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走进博物馆之首都博物馆
![]() |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局部 |
首都博物馆 (二)
几尊最美的佛像 佛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佛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在艺术匠人的手下,佛不再是虚空的,它集中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体验,表达的是可触摸、可感知、可理解的美。它们是那样的婀娜秀美,婉约的姿态,沉静的面孔,在深邃的背景衬托之下,分外的迷人。
佛像中我最为迷恋的就是观音,她是我心中最美的女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婉约派也好,花间派也好,他们笔下对于女人的描绘和赞誉,早已在观音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我甚至怀疑,是观音启发了他们对于女人的憧憬和想象。为什么优秀的造像都是绝美的人间形象?为什么古代匠人对于女性理解得这样透彻、表达这样得完美?在他们的心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想象和憧憬?这些问题始终缭绕于我的心间,没有答案。
宋人的造诣就是不同凡响,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宝像庄严却又十分妩媚,眉目传情,细迷迷的眼睛,既含蓄又有杀伤力,挺直秀美的鼻梁在鼻尖处轻轻一钩,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悬胆鼻吧?反映出宋代作品世俗化倾向明显的特点。赵宋一朝,重文轻武,对外以软弱无能而安,内部倒也经济稳定、文化繁荣,尤其是赵家天子个个风雅,社会上便也形成尊礼重艺的习气。有的专家认为,宋代是最适合生活的年代,生活最为精致,最有情趣。看看《金瓶梅》中那些对精致生活的描写吧,值得现代的小资们认真一读。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出土于元大都遗址,她姿势自然优美,呈观水中月姿势,故称水月观音。水月观音的形象,最早是唐代画家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创造出来的,之后广泛流传,宋代较为流行并逐渐世俗化。这尊观音简直可以用“绝美”来形容。低垂的眼帘,秀挺的鼻梁,在她的周围似乎缭绕着悠悠的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她的周身焕发着慈悲与自性之光。在佛光或者说在佛的眼光笼罩之下,我们自己也变得光明澄澈起来。
藏传佛教是印度密教与我国蒙藏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佛教流派,主要流行于我国藏蒙地区。藏传佛像艺术始于公元七世纪初,是在印度、尼泊尔等外来艺术基础上,不断地融入蒙藏等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藏传佛教中弥勒有着十分广泛的信仰,享有极高的地位,他具有现在菩萨和未来佛的双重身份。首博的铜镀金弥勒菩萨体量较大,做工精美,镶嵌有饰物,题材独特,充分体现出明代造像工艺的水平。铜镀金金刚持与弥勒菩萨一样,艺术成分重于宗教成分。他腰肢婀娜,十指纤纤,眼帘低垂,关照内
![]() |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反瓷观音) |
![]() |
铜镀金金刚持 |
心。绿松石的镶嵌物为他增添了华美的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印度、尼泊尔的装饰风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