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一) 帕克大街245号 上
“铃铃铃!”床头的手机响起一阵音乐,打破了位于曼哈顿中城的这间窄小公寓里的寂静。清晨的几缕阳光从窗帘缝里钻了进来,光线映着空气里浮尘们寂寞的舞蹈。
一只白皙素净的手从被窝里伸了出来,摸索着,熟练地摁掉了手机闹铃。简瑷翻了个身,面朝里又继续睡去。
这是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除去床、书桌、衣柜、书架、和鞋架外,屋里并没有多余的家具,家具皆是古朴的木样式。门背后贴着一幅油画海报,法国印象派的风格,色彩明丽而又朦胧,一位全身白衣的妇人撑着伞在风中回望,面目模糊不清却透着淡蓝色的忧伤,一如妇人头顶半明不暗的天空,长草的掩映中有一个孩童的身影。这是莫奈著名的《Madame Monet and Her Son》。屋中再没有其他装饰,阳光印在白净的墙壁上似乎又往上爬了些。
“铃铃铃!”手机闹铃再一次不屈不挠地唱了起来,原来是设了Snooze模式的闹铃,主人若不把闹铃删除,手机便会尽职尽责地每隔九分钟响一次。简瑷半撑起身子,瞄了一眼书桌上的小时钟,指针刚刚指向了八点半。她“啪!”地又摁掉了闹铃,颓然倒回床上。昨夜组里为了赶一个项目而加班,简瑷一直忙到凌晨才回家。过了一会儿,闹铃又响起,再被摁掉,简瑷爬起又倒下,爬起又倒下,如此往复,直至时钟指向九点,简瑷才从床上坐起,抓过床头的手机,删了闹铃设定。由于昨夜加班到很迟,所以按照投行部的习惯今早不用九点准时就到公司,可以略微迟一些再去。
简瑷走出屋子去卫生间洗漱,路过外间,床铺整齐,室友已经上班去了。简瑷租住的是位于曼哈顿中城的高层公寓。一室一厅的studio,简瑷住室,室友住厅。虽说二人都是名校出身又是街上的小白领,在房价与摩天大厦同高的曼哈顿,也只得屈就于这般的住房条件。即使如此,俩人平摊下来的房租水电一个月仍有一千六七百刀还要多。在超市里一磅生牛肉都要卖二十多美刀的曼哈顿,每日里银子便如从坏了的自来水龙头里哗哗地流了走,看不见去处。于是简瑷每月那看似丰厚的薪水实则是难有节余。在现今市场的萧条情景下,本占到年收入大半的奖金眼见着也是无望了。
从卫生间回来,简瑷摸出手提包内办公用的黑莓手机,检查并无重要邮件后,又丢回了包内。行内的朋友们常开玩笑说,公司好似很大方地给每位员工都配备了公费的黑莓,实际上是把每一个雇员都二十四小时绑定,时刻都能查收邮件,便也能时刻都工作。即使你去度假了,没关系,手握黑莓,保证了时刻都能接收到上级的工作指示,并与同事进行工作邮件沟通。有一晚,简瑷好不容易赶在半夜前把手头的报表做完,刚到家,便被老板的一封邮件紧急召回,说是亚洲那边的客户急需一份报告,要赶在大洋彼岸那边下班前发过去。简瑷只好毫无怨言地又屁颠屁颠地赶回了公司,继续加班,于是先按照太平洋西边的时间上了一天班,接着再跟着在太平洋东边的客户又上了一次班,直到天亮才回家补了一个小觉。谁让他们这些大学刚毕业的银行分析员们仗着年轻都是铁打的身子骨,又便宜又好用。市场日下,在这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年头,你不做自有更便宜更好用的人来顶你,所以还是咬咬牙做个任劳任怨的基层分析员吧。鉴于这样的工作作息时间,简瑷对于毕业工作后仍住在和学生宿舍单间一般大的屋子里便没有什么意见了,反正也不过是个睡觉的窝而已。对于一个一天三餐都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解决的人来说,家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如若公司能洗澡,怕是直接歇在公司沙发上更便捷些。许多人上班到清晨回家就是为了洗个澡,所以在投行附近开澡堂一定会生意非常红火,还可以推动城市洗浴业的蓬勃发展。
简瑷换上职装,脸上画了精致的淡妆,打开冰箱随手抓了一个玛芬面包和一小杯酸奶丢在手袋里,出门去乘地铁。
阳光透过林立的大厦间窄窄的缝隙撒在街道上。每一幢大厦的影子都拖得老长,一直印到了马路对面的高楼上。纽约的市民们每一日便如此在大楼的阴影里穿梭。曼哈顿街头依然车流如水,喧嚣未减,经济大萧条也未能颠覆纽约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的地位。这街上许多林立的摩天大厦都已有百年历史。欲望都市绝非一日而成。
简瑷自入职后,也与公司同事及大学时代的朋友去过几次酒吧,或是去舞厅里跳过几次舞,时而还会有朋友间的大小聚餐。纽约的娱乐生活是断不会让人无聊的。然而,表面的热闹下有时会给简瑷一种漠然的疏离感。满街匆匆而行的行人又有几人与她有关?于是她便时常怀念波士顿,那个寄托了自己四年青春与梦想的小城,后湾区透着欧洲风情的精致街道,宿舍楼前静静流淌的查尔斯河,甚至是汉考克大厦上倒映着的蓝天白云,每一次回忆起都会让她心中一阵悸动。波士顿是亲切的,作为一个大学城,拥有诸多世界级的顶尖名校,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能将百川纳入,再归为一片平静的大海。纽约却是一个各种欲望与文化的大熔炉,这里的每个群体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形同陌路的追求,但是每一个群体皆被纽约赋予了相似的价值体系,于是种种文化在纽约既可以相对完整地保留它的风貌与习俗,又能在互相磨合中和谐共存。纽约街头每日人潮涌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相聚,大家包容了彼此的不同,为了各自的梦想,平和地在此相处度日。简瑷记得大一时曾听一位哥大(哥伦比亚大学简称)的学长说,“纽约是这样一个城市,只有当你被她狠狠地蹂躏过以后才会爱上她。”简瑷觉得自己有一点明白他的意思了,可惜还是没有真正爱上这个城市,看来还是被蹂躏的不够。
简瑷的高跟鞋敲在纽约地铁里乌黑肮脏已发粘的地面上,发出“叩叩”的闷响。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每日庞大的客流量,纽约的地铁站内总是离不开让人窒息的油烟气味,夏天更是闷湿潮热。简瑷记得大一暑假她第一次走进纽约地铁时,几乎快要被一股一股扑面而来的夹杂着腐臭油烟味的热浪熏晕过去。好在现在已经入冬,冷冽的寒气稍稍沉淀了地铁站内浑浊的空气。
正是上班高峰期,站台上站满了西装革履套着长大衣的白领,华尔街日报的样子不时闪入简瑷的眼帘,或被拿在手上翻阅,或与公文包一起夹在腋下。简瑷走到站台中间,与其他人一同面无表情视若无睹地看着几只小耗子“吱吱”地在地铁轨旁上窜下跳。
轰隆声中,地铁来了。左边和右边的快线和慢线同时到了站台,人群向地铁拥了过去,较有秩序地候在门边,等着地铁上的人先下来。上下班高峰期的纽约地铁上也如沙丁鱼罐头般人挤人,不亚于北京上海地铁之况。慢线还较空,快线上眼见已是挤不上了。简瑷心里快速地计算了一下,高峰期快线地铁是两分钟一班,慢线却是沿途每个小站都停,车速也加不起来,于是决定等下一班快线。
简瑷从纽约中心火车站下了地铁,再步行去帕克大街245号的公司。一楼大厅里魁梧的黑人保安依旧穿着黑西装,双手交于身前,漠然地看着面前的人一个一个刷卡然后从安检口进入。
“叮!”电梯到了,简瑷和其他人一起走了进去。电梯上行,简瑷身边的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进行客套的电梯small talk,为了不使简短的电梯旅途显得过于安静和尴尬。“早上好!”“你好!”“你的皮鞋真好看。”“谢谢。”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每日里在电梯里相遇,点头微笑,再闲话几句的同事,实际上如果不是同一个部门的话,可能互相连名字都不知。人人脸上都挂着礼貌而又疏离的微笑,简瑷也不例外。电梯在行到一半时停了一下,进来一个人,看见简瑷打了声招呼,“简!”是与简瑷在同一层工作的另一组的VP(*注)。电梯门开了,两人一同走了出来。“你周末过得如何?”简瑷这才想起来昨天其实是星期日。“加班呀,还能怎样?”简瑷苦笑了一下。
* VP= Vice President,投行升职路程:Analyst-->Associate-->VP-->Executive Director-->MD
一只白皙素净的手从被窝里伸了出来,摸索着,熟练地摁掉了手机闹铃。简瑷翻了个身,面朝里又继续睡去。
这是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除去床、书桌、衣柜、书架、和鞋架外,屋里并没有多余的家具,家具皆是古朴的木样式。门背后贴着一幅油画海报,法国印象派的风格,色彩明丽而又朦胧,一位全身白衣的妇人撑着伞在风中回望,面目模糊不清却透着淡蓝色的忧伤,一如妇人头顶半明不暗的天空,长草的掩映中有一个孩童的身影。这是莫奈著名的《Madame Monet and Her Son》。屋中再没有其他装饰,阳光印在白净的墙壁上似乎又往上爬了些。
“铃铃铃!”手机闹铃再一次不屈不挠地唱了起来,原来是设了Snooze模式的闹铃,主人若不把闹铃删除,手机便会尽职尽责地每隔九分钟响一次。简瑷半撑起身子,瞄了一眼书桌上的小时钟,指针刚刚指向了八点半。她“啪!”地又摁掉了闹铃,颓然倒回床上。昨夜组里为了赶一个项目而加班,简瑷一直忙到凌晨才回家。过了一会儿,闹铃又响起,再被摁掉,简瑷爬起又倒下,爬起又倒下,如此往复,直至时钟指向九点,简瑷才从床上坐起,抓过床头的手机,删了闹铃设定。由于昨夜加班到很迟,所以按照投行部的习惯今早不用九点准时就到公司,可以略微迟一些再去。
简瑷走出屋子去卫生间洗漱,路过外间,床铺整齐,室友已经上班去了。简瑷租住的是位于曼哈顿中城的高层公寓。一室一厅的studio,简瑷住室,室友住厅。虽说二人都是名校出身又是街上的小白领,在房价与摩天大厦同高的曼哈顿,也只得屈就于这般的住房条件。即使如此,俩人平摊下来的房租水电一个月仍有一千六七百刀还要多。在超市里一磅生牛肉都要卖二十多美刀的曼哈顿,每日里银子便如从坏了的自来水龙头里哗哗地流了走,看不见去处。于是简瑷每月那看似丰厚的薪水实则是难有节余。在现今市场的萧条情景下,本占到年收入大半的奖金眼见着也是无望了。
从卫生间回来,简瑷摸出手提包内办公用的黑莓手机,检查并无重要邮件后,又丢回了包内。行内的朋友们常开玩笑说,公司好似很大方地给每位员工都配备了公费的黑莓,实际上是把每一个雇员都二十四小时绑定,时刻都能查收邮件,便也能时刻都工作。即使你去度假了,没关系,手握黑莓,保证了时刻都能接收到上级的工作指示,并与同事进行工作邮件沟通。有一晚,简瑷好不容易赶在半夜前把手头的报表做完,刚到家,便被老板的一封邮件紧急召回,说是亚洲那边的客户急需一份报告,要赶在大洋彼岸那边下班前发过去。简瑷只好毫无怨言地又屁颠屁颠地赶回了公司,继续加班,于是先按照太平洋西边的时间上了一天班,接着再跟着在太平洋东边的客户又上了一次班,直到天亮才回家补了一个小觉。谁让他们这些大学刚毕业的银行分析员们仗着年轻都是铁打的身子骨,又便宜又好用。市场日下,在这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年头,你不做自有更便宜更好用的人来顶你,所以还是咬咬牙做个任劳任怨的基层分析员吧。鉴于这样的工作作息时间,简瑷对于毕业工作后仍住在和学生宿舍单间一般大的屋子里便没有什么意见了,反正也不过是个睡觉的窝而已。对于一个一天三餐都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解决的人来说,家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如若公司能洗澡,怕是直接歇在公司沙发上更便捷些。许多人上班到清晨回家就是为了洗个澡,所以在投行附近开澡堂一定会生意非常红火,还可以推动城市洗浴业的蓬勃发展。
简瑷换上职装,脸上画了精致的淡妆,打开冰箱随手抓了一个玛芬面包和一小杯酸奶丢在手袋里,出门去乘地铁。
阳光透过林立的大厦间窄窄的缝隙撒在街道上。每一幢大厦的影子都拖得老长,一直印到了马路对面的高楼上。纽约的市民们每一日便如此在大楼的阴影里穿梭。曼哈顿街头依然车流如水,喧嚣未减,经济大萧条也未能颠覆纽约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的地位。这街上许多林立的摩天大厦都已有百年历史。欲望都市绝非一日而成。
简瑷自入职后,也与公司同事及大学时代的朋友去过几次酒吧,或是去舞厅里跳过几次舞,时而还会有朋友间的大小聚餐。纽约的娱乐生活是断不会让人无聊的。然而,表面的热闹下有时会给简瑷一种漠然的疏离感。满街匆匆而行的行人又有几人与她有关?于是她便时常怀念波士顿,那个寄托了自己四年青春与梦想的小城,后湾区透着欧洲风情的精致街道,宿舍楼前静静流淌的查尔斯河,甚至是汉考克大厦上倒映着的蓝天白云,每一次回忆起都会让她心中一阵悸动。波士顿是亲切的,作为一个大学城,拥有诸多世界级的顶尖名校,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能将百川纳入,再归为一片平静的大海。纽约却是一个各种欲望与文化的大熔炉,这里的每个群体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形同陌路的追求,但是每一个群体皆被纽约赋予了相似的价值体系,于是种种文化在纽约既可以相对完整地保留它的风貌与习俗,又能在互相磨合中和谐共存。纽约街头每日人潮涌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相聚,大家包容了彼此的不同,为了各自的梦想,平和地在此相处度日。简瑷记得大一时曾听一位哥大(哥伦比亚大学简称)的学长说,“纽约是这样一个城市,只有当你被她狠狠地蹂躏过以后才会爱上她。”简瑷觉得自己有一点明白他的意思了,可惜还是没有真正爱上这个城市,看来还是被蹂躏的不够。
简瑷的高跟鞋敲在纽约地铁里乌黑肮脏已发粘的地面上,发出“叩叩”的闷响。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每日庞大的客流量,纽约的地铁站内总是离不开让人窒息的油烟气味,夏天更是闷湿潮热。简瑷记得大一暑假她第一次走进纽约地铁时,几乎快要被一股一股扑面而来的夹杂着腐臭油烟味的热浪熏晕过去。好在现在已经入冬,冷冽的寒气稍稍沉淀了地铁站内浑浊的空气。
正是上班高峰期,站台上站满了西装革履套着长大衣的白领,华尔街日报的样子不时闪入简瑷的眼帘,或被拿在手上翻阅,或与公文包一起夹在腋下。简瑷走到站台中间,与其他人一同面无表情视若无睹地看着几只小耗子“吱吱”地在地铁轨旁上窜下跳。
轰隆声中,地铁来了。左边和右边的快线和慢线同时到了站台,人群向地铁拥了过去,较有秩序地候在门边,等着地铁上的人先下来。上下班高峰期的纽约地铁上也如沙丁鱼罐头般人挤人,不亚于北京上海地铁之况。慢线还较空,快线上眼见已是挤不上了。简瑷心里快速地计算了一下,高峰期快线地铁是两分钟一班,慢线却是沿途每个小站都停,车速也加不起来,于是决定等下一班快线。
简瑷从纽约中心火车站下了地铁,再步行去帕克大街245号的公司。一楼大厅里魁梧的黑人保安依旧穿着黑西装,双手交于身前,漠然地看着面前的人一个一个刷卡然后从安检口进入。
“叮!”电梯到了,简瑷和其他人一起走了进去。电梯上行,简瑷身边的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进行客套的电梯small talk,为了不使简短的电梯旅途显得过于安静和尴尬。“早上好!”“你好!”“你的皮鞋真好看。”“谢谢。”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每日里在电梯里相遇,点头微笑,再闲话几句的同事,实际上如果不是同一个部门的话,可能互相连名字都不知。人人脸上都挂着礼貌而又疏离的微笑,简瑷也不例外。电梯在行到一半时停了一下,进来一个人,看见简瑷打了声招呼,“简!”是与简瑷在同一层工作的另一组的VP(*注)。电梯门开了,两人一同走了出来。“你周末过得如何?”简瑷这才想起来昨天其实是星期日。“加班呀,还能怎样?”简瑷苦笑了一下。
* VP= Vice President,投行升职路程:Analyst-->Associate-->VP-->Executive Director-->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