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问卷(6):茱萸
新世界出版社“木铎文库”作者问卷
茱萸
1、输入法对写作的影响,兼及书写、书法的意义。
庞大的字库和“善解人意”的词语联想提示功能,让“写字”变得轻巧而便利。一切都变得可轻易检索了,但“高频词”的出现,难道不应该被称为是输入法上的“多数人暴政”?输入法流行的数码复制时代,也必定是一个“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它解放了双手,却也规训了表达。这或许意味着那样一种恐怖:被严格编码的不止于那些字符,还有我们的灵魂。
同样是“法”,“输入”和“书写”的法则有着怎样的不同呢?“书”是人的思想行走于纸面所留下的轨迹,它有自身的温度与色泽;“输入”则意味着一个指令,input,它的被执行即示意着完成。如果说数码时代的输入法对应着的是最便捷的“沟通”,那么传统的书写方式即是最好的“沟-通”:手与植物的触摸,液体与纸的勾连,仪式感及对火焰的畏惧,或存或灭俱通往未知。墨是血液的变种,它经由人类的双手流动在了一个暂时的稳固空间,这有灵之物将逐渐漶化于纸面,最终却以清晰的面貌呈现出字符。那些笔画,衍化成向阅读者铺排开去的枝桠和道路。沾有书写者气息的象形文字不仅依旧葆有“灵氛”,它们还是书写者的血肉之躯曾存于世的最好证明。手泽之谓,大抵牵扯着更深一层的追溯与对肉身逝去的哀悼:安仁作诔,但道“手泽未改,领腻如初”;易安为序,乃言“手泽如新,墓木已拱”。
2、本次出书对写作的反省。
你写下这些,却遗漏了更多。这似乎永远是写作者的宿命。二十三周岁生日前的这次结集,近乎打扫早餐之后的狼藉桌面,仓促而充满远行的迫切。而随后的出版则或许意味着,这些文字将洒落在更为淼远的江湖,或吸引到一些钓竿,或入水无痕——却总好过仅仅委顿于泥土,且无充当肥料的资格。
阿波罗神庙门柱上的古老神谕说,“认识你自己!”但这件事情何其难。将自己结出的小小果实——或许还称不上——袒露于众人面前,从他人的眼睛中反观自己,是残忍还是恩慈?是自负还是自卑?甚或仅仅是试图通过本雅明所谓的“被视为是最享誉的方法”来获取一册书?我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但这样的方式或许更像是告别,告别那个二十三年来的自己,而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假设这绮年值得一提,兴许更如这出自地底的煤块,可燃、可增添重新出发的勇气、可照亮今后的路程。不过悲观一点说,这煤块,也止是天地大变之后所余之劫灰而已。两当轩所言“结束铅华归少作”,当初读去,看作是少作铅华终究当弃的决绝,如今解来,便愈觉这“结束”二字道尽甘苦:结束,结-束,在将少作“束”之高阁前,“结”的过程,对镜自视的惊心动魄,该如何排遣?还不如效程偈庵,“相邀结束踏春场”?
3、写作中的故乡、地域性影响。
我们通常所谓的“故乡”首先该被用于指陈一个“起源之所在”,它是血脉之始,是与如今的生活若即若离的一片飞地,是一个有关父性的线索、记忆的封存之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乡近乎让•鲍德里亚所说的“古物”,“它逃过时间之劫”而“成为前世的记号”。在写作中,一个真正的“故乡”何以可能呢?“故”昭示着它的非现时性,而“乡”则标识出它在空间形态上的“别处”状态——你已然离开了它,而且这种离开的行为最终使它成为和你始终保持着一定物理/心理距离的所在。写作——不管它是否涉及到有关“返乡”的主题,它——总是试图返回一个或许已不存在的地方,这个地方被称为故乡,或乌托邦。和“古物”一样,收集有关故乡的记忆或图景,同样近乎“对起源的焦虑的好奇”。
但故乡也是一个“未来之物”,正在进行之物。人永远不能够拥有一个现成的故乡,故乡需要不断被重新创造和安置,而写作建立某种安置的次序或秩序。无论是苏轼的“此心安处即吾乡”还是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只是这种安置的不同表现。共时性的地域性因素,在这里被对时间的追索所消弭,你无法返回“此地”,而只能记起“此时”,物理意义上的“那个地方”已经和“故乡”完全不同了。它之所以不断被人念兹在兹,是由于其以逝去时光的承载者面貌出现,成为接近完美的梦幻之物;同时,它还和“家宅”这个温馨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世的既模糊又真切的投影。
4、你如何储存梦。
我们可以这样来拆开这个问题:首先是谁?“我”,第一人称,一个源自自身向外展开的命名和宣谕,正是这个代词的出现,让我们自己和万物区别开来,而他人称呼这个“我”为“你”时,其实是在期待一个回声——从“你”到“你”,便是“我”;其次是“储存”,它指的是对某物的保留和记录——保留的兴许是原物,而记录的则有可能是一份复制品;最后便是“梦”,然则什么是梦呢?它是对面之物,另一重与此岸平行的生活。
那么如今的问题便是,我储存梦的方式为何?梦的语义本来有着明晰的外貌,但这重明晰毁于两千多年前庄周的那个诡谲之问:“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知梦为周与?”那么,如陈义宁所说,“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说梦倍酸辛”,便带着最原初的怅惘来面对这思之迷局,又能如梦何?“我”诞生于从“你”到“你”的回声中,而“梦”则诞生于从“彼”到“彼”的迟疑和忧郁里——也许人类从来就不具备储存梦的可能性,梦之为梦,恰因其不可储存性。我们用文字或语言碎片来勾画一幅有关梦的图景,它有时候被误会为是在储存梦,而实际上,这是在造一个新的梦,一个有关自己“身在何处”的新的梦。
5、笔名问题,心理。如果本名被误解为笔名。
诗人部分地僭有为万物赋名的权力,这“万物”中自然也包括自己。具体到个人,自我赋名的这重缘由,我却确实很少谈及。在八月份的一首诗《分湖午梦:叶小鸾》中,透过这样的两行,我第一次直面这个提问:“余下的葳蕤,却教人袭用草木柔弱的名字/以驱赶初踏陌生之地的隐秘惊惶”——除了在诗中充当缓和与交代的角色,它同样也是我首回在诗中直接解释笔名由来的旁白。
是的,“茱萸”首先确实是“草木之名”,而一个写作者的借用和僭用意味着什么呢?他试图以此而获得草木贲华般的生生之德?其次,它还是“柔弱之名”,老聃“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教诲,是否能为这样的名提供一个合法性来源?第三,植物学意义上的“茱萸”具有辛烈的香气,且具备药用价值,君子之德隐然在兹,袭用此名亦是自勉;最后,还有一层看起来更为随意的含义:在祖传姓氏“朱”之上加一个“草头”,也意味着诗人能拥有的最高的奖赏或许是一顶荆冠,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有的姿态,或许还有更大的私心:这同时还是一个得自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姓氏。
为何需要有一个笔名呢?它将俗世意义上的这个人和书写意义上的这个人区别开来,作一种身份的自我标识。这种行为的背后或许暗藏精神分裂的因子,也或许得以见出自我净化的野心和企图。至于“本名被误解为笔名”,在我这里,它将成为相反的问题。
6、如何落款,写作时间问题。
姓名和年月日,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些闲言碎语,我们将这些信息书写在文章的末尾,到底是想说明什么?落款,落于纸面的标识自身之符号,它通常包括署名和时间,这些信息构成书写者对书写的“此时此地”的回忆,还是哀悼?于是落款:有时候成为一种回溯的线索,跟着它你可以如考古般发现某些篇章产生的年代,或者某次题赠发生的后果前因;有时候提供某项虚构的可能,譬如人们可以通过人为地制造落款来间接修改我们的写作时间——这诚然是欺人与自欺,但谁能保证,这种“不道德”的方式能开启一种奇怪的文体可能呢?我们在这个时代落下了下一个时代的款识,我们在现在透支时间、消费将来,并留下手迹。
又得回到手迹/手泽这个话题上来了。落款,在数码复制时代之前,几乎都通过手写来完成,它因而获得了独特性。顾贞观“空却回文一半,有人亲落款”,一个“亲”字,强调的便是落款和具体的某个人的一一对应特征。在这个时候,落款便成为和手工艺品一样的事物,它的“魅力来自它曾经过某个人的手,而此人的工作仍留痕其中:这是某个曾经被创造过的东西的魅力”。鲍德里亚深谙这种魅力背后的本质,即是“对创造痕迹的追寻,由真实的留痕到签名,也是对传承关系和对父性的超越的追寻。真确性永远由父亲处来:它才是价值的源头”。
按,木铎问卷按交卷时间先后发布。
茱萸,1987年生,江西赣县人。诗人、青年批评家、随笔与专栏作家。同济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茱萸入选木铎文库作品《浆果与流转之诗》介绍:
本集上编《多汁之橙》由一组以人体各部位为书写对象的文化随笔组成,作者旁采诗词、哲学及社会学诸领域材料,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言说肉身,极尽语言及思维之腾挪变化,让人体广被诗性的光泽;下编《流转之诗》收录了两篇解读古典空间与士人心态的长文、两组文化随笔专栏文章以及一篇谈论二十七岁去世的几位诗人作家的随笔,不管是心如流水还是身若转蓬,这些人事,都与诗息息相关。作者诗人出身,其所在的研究所亦是国内文化批评的重镇,作为该所的“二代”人物,其自身边师友处得益既多,故笔端不只有诗人式的细致入微,更兼有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评之锋芒。
茱萸
1、输入法对写作的影响,兼及书写、书法的意义。
庞大的字库和“善解人意”的词语联想提示功能,让“写字”变得轻巧而便利。一切都变得可轻易检索了,但“高频词”的出现,难道不应该被称为是输入法上的“多数人暴政”?输入法流行的数码复制时代,也必定是一个“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它解放了双手,却也规训了表达。这或许意味着那样一种恐怖:被严格编码的不止于那些字符,还有我们的灵魂。
同样是“法”,“输入”和“书写”的法则有着怎样的不同呢?“书”是人的思想行走于纸面所留下的轨迹,它有自身的温度与色泽;“输入”则意味着一个指令,input,它的被执行即示意着完成。如果说数码时代的输入法对应着的是最便捷的“沟通”,那么传统的书写方式即是最好的“沟-通”:手与植物的触摸,液体与纸的勾连,仪式感及对火焰的畏惧,或存或灭俱通往未知。墨是血液的变种,它经由人类的双手流动在了一个暂时的稳固空间,这有灵之物将逐渐漶化于纸面,最终却以清晰的面貌呈现出字符。那些笔画,衍化成向阅读者铺排开去的枝桠和道路。沾有书写者气息的象形文字不仅依旧葆有“灵氛”,它们还是书写者的血肉之躯曾存于世的最好证明。手泽之谓,大抵牵扯着更深一层的追溯与对肉身逝去的哀悼:安仁作诔,但道“手泽未改,领腻如初”;易安为序,乃言“手泽如新,墓木已拱”。
2、本次出书对写作的反省。
你写下这些,却遗漏了更多。这似乎永远是写作者的宿命。二十三周岁生日前的这次结集,近乎打扫早餐之后的狼藉桌面,仓促而充满远行的迫切。而随后的出版则或许意味着,这些文字将洒落在更为淼远的江湖,或吸引到一些钓竿,或入水无痕——却总好过仅仅委顿于泥土,且无充当肥料的资格。
阿波罗神庙门柱上的古老神谕说,“认识你自己!”但这件事情何其难。将自己结出的小小果实——或许还称不上——袒露于众人面前,从他人的眼睛中反观自己,是残忍还是恩慈?是自负还是自卑?甚或仅仅是试图通过本雅明所谓的“被视为是最享誉的方法”来获取一册书?我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但这样的方式或许更像是告别,告别那个二十三年来的自己,而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假设这绮年值得一提,兴许更如这出自地底的煤块,可燃、可增添重新出发的勇气、可照亮今后的路程。不过悲观一点说,这煤块,也止是天地大变之后所余之劫灰而已。两当轩所言“结束铅华归少作”,当初读去,看作是少作铅华终究当弃的决绝,如今解来,便愈觉这“结束”二字道尽甘苦:结束,结-束,在将少作“束”之高阁前,“结”的过程,对镜自视的惊心动魄,该如何排遣?还不如效程偈庵,“相邀结束踏春场”?
3、写作中的故乡、地域性影响。
我们通常所谓的“故乡”首先该被用于指陈一个“起源之所在”,它是血脉之始,是与如今的生活若即若离的一片飞地,是一个有关父性的线索、记忆的封存之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乡近乎让•鲍德里亚所说的“古物”,“它逃过时间之劫”而“成为前世的记号”。在写作中,一个真正的“故乡”何以可能呢?“故”昭示着它的非现时性,而“乡”则标识出它在空间形态上的“别处”状态——你已然离开了它,而且这种离开的行为最终使它成为和你始终保持着一定物理/心理距离的所在。写作——不管它是否涉及到有关“返乡”的主题,它——总是试图返回一个或许已不存在的地方,这个地方被称为故乡,或乌托邦。和“古物”一样,收集有关故乡的记忆或图景,同样近乎“对起源的焦虑的好奇”。
但故乡也是一个“未来之物”,正在进行之物。人永远不能够拥有一个现成的故乡,故乡需要不断被重新创造和安置,而写作建立某种安置的次序或秩序。无论是苏轼的“此心安处即吾乡”还是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只是这种安置的不同表现。共时性的地域性因素,在这里被对时间的追索所消弭,你无法返回“此地”,而只能记起“此时”,物理意义上的“那个地方”已经和“故乡”完全不同了。它之所以不断被人念兹在兹,是由于其以逝去时光的承载者面貌出现,成为接近完美的梦幻之物;同时,它还和“家宅”这个温馨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世的既模糊又真切的投影。
4、你如何储存梦。
我们可以这样来拆开这个问题:首先是谁?“我”,第一人称,一个源自自身向外展开的命名和宣谕,正是这个代词的出现,让我们自己和万物区别开来,而他人称呼这个“我”为“你”时,其实是在期待一个回声——从“你”到“你”,便是“我”;其次是“储存”,它指的是对某物的保留和记录——保留的兴许是原物,而记录的则有可能是一份复制品;最后便是“梦”,然则什么是梦呢?它是对面之物,另一重与此岸平行的生活。
那么如今的问题便是,我储存梦的方式为何?梦的语义本来有着明晰的外貌,但这重明晰毁于两千多年前庄周的那个诡谲之问:“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知梦为周与?”那么,如陈义宁所说,“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说梦倍酸辛”,便带着最原初的怅惘来面对这思之迷局,又能如梦何?“我”诞生于从“你”到“你”的回声中,而“梦”则诞生于从“彼”到“彼”的迟疑和忧郁里——也许人类从来就不具备储存梦的可能性,梦之为梦,恰因其不可储存性。我们用文字或语言碎片来勾画一幅有关梦的图景,它有时候被误会为是在储存梦,而实际上,这是在造一个新的梦,一个有关自己“身在何处”的新的梦。
5、笔名问题,心理。如果本名被误解为笔名。
诗人部分地僭有为万物赋名的权力,这“万物”中自然也包括自己。具体到个人,自我赋名的这重缘由,我却确实很少谈及。在八月份的一首诗《分湖午梦:叶小鸾》中,透过这样的两行,我第一次直面这个提问:“余下的葳蕤,却教人袭用草木柔弱的名字/以驱赶初踏陌生之地的隐秘惊惶”——除了在诗中充当缓和与交代的角色,它同样也是我首回在诗中直接解释笔名由来的旁白。
是的,“茱萸”首先确实是“草木之名”,而一个写作者的借用和僭用意味着什么呢?他试图以此而获得草木贲华般的生生之德?其次,它还是“柔弱之名”,老聃“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教诲,是否能为这样的名提供一个合法性来源?第三,植物学意义上的“茱萸”具有辛烈的香气,且具备药用价值,君子之德隐然在兹,袭用此名亦是自勉;最后,还有一层看起来更为随意的含义:在祖传姓氏“朱”之上加一个“草头”,也意味着诗人能拥有的最高的奖赏或许是一顶荆冠,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有的姿态,或许还有更大的私心:这同时还是一个得自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姓氏。
为何需要有一个笔名呢?它将俗世意义上的这个人和书写意义上的这个人区别开来,作一种身份的自我标识。这种行为的背后或许暗藏精神分裂的因子,也或许得以见出自我净化的野心和企图。至于“本名被误解为笔名”,在我这里,它将成为相反的问题。
6、如何落款,写作时间问题。
姓名和年月日,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些闲言碎语,我们将这些信息书写在文章的末尾,到底是想说明什么?落款,落于纸面的标识自身之符号,它通常包括署名和时间,这些信息构成书写者对书写的“此时此地”的回忆,还是哀悼?于是落款:有时候成为一种回溯的线索,跟着它你可以如考古般发现某些篇章产生的年代,或者某次题赠发生的后果前因;有时候提供某项虚构的可能,譬如人们可以通过人为地制造落款来间接修改我们的写作时间——这诚然是欺人与自欺,但谁能保证,这种“不道德”的方式能开启一种奇怪的文体可能呢?我们在这个时代落下了下一个时代的款识,我们在现在透支时间、消费将来,并留下手迹。
又得回到手迹/手泽这个话题上来了。落款,在数码复制时代之前,几乎都通过手写来完成,它因而获得了独特性。顾贞观“空却回文一半,有人亲落款”,一个“亲”字,强调的便是落款和具体的某个人的一一对应特征。在这个时候,落款便成为和手工艺品一样的事物,它的“魅力来自它曾经过某个人的手,而此人的工作仍留痕其中:这是某个曾经被创造过的东西的魅力”。鲍德里亚深谙这种魅力背后的本质,即是“对创造痕迹的追寻,由真实的留痕到签名,也是对传承关系和对父性的超越的追寻。真确性永远由父亲处来:它才是价值的源头”。
按,木铎问卷按交卷时间先后发布。
茱萸,1987年生,江西赣县人。诗人、青年批评家、随笔与专栏作家。同济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茱萸入选木铎文库作品《浆果与流转之诗》介绍:
本集上编《多汁之橙》由一组以人体各部位为书写对象的文化随笔组成,作者旁采诗词、哲学及社会学诸领域材料,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言说肉身,极尽语言及思维之腾挪变化,让人体广被诗性的光泽;下编《流转之诗》收录了两篇解读古典空间与士人心态的长文、两组文化随笔专栏文章以及一篇谈论二十七岁去世的几位诗人作家的随笔,不管是心如流水还是身若转蓬,这些人事,都与诗息息相关。作者诗人出身,其所在的研究所亦是国内文化批评的重镇,作为该所的“二代”人物,其自身边师友处得益既多,故笔端不只有诗人式的细致入微,更兼有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评之锋芒。