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的距离
刚刚接到亲爱的小学妹的电话,说她要参加市里的比赛,唱的歌就是范玮琪的《一颗心的距离》。
可惜明天要去学习小提琴,去不了了。不仅仅是祝福,而是相信她会发挥的非常好。
一颗心的距离,有多近,或者多远?想着想着,百度视频来看。
“好像很近瞬间又远离,很难实现才叫梦想才要决心”,听到这句忽然感慨了。
想到去年冬天和我侃音乐的那个他。当手机震动的一瞬间,当我们在两个地方一起听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我在想,到底是多近,或者多远?
后来分开了。
闺蜜说,异地嘛,我们说因为异地所以分开,可是在同一个地方,还是会分开的啊。所以,异地应该不是问题。
老爸说,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说,冬天好冷,冷死算了。
记得他给我发过信息,问,人人都在生日和新年,说生日快乐和新年快乐,是不是这两个日子,人都容易伤感呢?
我说是的。一边说一边果断地吞下一口寿司。寿司上面别出心裁地镶嵌着一块奶酪。
彼时在和妈妈吃饭,如今老妈不再像去年那样想吃啥吃啥了。
有时候我会刻意“测量”一些事情:上一次听这张碟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写东西是什么时候?上一次爱,哪怕迷迷糊糊地爱,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找到默契,在豆瓣或者校内,或者路人甲,是什么时候?一次一次,让我感觉,我还活着,还在体验着,思考着。
最近在流行一个叫做“街旁”的网站:用手机实时记录你在哪,在做什么,有什么攻略,寻找此时此刻和你一样的人。
此时此刻和你一样的人?我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幻想:在坐满了人的教室,举一个牌子,写着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看看有多少人会有共鸣,会举手。
或许,我真的是一个尘埃,在这个大大的宇宙,做着没完没了的布朗运动。与其他的尘埃,靠近了又离开,离开了再靠近,永远不知道,两颗尘埃的距离,有多远,有多近。
也许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思绪持续不断地跑野马。
这下被想到的,是小提琴大师内森·米尔斯坦先生的一个故事:他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遇到一个地方,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就停下来问了。
米尔斯坦先生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我当时不理解,智慧如同“米先生”,怎么会不知道。
可是现在忽然懂了:重点不在于不是“米先生”知道不知道,而是一些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注定不会有答案。音乐的轻重缓急有无数种,何况还有更加复杂的“上下文”和“语境”。“米先生”在这个地方会有他的选择没有错。可这选择是“米先生”的,不属于那位学生,也不见得是那位学生一定要采纳的方法。这儿有两颗心,“米先生”的心,和他学生的心。两颗心同样可爱而且可贵,只是再怎么默契都有一点点距离,这点距离,就是那些,没有人告诉得了你的事。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的,不是只有这一句的指法弓法,这一小节轻一些或者重一些,还有,你要不要申请升职或者加薪要和谁恋爱接受谁的告白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当爸或者当妈·······
这些事真比拉小提琴麻烦多了。
关于这位“米先生”,还有一个令我当场笑出声的故事:他录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非常杰出。记者采访时问他,如果生活在贝多芬哪个时代,愿不愿意认识他,和他做朋友。“米先生”回复得可干脆了:“不愿意!!!谁愿意和一个脾气差、性子急、自视甚高,又很邋遢的人作朋友啊?我热爱他的音乐,不见得喜欢他这个人啊!!”
笑过之后有点遗憾:原来一个人可以把另一个人分成好几片,分别是他的音乐,他的生活,他的个性,他的说话方式等等。我可能只喜欢这些“碎片”中的几个而已。
人,心灵深处的相知相惜,相依相偎,可以跨越怎样漫长的时间与空间,如同贝多芬与米尔斯坦。又有多少米尔斯坦这样的聪明人,知道彼此适合的,也许恰是遥望,而不是拥抱。
所以两颗心到底多远多近呢?大学时听数学老师用数学模型描述她周围的事儿,每次都会笑得很疯。因为固执地觉得,两个人,这一秒是远的,下一秒是近的;一颗心,这一秒是甜的,下一秒是酸的;一首曲子,这一秒是肆无忌惮的欢乐,下一秒变作铺天盖地的忧国忧民······怎么说呢?比微分方程复杂太多了。假如有一天,微分方程真的可以完美地解答这些问题了,生活反而会变得没有趣味了吧?
一个数学问题被解答了,之后的数学家就不会再去证明“她”了;可是一部曲子,例如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几百年来出了多少令人深深沉醉的演绎?艺术比科学深邃,生活远远比你想的复杂。
所以,你可以用一辈子,去丈量,一颗心的距离:)
可惜明天要去学习小提琴,去不了了。不仅仅是祝福,而是相信她会发挥的非常好。
一颗心的距离,有多近,或者多远?想着想着,百度视频来看。
“好像很近瞬间又远离,很难实现才叫梦想才要决心”,听到这句忽然感慨了。
想到去年冬天和我侃音乐的那个他。当手机震动的一瞬间,当我们在两个地方一起听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我在想,到底是多近,或者多远?
后来分开了。
闺蜜说,异地嘛,我们说因为异地所以分开,可是在同一个地方,还是会分开的啊。所以,异地应该不是问题。
老爸说,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说,冬天好冷,冷死算了。
记得他给我发过信息,问,人人都在生日和新年,说生日快乐和新年快乐,是不是这两个日子,人都容易伤感呢?
我说是的。一边说一边果断地吞下一口寿司。寿司上面别出心裁地镶嵌着一块奶酪。
彼时在和妈妈吃饭,如今老妈不再像去年那样想吃啥吃啥了。
有时候我会刻意“测量”一些事情:上一次听这张碟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写东西是什么时候?上一次爱,哪怕迷迷糊糊地爱,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找到默契,在豆瓣或者校内,或者路人甲,是什么时候?一次一次,让我感觉,我还活着,还在体验着,思考着。
最近在流行一个叫做“街旁”的网站:用手机实时记录你在哪,在做什么,有什么攻略,寻找此时此刻和你一样的人。
此时此刻和你一样的人?我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幻想:在坐满了人的教室,举一个牌子,写着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看看有多少人会有共鸣,会举手。
或许,我真的是一个尘埃,在这个大大的宇宙,做着没完没了的布朗运动。与其他的尘埃,靠近了又离开,离开了再靠近,永远不知道,两颗尘埃的距离,有多远,有多近。
也许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思绪持续不断地跑野马。
这下被想到的,是小提琴大师内森·米尔斯坦先生的一个故事:他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遇到一个地方,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就停下来问了。
米尔斯坦先生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我当时不理解,智慧如同“米先生”,怎么会不知道。
可是现在忽然懂了:重点不在于不是“米先生”知道不知道,而是一些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注定不会有答案。音乐的轻重缓急有无数种,何况还有更加复杂的“上下文”和“语境”。“米先生”在这个地方会有他的选择没有错。可这选择是“米先生”的,不属于那位学生,也不见得是那位学生一定要采纳的方法。这儿有两颗心,“米先生”的心,和他学生的心。两颗心同样可爱而且可贵,只是再怎么默契都有一点点距离,这点距离,就是那些,没有人告诉得了你的事。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的,不是只有这一句的指法弓法,这一小节轻一些或者重一些,还有,你要不要申请升职或者加薪要和谁恋爱接受谁的告白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当爸或者当妈·······
这些事真比拉小提琴麻烦多了。
关于这位“米先生”,还有一个令我当场笑出声的故事:他录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非常杰出。记者采访时问他,如果生活在贝多芬哪个时代,愿不愿意认识他,和他做朋友。“米先生”回复得可干脆了:“不愿意!!!谁愿意和一个脾气差、性子急、自视甚高,又很邋遢的人作朋友啊?我热爱他的音乐,不见得喜欢他这个人啊!!”
笑过之后有点遗憾:原来一个人可以把另一个人分成好几片,分别是他的音乐,他的生活,他的个性,他的说话方式等等。我可能只喜欢这些“碎片”中的几个而已。
人,心灵深处的相知相惜,相依相偎,可以跨越怎样漫长的时间与空间,如同贝多芬与米尔斯坦。又有多少米尔斯坦这样的聪明人,知道彼此适合的,也许恰是遥望,而不是拥抱。
所以两颗心到底多远多近呢?大学时听数学老师用数学模型描述她周围的事儿,每次都会笑得很疯。因为固执地觉得,两个人,这一秒是远的,下一秒是近的;一颗心,这一秒是甜的,下一秒是酸的;一首曲子,这一秒是肆无忌惮的欢乐,下一秒变作铺天盖地的忧国忧民······怎么说呢?比微分方程复杂太多了。假如有一天,微分方程真的可以完美地解答这些问题了,生活反而会变得没有趣味了吧?
一个数学问题被解答了,之后的数学家就不会再去证明“她”了;可是一部曲子,例如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几百年来出了多少令人深深沉醉的演绎?艺术比科学深邃,生活远远比你想的复杂。
所以,你可以用一辈子,去丈量,一颗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