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ssion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完《死亡诗社》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些镜头,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John站上讲桌吟诵着“Oh My Captain,Oh My Captain!” 刹那间,我泪流满面,不需要任何的解释,我明白了那行诗的意义,不需要过多的解读,需要建立坐标,不需要建立维度,不需要计算面积来确定这首诗是否是经典。因为在这一刻有了共鸣,是远在千里之外,作古百年的诗人与此时此刻的我情感的交融,而这我想便是教育,一种灵魂上的教育,没有什么具体的知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或许我们习惯把那些传授具体的有功用的知识叫做教育,也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的。无可否认,这些知识对于生存在这世界,这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认为教育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对于灵魂的净化,对于内在的提升更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却是目前中国教育所缺失的一部分。就我从小到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生存和获得安身立命的技能。是用于满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但是对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例如自我实现却似乎意义不大。其实,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温饱已经不是特别大的问题,而问题在于怎样在一个大城市立足,怎样才不比我的同学过的差,怎样才能有大房子,怎样能让别人羡慕而非羡慕别人。但实现了这些是否满足了自我实现,我不敢苟同。而似乎大多数人都将这些作为成功的标准,作为自我实现的标准,这是否就是缺乏灵魂的教育造成的呢?我想用回忆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来思考什么时候学习变成了一件不那么快乐的事,什么时候我的学习是为了一种有功利性目的的事,什么时候我停止了爱学习。什么时候我不再被学习感动,什么时候我发现我学到的很多东西只不过是一些谎言。
我的学习开始于何时呢?是试图在最喜欢的故事书上写出一些至今无法理解当时想表达的意思的汉字吗?那恐怕是第一次有想要表达内心的冲动,然后用刚学会的当时还无法完全理解意思的字排列出内心的想法,最后留下了像密码一样的东西。那时应该很想多学会些字好把心中所想写下,也许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夸奖。后来在幼儿园大班学了很多的课文,认识了很多字,但好像会写的并不多,还记得那时有一篇课文叫《宝岛taiwan》,那是第一次接触有关政治的东西,那时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到湾湾去看湾湾小朋友,只记得那篇儿歌中极尽所能描绘taiwan有多少好吃的好玩的。现在想想好像很是可笑。那时对学习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就算被老师要求背诵无法理解意思的英文对话也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是和同桌一起,记忆那些没有意义的26个字母也并不觉得烦,更不用说什么有趣的绕口令了,那些都是用来向家人献宝的好东西,那时的学习是快乐的,是充满欢笑的,没有任何的压力,厌恶感。尽管不是特别喜欢去幼儿园,但觉得活动课与文化课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一样有趣。
快乐的幼儿园时光对于那时没有时间观念的我来说似乎永远没的完,但还是结束了。由于在小学校长面前没有很快的算出5+6,而不得不再上一个叫做学前班的东西,看着把脸捂在手中哭泣的母亲我还辩解说,旁边那个男生还算错了呢。但还是很想上一年级,不过最后还是上了学前班,尽管并不是很清楚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学前班里总要写很多汉字,写很多遍,开始有了一种叫做作业的东西,开始被要求“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但是从来都是看完动画城才开始写作业。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一个不是一个幼儿园的好朋友。然后一年后我们上了一年级,一个班,一起上学下学,一起在她家玩泥,一起坐在墙头讲故事,一起……这样晃过了三年级,这三年考过双百,考过七十分,但是对于学习还是很有热情的,是一种渴望弄清楚的热情,而不是对分数的热情。记得在学除法的时候,好朋友并不很懂,我们就在玩的时候用树枝在沙土上练习,当我发现自己教会她时,内心的快乐和成就感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是不掺杂任何虚荣的功利的快乐。那时的作业不过是书上的有限的练习题,最讨厌的不过就是每次测验后成绩不好要抄卷子而已,好笑的是,十年后当弟弟上了和我同样的小学这一习俗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到了三年级一切都变了,妈妈说三年级是重要的转折,能不能考上好初中就看这年转型转的成不成功了。听话的我不出意外的转型成功了,而从小喜欢美术的好朋友转型失败了。从这一年我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也是从这年全国开始了素质教育,我们幸运的不用做课外练习册,只要完成书上的习题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有了课外活动小组,摄影,数学,语文,英语什么的,还记得参加摄影小组时认真的记笔记,尽管那些属于我一点都不懂,但从不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反而很开心地不上自习到公园去摄影,去玩,去笑。还有语文活动课,完全是由学生组织的,而我则是骨干分子,挖空心思的去策划准备,那时时间似乎多的用不完,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都在我的脑中。我愿意为这些活动付出,尽管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奖励,老师也不过是口头上的表扬,但是那内心的快乐难以言表。现在回想起来都会为当时的激情所折服,那是完全为了自己在做,没有任何功利的心。除了这些,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读书,在小学高年级的那两年里我几乎完成了我现在所读过书的三分之一。那时读书就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不去管是不是可以帮助我写作文,可以在对别人说起时可以得到艳羡的目光。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人走十五分钟到图书馆,到少儿图书部,坐下,找一本书,一个下午。没有任何读后感,没有任何好词好句的摘抄,只是读,只是快乐,只是流下感动的泪水。我想这是学习的最本真的状态,最原始也最有效的状态。
完美的小学时光在不得不的情况下结束了,我对初中生活没有任何的期望,素质教育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改为摇奖式的派位。毕业考试全班第二的我,被派到了一所普通初中,而文化课一般的好朋友被派到了重点初中,也许这是教育资源第一次公平分配。但是家人还是把我送到了一所重点初中,没有任何一个小学同学的重点初中。开始了我最最不开心的六年中学生活。上了初中,我才知道作业永远不会是书上的习题而是厚厚的练习册,那里的内容和书上教授的内容有着我无法察觉的联系。语文不再是有意思的课堂活动,漫游般的阅读,而是中心思想,作者生卒年月;数学不在有搞不懂就是誓不罢休的激情,而是似是而非过程几乎不懂的正确答案;英语也不再是轻松的对话,而是总也记不住的语法和单词。还有总是搞不懂的物理,勉强有趣的化学,可以做实验的生物,断断续续的历史,新闻联播式的政治,以及我没去过的地方构成的地理。许许多多的评比,期中期末的排名,成绩好成绩差的讨论,尽管不再用抄卷子,可是大考后的家长会却依旧使人心情恶劣。学习变成了分数,成绩优秀的同学开始介绍学习方法,老师开起了课后辅导班,周六开始补课,重点高中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同学间,家长间,老师间的对话中。越来越多关于高中的传说,比如重点高中不用写作业,比如重点高中就等于一条腿迈进大学……读书,也许该谢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她要求每个假期都要读一些名著和她推荐的书,然后叫读书报告。如果没有这些硬性的要求我恐怕不会完整看完《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也不会象征性的翻翻《水浒传》《复活》,但这时读书已经成了完成读书报告的附庸,不再是一种生活的愉悦。面对那些山一般的练习册,我很是厌恶,所以没有一本做完的,也许小学的生活太过散漫所以初中我过的很是不痛快,看偶像剧成了唯一的发泄方式,曾经连续看了一天的电视,但是换来的除了越来越高的眼镜度数,没有任何的愉悦,只是一种发泄后的空虚无力。我一边强迫自己吸收那些本身抗拒的东西,一边补偿式的放纵在无聊的连续剧中。就这样我考上了那所传说中的自治区重点中学,神话一般的存在。可是传说只是传说,作业还是要写的,课还是要补的,甚至更多更难。尽管这里有很多小学同学,可是这里早已不再是童年的乐园,这里是炼狱,但这是天堂通向地狱的走廊。这里它向你许下熬过这段黑暗,你将奔向大学这个梦想的归宿。可是早在这一路追逐的路上我的梦想已经丢失了,大学的自由不过是便于堕落的地狱。可是在高中接受非人折磨的我并没有看到,只是畏于他人的目光勉强着自己,欺骗自己。这时,读书仅限于语文读本中那些阉割的片段。我已经无法将心静下,去读一本完整的小说,负罪感无时不刻的折磨着我,这是不务正业。但却可以原谅自己看一下午的电视,安慰自己说这是放松,报复似的放松。最后我顺利的上了重点线。而我也彻底地崩溃了,我彻底放弃了自己,不去关注该报什么学校,未来该走什么路。我追电视剧,夜夜熬到两三点,东方既白,而我却找不到自己的梦。然后在家人的半安排下学了英语,到了北京,开始了传说中自由的大学。
大学,重点大学,北京重点大学。一切都好像很完美,可是我不快乐。我从没设想过自己会学英语,但又能怎样呢,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头半年我没有一刻不想着退学,但总在最后一刻放弃,我已经失了梦,就算回去,也不能改变什么。学语言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总是小班教学,大课几乎没有。所以和高中很是相似,连上课内容也与高中相似。但是大学远比高中复杂,功利,这里学习成绩只不过是获得奖学金的筹码之一,如果你有其他的筹码你完全可以不必那么努力。这无关于公平,这是现实。而我似乎没从自我放逐中真正走出,还是没有目标的游荡,我想过好好读书,可是我的心已经静不下来了。功利无时不刻在耳边叫嚣,比较排名,奖学金,出国,考研,找工作把我绕晕。技术性的知识鄙视着我高中薄弱的英语,迎头赶上是唯一的选择。可是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赶上了,只能说我在进步。但我想如果在大一的时候我可以遇到我现在的班主任,也许会有不同。但那时我没有,只有一个告诉我说上了大学要学会主动获取信息的研究生班主任。固定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高中技能型的教学内容,我完全找不到大学的感觉,除了那些花花绿绿的文艺节目。就这么浑浑噩噩上了大二,专四又将我打回了高三复习备战的状态,泡图书馆,做练习册。到现在为止我竟只完整看完一本原文小说,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英语专业呢?
或许我们习惯把那些传授具体的有功用的知识叫做教育,也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的。无可否认,这些知识对于生存在这世界,这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认为教育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对于灵魂的净化,对于内在的提升更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却是目前中国教育所缺失的一部分。就我从小到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生存和获得安身立命的技能。是用于满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但是对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例如自我实现却似乎意义不大。其实,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温饱已经不是特别大的问题,而问题在于怎样在一个大城市立足,怎样才不比我的同学过的差,怎样才能有大房子,怎样能让别人羡慕而非羡慕别人。但实现了这些是否满足了自我实现,我不敢苟同。而似乎大多数人都将这些作为成功的标准,作为自我实现的标准,这是否就是缺乏灵魂的教育造成的呢?我想用回忆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来思考什么时候学习变成了一件不那么快乐的事,什么时候我的学习是为了一种有功利性目的的事,什么时候我停止了爱学习。什么时候我不再被学习感动,什么时候我发现我学到的很多东西只不过是一些谎言。
我的学习开始于何时呢?是试图在最喜欢的故事书上写出一些至今无法理解当时想表达的意思的汉字吗?那恐怕是第一次有想要表达内心的冲动,然后用刚学会的当时还无法完全理解意思的字排列出内心的想法,最后留下了像密码一样的东西。那时应该很想多学会些字好把心中所想写下,也许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夸奖。后来在幼儿园大班学了很多的课文,认识了很多字,但好像会写的并不多,还记得那时有一篇课文叫《宝岛taiwan》,那是第一次接触有关政治的东西,那时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到湾湾去看湾湾小朋友,只记得那篇儿歌中极尽所能描绘taiwan有多少好吃的好玩的。现在想想好像很是可笑。那时对学习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就算被老师要求背诵无法理解意思的英文对话也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是和同桌一起,记忆那些没有意义的26个字母也并不觉得烦,更不用说什么有趣的绕口令了,那些都是用来向家人献宝的好东西,那时的学习是快乐的,是充满欢笑的,没有任何的压力,厌恶感。尽管不是特别喜欢去幼儿园,但觉得活动课与文化课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一样有趣。
快乐的幼儿园时光对于那时没有时间观念的我来说似乎永远没的完,但还是结束了。由于在小学校长面前没有很快的算出5+6,而不得不再上一个叫做学前班的东西,看着把脸捂在手中哭泣的母亲我还辩解说,旁边那个男生还算错了呢。但还是很想上一年级,不过最后还是上了学前班,尽管并不是很清楚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学前班里总要写很多汉字,写很多遍,开始有了一种叫做作业的东西,开始被要求“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但是从来都是看完动画城才开始写作业。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一个不是一个幼儿园的好朋友。然后一年后我们上了一年级,一个班,一起上学下学,一起在她家玩泥,一起坐在墙头讲故事,一起……这样晃过了三年级,这三年考过双百,考过七十分,但是对于学习还是很有热情的,是一种渴望弄清楚的热情,而不是对分数的热情。记得在学除法的时候,好朋友并不很懂,我们就在玩的时候用树枝在沙土上练习,当我发现自己教会她时,内心的快乐和成就感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是不掺杂任何虚荣的功利的快乐。那时的作业不过是书上的有限的练习题,最讨厌的不过就是每次测验后成绩不好要抄卷子而已,好笑的是,十年后当弟弟上了和我同样的小学这一习俗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到了三年级一切都变了,妈妈说三年级是重要的转折,能不能考上好初中就看这年转型转的成不成功了。听话的我不出意外的转型成功了,而从小喜欢美术的好朋友转型失败了。从这一年我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也是从这年全国开始了素质教育,我们幸运的不用做课外练习册,只要完成书上的习题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有了课外活动小组,摄影,数学,语文,英语什么的,还记得参加摄影小组时认真的记笔记,尽管那些属于我一点都不懂,但从不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反而很开心地不上自习到公园去摄影,去玩,去笑。还有语文活动课,完全是由学生组织的,而我则是骨干分子,挖空心思的去策划准备,那时时间似乎多的用不完,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都在我的脑中。我愿意为这些活动付出,尽管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奖励,老师也不过是口头上的表扬,但是那内心的快乐难以言表。现在回想起来都会为当时的激情所折服,那是完全为了自己在做,没有任何功利的心。除了这些,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读书,在小学高年级的那两年里我几乎完成了我现在所读过书的三分之一。那时读书就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不去管是不是可以帮助我写作文,可以在对别人说起时可以得到艳羡的目光。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人走十五分钟到图书馆,到少儿图书部,坐下,找一本书,一个下午。没有任何读后感,没有任何好词好句的摘抄,只是读,只是快乐,只是流下感动的泪水。我想这是学习的最本真的状态,最原始也最有效的状态。
完美的小学时光在不得不的情况下结束了,我对初中生活没有任何的期望,素质教育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改为摇奖式的派位。毕业考试全班第二的我,被派到了一所普通初中,而文化课一般的好朋友被派到了重点初中,也许这是教育资源第一次公平分配。但是家人还是把我送到了一所重点初中,没有任何一个小学同学的重点初中。开始了我最最不开心的六年中学生活。上了初中,我才知道作业永远不会是书上的习题而是厚厚的练习册,那里的内容和书上教授的内容有着我无法察觉的联系。语文不再是有意思的课堂活动,漫游般的阅读,而是中心思想,作者生卒年月;数学不在有搞不懂就是誓不罢休的激情,而是似是而非过程几乎不懂的正确答案;英语也不再是轻松的对话,而是总也记不住的语法和单词。还有总是搞不懂的物理,勉强有趣的化学,可以做实验的生物,断断续续的历史,新闻联播式的政治,以及我没去过的地方构成的地理。许许多多的评比,期中期末的排名,成绩好成绩差的讨论,尽管不再用抄卷子,可是大考后的家长会却依旧使人心情恶劣。学习变成了分数,成绩优秀的同学开始介绍学习方法,老师开起了课后辅导班,周六开始补课,重点高中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同学间,家长间,老师间的对话中。越来越多关于高中的传说,比如重点高中不用写作业,比如重点高中就等于一条腿迈进大学……读书,也许该谢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她要求每个假期都要读一些名著和她推荐的书,然后叫读书报告。如果没有这些硬性的要求我恐怕不会完整看完《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也不会象征性的翻翻《水浒传》《复活》,但这时读书已经成了完成读书报告的附庸,不再是一种生活的愉悦。面对那些山一般的练习册,我很是厌恶,所以没有一本做完的,也许小学的生活太过散漫所以初中我过的很是不痛快,看偶像剧成了唯一的发泄方式,曾经连续看了一天的电视,但是换来的除了越来越高的眼镜度数,没有任何的愉悦,只是一种发泄后的空虚无力。我一边强迫自己吸收那些本身抗拒的东西,一边补偿式的放纵在无聊的连续剧中。就这样我考上了那所传说中的自治区重点中学,神话一般的存在。可是传说只是传说,作业还是要写的,课还是要补的,甚至更多更难。尽管这里有很多小学同学,可是这里早已不再是童年的乐园,这里是炼狱,但这是天堂通向地狱的走廊。这里它向你许下熬过这段黑暗,你将奔向大学这个梦想的归宿。可是早在这一路追逐的路上我的梦想已经丢失了,大学的自由不过是便于堕落的地狱。可是在高中接受非人折磨的我并没有看到,只是畏于他人的目光勉强着自己,欺骗自己。这时,读书仅限于语文读本中那些阉割的片段。我已经无法将心静下,去读一本完整的小说,负罪感无时不刻的折磨着我,这是不务正业。但却可以原谅自己看一下午的电视,安慰自己说这是放松,报复似的放松。最后我顺利的上了重点线。而我也彻底地崩溃了,我彻底放弃了自己,不去关注该报什么学校,未来该走什么路。我追电视剧,夜夜熬到两三点,东方既白,而我却找不到自己的梦。然后在家人的半安排下学了英语,到了北京,开始了传说中自由的大学。
大学,重点大学,北京重点大学。一切都好像很完美,可是我不快乐。我从没设想过自己会学英语,但又能怎样呢,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头半年我没有一刻不想着退学,但总在最后一刻放弃,我已经失了梦,就算回去,也不能改变什么。学语言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总是小班教学,大课几乎没有。所以和高中很是相似,连上课内容也与高中相似。但是大学远比高中复杂,功利,这里学习成绩只不过是获得奖学金的筹码之一,如果你有其他的筹码你完全可以不必那么努力。这无关于公平,这是现实。而我似乎没从自我放逐中真正走出,还是没有目标的游荡,我想过好好读书,可是我的心已经静不下来了。功利无时不刻在耳边叫嚣,比较排名,奖学金,出国,考研,找工作把我绕晕。技术性的知识鄙视着我高中薄弱的英语,迎头赶上是唯一的选择。可是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赶上了,只能说我在进步。但我想如果在大一的时候我可以遇到我现在的班主任,也许会有不同。但那时我没有,只有一个告诉我说上了大学要学会主动获取信息的研究生班主任。固定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高中技能型的教学内容,我完全找不到大学的感觉,除了那些花花绿绿的文艺节目。就这么浑浑噩噩上了大二,专四又将我打回了高三复习备战的状态,泡图书馆,做练习册。到现在为止我竟只完整看完一本原文小说,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英语专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