叶繁茂,新绿盎然,阳光只能微微透过树荫,照在地面上,显得格外舒适。路上不多的行人,或有匆匆的脚步,或有飞快的电车,而我,只是慢慢悠悠,沿着淮海路,收拾一下心情,整理一下思绪,找寻这城市的记忆。
淮海路,似乎是扬州第一条新马路,就是在今天,还是维持着曾经的格局,民国时候,淮海路向东以内就是城区,它与南通路、泰州路、盐阜路将扬州的老城区紧紧围绕,即使现在,我们看到的扬州城市的核心区域仍然在它们的包围之中,扬州现在发展很快,新城也已经初见雏型,不过对于这老城,味道应该还在。淮海路向西应该就要往郊区跑了,不过应该是到了西门以外,才正式走到郊区。至今那西门遗址还供人凭吊和怀念。凭吊那过去的辉煌与创伤,怀念那曾经的感慨与遗忘。淮海路能够成为新马路,可想当时估计还是非常宽阔的,也花了不少银两和精力,修筑这条路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只不过现在显得有些局促,再加上那浓密的法桐,就更显得有些狭窄。
淮海路,以与文昌路交界路口为限,南北截然不同的生活情景,颇引起我的好奇,新北门到交界路口,路两旁餐馆林立,车水马龙,尤其到了晚上,络绎不绝的人群进出大大小小的餐馆,从各种餐馆飘出的饭菜味道混合在一起,加上人身上的汗味、地上的食品垃圾散发的馊味,路人打此经过,势必要捂住鼻子,屏住呼吸。汽车、自行车,行人混行,即使分道也是混乱不堪,路边上站着的,则是那些早吃完晚饭再做停留的、还没有吃饭还在到处寻找饭馆的,混合着饭店内的喧哗,门口伙计的招揽叫卖,一副街道众生图,活灵活现。每次骑车经过这里,都是要堵着一段时间,忍受这气味,慢慢的走出来,等到刚走出来,世界似乎突然安静祥和许多。从文昌交界路口向南到文汇路拐口,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越往南走越显得安静,过了教育局,便是扬州中学,除了上下学喧闹外,几乎没有嘈杂,晚间校园内,明亮的灯光伴着学子走过了一届又一届,学校对面是原先盐运稽核所的驻地,现在成了规划局的办公室,高耸的水杉树,几栋两层的红楼,颇有怀旧的情调,大门半开半掩,很少有人进出,即使进出也是不紧不慢。路上的,很少有汽车经过,有的只是稍快的电车,自行车可以在里面徜徉恣肆。你可在扬州中学的门口,稍作停留,那沉重的铜门,那法桐掩映下的小路通向那依稀可见的树人堂,还有那路上慢行的行人,一份沉醉, 一份舒适。学习是辛苦的,学生又是幸福的,就在这环境下,实现了一代代的理想,走出了一代代的卓越。
我又将车停在了树荫下,看着那法桐的树叶,随风飘动,阳光洒在上面……回忆我的校园,我的那些学生岁月。
淮海路,极其普通的一条扬州马路,丝毫没有上海的繁华,不过对于扬州人而言,却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地方。
淮海路,南北走向,不过几百米,往南到了拐口,径直往南就到了荷花池公园,向东就是南通路,向西是文汇路。淮海路一直往北就到了新北门桥,新北门早已不在,桥已经重修,那条护城河却在一直流淌,迎接着南来北往前往瘦西湖的游人,或许这条水道是当年乾隆南巡御道,穿梭的游客自由别样的一番心情。
骑着脚踏车,慢慢悠悠,穿梭这条路,是惬意舒畅的,和煦的暖风,柔和的暖阳,我从文汇路转进了淮海路,路上两旁的行道树是法桐,在如此的初夏,枝叶繁茂,新绿盎然,阳光只能微微透过树荫,照在地面上,显得格外舒适。路上不多的行人,或有匆匆的脚步,或有飞快的电车,而我,只是慢慢悠悠,沿着淮海路,收拾一下心情,整理一下思绪,找寻这城市的记忆。
淮海路,似乎是扬州第一条新马路,就是在今天,还是维持着曾经的格局,民国时候,淮海路向东以内就是城区,它与南通路、泰州路、盐阜路将扬州的老城区紧紧围绕,即使现在,我们看到的扬州城市的核心区域仍然在它们的包围之中,扬州现在发展很快,新城也已经初见雏型,不过对于这老城,味道应该还在。淮海路向西应该就要往郊区跑了,不过应该是到了西门以外,才正式走到郊区。至今那西门遗址还供人凭吊和怀念。凭吊那过去的辉煌与创伤,怀念那曾经的感慨与遗忘。淮海路能够成为新马路,可想当时估计还是非常宽阔的,也花了不少银两和精力,修筑这条路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只不过现在显得有些局促,再加上那浓密的法桐,就更显得有些狭窄。
淮海路,以与文昌路交界路口为限,南北截然不同的生活情景,颇引起我的好奇,新北门到交界路口,路两旁餐馆林立,车水马龙,尤其到了晚上,络绎不绝的人群进出大大小小的餐馆,从各种餐馆飘出的饭菜味道混合在一起,加上人身上的汗味、地上的食品垃圾散发的馊味,路人打此经过,势必要捂住鼻子,屏住呼吸。汽车、自行车,行人混行,即使分道也是混乱不堪,路边上站着的,则是那些早吃完晚饭再做停留的、还没有吃饭还在到处寻找饭馆的,混合着饭店内的喧哗,门口伙计的招揽叫卖,一副街道众生图,活灵活现。每次骑车经过这里,都是要堵着一段时间,忍受这气味,慢慢的走出来,等到刚走出来,世界似乎突然安静祥和许多。从文昌交界路口向南到文汇路拐口,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越往南走越显得安静,过了教育局,便是扬州中学,除了上下学喧闹外,几乎没有嘈杂,晚间校园内,明亮的灯光伴着学子走过了一届又一届,学校对面是原先盐运稽核所的驻地,现在成了规划局的办公室,高耸的水杉树,几栋两层的红楼,颇有怀旧的情调,大门半开半掩,很少有人进出,即使进出也是不紧不慢。路上的,很少有汽车经过,有的只是稍快的电车,自行车可以在里面徜徉恣肆。你可在扬州中学的门口,稍作停留,那沉重的铜门,那法桐掩映下的小路通向那依稀可见的树人堂,还有那路上慢行的行人,一份沉醉, 一份舒适。学习是辛苦的,学生又是幸福的,就在这环境下,实现了一代代的理想,走出了一代代的卓越。
我又将车停在了树荫下,看着那法桐的树叶,随风飘动,阳光洒在上面……回忆我的校园,我的那些学生岁月。
![]() |
安静的淮海路 |
![]() |
盐运稽核所 |
![]() |
绿荫蔽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