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盗梦空间》
冯雨屁要去米国学习电影,前天带来一个dvd,叫我好好看完,然后告诉她这是个什么电影。冯雨屁是个大美女,吃饭的时候,服务员围观不已,远处一个天使般的5岁小女孩也盯着她看了又看。同时,她也是个异常用功的好孩子。此人之前学习一个月以后就写出《蓝色》的分析文章,后来基本上考取电影学院导演系。但是,考到最后一关的最后时刻,考场上只有数十人的时候,执意离场,触怒考官。另外,获得一个号称国内第五的学校的导演系第一名,但是,果断放弃。
冯雨屁说,想上南加大电影系或者加州艺术学院,我很支持这个举动,说她可能会跟我一样到时候获得奥斯卡奖项。我不喜欢欧洲电影奖项,那都是后殖民思维和一群艺术臆想狂肆意挥霍概念的产物。今年过年的时候,遇见一个法国青年艺术混子,号称博士,长居香港,为欧洲电影节选片。聊了10分钟就更加强化我远离欧洲电影节的念头。这些以后有时间写一下。
冯雨屁说,米国的学校要求写一些文章,分析一下2010年的某个电影,最好从视听语言角度。我相信,跟我学习以后,她的视听语言能力肯定不比大部分中国院校的电影老师差,但是,她说她要写的非常非常的好才好。所以拿来给我看看,一起分析分析。
拿来的电影是《inception》,之前就有人问我是否看过,让我谈谈看法,我不喜欢迪卡普里奥的脸,所以都不喜欢看他的电影。年中的时候,看了《禁闭岛》,非常失望,虽然和他无关,但是对这张脸更加拒绝,故而对这个电影也无热情。
分两次看完,比较不喜欢这个电影,这个作品缺乏细腻,比较急功近利,故事层次单薄,导演无才华,视听语言修养一般,基本上没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作者试图在通常分析潜意识的文学习惯中力图再往前探探身子,但是,止步于文学性的假想。得出了关于人类自己建造观念最终成为自己的桎楛,然后英雄出现,打破藩篱,众人解放的结论。比较老套,也无递进贡献。黑泽明对此命题的讨论要有力度的多。有一类美国导演,非常用功,在电影创作的各个阶段都愿意下大功夫去工作,殚精竭虑思考讲故事的途径,但是,他们确实是缺乏深入文化的能力而又想作文化努力。卡车司机卡梅隆、吴宇森等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算是很好的电影人,但不是文化人。
但是,有一点是我非常认同的,就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非常成熟,游刃有余。这种能力我想应该算作是气质而不是才气。在艺术活动中,到底是气质重要还是才气重要呢?我更倾向于才气。
简单分析下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在摄影方面(因冯雨屁要求尽量从摄影、剪接和音响方面入手)最先感受到的是影调:全片为低调摄影,(类似于《禁闭岛》),内景较为暖调,外景多为冷调,阶调反差较大,画面较硬朗。这种造型目的很明确:1,建立造型感,有别于现实主义作品,戏剧性明显,便于戏剧性展开,这是导演为自己讲故事打开方便之门。2,空间感和体积感强烈,视觉效果愉悦,大片大都如此,观众视觉感受好。3,铺设情绪,这种影调低沉而略带阴郁,好像探讨潜意识世界的视觉作品都喜欢这样处理,仿佛那就是个灰暗冷寂的世界。在我看来,这种影调计划较为平庸,只为讨巧而无力度。
然后是角度,在推进故事,带观众进入某种非现实情境的时候,运用较小的俯仰角度,而又不用较大的光学处理,没有过分的广角变形,所以给观众带来的是轻微的视觉压力而又无反感。而在表现剧中人情感或情绪特征的时候(主要是表现考博)角度比较正常,互为参照。而正常角度较少,所以全片都带有轻微的角度造型,张力持续而不强烈。
还有景深问题,本片景深处理基本正常,小景深处理较多,营造戏剧性,但是,画面层次较多,景深的透视关系处理的很好,画面效果很好。大景深处理也很正常,无明显变形。这些处理都很正常而又略带优秀气质。
再然后是运动,同上,表现非现实情境的时候(本片主要叙事部分)运用缓慢而持续的运动摄影,多为推和横移,无因果关系的逻辑目的,多为产生特定的画面节奏和情绪。同上,表现人物的时候几乎无主动镜头运动。这里要说明的是2点:1,这种运动摄影计划是大部分美国电影的处理方式,并无特别之处;2,正是这种缓慢而持续的运动摄影在稳妥中略带紧张,能够非常有效的带领观众进入导演的故事情境,看似平常,不显山露水,却能够让观众的判断消失,渐渐的不由自主的跟随导演进入设定的故事情境,看到5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注意这方面,并且赞叹导演的成熟高效的叙事方式。用法常见,但是,导演控制火候的细腻之处令人难忘。
二,音响处理,全片除了用音乐启动什么反踢之外,只有背景音乐而无叙事音乐。背景音乐运用较为合理准确,同样,在带领观众进入非现实状态叙事的时候,充满和镜头节奏一致的较轻的背景音乐,这种音乐的气质跟镜头运动一样,缓慢而略带紧张阴郁,产生有效压力,对观众的作用明显,在观众心理渐渐积累压力和紧张情绪,非常好的促进了叙事。而叙事音乐的运用则异常失败,耳机或者MP3里的叙事音乐仅仅起到叙事作用,而没有跟故事和人物心理或者文化命题有关,没有在叙事音乐和背景音乐之间根据故事发展而转换,不是错误,但是是视听语言能力和才气严重不足的体现。
三,剪接问题,本片剪接处理成熟,干净利落,但是,仅此而已。剪接处理,这一直接体现导演能力的环节,诺兰的平庸功力暴露。本片剪接处理表现为:1,镜头数量并不多,也不是很少,风格不明显,所以也就无过多处理余地。2,景别层次较好,同上,在表现非现实情境的时候,景别较小,大特写较多,剪接节奏较快,画面紧张有力,表现人物的时候,景别正常,多为特写或更大景别,正常处理,无特色。3,蒙太奇运用较少,除了一些正常的平行关系处理,基本上只有一种蒙太奇运用,就是考博的意识里出现的孩子的画面和现实时空的交叉剪接,影片以开头就出现,较为精彩,但是,后面没有任何变化,反复出现,较为平庸;还有就是影片开始的阶段,有梦境时空和现实时空的交叉关系,处理的非常好,特别是考博被推入浴缸的几个镜头和梦境时空的交叉,虽然运用后期处理,改变镜头速度,但是,效果依然十分明显。可惜,之后导演似乎忘记了这种处理,有点匆忙的去讲一个饶舌的故事了。4,时空关系在剪接中表现了十分不精彩,时空关系应该是剪接的高级课程,也非常容易出彩。本片也就是处理了梦境时空和现实时空的关系,而这又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具备也必须处理的时空关系。多时空剧本本是导演偷着乐的东西,本可以大显身手,但是,诺兰做的非常糟糕,仅仅讲了故事,而没有妙笔,体现视听语言能力的不足,才气的局限以及创作中的仓促感。
以上是看完第一次以后粗略感受,如果要仔细研究,还应该仔细拉片,再看上一两次才可以。但是,本片实在是没什么值得研究的。所以先下结论:故事一般,老套而装高深,急功近利,结论脱离现实,缺乏力度;导演视听语言能力一般但各种处理较合理;导演个人才气严重不足且文化修养较差;但是,诺兰稳妥递进的叙事技巧值得学习,而这也可能就是他能够获得大片机遇的唯一理由。好莱坞需要这样的人驾驭投资,没有精彩却不会赔本。从商业伦理上来看,诺兰是成功的。但是,这种创作思路严重脱离现实却被如此关注,对于电影创作和好莱坞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冯雨屁说,想上南加大电影系或者加州艺术学院,我很支持这个举动,说她可能会跟我一样到时候获得奥斯卡奖项。我不喜欢欧洲电影奖项,那都是后殖民思维和一群艺术臆想狂肆意挥霍概念的产物。今年过年的时候,遇见一个法国青年艺术混子,号称博士,长居香港,为欧洲电影节选片。聊了10分钟就更加强化我远离欧洲电影节的念头。这些以后有时间写一下。
冯雨屁说,米国的学校要求写一些文章,分析一下2010年的某个电影,最好从视听语言角度。我相信,跟我学习以后,她的视听语言能力肯定不比大部分中国院校的电影老师差,但是,她说她要写的非常非常的好才好。所以拿来给我看看,一起分析分析。
拿来的电影是《inception》,之前就有人问我是否看过,让我谈谈看法,我不喜欢迪卡普里奥的脸,所以都不喜欢看他的电影。年中的时候,看了《禁闭岛》,非常失望,虽然和他无关,但是对这张脸更加拒绝,故而对这个电影也无热情。
分两次看完,比较不喜欢这个电影,这个作品缺乏细腻,比较急功近利,故事层次单薄,导演无才华,视听语言修养一般,基本上没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作者试图在通常分析潜意识的文学习惯中力图再往前探探身子,但是,止步于文学性的假想。得出了关于人类自己建造观念最终成为自己的桎楛,然后英雄出现,打破藩篱,众人解放的结论。比较老套,也无递进贡献。黑泽明对此命题的讨论要有力度的多。有一类美国导演,非常用功,在电影创作的各个阶段都愿意下大功夫去工作,殚精竭虑思考讲故事的途径,但是,他们确实是缺乏深入文化的能力而又想作文化努力。卡车司机卡梅隆、吴宇森等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算是很好的电影人,但不是文化人。
但是,有一点是我非常认同的,就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非常成熟,游刃有余。这种能力我想应该算作是气质而不是才气。在艺术活动中,到底是气质重要还是才气重要呢?我更倾向于才气。
简单分析下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在摄影方面(因冯雨屁要求尽量从摄影、剪接和音响方面入手)最先感受到的是影调:全片为低调摄影,(类似于《禁闭岛》),内景较为暖调,外景多为冷调,阶调反差较大,画面较硬朗。这种造型目的很明确:1,建立造型感,有别于现实主义作品,戏剧性明显,便于戏剧性展开,这是导演为自己讲故事打开方便之门。2,空间感和体积感强烈,视觉效果愉悦,大片大都如此,观众视觉感受好。3,铺设情绪,这种影调低沉而略带阴郁,好像探讨潜意识世界的视觉作品都喜欢这样处理,仿佛那就是个灰暗冷寂的世界。在我看来,这种影调计划较为平庸,只为讨巧而无力度。
然后是角度,在推进故事,带观众进入某种非现实情境的时候,运用较小的俯仰角度,而又不用较大的光学处理,没有过分的广角变形,所以给观众带来的是轻微的视觉压力而又无反感。而在表现剧中人情感或情绪特征的时候(主要是表现考博)角度比较正常,互为参照。而正常角度较少,所以全片都带有轻微的角度造型,张力持续而不强烈。
还有景深问题,本片景深处理基本正常,小景深处理较多,营造戏剧性,但是,画面层次较多,景深的透视关系处理的很好,画面效果很好。大景深处理也很正常,无明显变形。这些处理都很正常而又略带优秀气质。
再然后是运动,同上,表现非现实情境的时候(本片主要叙事部分)运用缓慢而持续的运动摄影,多为推和横移,无因果关系的逻辑目的,多为产生特定的画面节奏和情绪。同上,表现人物的时候几乎无主动镜头运动。这里要说明的是2点:1,这种运动摄影计划是大部分美国电影的处理方式,并无特别之处;2,正是这种缓慢而持续的运动摄影在稳妥中略带紧张,能够非常有效的带领观众进入导演的故事情境,看似平常,不显山露水,却能够让观众的判断消失,渐渐的不由自主的跟随导演进入设定的故事情境,看到5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注意这方面,并且赞叹导演的成熟高效的叙事方式。用法常见,但是,导演控制火候的细腻之处令人难忘。
二,音响处理,全片除了用音乐启动什么反踢之外,只有背景音乐而无叙事音乐。背景音乐运用较为合理准确,同样,在带领观众进入非现实状态叙事的时候,充满和镜头节奏一致的较轻的背景音乐,这种音乐的气质跟镜头运动一样,缓慢而略带紧张阴郁,产生有效压力,对观众的作用明显,在观众心理渐渐积累压力和紧张情绪,非常好的促进了叙事。而叙事音乐的运用则异常失败,耳机或者MP3里的叙事音乐仅仅起到叙事作用,而没有跟故事和人物心理或者文化命题有关,没有在叙事音乐和背景音乐之间根据故事发展而转换,不是错误,但是是视听语言能力和才气严重不足的体现。
三,剪接问题,本片剪接处理成熟,干净利落,但是,仅此而已。剪接处理,这一直接体现导演能力的环节,诺兰的平庸功力暴露。本片剪接处理表现为:1,镜头数量并不多,也不是很少,风格不明显,所以也就无过多处理余地。2,景别层次较好,同上,在表现非现实情境的时候,景别较小,大特写较多,剪接节奏较快,画面紧张有力,表现人物的时候,景别正常,多为特写或更大景别,正常处理,无特色。3,蒙太奇运用较少,除了一些正常的平行关系处理,基本上只有一种蒙太奇运用,就是考博的意识里出现的孩子的画面和现实时空的交叉剪接,影片以开头就出现,较为精彩,但是,后面没有任何变化,反复出现,较为平庸;还有就是影片开始的阶段,有梦境时空和现实时空的交叉关系,处理的非常好,特别是考博被推入浴缸的几个镜头和梦境时空的交叉,虽然运用后期处理,改变镜头速度,但是,效果依然十分明显。可惜,之后导演似乎忘记了这种处理,有点匆忙的去讲一个饶舌的故事了。4,时空关系在剪接中表现了十分不精彩,时空关系应该是剪接的高级课程,也非常容易出彩。本片也就是处理了梦境时空和现实时空的关系,而这又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具备也必须处理的时空关系。多时空剧本本是导演偷着乐的东西,本可以大显身手,但是,诺兰做的非常糟糕,仅仅讲了故事,而没有妙笔,体现视听语言能力的不足,才气的局限以及创作中的仓促感。
以上是看完第一次以后粗略感受,如果要仔细研究,还应该仔细拉片,再看上一两次才可以。但是,本片实在是没什么值得研究的。所以先下结论:故事一般,老套而装高深,急功近利,结论脱离现实,缺乏力度;导演视听语言能力一般但各种处理较合理;导演个人才气严重不足且文化修养较差;但是,诺兰稳妥递进的叙事技巧值得学习,而这也可能就是他能够获得大片机遇的唯一理由。好莱坞需要这样的人驾驭投资,没有精彩却不会赔本。从商业伦理上来看,诺兰是成功的。但是,这种创作思路严重脱离现实却被如此关注,对于电影创作和好莱坞来说未必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