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的荣耀
本来没有抱太大指望,就是想着可以顺便去798转转,才决心去听这场小型的室内音乐会。
看曲目单的时候也觉得就是很平常的室内乐演出,就是些蒙特威尔第、加布里埃利之类的,于是也没有做足功课,轻装去听。
也是到了现场才听说演出的这支乐团是Indiana University的校园乐团。编制是我以前未见过的,一共九人的乐团里竟有4个长号,占了近一半的人数,此外是两把小提(介绍上写的是巴洛克小提,没见有什么区别,估计是琴弦的质地与寻常琴不太一样),一把低音维奥尔琴,一个Cornett(中文或称木管号,或称低音角笛,是一种形似号角的乐器),还有一个通奏低音。还有两位歌手。年龄差别很大,本以为都是学生,没想到也有至少60岁的老人。于是就组成了这样的一支团……向来听说IU的音乐很强,所以,从一开始就非常期待他们的演出。
这才发现我把节目册给看漏了,原来这场演出不仅仅是关于“罗马、威尼斯和维也纳的荣耀”,而是还有非常重要的前半部分,“利玛窦的地图与音乐”。也是在现场,才知道原来被天主教奉为圣人的利玛窦也是创作过音乐的,乐团的音乐总监,Ann Waltner女士介绍道利玛窦曾经创作过6首歌曲,中文和意大利文都有,意大利文的作品后来遗失了,而中文的歌词却留了下来,所以到了当代,中国的作曲家黄若又根据这些词进行了再创作。今天演出的第二首作品就是由利玛窦作词、黄若作曲的《吾愿在上》,强烈建议古典乐迷朋友们都去听一听这部作品,配乐与装饰的效果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自由而不古板,声乐与伴奏的音调各自独立,又仿佛浑然天成,装饰的部分用了不同音高的小铃铛,最末(异常美丽)的和声结束后,又采用了人的气声制造出特别的音色,让听者大呼过瘾。
第一首表演的曲目同样是黄若先生创作的作品《老渔翁》,参与演唱的美国小伙吐字很标准好听,而且将这种中国式的演唱表现的淋漓尽致,除了个别字与字之间的转音略显生硬之外都非常精彩,唱腔很有中国的味道。伴奏用的是羽管键琴,在这首曲中竟有了古琴一般的韵味。我边听边乐边感动——作品本身和演唱都简直太有范儿了,这是活在当代的生机勃勃的中国好音乐。
两首中国作品之后,就是从加布里埃利开始的巴洛克音乐了。
女歌手的音色很好,洪亮且包容,一样是吐字略不连贯,不过想来作曲家也总是爱把“哈利路亚”颠来倒去写出各种花样,能够理解了。很喜欢后面露出一个脑袋来的Keyboarder,从外貌看估计是犹太人,下巴上留着胡子,个子不高,很精干的样子。那样的琴我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上面盖子一合上,从外表看来就是普通木盒子的样子。电子的,又不似电子管风琴有音栓,估计是可以直接选择音色吧,连羽管的声音也能发出。
一定要说那位年老的小提琴手。也许是紧张,从他的solo开始脸就一直通红,也常有破音,好在有维奥尔琴的低音作衬,才得以掩饰。但是奇怪,他的技巧却是非常好的,音色干净,运弓利落音准也很好。听他的演奏,除去破音的问题不论,我竟然听的眼泪汪汪,单是看着他也足以叫我心驰神往。他的右手食指上缠着纱布,可能是受伤了吧,或许那是他演奏出错的原因。
演奏维奥尔琴的女士也让我很是喜欢,每曲结束,观众鼓掌时她都会露出特别灿烂的笑容,让我忍俊不禁。演奏的水平也好,虽然自然是比不上库伊肯等大师,但还是将温厚的古乐极好的表现出来。
坐在第一排正中喊Bravo的感觉真是太爽了。
演出后,我湿着眼眶去找他们聊天合影,不断说着我有多么喜欢这场演出,他们就开心的笑,对我说“谢谢”。
这是古乐的魅力,还是人的?
看曲目单的时候也觉得就是很平常的室内乐演出,就是些蒙特威尔第、加布里埃利之类的,于是也没有做足功课,轻装去听。
也是到了现场才听说演出的这支乐团是Indiana University的校园乐团。编制是我以前未见过的,一共九人的乐团里竟有4个长号,占了近一半的人数,此外是两把小提(介绍上写的是巴洛克小提,没见有什么区别,估计是琴弦的质地与寻常琴不太一样),一把低音维奥尔琴,一个Cornett(中文或称木管号,或称低音角笛,是一种形似号角的乐器),还有一个通奏低音。还有两位歌手。年龄差别很大,本以为都是学生,没想到也有至少60岁的老人。于是就组成了这样的一支团……向来听说IU的音乐很强,所以,从一开始就非常期待他们的演出。
这才发现我把节目册给看漏了,原来这场演出不仅仅是关于“罗马、威尼斯和维也纳的荣耀”,而是还有非常重要的前半部分,“利玛窦的地图与音乐”。也是在现场,才知道原来被天主教奉为圣人的利玛窦也是创作过音乐的,乐团的音乐总监,Ann Waltner女士介绍道利玛窦曾经创作过6首歌曲,中文和意大利文都有,意大利文的作品后来遗失了,而中文的歌词却留了下来,所以到了当代,中国的作曲家黄若又根据这些词进行了再创作。今天演出的第二首作品就是由利玛窦作词、黄若作曲的《吾愿在上》,强烈建议古典乐迷朋友们都去听一听这部作品,配乐与装饰的效果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自由而不古板,声乐与伴奏的音调各自独立,又仿佛浑然天成,装饰的部分用了不同音高的小铃铛,最末(异常美丽)的和声结束后,又采用了人的气声制造出特别的音色,让听者大呼过瘾。
第一首表演的曲目同样是黄若先生创作的作品《老渔翁》,参与演唱的美国小伙吐字很标准好听,而且将这种中国式的演唱表现的淋漓尽致,除了个别字与字之间的转音略显生硬之外都非常精彩,唱腔很有中国的味道。伴奏用的是羽管键琴,在这首曲中竟有了古琴一般的韵味。我边听边乐边感动——作品本身和演唱都简直太有范儿了,这是活在当代的生机勃勃的中国好音乐。
两首中国作品之后,就是从加布里埃利开始的巴洛克音乐了。
女歌手的音色很好,洪亮且包容,一样是吐字略不连贯,不过想来作曲家也总是爱把“哈利路亚”颠来倒去写出各种花样,能够理解了。很喜欢后面露出一个脑袋来的Keyboarder,从外貌看估计是犹太人,下巴上留着胡子,个子不高,很精干的样子。那样的琴我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上面盖子一合上,从外表看来就是普通木盒子的样子。电子的,又不似电子管风琴有音栓,估计是可以直接选择音色吧,连羽管的声音也能发出。
一定要说那位年老的小提琴手。也许是紧张,从他的solo开始脸就一直通红,也常有破音,好在有维奥尔琴的低音作衬,才得以掩饰。但是奇怪,他的技巧却是非常好的,音色干净,运弓利落音准也很好。听他的演奏,除去破音的问题不论,我竟然听的眼泪汪汪,单是看着他也足以叫我心驰神往。他的右手食指上缠着纱布,可能是受伤了吧,或许那是他演奏出错的原因。
演奏维奥尔琴的女士也让我很是喜欢,每曲结束,观众鼓掌时她都会露出特别灿烂的笑容,让我忍俊不禁。演奏的水平也好,虽然自然是比不上库伊肯等大师,但还是将温厚的古乐极好的表现出来。
坐在第一排正中喊Bravo的感觉真是太爽了。
演出后,我湿着眼眶去找他们聊天合影,不断说着我有多么喜欢这场演出,他们就开心的笑,对我说“谢谢”。
这是古乐的魅力,还是人的?
![]() |
![]() |
![]() |
![]() |
![]() |
![]() |
庸爻儿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The First of Her Name, Mother of a Tuxedo Cat. And a tabby. (28.05....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