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曾在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
我是看到这条评价被吸引而看派克的这本书的,只是粗略一翻我便被吸引了,因为其中的例子叙述方式和作者对其的独特的分析视角让我决定看下去。
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有很大的兴趣,能够洞悉人心,在别人或自己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时给予解决,我认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高中时就趁着中午的时间看了图书馆我可以找到的相关心理学的书,我记得当时有看一本挺厚的案例书,还做了很多笔记。《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跟我以往看的这些书都不同,它不是说教式的讲诉一些心理疾病或是治愈方案,亦不是枯燥的案例给出再进行分析。全书围绕心智成熟,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个方面讲诉。
我欣赏的是派克关于心智成熟的观点,不是一般的心理学的理论,甚至可能他的有些观点会受到学界的批判。比如,他对神奇力量的见解,对潜意识的探究,以及他对宗教的开放观点。其实派克的观点并不成熟,但是他提出了存在的现象,给了看书的读者启示。或许你看了以后,一些可能原本困惑,或是以前你曾注意过的问题你突然觉得你可以解释。我想这是一本好书的表现,好的书不是灌输观点,好书不在于把观点阐述得多么的完美,关键的是可以得到共鸣不,能够让人咀嚼而得到其精华不。
对于派克的一些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虽然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不过我觉得结合他讲的一些案例,一些细节,会有更多的感悟的。
首先是对潜意识的看法。派克说借助潜意识可以了解自己内心,这有助于心智的成熟,不应该排斥它,尽管有的时候不认同或是抗拒。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而言,我也认同潜意识的存在,而且自己也是排斥潜意识的。但是我知道那里隐藏着一个“我”,一个我可能不是很想接受的自己。我一直都在逃避,采取很消极的措施。就像派克说的我不能克服的是惰性和恐惧。对于改变现状的恐惧,以及不愿改变的惰性。惰性和恐惧是派克在文中反复得到的,这是心智成熟的巨大障碍。我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的,现在的人很喜欢说“不给力”,我想不给力,不只是外界,自己才是最不给力的那一个。
外界都把80和90后称作垮掉的一代,虽然言过其实,不过我们这一代人的确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推迟满足感和承担责任方面。或许是从小过的日子太安逸,亦或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得当,没有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已经习惯了享受,不愿意承担痛苦,当然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是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改变现状的很大的原因,要改变当然要承担一定的痛苦,可是人们害怕,所以就不愿意,或是尝试一下就放弃了。我以前跟朋友打过一个比方,那时候我们高考,我说我们现在因为成绩不好,没有自信,就像是被蒙住了双眼攀爬高山。因为看不见,源自对黑暗的恐惧,我们心里很彷徨,很无助。摸索到的都是坚硬陡峭的岩石,尝试着走慢慢的由于心里的忐忑以及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就放弃了。可是当我们拿下眼罩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只差一步就到山顶了。为什么我们不向前走,我以前觉得是缺乏勇气和自信以及动力。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是有一种习惯的力量很可怕,或者说是你的做事方式。不喜欢承担痛苦,不愿意面对,这真的是从小而养成的习惯方式,能改变吗?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改变也需要勇气和毅力,所以有的人还是继续着荒颓的生活,而成功的人则越来越成功。所谓的马太效应或许就跟人的这种习惯方式或者我们可以说心智成熟的程度有关。
我真心的推荐这本书,也真心希望看了的朋友能够借此开始走上心智成熟之路,获得神奇力量,让人生更加丰满,心灵更加美丽。
我是看到这条评价被吸引而看派克的这本书的,只是粗略一翻我便被吸引了,因为其中的例子叙述方式和作者对其的独特的分析视角让我决定看下去。
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有很大的兴趣,能够洞悉人心,在别人或自己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时给予解决,我认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高中时就趁着中午的时间看了图书馆我可以找到的相关心理学的书,我记得当时有看一本挺厚的案例书,还做了很多笔记。《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跟我以往看的这些书都不同,它不是说教式的讲诉一些心理疾病或是治愈方案,亦不是枯燥的案例给出再进行分析。全书围绕心智成熟,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个方面讲诉。
我欣赏的是派克关于心智成熟的观点,不是一般的心理学的理论,甚至可能他的有些观点会受到学界的批判。比如,他对神奇力量的见解,对潜意识的探究,以及他对宗教的开放观点。其实派克的观点并不成熟,但是他提出了存在的现象,给了看书的读者启示。或许你看了以后,一些可能原本困惑,或是以前你曾注意过的问题你突然觉得你可以解释。我想这是一本好书的表现,好的书不是灌输观点,好书不在于把观点阐述得多么的完美,关键的是可以得到共鸣不,能够让人咀嚼而得到其精华不。
对于派克的一些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虽然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不过我觉得结合他讲的一些案例,一些细节,会有更多的感悟的。
首先是对潜意识的看法。派克说借助潜意识可以了解自己内心,这有助于心智的成熟,不应该排斥它,尽管有的时候不认同或是抗拒。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而言,我也认同潜意识的存在,而且自己也是排斥潜意识的。但是我知道那里隐藏着一个“我”,一个我可能不是很想接受的自己。我一直都在逃避,采取很消极的措施。就像派克说的我不能克服的是惰性和恐惧。对于改变现状的恐惧,以及不愿改变的惰性。惰性和恐惧是派克在文中反复得到的,这是心智成熟的巨大障碍。我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的,现在的人很喜欢说“不给力”,我想不给力,不只是外界,自己才是最不给力的那一个。
外界都把80和90后称作垮掉的一代,虽然言过其实,不过我们这一代人的确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推迟满足感和承担责任方面。或许是从小过的日子太安逸,亦或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得当,没有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已经习惯了享受,不愿意承担痛苦,当然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是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改变现状的很大的原因,要改变当然要承担一定的痛苦,可是人们害怕,所以就不愿意,或是尝试一下就放弃了。我以前跟朋友打过一个比方,那时候我们高考,我说我们现在因为成绩不好,没有自信,就像是被蒙住了双眼攀爬高山。因为看不见,源自对黑暗的恐惧,我们心里很彷徨,很无助。摸索到的都是坚硬陡峭的岩石,尝试着走慢慢的由于心里的忐忑以及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就放弃了。可是当我们拿下眼罩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只差一步就到山顶了。为什么我们不向前走,我以前觉得是缺乏勇气和自信以及动力。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是有一种习惯的力量很可怕,或者说是你的做事方式。不喜欢承担痛苦,不愿意面对,这真的是从小而养成的习惯方式,能改变吗?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改变也需要勇气和毅力,所以有的人还是继续着荒颓的生活,而成功的人则越来越成功。所谓的马太效应或许就跟人的这种习惯方式或者我们可以说心智成熟的程度有关。
我真心的推荐这本书,也真心希望看了的朋友能够借此开始走上心智成熟之路,获得神奇力量,让人生更加丰满,心灵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