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ore American dream
初恋是则美国童话.
有些人好像就没有初恋.
我自己就觉得自己没有初恋.甚至都没有恋. 好像初恋这件事情已经提前在脑子里预演了太多遍, 转换到现实生活里,总是碰不到那个白马王子般的心灵发光的能一眼也识透你的人. 别说白马王子了,黑马王子也没有. 但是这件事情, 也可能怪罪于提前幻想太多了.
趁着在ZW那里,看了五部电影. 其中有三部都涉及到初恋. 四部涉及到爱情. 按先后顺序来说
同栖生活
行定勋的,原本打算在日本当代电影节上看的电影. 话说这个电影节很商业,大部分的片子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我先看了这部. 看完之后, 颇有感概.
日本电影和电视剧这两年确实是每况日下. 用别人形容过的,就是不给力了. 但是, 我还是佩服日本电影的叙事很强大, 而且能以小见大,从简单的事情一针见血的反映社会问题. 从慵懒的青年人日常生活, 最后几乎没有预警的过渡到了凶杀犯罪, 以四个人分别作为主角来讲述, 每个看似随意简单的人, 背后都有着爱的阴影. 父辈传承问题,和家庭两性矛盾. 在这个时候,好像谁都没办法和谐自己.
有人就有问题.
不知道我有没有资格说, 阴影太重的人是太跟自己较真的人.
电影里面两次用到了从上到下垂直的Travelling镜头. 每次这个时候,就是主人公不再掩饰自己的痛苦,心情跌落到谷底的时候. 有两次音乐的片断. 一次就是男主角在最后一次跑步的时候, 突然光怪陆离起来, 反衬他内心多么沉重. 这种对比不新鲜,但是我也突然无限同情起他,同情起我, 觉得挺难受的, 但是突然就被接下来的剧情惊讶的止住了难过. 他外表鲜亮,为什么会这么阴郁呢? 跟女朋友关系处不好, 又在分担同屋舍友的心里病痛. 这样一个看起来工作好样貌好脾气好的好人,就在自己这个老好套子里闷坏了.
今敏说过日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在戴着面具. 面对什么样的人就戴上什么面具. 敢露出真性情的人比较少见. 我觉得这个电影反应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中青年身上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面具问题. 里面四个人在平时都戴着面具, 但是时间长了每个人的弱点和历史就暴露出来了. 而应付不好的恰恰是暴露的时候那种不平衡和尴尬.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假意或者冷漠不是片子说的问题. 舍友里面还是有一种战友的感觉. 希望可以在社会里形成一个扛压的小单位. 在这个小组织里每个人都活出真的自我. 这是一种让自己和谐的不长久之计. 第二次音乐就是片尾, 男主角看到每个舍友看他的眼神, 他自己其实被揭穿了,但是也被接纳了.但是他自己呢,在这个点上崩溃了. 因为他没有办法正确的面对自己.
我打四分. 这部电影.
花痕
是另一部我曾想在电影节看的电影.因为有北川景子,还是历史题材.但看完之后,稍感失望. 失望主要在于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其实算不上是爱情片. 虽然格局很像.也是偶然的一次碰面,就仰慕,但是男的为了名誉死掉了, 两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接触. 这种相遇跟盛开的樱花是一样的,美丽,但是很快凋谢了. 不在乎常相厮守,就在乎美丽的刹那.
我佩服女主饰演的小姐的勇气. 她为了一个正义之士而抛开生命危险跟敌人决斗. 最后换来了自己的笑容. 这种有勇气的女人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 值得人热爱和敬佩.
我的男友是外国人
井上真央的. 没什么太多说的. 比较浅的一部电影. 而且节奏上有点问题. 但有趣的是,里面探讨了跨国婚恋的问题. 将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和日本人眼中的外国人都漫画般讽刺了一番.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不能以人家是外国人作为分手的借口.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我真的很赞同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 Yuriko就是Yuriko, 不是以 啊,就是日本女人 就可以来简单替换的. 可是这个逻辑上都通,实际上很难操作. 对于跨国婚恋, 我个人觉得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而这个风险不是别的,正是由于国籍风俗习惯的不同. 而解决这种困难的方法,就是双方都要在对方的文化习惯下生活过,体验过,而且不讨厌. 这样子跨国跨文化婚恋自身就变成了终身学习外在文化的机会了.
初恋这件小事
泰国片子纯而有趣. 唯一缺点就是结尾比较假, 全片有些太长. 看完此片,必然展开对初中生活的回想,尤其是对初恋的回想.
问题是,初中生活过了,初恋却没有. 这种人生缺失是好还是不好?
泰国人也是亚洲人,所以面对感情也有些拧巴,我在里面很愤愤地觉得为什么男主为了友情能放弃女主, 那一定就是喜欢的不够, 兄弟情跟男女情的矛盾是亚洲电影一大题材,我却看不出欧洲人也这么较真. 但是女人可以变成兄弟情的威胁, 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怦然心动
看完了泰国的初恋,看美国的初恋. 这个小片子在临到末了最后5分钟都是好的. 节奏好, 角度好, 故事也有深度,层层剥进. 最后5分钟却匆匆美好结尾了. 我看完了,觉得又成了一美国童话. 美国片子从来不缺叙事衔接上的高效率, 镜头的质量, 语言的幽默讽刺, 和亘古不变的家庭问题, 这部小电影的美就在从对一个人怦然心动之后, 在追逐自己理想的小世界和他人的碰撞中得出的成长经验. 在这里过程里,编剧导演给我看了很多家庭问题, 一些社会问题, 当我们从爱情故事的小我中走出来, 走到自我成长的大我里, 结果的5分钟突然用一颗在院子前种的不协调的梧桐树给推翻了后面的几个维度,又回到了小我里了. 我略微吃惊的感叹了一句, 我还等着看他们大学的事儿呢! 难不成还能拍个续集么?
爱上一个人真的挺容易的,但是正如女主她爸爸说的, 要看整体是否大于部分之和. 最后我还是总结一句, 这个作为小品看,还是不错的.
有些人好像就没有初恋.
我自己就觉得自己没有初恋.甚至都没有恋. 好像初恋这件事情已经提前在脑子里预演了太多遍, 转换到现实生活里,总是碰不到那个白马王子般的心灵发光的能一眼也识透你的人. 别说白马王子了,黑马王子也没有. 但是这件事情, 也可能怪罪于提前幻想太多了.
趁着在ZW那里,看了五部电影. 其中有三部都涉及到初恋. 四部涉及到爱情. 按先后顺序来说
同栖生活
行定勋的,原本打算在日本当代电影节上看的电影. 话说这个电影节很商业,大部分的片子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我先看了这部. 看完之后, 颇有感概.
日本电影和电视剧这两年确实是每况日下. 用别人形容过的,就是不给力了. 但是, 我还是佩服日本电影的叙事很强大, 而且能以小见大,从简单的事情一针见血的反映社会问题. 从慵懒的青年人日常生活, 最后几乎没有预警的过渡到了凶杀犯罪, 以四个人分别作为主角来讲述, 每个看似随意简单的人, 背后都有着爱的阴影. 父辈传承问题,和家庭两性矛盾. 在这个时候,好像谁都没办法和谐自己.
有人就有问题.
不知道我有没有资格说, 阴影太重的人是太跟自己较真的人.
电影里面两次用到了从上到下垂直的Travelling镜头. 每次这个时候,就是主人公不再掩饰自己的痛苦,心情跌落到谷底的时候. 有两次音乐的片断. 一次就是男主角在最后一次跑步的时候, 突然光怪陆离起来, 反衬他内心多么沉重. 这种对比不新鲜,但是我也突然无限同情起他,同情起我, 觉得挺难受的, 但是突然就被接下来的剧情惊讶的止住了难过. 他外表鲜亮,为什么会这么阴郁呢? 跟女朋友关系处不好, 又在分担同屋舍友的心里病痛. 这样一个看起来工作好样貌好脾气好的好人,就在自己这个老好套子里闷坏了.
今敏说过日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在戴着面具. 面对什么样的人就戴上什么面具. 敢露出真性情的人比较少见. 我觉得这个电影反应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中青年身上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面具问题. 里面四个人在平时都戴着面具, 但是时间长了每个人的弱点和历史就暴露出来了. 而应付不好的恰恰是暴露的时候那种不平衡和尴尬.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假意或者冷漠不是片子说的问题. 舍友里面还是有一种战友的感觉. 希望可以在社会里形成一个扛压的小单位. 在这个小组织里每个人都活出真的自我. 这是一种让自己和谐的不长久之计. 第二次音乐就是片尾, 男主角看到每个舍友看他的眼神, 他自己其实被揭穿了,但是也被接纳了.但是他自己呢,在这个点上崩溃了. 因为他没有办法正确的面对自己.
我打四分. 这部电影.
花痕
是另一部我曾想在电影节看的电影.因为有北川景子,还是历史题材.但看完之后,稍感失望. 失望主要在于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其实算不上是爱情片. 虽然格局很像.也是偶然的一次碰面,就仰慕,但是男的为了名誉死掉了, 两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接触. 这种相遇跟盛开的樱花是一样的,美丽,但是很快凋谢了. 不在乎常相厮守,就在乎美丽的刹那.
我佩服女主饰演的小姐的勇气. 她为了一个正义之士而抛开生命危险跟敌人决斗. 最后换来了自己的笑容. 这种有勇气的女人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 值得人热爱和敬佩.
我的男友是外国人
井上真央的. 没什么太多说的. 比较浅的一部电影. 而且节奏上有点问题. 但有趣的是,里面探讨了跨国婚恋的问题. 将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和日本人眼中的外国人都漫画般讽刺了一番.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不能以人家是外国人作为分手的借口.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我真的很赞同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 Yuriko就是Yuriko, 不是以 啊,就是日本女人 就可以来简单替换的. 可是这个逻辑上都通,实际上很难操作. 对于跨国婚恋, 我个人觉得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而这个风险不是别的,正是由于国籍风俗习惯的不同. 而解决这种困难的方法,就是双方都要在对方的文化习惯下生活过,体验过,而且不讨厌. 这样子跨国跨文化婚恋自身就变成了终身学习外在文化的机会了.
初恋这件小事
泰国片子纯而有趣. 唯一缺点就是结尾比较假, 全片有些太长. 看完此片,必然展开对初中生活的回想,尤其是对初恋的回想.
问题是,初中生活过了,初恋却没有. 这种人生缺失是好还是不好?
泰国人也是亚洲人,所以面对感情也有些拧巴,我在里面很愤愤地觉得为什么男主为了友情能放弃女主, 那一定就是喜欢的不够, 兄弟情跟男女情的矛盾是亚洲电影一大题材,我却看不出欧洲人也这么较真. 但是女人可以变成兄弟情的威胁, 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怦然心动
看完了泰国的初恋,看美国的初恋. 这个小片子在临到末了最后5分钟都是好的. 节奏好, 角度好, 故事也有深度,层层剥进. 最后5分钟却匆匆美好结尾了. 我看完了,觉得又成了一美国童话. 美国片子从来不缺叙事衔接上的高效率, 镜头的质量, 语言的幽默讽刺, 和亘古不变的家庭问题, 这部小电影的美就在从对一个人怦然心动之后, 在追逐自己理想的小世界和他人的碰撞中得出的成长经验. 在这里过程里,编剧导演给我看了很多家庭问题, 一些社会问题, 当我们从爱情故事的小我中走出来, 走到自我成长的大我里, 结果的5分钟突然用一颗在院子前种的不协调的梧桐树给推翻了后面的几个维度,又回到了小我里了. 我略微吃惊的感叹了一句, 我还等着看他们大学的事儿呢! 难不成还能拍个续集么?
爱上一个人真的挺容易的,但是正如女主她爸爸说的, 要看整体是否大于部分之和. 最后我还是总结一句, 这个作为小品看,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