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对“虚无”的放大和警示
在《黑客帝国》中,被母体控制的人们生活得毫无特色,以同样的方式在母体里被栽培,在母体的控制下吃本质相同的食物、做相似的工作,以同样的方式依靠太阳能生存……
尼欧被告知,“你在虚拟世界看到什么上班族、教师、律师、木匠,都是你要拯救的人,目前这些人被系统控制,他们都一样,都只是一个代码。”在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的镜头解读下,尼欧原来生活的世界是虚无的!
这样的解读,冲击了生活在当下世界的我们,我们的世界是否虚无?回到现实世界,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与美国学者乔治•里茨尔在《虚无的全球化》提出的“虚无观”有着众多的契合点,似乎就《黑客帝国》就是对“虚无”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再创作。
首先,什么是虚无?虚无是与实在(something)相对应的,而实在被界定为:一般是由本地创立、控制并比较而言富有独特的实质性内容的一种社会形势,一种很大程度上在实质上是独特的形式。里茨尔认为虚无包含四种形式:虚无地点、虚无人、虚无产品、虚无服务。实在—虚无序列可按照下列范畴加以 区分: “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一般的(可互换的) ”、“本地地理的联系—— 缺少本地的联系 ”、“特定时间的——相对无时间特征的(time-less)”、“人性化的——去人性化的 ”“有魅力的 —— 无魅力 ”。
而《黑客帝国》中的虚无也正是如此。正如前文描述的,所有的事务都是同质化的。没有人在系统下是特别的,无论“上班族、教师、律师……”;他们生活的空间也是在程式的模式化创造下诞生的,没有“本地”之说,因为都是不存在的;关于时间,墨菲斯在给尼欧解释世界时,说到:“我们只有残缺的资料,不过我们知道在21世纪初,全人类都换新鼓掌。”时间在相似的空间中被遗忘,仅能靠资料存在;而这所有的一起都是冷冰冰的,墨菲斯带领尼欧穿越人潮,面对机器的冷漠,程式化的生产,这一切都是毫无魅力可言。在雷根要叛变时说的一段话,足可代表人们对程式化的生活得多么厌倦,“这块牛排并不想存在,当我把肉放进嘴里,母体会告诉我大脑,这块肉多汁又美味。过了九年苦日子,你知道吗?”
我们不禁惊叹,里茨尔定义的理论层面虚无,在《黑客帝国》里被如此清晰的表现出来,影片是对现实世界“虚无”的放大,是在现实基础上大胆的地遐想。在全球化浪潮中,虚无也无处不在,如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连锁商店在去时间、空间性以完成全球的帝国主义扩展。我想到一个笑话,说当今即便最有天才的作家,他也只能写下:一个穿着阿迪达斯鞋和levies牛仔裤的男人走进麦当劳吃完一个汉堡,一路上用IPOD听着歌,他要去星巴克和在myspace上认识的网友约会……
《黑客帝国》引发了人们对真实和虚无的思考,更是一种警示。随着工业和全球化经济帝国式的扩张,我们是否有一天会彻底丢失了真实的世界。当世界变得同质化,当我们清醒时,是否我们在自己的“帝国”里,有这样的情节:有一天会随着尼欧质问这个世界:“这都不是真的?”那么是否会有一个墨菲斯回答:“什么是真实的?真是该怎么定义?如果你指的是食品、服装、住宅和音乐,那是全世界都一样的。”然后拿起遥控器向我们展示:“ 这是你熟悉的世界,这是二十一世纪末的世界,其实就是全球化扩张后的虚拟世界。
尼欧被告知,“你在虚拟世界看到什么上班族、教师、律师、木匠,都是你要拯救的人,目前这些人被系统控制,他们都一样,都只是一个代码。”在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的镜头解读下,尼欧原来生活的世界是虚无的!
这样的解读,冲击了生活在当下世界的我们,我们的世界是否虚无?回到现实世界,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与美国学者乔治•里茨尔在《虚无的全球化》提出的“虚无观”有着众多的契合点,似乎就《黑客帝国》就是对“虚无”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再创作。
首先,什么是虚无?虚无是与实在(something)相对应的,而实在被界定为:一般是由本地创立、控制并比较而言富有独特的实质性内容的一种社会形势,一种很大程度上在实质上是独特的形式。里茨尔认为虚无包含四种形式:虚无地点、虚无人、虚无产品、虚无服务。实在—虚无序列可按照下列范畴加以 区分: “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一般的(可互换的) ”、“本地地理的联系—— 缺少本地的联系 ”、“特定时间的——相对无时间特征的(time-less)”、“人性化的——去人性化的 ”“有魅力的 —— 无魅力 ”。
而《黑客帝国》中的虚无也正是如此。正如前文描述的,所有的事务都是同质化的。没有人在系统下是特别的,无论“上班族、教师、律师……”;他们生活的空间也是在程式的模式化创造下诞生的,没有“本地”之说,因为都是不存在的;关于时间,墨菲斯在给尼欧解释世界时,说到:“我们只有残缺的资料,不过我们知道在21世纪初,全人类都换新鼓掌。”时间在相似的空间中被遗忘,仅能靠资料存在;而这所有的一起都是冷冰冰的,墨菲斯带领尼欧穿越人潮,面对机器的冷漠,程式化的生产,这一切都是毫无魅力可言。在雷根要叛变时说的一段话,足可代表人们对程式化的生活得多么厌倦,“这块牛排并不想存在,当我把肉放进嘴里,母体会告诉我大脑,这块肉多汁又美味。过了九年苦日子,你知道吗?”
我们不禁惊叹,里茨尔定义的理论层面虚无,在《黑客帝国》里被如此清晰的表现出来,影片是对现实世界“虚无”的放大,是在现实基础上大胆的地遐想。在全球化浪潮中,虚无也无处不在,如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连锁商店在去时间、空间性以完成全球的帝国主义扩展。我想到一个笑话,说当今即便最有天才的作家,他也只能写下:一个穿着阿迪达斯鞋和levies牛仔裤的男人走进麦当劳吃完一个汉堡,一路上用IPOD听着歌,他要去星巴克和在myspace上认识的网友约会……
《黑客帝国》引发了人们对真实和虚无的思考,更是一种警示。随着工业和全球化经济帝国式的扩张,我们是否有一天会彻底丢失了真实的世界。当世界变得同质化,当我们清醒时,是否我们在自己的“帝国”里,有这样的情节:有一天会随着尼欧质问这个世界:“这都不是真的?”那么是否会有一个墨菲斯回答:“什么是真实的?真是该怎么定义?如果你指的是食品、服装、住宅和音乐,那是全世界都一样的。”然后拿起遥控器向我们展示:“ 这是你熟悉的世界,这是二十一世纪末的世界,其实就是全球化扩张后的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